周公解夢夢見家長投訴我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每個人的夢境都有著不同的預示嗎?

那它究竟預示著什麼呢?

人們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是否真的如此?

一個個讓人無法釋然的夢,

到底該如何對待?

#

#

人類對夢境的探究愈是深入,愈是能被一個簡單夢境背後,所蘊含的龐雜的心理過程所震驚。

特別是夢境對潛意識欲望的直觀揭示,以及夢境世界與真實世界的交互影響。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臨床實操上,都對我們闡釋世界、認識內心、應對問題,產生深遠的影響。

本文的目的,就是嘗試整合與呈現,目前最新的夢境研究成果,便於大家嘗試著運用這些東西,來解讀夢境。

——————————————

內容提要:

一,夢境的三種來源

二,做夢的生理學節律

三,夢境的形成過程

四,夢的功能

五,夢的現實意義

六,如何解夢?

————————————————

#

#

【序言】

人們對夢的研究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然而至今,仍然無法明晰夢的真相,或者破解夢的秘密。幹百年來,無數人試圖找到解夢的鑰匙,找到關於夢的答案,然而由於種種局限,迄今仍舊迷霧重重。

關於夢境與現實的交纏,是個古老而悠久的命題。這方面的探究,主要走了兩個不同的方向。

第一種探究,是經驗主義的,以中國的“周公解夢”這種體系為代表。人們首先是堅信,睡夢中的經歷,是對現實問題的一種隱晦的反饋,或者預示。爾後,就嘗試著通過觀察、通過大量匯總各類夢境,企圖從中找到普遍適用的規律,即“某種夢境一旦出現,就意味著做夢者,正在經歷某一類事件,或者即將面臨某一類問題”這種“夢和現實之間的對應關系”。

這種探究,從根源上來講,是很有實用意義的,因為所探尋出來的對應關系,是基於觀察,基於總結,所以許多時候,也是吻合實際的。但因為不去做深入的、確切的探究,而滿足於“夢見如此,必有這般事”這種粗淺的對應關系,很快就走了歪路子。路子歪了,是因為人們很快就開始關註一個問題,就是“為何會有這樣子的對應關系”,比如,為什麼“飲水不休得大財”?

面對這種進一步探究的疑問,一個誠懇的、極富經驗主義色彩的答復,應該是這樣:我們總結了五百多個“夢中飲水”的夢境,發現,做夢的人當中,有四百八十人很快就發了財,所以,你也大概要發財了。

但同時,這種回答也是很不給力的,讓問答雙方都很不滿。問詢者覺得自己沒得到一個“確切的、必然會如此”的解答,所以不願意為此買賬,也不覺得回答者是一個“掌握了某種神奇知識”的令人敬畏的人物。回答者也很尷尬,既掙不到銀兩,也無法讓人對自己心生敬畏,那不就白玩了麼。

所以,玩弄這套體系的人,對其做了兩個“心術不正”的調整:一者,是把可以大概預測的“大概如此”的規律,改說成了斬釘截鐵的“必然如此”;二者,是在緣由的闡釋上,引入了一堆神秘主義的理論,比如陰陽五行之中,水就對應了財,那麼,飲水不就是要發財嘛,多麼的通俗易懂。只要對方別再問“為什麼水對應著財,而不是其他?”這種明顯“搞事情”的問題,那麼,我提前告訴了你這麼大個好消息,是不是該有點恩賞?我掌握著這麼神奇的知識,會運用各種神秘力量來指導生活,是不是值得令人敬畏?如果心生敬畏了,給我的報酬,就不能按“傳消息的小廝”這種標準,而得是“了不起的大人物”這種待遇才行。

再然後,江湖術士們也開始在其中摻雜與玩弄“心理暗示”。他們通過閑聊,通過令人放松的閑談,再配合察言觀色的本事,大概推知,來問的人,究竟是身處怎樣的困擾之中。當大概得知了這些信息後,可以把夢境解讀成這方面的“心想事成”,讓人歡喜,施舍點恩賞;也可以把夢境往糟糕、可怕的方向解讀,引發人的恐懼或擔憂,再兜售所謂“化解之道”,也是可以騙到錢的。這種“解夢”是不可能出錯的,當術士已經得知,對方主要困擾就是夫妻不和、家宅不寧,他就斬釘截鐵地說“血在床妻妾有奸”,這與其說是通過解夢得知某種預示,不如說是幫助正在糾結猶疑的男人,終於做出一個“天意昭昭”的認定,或者說,這人本來就是要搞事情的,只是還缺少一個“非做不可了”這種契機,那就索性給他一個。接下來就是秉持這個認定,休妻賣妾,而真相,已經不重要了。

在古代,不只是中國,其他個類文明都不例外,對於夢的解讀與探究,往往帶有濃郁的神秘主義色彩。且不論其中關於夢境的解讀,是否具備普遍的正確性,單單是其中故作神秘、斬釘截鐵的那些論斷,就足以讓那些想好好探究、不願陷入迷信的人,本能地感覺到很厭惡。更不用說其中大規模應用的象征、雙關、借代、拆字等蒙昧而野蠻的解夢手法,因為其本身沒有令人信服的邏輯,所以只能摻入神秘主義,令人“只能去相信,不能去探究”,也斷絕了自己良性發展的可能性。所以,毫不意外地,其理論水平和實用水平,都停留在了兩千多年前,其誕生的時代,不具備任何科學參考價值,也沒有任何向前發展、適應時代的生命力。

第二種探究,是在精神分析的框架下形成的,並且正在整合認知理論、進化論、腦科學等諸多理論,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實用、有趣的視角。這也是本文探討的重心。

西方關於夢境的研究,在早期也是蒙昧的,但幸運的是,西方誕生了以泰勒斯等人為代表的“自然科學流派”。

為堅持探求真理,總是有人樂此不疲地以思辨為武器,與世俗中的愚昧觀念、迷信等等做鬥爭,最終奠定了“使用無可辯駁的理性邏輯,來理解和闡釋所有事物”這一根本宗旨,有力地推動了人類對主觀、客觀世界的認知與發掘。

以此為基礎,經歷漫長的醞釀,關於夢境的研究,才在新近一兩百年內,慢慢跳出簡單粗暴、愚昧迷信、神秘主義的框架,越來越深入、客觀,並且多元化全面發展。我們也才有機會,拋棄單純以夢的內容為對象的,關於“這個夢預示著什麼?”這種粗淺的問答,將視角拓展到諸如“夢境中釋放的欲望與擔憂”、“快速眼動睡眠對記憶力、疲勞感、情緒控制能力的影響作用”、“意識體系,以及意識運作的通路分化”等等更廣泛、更具備現實指導意義的領域。

具備臨床意義的“夢的研究”,爆發在弗洛伊德時代。弗洛伊德通過對意識體系的研究,提出了“夢境是睡眠狀態下潛意識欲望的一種表達與釋放”這一論斷。由於心理治療過程中,最妨礙治療的,就是患者潛意識層面的“保護性自我隱藏”,而做夢的時候,是顯意識對潛意識的監管最為薄弱,恰好是潛意識表達最直接的時候。因此,對患者的夢境進行解析,就當然成為了潛意識分析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臨床上了得到了大規模的應用。

繼弗洛伊德之後,心理學家依據認知理論的發展,一直在修正精神分析理論體系。同時,生理心理學、神經心理學乃至進化心理學的一些最新發現、新理論,也在不斷修正和發展我們對於夢的認識。

關於夢境的研究,雖然還沒有一個最終的、大一統的理論出現,但是其中已然擁有許多獲得廣泛認可的理論。

#

#

【第一部分:夢境的三種來源】

一、外部(客觀的)感覺刺激會進入夢境

很多時候,如果我們正在睡覺,而外部產生了刺激,那麼,這些刺激會以某種形式被整合到我們的夢境之中,比如鬧鐘。這種夢境還是比較常見的,而它經常是跟上學或者上班遲到相關。

鬧鐘確實是響了,但是在夢中你倚著長椅聽著鐘聲,或者是正在享受一場演唱會,當你醒過來的時候,你已經遲到了。夢者體內的生物鐘可能知道鬧鐘鈴聲即將響起,或者鬧鈴已經響起,這理所當然地,是意味著睡眠時間結束,人要讓自己醒過來,開始一天的勞作。可是,一個舒服的睡眠,一個酣然的夢境,又是被需要的,不舍得被終止的。那麼,人就要想辦法“不聽到”這種令人厭煩的起床號角,所以他的潛意識,構造了一個能“接納”這種聲音的夢境,讓它即便被接收到了,也是表示其他“無關緊要的”含義,在夢中營造了與鈴聲相匹配的某種意象,來讓這一外界刺激顯得“不用被特別地在乎”。即是夢者的潛意識提示了這一外界刺激即將出現,或者已經存在,但對於“繼續睡覺”的渴望,以某種方式扭曲了這種提示信息。

在這類夢境裏邊,夢到的意象,和外界實際發生的意象,在細節構造上往往是不一致的,夢裏構造的意境,更像是在對外界刺激所作的一個合理化的象征性解釋。在夢中有些細節原本不明顯,然而外界感覺刺激,為了被安放到夢中合理位置,便按照夢中情景,結合常規,設置出了合理化的道具,來安放這一刺激的出場,如雪橇上出現鈴鐺來匹配鬧鐘鈴聲。曾經我也做過一個夢,是吹風機的聲音在夢中被演化成風扇噪音。

有時候此情景與外界刺激並不完全相匹配,但本來就是,夢境內容並不完全符合常理,由於人的正常意識狀態並未完全清醒,所以,也不會對其進行清晰的分析。

再看一下以下這幾個夢境,這種似是而非的特性就很明顯了。

(1)

1993年10月,我和同事到重慶出差,為了便於趕上去三峽的船,就住在朝天門附近的一家較差的旅店,我被安排在一個小單間,窗外是陰溝,散發出強烈的惡臭,我一直無法入睡,後來迷迷糊糊地做了個夢,我夢見我去廁所,那種很老式的廁所,裏面爬滿了巨大的、肥碩的回蟲,有大姆指那麼粗,約30公分長,回蟲多得讓人無法進入。我不小心踩到了幾條,其體內流出黏綢的黃色液體,十分惡心。

(2)

我有病躺在床上,我的母親坐在我的床邊。不久,我睡著了。夢把我帶回到法國大革命的恐怖時期。我目睹了各種令人激動的事件,我被帶到法庭,見到了羅伯斯庇爾等名人,和他們激烈辯論,最後,我被判處死刑。劊子手把我帶上了斷頭臺,鍘刀落下,我被從恐怖和焦慮中驚醒。我發現床上的一塊木片已經掉了下來,而且正好擊中在自己的頸椎骨上,而此處正是斷頭臺的鍘刀鍘人頭的地方。我母親對我說:“這塊木片剛落下來,你就醒了。”

(3)

我夢見我帶領著一幫人打遊擊,我們要占領密林中的城堡。那是一個方形的城堡,我們順利通過了護城河,闖入城中,同敵人展開巷戰。城裏的房子和街道都很規整,布局極其嚴謹。對方的人中,有一個外國人,十分了得,我們好不容易才把他“搞定”。我們一個據點一個據點地攻克,就快要拿下整座城了,這時我一回頭,發現自己背上有一條蛇,把我嚇得驚醒。原來是我睡覺時,放在枕頭下的外衣的袖子被我的肋骨壓住了。

總結:在睡眠中給予感覺的刺激,並不是以真實的形式出現,而是被另一種,通過某種方式與之有關的另一個“象征性意象”所取代。此類夢的功能是把外界刺激合理化,合理化的過程具有很強烈的隨機性。有很明顯的“保護睡眠繼續”的目的性。

二、機體內部的感覺刺激會進入夢境

在睡眠時,心靈比在清醒時更加深入、更加廣泛地意識到軀體發生的變化。從亞裏士多德時代開始,就有人認為,疾病剛開始時,在清醒時還不能察覺任何變化之前,在夢中可能已經有所感覺。

許多人在膀胱過度充盈後夢到自己到處找廁所,特別是兒童,夢中常感到要急著尿尿,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地方尿完,醒後才知道自己尿床了。

我們口渴了,會夢到在找水喝,或者是見到江河湖泊等水的場面。

青春期的男女,多夢見異性好友相約,或有關性方面的場面,這與青春期性激素的分泌不無關系。性夢的研究者發現,性夢的發生,以現實生活中未得到性滿足者居多,男子做性夢的頻度高於女子,並且較少在性興奮狀態中醒來,而女子在做性夢時有50%會醒來。

月經周期也可以影響夢境內容,月經將要來潮時,會出現候車,或者等候什麼之類的夢,月經出現時,又常出現破壞性的夢。總之,人體自身的生長發育、成熟衰老,盡管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也會在夢中有所反映。

三、純粹精神來源刺激會進入夢境

精神來源的刺激,即潛意識內容的反應。在醒的時候接觸外部的客觀世界,獲得了豐富的感性材料,經人腦加工成為經驗和表象。在睡眠狀態下,這些經驗和表象中的一部分重新呈現出來,就成了夢的內容。

這也就是俗話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但更寬泛一些的理解是,不止是日間的所思,其他的所見、所聞、所感受,在當時可能意識到了,也可能完全沒意識到,但相關場景、人物、事件等等信息,還是會以某種方式進入夢境。

從以下夢境中,我們能更直觀地了解這種現象:

(1)

莉薩·奧本海姆經常做同樣一個夢,她這樣描述夢境:“我站在許多陶罐上。這些罐子懸浮在黑暗的空中,下面是一片汪洋大海,海裏有可以吃人的虎鯨。我需要從一個罐子跳到另一個罐子上,避免自己掉進海裏。”奧本海姆發現,每當她準備搬家或即將遷離一座城市時,這個夢就會出現。

專家認為,奧本海姆的情況十分常見,同樣屬性的夢境,經常會在人生遭遇重要轉折時反復出現,例如搬家、結婚、離婚或親人死亡。在此類夢境中,陶罐或是木片,大海或是虛空,虎鯨或是瘋魔,其實不重要,關鍵的是“身處一個未知的、可能充滿了各式危險的情境之中,並為此恐慌、焦慮,小心翼翼地讓自己不受傷害,並渴望擺脫”這種感受,這往往是他們在清醒時尚未明顯感知到,但其實已然在心中隱隱彌散的情緒。

(2)

發明家霍伊在改良縫紉機時,苦惱於針孔的位置。一日夢見受到原始人的攻擊,原始人的長矛尖端鉆了一個孔。醒來後,馬上悟出縫紉機針的針孔不應象普通縫衣針那樣設在尾部,而應在針尖,於是我們今天看到了這樣的縫紉機針頭。

(3)

做夢者當天曾與一位“大人物”會面,做夢者首次拜訪他,就被此人的智慧、仁慈的魅力所感動。可是當晚在夢中再與他見面時,“我看到X先生(那位要人),他的臉和昨天所見的非常不同。我看見一個殘酷及嚴厲的臉孔。他正在哈哈大笑地告訴別人,說他剛剛欺騙了一個可憐的寡婦,使她失去了最後幾分錢。”做夢者為此夢所震驚,於是開始留意這個“要人”,並且發現了他身上確實有殘酷無情的一面。(補充:意念已經被接收,但是並未進入顯意識,也會在夢境中出現,產生莫名其妙的效果。類似的還有會夢到很久以前的感覺很熟悉但是並不記得發生過的事情或情景)(E•弗洛姆,《夢的精神分析》,光明日報版,1988年)。

(4)

在《夢的解析》一書當中,舉出了兒童的夢,比如早上去了什麼地方遊玩,孩子覺得意猶未盡,於是晚上發夢,還是會早上的遊玩場景,把他再玩個夠,以滿足個體需要。

總結: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每個人在潛意識層面都會有壓抑的渴望、恐懼、焦慮等情緒,迫於道德超我或者世俗規範所帶來的壓力,這種壓抑作用在人清醒的時候是非常強烈的,強烈到個體連把他們輸送到意識層面,進而意識到它的勇氣都沒有。而在睡夢中,當意識系統進入休眠,其對原始渴望的壓抑作用也削減至最弱,於是這些個隱隱約約的擔心、羞於承認的欲望、被深層壓制的恐懼等等,就會在夢中以某種形式表達出來。而對夢中的意象所象征的潛意識含義的解讀,能繞開意誌系統,直接面對潛意識。

#

#

【第二部分:夢的生理學規律】

我們什麼時候做夢?

每個生物體,都生活在“節律性生活周期”之中。對個體而言,最大的周期就是生命周期,從出生,發育,到成熟穩定,直至衰老死亡,形成一個完整的生命歷程。

對於人而言,再小一點,就是年節律,然後是月節律,周節律,晝夜節律。時間跨度最小的,也是每日重復的,才是跟我們夢境密切相關的睡眠節律。

根據最新的腦科學研究,人在入睡之後,腦電波水平、激素水平也是呈現節律性變化的,一晚正常的睡眠,可以被分為下圖所示的幾個部分:

非動眼期睡眠(NREM)

1期(入睡期):思睡狀態,意識在覺醒與完全入睡間移行、腦電以混合頻率為主、反復眼動;

2期(淺睡期):入睡狀態,腦電出現K綜合波和紡綞波,占總體睡眠時間的20%-50%,

3期(中睡期):中睡狀態,腦電以2Hz的高波幅慢波為主,慢波占比例為20%-50%,

4期(深睡期):深睡狀態,腦電以2Hz的高波幅慢波占50%以上,

快動眼期睡眠(REM):

發作性快速眼動、肌肉松馳、腦電記錄到較低波幅的混合頻率波,此時被喚醒時感受在夢裏。也就是說,夢境是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進行的。

根據上圖所揭示的規律,正常人每晚入睡之後,都會做5、6個夢。

如果此人的睡眠是健康的,那麼每次夢境結束,在轉入下一階段之前,大腦會抹掉關於此次夢境的所有記憶,也就是說,這些夢境並不進入長時記憶系統。因此,這個節律,與健康優質的睡眠經驗並不衝突,所謂“無夢睡眠”,不是真的沒做夢,而是意識不到任何關於夢境的信息。

如果此人睡得不好,那麼他極有可能是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醒過來(內因性清醒或者被外界刺激驚醒),此時,他的夢境就會和清醒狀態出現重疊,因為清醒狀態下,長時記憶系統是默認激活的,那麼,夢境就會被他意識到並記住。同時,如果一個人意識到他昨晚做夢了,那麼他所記得的,必然是瀕臨清醒的最後一個夢境。如果同時“隱約地”記得好幾個夢,那麼,他的睡眠就中斷過好幾次,只是說,除了最後一次,之前的都沒有將人徹底喚醒。

而這種“意識到做夢了”,本身就喻示著,睡眠是不健康的,因為沒有經歷完整而徹底的“喚醒期”,從而不能抹去關於夢境的所有感知。

除了睡眠節律之外,臨床研究還為我們揭示了快速眼動睡眠期的主要生理表征:

1、由於眼外肌的陣發性抽搐導致眼球快速的水平方向運動。在閉合的眼瞼中可以看到眼球左右的移動。但人已進入熟睡中。

2、全身肌肉放松,尤其是維持姿態的肌群張力減退。

3、腦血流及代謝增加,引起心率加快,呼吸快而不規則,血壓稍上升,體溫升高。

4、所有男性陰莖勃起,部分女性陰蒂勃起。均經歷興奮。(所以一般都建議睡覺時要穿寬松的內褲,有益於下半身健康。)

5、腦電波狀況與清醒時相似,呈低電壓快波。

6、80%從快速眼動睡眠中醒來的人會認為自己在作夢。因為清晰的夢境在這時會出現。

#

#

【第三部分:夢的形成過程】

關於夢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廣獲認可的就是“激活—整合”理論,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1、最早由霍布森提出。夢是位於橋腦的神經元,在快速眼動睡眠階段,自發、隨機、不自主放電而形成的產物。“充電、放電只是伴隨離子移動產生的現象,因為當細胞內外離子濃度高度不均衡,會發生跨膜位移,完成充放電。”。至於為什麼會在睡眠中發生這種充電、放電現象,目前我們還不知道答案,只是了解到有這麼一個現象。

2、神經衝動到達大腦皮層後,大腦試圖對支離破碎刺激信號,進行解讀。來自橋腦的信號本身並沒有心理意義,是隨機的、歪曲的、毫無關聯的,但是大腦皮層試圖根據已有的知識和記憶整合這些信號,使它們變得吻合某一事件,變得有意義,從而以某種方式,構造出比較連貫的事件、情景。

3、夢境的內容,以由視覺信息和空間信息構成的情境為主,同時伴隨強烈的情緒宣泄。

4、由於腦橋發出的信號具有隨機性,皮層對這些信號的解釋很有可能是不連貫、混亂、扭曲、匪夷所思的。

按照這一解釋,夢境的運作可以簡化為下圖所示的過程:

從上到下為信息通路運作過程;從左至右為附著情緒的過程

而各家理論關於此運作機制的解讀,最大的分歧點,就在於“情緒的壓抑與釋放”在整個夢境中扮演的角色。它到底是整個夢境的締造者?抑或只是伴隨著夢境產生的一種偶然釋放?

如果“情緒的壓抑與釋放”是夢境的根由和目的,那麼,腦橋放電的原因,也就有了解釋:是為誘發夢境,從而釋放情緒。

如果“情緒的壓抑與釋放”只是一種伴隨夢境的隨機釋放,那麼,夢境就沒有目的,是一種“浪費身心能量”的無聊工作。

也有人基於“夢境剝奪實驗”,提出新的觀念:做夢不是一種能量的浪費,也不旨在釋放情緒,而是大腦在松弛狀態下的一種“自檢”,是大腦在睡眠中清除代謝毒素、清理老化的神經元,完成這些工作後,要以“處理某種簡單信息”的方式讓大腦以“精神不太集中的方式”嘗試著運作幾次,以保證醒來後,能以煥然一新的良好狀態,面對生活。因為經過一段時間的“夢境剝奪”,參與者表現出很明顯的反應遲滯、煩躁易怒、易疲勞等諸多身心不適癥狀,這無疑表明了,夢境對腦功能的自我恢復、自我調節具有影響。

#

#

【第四部分:夢的功能】

關於夢的功能,也有許多的看法與理論,因為大家各執己見,大概成型的,有以下這幾種觀念:

1、夢可以保護睡眠,拒絕覺醒。這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是由一些簡單而常見的夢,推導出來的一個合情合理的結論。比如把鬧鐘的聲音轉化為夢中的鐘聲從而拒絕醒來,把忘記關掉的吹風機的聲音轉化為風扇的聲音從而不用醒來,等等。這些夢,確實是帶有明顯的把外界刺激合理化,使得人在夢境裏邊理所當然地不用為了這種“被扭曲”的刺激醒過來,進而也就起到了“讓睡眠繼續”的功能。

2、 人們通常在眼速動睡眠期做夢,該時間段主要是為了讓大腦的某些區域獲得休息或者給大腦補充神經傳遞素等化學物質。長期阻斷人的快速眼動睡眠,會引起類似精神病患者那樣的嚴重的認知障礙。一般講阻斷快速眼動睡眠後,人體會有一種補償機理,會在下次睡眠中,自動延長“快速眼動睡眠”時間,以補充不足。快速眼動睡眠有時會突然中斷,往往是某些疾病發作的信號,例如心絞痛、哮喘等病。這是實驗心理學家通過夢境剝奪實驗得出的結論,揭示了夢對於我們心理機制正常運作的一個重要功能。

3、夢是一種沒有涵義的幻象,是大腦在處理感覺輸入的隨機脈衝時所產生的一種幻象。這個解釋,是在承認“激活—整合”理論的基礎上,否定精神分析理論的猜測,否認“夢境是對潛意識層面壓抑的欲望的一種釋放與表達”這一論斷,而認為夢境只是伴隨著腦幹放電偶然、隨意形成的,沒有任何寓意,也不值得解讀。

4、夢是大腦處理白天所接觸到的信息的過程,它幫助我們清理掉沒用的信息從而避免大腦信息混亂,相當於系統自檢。這是基於睡眠剝奪實驗與夢境剝奪實驗而做出的延展性猜測。這種觀念,源自人們對“意動過程”的研究,研究發現,人每時每刻,通過“眼耳鼻舌身”等感覺通道,接受的外部事件信息,是龐雜而無限的。可是,因為註意力寬度的限制,能形成理解、能被意識到的信息,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其余的大部分信息,也會進入腦海,並處於一種“不清除出去,但也不去留意”的暫時擱置狀態。在睡覺時,大腦不是完全休息,而是以很放松的狀態,間歇性地處理這些擱置的信息,以場景體驗的方式,進行“如果這個信息意味著這種情景會發生,我會在其中有何種遭遇”這一類分析,也就是夢境。有些信息導出的夢境,確實是無關緊要的,那麼,它們就會被徹底清理出去,並在之後也不被註意。而有些信息,會導出伴隨強烈情緒波動的夢境,那麼,它們會留下痕跡,以期被“特別留意”。而無論如何,大量的“暫時擱置”的信息,都被這一過程處理,大腦才可以以放空的狀態,迎接新的一天。

5、人們能夠在夢中代償潛意識願望和衝動,宣泄心理衝突。因而通過夢可以了解個體的深層欲望、動機和意識不到的心理衝突。這是精神分析流派關於夢的解析理論的一個核心論斷,在臨床上已經獲得大規模成功應用。

6、夢主要是用來處理與生存法則有關的信息。因此,夢能給我們提供有關如何解決問題的深刻見地。美國研究人員表示,當遇到一些關鍵問題時,有些人會選擇睡覺,這不僅是為了逃避,最新研究發現,人們確實能夠在睡覺的時候解決一些問題。不僅如此,做夢本身也在不斷進化,以更好地幫助人們解決清醒時困擾我們的問題。這是進化論裏邊,通過橫向對比的得出的觀點,許多生物的腦子,是沒有精巧龐雜的“分層結構”的,就只是由簡單的“古舊腦系統”組成,而人腦的分層結構,也是由基礎的古舊腦系統逐步進化出來的,那麼,古舊腦的功能,就毫無疑問會在人身上有所體現,主要處理簡單的“生存、繁衍”相關信息,如果是拋開以大腦皮層為主的“智識”,那最吻合這一模式的,就是夢境了。

關於“古舊腦功能遺留”,專門有心理學家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並猜測,做夢的功能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古舊腦處理生存與繁衍問題的一種方式。如果此猜測獲得證實,那麼夢境世界將不再是脫離於實際的幻境,而變成了與清醒世界並存的第二世界:無限潛能,隱藏模式的“額外思考”。

曾經,一個叫來亞斯·豪的美國人,非常希望制造一臺機器縫制衣服,但是實驗總是不成功,因為穿在針眼中的線總是斷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惡夢:他被綁在一個木樁上,周圍一群非洲人拿著長矛,衝著他又跳又叫,時而用長矛指點他,他發現每個長矛的尖上都有個小洞。夢醒後,伊來亞斯·豪將夢境和生活聯系起來,茅塞頓開:只要把針眼設計到針尖上就可以啦!於是,世界上第一臺縫紉機誕生了。

艾爾伯特·愛因斯坦年輕時做過一個舉足輕重的夢:他沿著一個陡峭的山峰滑雪橇,並且向下越滑越快,到接近光速的時候,他發現頭頂的星星折射出他從未見過的色譜。這一景象讓愛因斯坦永生不忘。他自稱畢生所有的發現都源自對那個夢的沈思,通過這個夢,他創造了相對論。

中國建築師余俊南曾在夢中完成設計構思,廣州市白天鵝賓館,美麗端莊,富有庭院氣質,其設計藍圖就出現在余俊南的夢中。

基於以上現象,有人對“夢中解決問題”進行了探究,並有以下觀點:

1、 夢中的發明創造都和我們的右腦有關。右腦主管形象思維的區域,富於創造力。最有可能的理解是,大腦的左右部分,其實既有分工合作,也存在拮抗關系,而夢中,是這種拮抗關系薄弱的時候,利於右腦發揮想象力、創造力,而不會因為想象的內容太怪異,被內部壓抑。

2、 科學家和藝術家等,已經對關註的問題進行了充分研究,這些思考會在大腦皮層形成優勢興奮點。夢中,白天的高級神經活動會轉化成另外形式,繼續發展,對沒有搞清楚的問題進行加工、創造。

3、 因為白天思考問題時,大腦中信息太過龐雜,會有相互幹擾,到了睡夢中,神經放松,幹擾消除,科學家和藝術家們頭腦中豐富的信息,開始相互建立聯系,碰撞出神奇的結果。

4、 另外,科學家和藝術家們,會對夢進行篩選和加工,它們不是一味跟著夢走,而是超越夢境,將夢中靈感拿到工作中去升華和驗證。

沿襲這種視角,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黛笛兒·芭瑞特,進行了一些研究,最終得出的觀點是:“夢,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

她認為,夢是視覺化的,常常沒有邏輯性,這兩點使得夢成為一種富有創意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夢也是一種思考,只是,它同人們眼睛睜開時的思考有點不同。無論我們是在做夢還是睜著雙眼,我們都是為了解決問題。從進化的觀點來看,做夢起初可能是為了其他目的,但是,在時間的雕刻下,做夢開始承擔雙重責任:幫助大腦重新啟動,解決問題。做夢和REM睡眠都可能進一步進化,讓我們更好地解決問題。做夢僅僅是額外的思考時間,任何問題都有可能在夢中解決,只不過,有些答案非常零散,需要人們進一步整理而已。

#

#

【第五部分:夢的現實意義】

5-1:夢與現實,你相信多少?

《盜夢空間》影評:最初的盜夢者就是柯布,他和妻子在夢境中造創了很多很多,結果他的妻子不想從夢中出來,只想跟柯布一起在夢裏終老。柯布無法忍受,強烈要求從夢境中回到現實世界,不得已進入妻子的夢中,植入懷疑真實世界的思想,導致他的妻子最終無法辨識真實世界,自殺了結。而主人公柯布就此非常悔恨,所以可想像得到為什麼在每次進入他人的夢境時,她的妻子的影像就會出現,就是這個原因。

猶太人流傳的古籍《塔木德》裏說,“一個沒有得到釋義的夢,就像一封未曾被啟讀過的信”(A dream which is not interpreted is like a letterwhich is not read)。

5-2:你認為夢是什麼?

卡耐基梅隆大學泰珀商學院副教授凱利·摩爾韋奇(Carey K. Morewedge)和哈佛商學院副教授邁克爾?諾頓(Michael I. Norton)在2009年所做的一個研究發現,夢在每個人心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

研究者給美國、韓國和印度的學生提供了4種已有的夢的理論進行選擇,看他們對每種理論的接受程度。

·理論1:弗洛伊德理論。夢體現著深埋在潛意識裏的情感,而那些被回憶起來的夢的碎片則能幫助我們揭露這些深藏的情感。

·理論2:問題解決理論。夢主要是用來處理與生存法則有關的信息。因此,夢能給我們提供有關如何解決問題的深刻見地。

·理論3:學習理論。夢是大腦處理白天所接觸到的信息的過程,它幫助我們清理掉沒用的信息從而避免大腦信息混亂。

·理論4:副產品理論。夢是一種沒有涵義的幻象。是大腦在處理感覺輸入的隨機脈衝時所產生的一種幻象。

結果顯示,不管在哪個國家,人們對弗洛伊德理論的認同度都是最高的,認為夢具有深層涵義(美國56%,韓國64.9%,印度73.8%。也許東方文化更加相信夢的潛意識涵義)。

那麼,對夢的不同理解會對生活有什麼影響呢?

在調查參與者對不同夢的理論的信念後,研究者要求這些參與者想象三種不同的情景:在他們打算坐飛機出門的前夜……

(1)他們想象著自己所搭乘的飛機失事了;

(2)他們夢到自己搭乘的飛機失事了;

(3)他們所選擇的路線在他出門前夜發生了真實的飛機失事。

哪種情況更可能使你取消航班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夢到飛機失事比想象著失事更可能影響你的決定,無論你對夢有著怎樣的理解。

而認同弗洛伊德理論的人,會認為夢到的失事比真實發生的失事更加可能使自己取消航班;而不認為夢具有潛意識意義的人則覺得真實發生的比夢到的要可怕,會更容易導致自己取消航班。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那麼強烈地因為夢到詭異的事情而惴惴不安。只有強烈認同弗洛伊德的人才會覺得夢到的危險事件比真正發生的事件還讓人恐慌。

根據此類現象,再結合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黛笛兒·芭瑞特關於夢境是古舊腦處理生存和繁衍問題的進化遺留機制這一研究,一個新的猜測由此產生:與清醒時不同,夢境是大腦按照睡眠狀態下的規則,繼續分析和處理與生存、繁衍相關的情景信息的一套心理機制,是對清醒狀態的一種補充,由夢境形成的情緒會遺留到清醒狀態,並對清醒後的重大決策形成影響。

5-3:你喜歡什麼樣的夢?

研究中,研究者先通過調查把參與者分成兩組,一組是虔誠的教徒,一組是不可知論者。然後要這兩組人同樣想象,他們夢到上帝對他們發出兩種暗示:

他應該去進行環球旅行;

他應該去麻風病人集居地待一年。

然後要他們評判這兩個夢的暗示對他們來說有多大的意義。

結果表明,對於虔誠的教徒,不管上帝要他去環球旅行還是去麻風病集居地待一年,他都覺得這是上帝的旨意,是同樣的重要的。而不可知論者的答案是,第一個暗示比第二個暗示更有寓意。因為在他眼裏,上帝並不重要,他的先驗想法是他喜歡旅行而不喜歡去麻風病人集居地呆著。這樣他認為讓他環球旅行才是有重要寓意的夢。他可能馬上以此為理由放下一切去環球旅行,而至於上帝要他去照顧麻風病人的事,當然是提都不會提,甚至想都不會想的了。

每個人對夢的詮釋都是有選擇性的。因為我們渴望夢能驗證與支持我們的先驗想法,所以我們便選擇性地去關註那些 “心有靈犀”的夢。這和其他心理學家們曾經提出的“證實偏見”(conformation bias)不謀而合了。證實偏見是說人的大腦有強大的選擇機制,會自動過濾那些你不贊同的觀點,只留下你認為正確的。

#

#

【第六部分:如何解夢?】

夢境解析,是心理咨詢工作中,臨床上常用的分析手段。因為在潛意識中被壓抑、被隱藏的欲望、阻抗等等,偶爾會在夢境中有所表達。同時,“有夢睡眠”,本身就意味著睡眠質量不佳,喻示著當事人正處於心理壓力之中,由此引發了情緒表達,從而被覺知、被記憶的夢境,往往就是內心衝突的一種顯化,是極具參考價值的心理分析素材。

對夢境進行解析,是一種臨床操作,基於“精神分析理論”框架,隸屬於現深層次心理分析範疇。有以下特點,是我們要提前知曉的。

1,

夢境解析只能大概推知心理問題、心理狀態。其中極少存在“有這類夢境,就一定是那個問題”這種簡單明了的對應關系,而只能理解為“有這類夢境,則大概可推知,是有那一類的問題,但具體是個什麼問題,需要具體分析。”。之所以需要具體分析,是因為某個夢境的出現,同時跟人格特質、人的經歷、整體環境、具體事件帶來的壓力有關,就是說,分析的結果需要合理地推演為“是這麼一個人,面對這麼一個壓力,所以會有這種反應,這種夢境。”,只有如此,分析結果才是值得采納的。

這跟所謂周公解夢、星象塔羅牌那種簡單粗暴的神秘主義解讀,是有著嚴格區別的,不能圖省事就濫用。

這就要求,夢境解析一定要建立在對當事人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如果是咨詢師進行解夢,則是,在之前一系列接觸過程中,已經對當事人的個人特質及身心狀態有了充足的認識。能自己解夢是最好的,咨詢師只需提供指導即可,解夢過程,往往就是當事人自我剖析的歷程,歷程和結論,都有參考價值。

2,

夢境不是毫無意義的幻境,是具有現實意義的。這是被廣泛、豐富的臨床經驗所證實的。雖然並不排除,有一些夢境是無法解析的,因為壓根兒找不到它跟現實問題之間的關聯,但是,以這種情況的存在,就認為夢境是隨機的、毫無意義的副產品,顯然是不合理的。更多的時候,我們發現的是,夢中的體驗、感受等等所針對的問題,就是現實中所面臨的問題的一種延續。問題的面目和形態,可能被扭曲了,被替換了,但是問題的本質,是沒有變化的,也就是說,夢裏的遭遇、夢裏的難題,往往就是現實困境、現實問題的一種演繹。同時,夢裏釋放的情緒,也不是醒過來就沒有掉了,它會留下痕跡,持續地對人的身心狀態發揮影響。夢裏哭醒的人,會一整天都感覺悲傷、壓抑,就算完全不記得自己為何哭醒,也明白那不是真實發生了悲傷的事情,但也難以擺脫這種持續的心境。總之,夢境和現實之間,是顯然存在某種實實在在的糾纏的,夢的解析,就是要探明,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的各種痕跡。

3,

感受,是夢境解析的關鍵,其他則是無關緊要的幹擾。這是由潛意識加工信息的規律所造成的,其中包含了潛抑、扭曲、投射等等機制,結果是,現實中,由某個人的某個事件所帶來的問題,進入夢境後,會被投射到另外的人身上,也會被放置在另一事件、另一情景之中,那麼,夢裏的人物、場景、事件等等,往往都只具有象征意義,而不能直接解讀。

可以這麼說,夢境中的意向,是光怪陸離的,是支離破碎的,是扭曲而令人費解的,只有由他們形成的問題或者困境,以及由此引發的反應、體驗、感受、衝動等等,才是關鍵。

4,

關於夢境的記憶不一定是真實的,有可能在復述過程中被扭曲。在睡夢中,意識的糾察功能處於休眠狀態,所以夢到什麼就是什麼,但是,當醒來後復述夢境的時候,因為意識已然激活,它會對夢境中的過於羞恥、過於危險的事件記憶進行壓制,造成記憶的混亂。最後回憶出來的夢境,會是相對連貫的情境及事件,因為顯意識本能地偏愛這種“合理而連貫”的事件回憶,但其中,往往已然包含了諸多不真實成分,這並不是當事人刻意為之。也因此,解析夢境不能執拗於某個具體片段,而要整體看待,甚至可以只抓全局而不要細節,這不是說鼓勵粗心大意,而是在這種工作中,細致入微本身就是不合適的。

#

解夢切入點參考:常見夢境及解讀建議。

1)悲傷的夢——夢中哭醒表明什麼?

悲傷情緒,源自“很在乎的東西已然消逝或即將消逝”這一情境,但是在睡夢中,這個東西不一定以本來形態出現,因此有幾個參考方向:①近期有沒有親友離去;②近期有沒有遭遇重大挫折(能導致對自己的能力、價值產生懷疑的那種);③工作、學習、生活環境是否即將面臨可不避免的重大改變;④情感上是否有求而不得的現象;⑤如果是固定時期周期性出現的哭醒現象,建議需求心理咨詢師幫助,找到阻抗。

【案例1:】

Z女士28歲,從事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因為近期“煩躁、易怒、莫名悲傷,同時入睡困難,做什麼事都很倦怠,身心俱疲”而來尋求心理咨詢師。咨詢師經過反復問詢,得知她事業順利、家庭美滿,近期也沒有特別的事件發生。經過追憶,Z女士表示這種現象,其實每年都會出現一陣子,只是今年尤為嚴重。記憶中,自從她奶奶去世後,就會在忌日前後,每年持續出現這種狀態,Z女士將此歸結為“跟奶奶的感情特別好,因為過度思念而如此”。咨詢師感知到這種表現很不正常,疑點重重,當事人追憶奶奶在世期間的各種點滴事件,反復表達追思之情後,癥狀卻沒有任何好轉,甚至愈發嚴重。由於找不到切入點,咨詢陷入僵局。

咨詢師知道當事人睡眠很差,建議以“夢境解析”為手段進行嘗試,Z女士於是提及了一個多次出現的夢境:夢中回到了小時候,奶奶在給自己梳頭,開始感覺很親切很舒服,可不知為何,很快就覺得無比悲傷,然後哭醒,然後的一整天,都心情壓抑、精神萎靡,因為做不好事情,就經常發呆,繼而莫名落淚。

因為在前期咨詢中已然獲悉,Z女士在處理大家庭事務的時候,有“在不可理喻的乖順,與誇張的忤逆之間搖擺”這一特點,咨詢師開始追問其奶奶過世期間的諸多細節,最終,以“計時沙漏被Z女士憤怒摔碎”為代價,逼迫她大致復盤了整個事件:原來,她奶奶並非突然死亡,在臨終前兩三年,就因病痛纏身多次入院,且生活難以自理,日常起居均需照顧。Z女士與奶奶感情深厚,以“孝子賢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日常勤於問候,經常趁假期回家探望,一旦得知醫院下達病危通知,則會盡一切努力趕到現場。也正因為如此,見識到了“久病床前無孝子”一景:奶奶膝下兒女眾多,但各自忙於經營小家庭,老人家的病拖久了以後,就在輪流照顧的事情上開始推諉扯皮,Z女士無比憤怒心酸,但無可奈克,就連她自己,因為每次回去都會體會到“奶奶雖然還活著,但渾身散發著死亡的腐臭”這種情景,事實上也是越來越傾向於回避,更多是在電話裏表達關懷之情。最後一次醫院下達了病危通知,Z女士得知後,並沒有“毫不猶豫地趕過去”,而是去咨詢丈夫的意見,丈夫“毫不意外”地給出了“見慣不怪、無需慌張,看看再說”的看法,卻等到了奶奶已然過世的消息,當事人為此耿耿於懷。

復盤事件後,深入剖析變得順暢,Z女士的心理問題也很快明了:造成她心緒壓抑低沈的原因,確實是對奶奶過世的悲傷緬懷,但這只是誘因,更深層的原因,是對自己的未來人生、特別是生活保障方面,充滿擔憂。她“理所當然”地認為,生活“擁有可信賴的保障”的來源,無非“子女親友相互照顧”或者“購買足夠保險”兩種模式,前一種是令人欣慰的,但往往靠不住,後一種是靠得住的,但有老無所依的感覺。這種糾結在她六年前擇業的時候,就已經冒頭,當時她放棄了爭取教師編制,進入了完全市場化的培訓行業,是希望多掙錢,盡早安家,但這並不是“令人愉快的決定”。結婚後,丈夫在這方面的表現,則是“幼稚的,毫無遠見的”,在她的堅持下,夫妻一直堅持購買三險一金,但這更像是一種不得已的安排,而不是令人滿意的方案。繼續深究,發現問題根源在更早的時候,Z女士有個弟弟,父母對姐弟倆家教嚴格,甚至可以說成嚴苛,其中很重要的要求,就是要聽話、要孝順,但其父母本身,對待長輩的態度,卻與他們提出的要求大相徑庭,她奶奶臨終前的境遇,則引爆了這“自欺欺人的騙局”。這造成的結果,是她強烈渴望脫離村子裏沿襲的那套東西,渴望一種“新式的、完全自主的、不受制於他人的人生路”,但機緣巧合之下,一切都無法挽回,按Z女士的話說,就是“如果奶奶的去世,發生在我擇業之前,我會義無反顧地考取編制,不管考多少年,我都絕不放棄。”。很明顯,Z女士考取大學時擇校、畢業後擇業、小有積蓄後快速貸款買房等等,諸多決策背後,都在進行著不同人生道路間的取舍。而她老公,因為壓根兒不去想這些事,所以,既不令她滿意,也不令她不滿意,是讓她“有種獨自在應對所有這些問題的感覺,很孤單,可在他眼裏卻是可笑的”。

到此,那股子彌漫在現實與夢境中的哀傷之情,才有了合理的理解:那是一種無力感的宣泄,Z女士迄今沒解決兩條人生道路之間的衝突,她曾努力去順應父母從小規劃的藍圖,去傳承與實踐一種“母慈子孝”的人生,但又對此滿心質疑,因為見識到了人心是完全不可控、不可預測的,她也會企圖把自己的人生隔絕出來,把資源都用在自己身上,而不去關心別人,但又擔心成為孤寡之人,抑或說不甘心淪為孤寡。她懷著這種內心衝突,還每天跟各種人打著交道,拖拖拉拉之下,這幾乎成了“註定無法擺脫的死局”,她奶奶的死亡,則是引爆這一切的導火索,因為她“直覺這幾乎就是我未來的結局”。所以她在害怕的,是父母給的藍圖破滅,自給自足沒搞好,最後反而稀裏糊塗地傳承了奶奶的宿命。

這屬於“由觀念、信念引發的心理問題”範疇,對話治療往往沒有效果,咨詢師要求Z女士必須親歷親為,最終總共統計了31位農村老人和8位城裏老人的詳細生活狀況,年齡均不低於六十五歲,又以“為父母做準備”為借口,深入了解了5座養老院,並對以上所有信息都留下詳實記錄,這些工作共耗時兩周,期間不安排任何咨詢。在後續一次咨詢中匯總信息、交流感想後,Z女士要求退還已經預付但尚未執行的6次咨詢的費用,計1200元整,因為在做這些工作的過程中,她“難以入睡、心情壓抑”的癥狀,已經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並且也贊同老公的感受,認為“為這屁大點事糾結半生,確實是很可笑”,並宣稱“對當下和未來充滿了信心”,每天都能吃能睡,精力充沛。咨詢師對她這“猛然轉變”很是無語,但也只得提前宣布咨詢圓滿結束。

2)隱晦的夢——欲望如何在夢中拐著彎表達?

人都有七情六欲,這是很基礎的需求,由這些需求,形成了各種具體的欲望。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人會對各種欲望進行分類,貼上標簽。有的欲望是“好的欲望”,比如追求卓越、力爭上遊等;有的欲望是“可以有,但不宜宣揚”,比如男歡女愛、渴望暴富等等;有些欲望是“罪惡的”,比如殺戮欲、亂倫、孌童等等,這是想都不能想的。要實現“想都不能想”,是通過意識的自我監控來實現,在睡夢中,是這種監管和壓制變得松懈的時候,某些平日裏被壓抑的欲望,就會在夢中冒頭。但這只是監管變薄弱,而不是不監管,所以,它們在夢中時常不以本來面目出現,而是拐著彎表達。

【案例2】

高三女生小W,因為“失眠多夢,食欲減退,整日無精打采,腦子裏經常冒出稀奇古怪的想法,嚴重影響學習生活,成績持續下滑”而前來咨詢,堅持通過微信做網絡咨詢,且不交代任何個人真實信息。

經問詢得知,這種情況已持續近三個月,起因是她的同桌兼閨蜜小L,兩人一直關系親密無話不談,成績也不相伯仲,均中等偏上,同時也是班上長得“最好看”的兩個,由此而受同學、老師的明顯偏愛,但小W自詡比小L更漂亮一點。約三個月前,小W發現,小L與教語文的男老師過從甚密,這是個很“騷氣”的男老師,但確實很有能力,被他“特殊照顧”的同學,語文成績往往能突飛猛進,小L的成績也在接下來幾次周考中明顯提升。這讓小W非常不舒服,因為語文老師更早就來找她套近乎,表示願意“多多地私下幫助她”,她覺得為了點成績而委身於老師,太不劃算,於是不予回應,沒想到他轉頭找了小L,而她答應了。小W為此非常痛心,因為老師大她們將近二十歲,小L這是急功近利、鼠目寸光,肯定不會有好下場的。礙於沒有實證,她又不能把這事捅破,只得多跟小L講這個老師的黑歷史,希望小L能盡早悔悟。結果事與願違,小L認定老師是個能力出眾、極富個人魅力的“大才子”,認為小W這是嫉妒她的成績提升,嫉妒老師對她的偏愛,是惡毒的造謠與攻擊老師,於是漸漸疏遠小W,而與老師打得火熱。小W自此開始焦慮失眠,整日困乏,見到老師或小L,抑或想到此事,腦海中會突然閃現他兩,多是在床上赤身裸體地纏綿,然後就困意全無,心緒無法平靜下來。她選擇心理咨詢,就是希望心理老師能教教她,該怎麼做才能盡快拯救小L同學,因為她想不出辦法來,而繼續拖延下去,小L會越陷越深,如果老師不保護好小L,導致意外懷孕之類的事情發生,則她的一生都將毀於一旦,這讓小W焦慮不堪、心力憔悴,恨不能去殺了老師。

按照小W的敘述,這更像是一個“現實問題”,而非“心理問題”,咨詢師覺得這個故事疑點重重,但又抓不到問題的關鍵點,不知如何是好,只得謹慎地反復問詢。小W察覺到,咨詢師將註意力明顯聚焦在她身上,而不直奔主題,去探討她急於解決的問題,開始覺得,這是一場“拐彎抹角的、耽誤時間的瞎扯淡”,並坦言,覺得咨詢師是個騙子,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反復要求她詳細描繪那些骯臟的場景”,這是很變態的無恥行徑。咨詢工作陷入死局,已經可以宣布失敗,但咨詢師是執業的,預感到這出離憤怒的小女生,極可能給自己送上一份實錘投訴,而一旦沾上“利用工作便利猥褻高三女生”這種標簽,自己的職業生涯將提前結束,決定垂死掙紮一下,建議以“夢境解析”的方式,試試看有沒有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因為小W的主要癥狀就是失眠多夢,所以答應一試,於是敘述了這個夢境:老師要輔導我的作文,把我帶到了他的宿舍,宿舍不大,只放了一張書桌和一張床,空間逼仄,我們只能緊挨著坐。老師說小L的作文寫得很好,找了一篇讓我朗讀,我開始朗讀,這根本不是作文,是小L寫給老師的表白信,信的內容很直白,很露骨,都是“在床上輾轉想你”、“要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給你”、“緊緊融為一體永不分離”等等字眼,我心裏很慌張,我知道即將有事情要發生,我不知道該怎麼辦,都已經這樣了,我知道我跑不掉,我也已經不想跑了,我只想讓他保護好我,不要讓我懷孕。我不想再讀下去,覺得很害臊,可又不敢停下來,緊張得快要窒息,感覺靈魂都飛了出來,我很難受,渾身軟綿綿,覺得整個屋子都在旋轉。最後,我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只想這一切趕緊結束,就自己鉆到床上,拉起被子緊緊蒙住頭,很快覺得口幹舌燥,熱烘烘的憋得難受,就會把自己憋醒,嚇出了一身汗,如此醒來後,基本一整天都沒精神。

這個夢境太過典型,咨詢師聽完就基本明白了問題的本質。在謹慎確認了“此類夢境醒來後,內褲都是要更換的,因為濕得無法再穿”這一細節後,咨詢師終於能拿出足夠的線索與證據,迫使小W正視問題,而做好這個工作後,問題的本質,也跟著很快浮顯:小W和小L,是最親密的閨蜜,也是競爭最火熱的對手,相互攀比鬥氣的情況一直存在。而被語文老師特殊關照的學生,其實有很多,其中有男有女,女生中也有那種“又矮又黑,奇形怪狀的家夥”,所以,這個老師在決定去特殊關照某個學生的時候,只關心能否通過“開小竈”的方式令其快速提分,進而拉升整體成績給自己掙獎金,只要他覺得某個學生有這個潛質,就會主動提出要給與特殊關照。在小W這,老師被拒絕,是因為小W篤信“你來我往的交易論”,內心中認定,沒有任何一種好,是別人會無端端的給予你的,肯定是看上了你的某個東西,企圖與你交換。這種認知,其實是沒有問題的,實際上把事情搞壞掉的,是另一種信念:所謂的“班上最好看”,其實是小W開始日常精心裝扮自己的結果,催使她這麼早就開始註重外表,是因為她相信,青春靚麗的外表,是一種資源,一種可以借此獲取某些好東西的優質資源,而這又是經由觀察她父母的相處模式造成的,她母親熟練地掌握著一項絕技,即通過“讓不讓老公上床,以及在床上如何表現”的決定權,來達成自己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每每成功之後,洋洋得意,宣稱“男人都一個德行,沒一個跑得脫”,人前人後都毫不避諱。而小L,或者是沒有這種觀念,或者是自信能玩弄好這些東西,坦然接受老師的好意,並且很快有所收獲,這就屬於是小W“輸了一城”,不甘認輸的她,開始考慮“也接受這種交易”。一旦這種願望開始冒頭,於此相關的事件、場景就會在腦海中一遍遍預演,細節越來越豐富,她本身就處於內分泌旺盛的年紀,相關的場景性的預演,必然會給她帶來強烈的性喚醒,而這又是羞恥的、不劃算的,她需要竭力地壓制這種喚醒,於是兩股力量形成拉鋸,她有時覺得這是骯臟齷蹉的事情,與此相關的人,都是下賤的、變態的,有時又覺得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試一試又何妨,甚至還有些期待。

在夢中,拉鋸形成的張力開始釋放,所以其中有明顯的性喚醒,有“主動投身”的亂倫欲望,也有慌張、有害怕,有想逃跑的渴望,也有想放棄抵抗的衝動。有意思的是,其中火辣辣的表白,是借由小L的身份完成的,這很明顯是借由投射,讓整個事件不至於“崩壞到絕對無法容忍”,從而避開了殘存的微弱意誌的壓制,屬於最典型的“拐著彎兒表達”。

3)焦慮的夢——制造困境,與努力擺脫困境

與焦慮相關的夢,於我而言,經歷甚少,其實是我基本上就不怎麼記得做夢,所以我也搞不懂這類夢境在日常中的實際比例能有多高。

可在臨床上,這類夢是出現最多的,因為心理問題的本質,就是各種各樣的“與心緒有關的困境”,而與困境相關的情緒,首當其衝便是焦慮。這類夢也是最好解析的,只需要抓住“我掉進一個困境,我想了這些辦法來解決困境,最終結果是這樣,過程中我很焦慮,結果我可能是不焦慮了,也可能絕望了”這一脈絡即可。具體操作,大家可以參照以下案例:

【案例3:】

有一位正在受訓的年輕女醫生,一直以來她學業有成、幸福快樂。但當她進入第一年研究生培訓的時候,這一切都消失了。在被要求去照看重病人的時候,她變得越來越焦慮,盡快她學習成績優異,表現突出,但她覺得自己無法勝任,認為自己知識過於貧乏而無法勝任此工作。為此,她開始接受心理治療。

有一天,她被分配去照看一位惡性感染性疾病患者,盡管她非常盡力,患者還是死了。這位患者的主治醫師,還有其他一起工作的醫師都來安慰她,說她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工作並無疏漏。但是,她仍然表現出自己特有的焦慮,認為是她的問題導致了患者的死亡。當晚,她趕到筋疲力盡,熟睡之後她夢見自己獨自出現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她發現自己在那裏誰都不認識,一切都不熟悉,她感到不知所措,接著,一股羞恥感湧上心頭,因為她認為自己本該有明確方向,找到自己的路。後來,她發現附近有一個火車站,於是她決定進去得到一些關於自己在什麼地方的信息。她想,也許可以找到個書店,在那裏買一本導遊書,那樣她就可以決定自己該往哪裏走了。之後,她在夢中的感覺好了很多。

次日,在治療一開始她就談到,她認為是自己導致了患者死亡。很快她想起這個夢並決定說給治療師聽,治療師首先詢問了她關於這個夢的看法。這位年輕醫生說,此夢讓她想起了前一天的患者的死亡給她帶來的感受。當治療師詢問這是一種怎樣的感受時,她說,當這麼嚴重的患者來到她的病房,她感到不知所措,而不知所措又讓她很羞恥。治療師指出,她似乎在夢中體驗到了白天的感受,而這個夢又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化解掉了那些難以忍受的情感,她不願死陷於困境,而試圖通過讀書找到出路。她回應說,在她生命中,讀書和學習令她受益匪淺,也正因為學習用功,她才能成為醫生。接下來的訪談中討論了他在醫學院校的努力讀書的體驗,那些經歷是讓她愉快的。

【案例4:】

一位40歲的焦慮、抑郁癥患者,夢見自己被一群士兵追趕,這些士兵用刺刀刺他。他躲在一張桌子底下,瑟瑟發抖,不知如何是好,這種狀態持續了幾個小時,他才找到機會從下邊出來,逃走了。咨詢師建議他談談,關於夢中的場景,他有什麼聯想,他想到夢中的桌子,與咨詢師座椅旁的桌子很像,當他想到士兵和刺刀的時候,聯想到了咨詢師,他註意到咨詢師在抽煙時,經常會用煙鬥匙來清理煙鬥。

咨詢師問他是否感受到,自己被咨詢師像刺刀一樣的評論刺戳,因此不得不相伴躲藏起來,而接下來的討論證實了患者的確有這種感受。然後,患者回憶起過去與父母在一起的體驗,也是差不多如此,所以很明顯,是患者感受到傷害的時候,過去的記憶和感受被激活了。

【註:】“常見夢境及解讀建議”內容,在此僅作為參照展示,無法一次性盡數分享,只能持續更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註本賬號,或者關註我名下的微信公眾號,有新的案例的時候,我會進行補充或更新。也歡迎讀者前來互動,分享自己的夢境進行解析,如果我決定進行分享,均會事先征得當事人同意,並處理掉所有個人真實信息。隱私保護,是臨床工作中硬性要求,本人為執業咨詢師,這方面,各位參與者盡可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