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免費周公解夢大全夢見買蕎粑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日都迪薩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這裏人文聚集,風光獨特。這裏是彜族火把節的發祥地;這裏是彜族神話人物戈壟吉比的故鄉;這裏有幽深莫測的瑪瑙溶洞……我又一次走近日都迪薩,再一次聆聽到了遠古的故事,感受到了日都迪薩的獨特魅力。

日都迪薩

日都迪薩坐落在海拔3200米的山上。日都迪薩在彜語中是“水草豐茂的草場”的意思。這是一片開闊的草原。四面環山,山上長滿了索瑪樹和各種灌木。正東面有三股潺潺的清泉自地底汩汩流出,河水清澈見底,無比潔凈。真是塊水草豐茂的地方。整個大壩都是一片濕地,齊腰深的水草長滿其間。成群的牛羊膘肥體壯,悠閑地散落在草原各處。宛若藍天襯托下的片片彩雲。

日都迪薩濕地

“要是春天,那才叫美呢! 綠草如茵,成群的牛羊點綴其間,周圍的山上開滿五彩繽紛的索瑪花,滿山爛漫,滿面芬芳。那可真是人間天堂。”村民們講,春天是日都迪薩最美麗的季節。

據傳說,日都迪薩是彜族火把節的發祥地。

“神仙駕著紅色和黃色的神奇雲霞在天宮上過,其中一片紅色的雲朵飄落到神奇美麗的日都迪薩。於是誕生了盛大隆重的彜族火把節。”

火把節是阿都地區特有的節日。相傳,阿都地區居住著號稱八大家族的比布、吉狄、莫舍、吉扭、比祖、帕查、惹爾、阿俄。其中吉扭家生活在日都迪薩,吉扭家阿吉支有個美麗賢惠的女兒,叫阿吉史諾。她出嫁到布拖拖覺的莫舍家。在走到日都迪薩北面馬布飛克這個地方時,阿吉史諾就被天神搶走了。九天九夜之後,下了一場紅色的大雪(印證了傳說中的一朵彩雲飄落在日都迪薩),在日都迪薩的入水口(日都飛克)發現了阿吉史諾的屍體。驚駭之余,吉扭家族舉家搬遷,再也不敢住在日都迪薩這個地方了。

比布、吉狄、莫舍、吉扭、比祖、帕查、惹爾、阿俄八大家族共同商量對策,商討如何對付這害人的山神,最後決定組織成千上萬的少女(新娘般的裝束)到日都迪薩山頭上過火把節,看看它還會再來搶誰。

火把節這天,姑娘們都精心打扮,身著盛裝,聚集在一起,手牽著手,仿佛送親的隊伍,唱著憂傷的“朵洛荷”走到日都迪薩火把場。而男人們則頭紮英雄結,腰佩英雄帶,騎著駿馬,牽著強壯的公牛、公羊等,到火把場開展鬥牛、鬥羊、摔跤等競技活動,展示力量與激情。

可能是山神被人間這種團結、強大的力量所震懾,之後就再也不敢來搶奪人間的少女了。而源於日都迪薩火把節場地的女人手牽手,圍著圈唱“朵洛荷”,男人們組織鬥牛、鬥羊、摔跤等競技活動,展示人間力量的隆重、熱烈、盛大的活動則被保留了下來,一直沿襲至今。

銀飾展

後來,日都迪薩成為最負盛名的火把場。八大家族就組織自己管轄地的少女,穿著最精美的服裝,戴上最昂貴的首飾,到火把場來比賽相貌、服飾、首飾、氣質、“朵洛荷”,選出最美的姑娘。各個家族還選派最優秀的公牛、公羊、駿馬、摔跤手來展示各自的實力。日都迪薩火把場因此成就了很多美女、摔跤手。久而久之,其他家族也在各自的區域(吉狄家在達基沙洛木各角,吉扭家在飛幕保沃,莫舍家在拖覺日竹)舉行了火把節。但是,日都迪薩依然是最負盛名的火把場。彜族諺語用“在日都迪薩過火把節來形容最快樂的活動”。少男少女以在青春美麗的年華沒有去日都迪薩過火把節為一生的遺憾。

藍天、白雲、高山、原始森林、廣袤的草場、神奇的日都泉水、水裏的娃娃魚、高貴的彜族少女服飾、會唱歌的黃傘、“朵洛荷”、保留最原始的阿都彜族民俗及瓦板房……日都迪薩是天設地造的火把場,被譽為彜族阿都地區火把節的聖地。

戈壟吉丙

戈壟吉丙是彜族社會中婦孺皆知的神話人物,他以力大無窮而著稱於世。戈壟吉丙的故鄉就在日都迪薩。

戈壟吉丙從小就食量驚人,力大過人,有著倒拔楊柳、掀擡巨石的超人本領。在他13歲那年,家裏斷了糧,他四處找了一點糧食,準備送回家,讓年邁的母親度過這難熬的饑荒。不料,在他騎馬路過荒無人煙的原始森林深處時,兩個兇神惡煞的強盜擋住了他的去路,要他交出口袋裏的糧食。他二話不說,把糧食交給了兩個氣勢洶洶的壯漢。兩個強盜正得意之時,他卻埋怨起自己的馬兒不聽話,他要教訓它一下才行。說著,他伸手連根拔起一棵粗大的樹木,在手中不停地揮舞著。兩個強盜見狀,驚得目瞪口呆,嚇得屁滾尿流,落荒而逃。

朵洛荷舞。郭建良 攝

一天夜晚,戈壟吉丙夢見屋後的山崖崩塌了下來。第二天,他到處通知鄰裏趕快搬遷,說災難就要降臨了。人們都在笑他是發瘋了,好好的,怎麼會有災難降臨呢? 對他的警告置若罔聞。只有他把母親抱上屋頂,把偌大的一座房屋一次性背到了安全地帶。很多人都在這次災難中遭了殃,而他家母子倆躲過了這一浩劫。人們驚嘆他超人的力氣,更欽佩他的先知先覺。

還有一次,他老嶽父家的牛群被偷了。嶽父風風火火地跑來找他,讓他趕快幫他找牛。他讓嶽父回去做好一鬥面的蕎粑。他來到嶽父家,不慌不忙地一個人吃完了一鬥面做成的蕎粑,才緩緩地上了路。嶽母見他磨磨蹭蹭的模樣,氣急敗壞,壓根不相信他能把牛找回來。三天過去了,戈壟吉丙杳無音訊,不見蹤影。人們失望極了。第四天,戈壟吉丙挑著綁著四個小偷的粗大木料,趕著牛群回來了。從此以後,戈壟吉丙的嶽母也對他刮目相看了。

耶丁鄉戈壟吉丙的第十三代玄孫夥補友爾說,現在甘天地鄉的夥補長保家還藏有戈壟吉丙使用過的馬刀、鎧甲等遺物。他還親自看見過,戈壟吉丙吃炒面用的碗有一個盆子那麼大,他打仗用的護膀夠一個十多歲的孩子鉆過去。

戈壟仙人洞

戈壟仙人洞在耶丁鄉政府對面的懸崖絕壁上。沿西普電站引水渠逆流而上,抄過鬥折蛇行的山間毛路,爬過荊棘叢生的陡坡,便到了戈壟仙人洞。

這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每到雨季,洞中都有潺潺的泉水流出,夾帶出一些晶瑩剔透、色彩艷麗、光滑潤潔的瑪瑙溶石堆積洞口,所以也叫瑪瑙洞。叫它戈壟仙人洞,是因為戈壟吉丙小時候經常在這裏嬉戲遊玩的緣故。

溶洞上面是壁立的山巖,乍一看,整個峭壁就像一只展翅欲飛的山鷹,隨時就要向你撲將下來似的,直讓人心悸。溶洞的右前方有個由三塊石頭擎起的巨大的石塊,約有一噸左右。據說,這是戈壟吉丙小時“耍家家”時壘的三鍋莊。

關於溶洞,當地也有一個傳說。說洞內住著一條龍王,還有一棵金樹,後面是一片汪洋大海,龍王就纏繞在金樹上守護著這片大海。龍王一旦出來,海水就會噴湧而出,人間就會遭殃。洞內本來住著一公一母兩條龍,有一年,那條母龍不知怎麼就出來了,帶出的海水淹沒了整個大地,給人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現在的吉樂大峽谷就是那次衝刷的。

在幾個年輕人的陪同下,我們拿著手電、備著火把走進了洞內。洞口是個橢圓形的黑窟窿。入得洞來,一股潮潤的涼氣迎面撲來,冷不防使人打了個激靈。往前走幾步,就是漆黑一片。借著手電微弱的光亮,我們繼續前行。洞內七拐八彎,忽大忽小,忽寬忽窄。一掛掛的鐘乳石倒懸壁頂,或凹或凸,光怪陸離,奇形怪狀。細小的水珠點綴其上,在手電和火把的映照下,幻化成五光十色、晶瑩透亮的珍珠,把那些乖巧玲瓏的鐘乳石裝點得更加迷人可愛,直讓人懷疑進入了龍宮仙境。

入洞大約10多米,忽聽轟隆隆的響聲由遠而近。向前走幾步,一道暗泉潺潺奔湧,截斷了去路。溪水順勢流入另一側的巖洞裏,那轟隆之聲就出自那裏。順手丟了一塊石頭下去,半天也聽不見回音,可見巖洞深不見底。泉水在深洞的一側積成一泓潭水。潭水頗深,水清如鏡,異常潔凈。掬一捧喝下,清冽甘甜,沁人心脾。越過溪泉,溶洞豁然開闊。走過開闊地,便見兩條岔道向不同的方向延伸而去。往東一邊,據同行的人講,這洞深不可測,曾有人冒險走過,走了七八個小時也不見洞底。

我們順著往西的一道洞,繼續前行。越往前走,洞內的景觀越精彩。垂懸的鐘乳石越多且越粗大,形狀也越發怪誕。有的像端坐蓮蓬的觀世音;有的像雍容大肚的彌勒佛;有的像張牙舞爪的食人獸;有的像飛禽;有的像走獸;有的黑乎乎的,想什麼,像什麼,讓人遐想半天……幾經轉折,溶洞開始以10余度的斜坡向西南方向蛇行而去。窄窄的通道被橫七豎七的鐘乳石切割得支離破碎,一不小心,不是撞了這個神仙,便是碰了那個走獸。不經意間,一絲光亮透了進來。光線越來越明亮,攀前一看,原來已到了圓圓的出口。

出洞來,回味洞中的景致,讓人戀戀不舍。心裏不覺在想,如果條件允許,將這奇妙的世界開發出來,造福人類,那該有多好。

色戈壟村

群山環抱的色戈壟村是最為偏僻的村子。木板蓋成的房屋高低錯落地散落在山間各處。

這裏遠離城市,交通落後,幾乎與世隔絕。“它是我們這個空間裏的又一種時間,或是我們這個時間裏的另一種空間。”行進在色戈壟村,我不禁想起這樣一句詩。

日都迪薩成為最負盛名的火把盛會

封閉的條件也為這裏保留了最原始純正的彜族風情。這裏的農作物只有土豆、蕎子、燕麥、圓根蘿蔔。村民的生活主要以土豆、蕎子、燕麥、酸菜、圓根蘿蔔為主。品種不多,食材卻是天然健康的綠色養生食品。這裏發展畜牧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家家戶戶都養有牛、羊、豬、雞等畜禽。特別是羊,幾乎每家都有幾十上百頭,多的甚至有兩百多頭。而且個個膘肥體壯,肉質特別鮮美。

村民們傳承了彜人熱情、大方、純樸、厚道、好客的古老傳統。爭相邀請我們到自己家裏作客。殺豬宰羊,用彜族人很高的待客規格招待了我們。蕎粑粑、坨坨肉、酸菜湯、燒土豆、冷水伴炒面,在這裏,我品嘗到了彜家最原始正宗的美食。

長發老人

多年前,色戈壟村還住著一位神奇的長發老人夥補沙毅。可惜夥補阿普前兩年去逝了。回到夥補阿普曾經居住生活的地方,我不禁又想起了當年的夥補阿普。

夥補沙毅那年76歲,是個剛毅而健康的彜族長者。從他吟誦的家譜上推算,他是英雄戈壟吉丙的第十代玄孫。他以自己是戈壟吉丙的後代而自豪。那些年沒事時,他時常行走10多裏路,到戈壟仙人洞下戈壟吉丙當年砌起的那塊巨石鍋莊上,憑吊先人。當然,他也要在那裏梳理他那根長長的辮子。因為在那裏,他才能很好地梳理這根超長的辮子。

夥補沙毅年輕的時候也是飯量驚人,力氣過人。他憑著一股蠻力,在深山中開墾了10畝土地,種起洋芋、蕎麥,養起牛羊,帶著一家老小在山裏過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閑生活。雖是70多歲的人了,但夥補沙毅還是很硬朗。胃口依然很好,他說他一頓還能吃兩斤肥豬肉,喝一斤白酒。那時候,他每天仍能風雨無阻地上山放羊。

彜族男人的頭發是神聖的,蓄在頭頂,尊稱為“天菩薩”。它既是英雄的象征,也是靈魂的寄托。彜人自古就有蓄長發的歷史。《史記》第116卷和《漢書·西南夷傳》裏有西南夷人“椎結,耕田,邑聚”,“皆編發……或土著或移徒”的記載。

近年來又在金沙江東岸的滇北一帶,發現了兩晉時期刻畫於崖壁上的“洗腳、編發、披氈”的彜人畫像。彜族神話傳說中在火把節場上摔死天神奴差的英雄火體拉巴也是“長發可容山鷹築巢,腋窩可容蜜蜂安家,肚臍可容小鳥做窩,腳趾可納螞蟻作穴”。可見,彜人蓄長發的歷史源遠流長。

夥補沙毅是個開朗、樂觀的彜族長者。他青壯年時候以農業生產為業,少年時代和50歲以後以放牧為主。他抽自種的蘭花煙、喝適量白酒。主食是當地生產的蕎子、洋芋和燕麥,菜主要以高山生產的圓根蘿蔔和酸菜等素菜為主。

夥補沙毅的頭發長達3.2米,可謂罕見。夥補沙毅粗大的長辮放下時像條遊動的蟒蛇,盤起時發髻似雄偉的山峰。他的長辮不長虱子不發臭,高聳的發髻不僅是英武的象征,也是他抵禦風寒,睡覺當枕的天然工具。

隨著普格縣旅遊業的逐漸開發,有一段時間,夥補沙毅的長辮也成了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每年盛大的火把節慶典之時,夥補沙毅都要到火把場地展示他那神奇的長辮。許多報刊、電視臺都報道過他的風采。

日都迪薩不僅風光秀美,而且人文聚集,是你體驗彜族阿都風情、領略高原風光不得不去的地方。(文/圖 吉木日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