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活佛的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勝寧卓瑪的家鄉在四川阿壩壤塘縣。在壤塘,早晚平均溫差十幾度,格桑花卻恣意生長,被當地人認為代表著頑強和美好。格桑花有時候也被用來稱贊人。

1990年出生的勝寧卓瑪,30歲出頭的人生就像從石頭縫裏長出來的格桑花,衝破禁錮,讓原本被圈定的人生綻放、絢爛。

勝寧卓瑪17歲那年,有人上門向她提親,她倔強地拒絕。她朝著牧場和藍天的方向奔跑,她還不想嫁人。她的家人尊重她的意願,她向往外面更廣闊的世界。

一路跑,她跑到了杭州,她起初用手比劃著交流,因為漢語不好,其他人輕而易舉就能搞定的平凡小事,對她來說卻無比艱難;她又跑去了北京,巨大的求知欲讓她漸漸克服了語言的障礙。

勝寧卓瑪在北京一所學校學習幼教,用了4年時間,隨後她回到了離家更近的地方,在成都她成了一名幼師。那還不是她職業最終要抵達的港灣,在成都她又找了一所烹飪學校,她要像母親那樣把美食帶給家人,後來,她又把學來的知識盡可能地傳播給家鄉高原上的人們。

她把菜品做成教程,她還準備出書,有時候淩晨2點,她還在回復粉絲的問題。她有個樸素的想法,“藏語版美食教程還很少見”。她想讓更多藏族人的餐桌變得更健康、豐富,那是勝寧卓瑪的使命。

在勝寧卓瑪的家鄉壤塘縣,有4.7萬多人口,大部分都是藏族,壤塘位於青海高原東部,大渡河上遊,同時是川、甘、青三省交匯地,它還是四川最後一個對外開放的行政縣,最近一兩年剛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

在四川省內,有140多萬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甘孜、阿壩、木裏。四川同時也是全國第二大藏族居住區,藏族人口低於西藏的300多萬人,高於青海的120多萬人。

紀錄片《三江源》其中的一段對話,一個漢族人問當地牧民老人:你們一家明年有什麼計劃?藏民一家笑到人仰馬翻,覺得這樣的問題實在太幼稚、可笑。後來老者出於禮貌回答說:明年計劃要擠奶,撿牛糞,做酥油。

藏民的飲食過於單調,這或許驅使了勝寧卓瑪想要帶給他們更豐富、健康的飲食理念。

勝寧卓瑪兄妹三

勝寧卓瑪的父母也是牧民,她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哥哥讀到小學畢業,弟弟讀的書要多一些,三個孩子中讀書意願最強烈的是勝寧卓瑪。但家裏要放牧、挖藥材,還有三個孩子,光靠父母忙不過來。母親的腿腳也不太好,母親從小也是在牧場長大,因為受寒,很早就得了風濕。為了能替父母多分擔一些,勝寧卓瑪對讀書按下暫停鍵,她要留在家裏幫父母分擔。

還有一個原因,在當地,女孩子一般上學的都比較少,很多都是到了17、18歲就嫁人。

“但是我一直都很喜歡學習,也很盼望有個學習的機會。到了17歲開始就經常有人到我家來提親。但是我不想那麼早就嫁出去,還是盼望著有個走出去學習的機會,還有我父母也覺得太小了,不想讓我這麼早就嫁人,婚姻方面不會勉強我,會尊重我自己的意願。”

哥哥不再上學後也成了家裏的幫手,哥哥頂替了她的許多事務,勝寧卓瑪找到了機會,她和父親提出要出去學習,父親明確表示同意,會給她找機會。

父親聯系了當地一位叫嘉陽樂住的活佛,活佛在當地幫助一些小時候沒能上學的年輕人創造學習機會,他還在當地設立了好幾所公益性的職業學校,也把一些孩子派到沿海地區去學習,勝寧卓瑪和杭州結了緣。

“有一天傍晚我放牛回來,爸爸和叔叔都在家裏,說今天嘉陽樂住活佛來我家裏了,我一聽就很激動,因為之前聽爸爸說嘉陽樂住活佛在幫我找學習的地方,我也一直盼望著什麼時候能定下來。爸爸說活佛在杭州有個弟子可以教我漢語漢字,說是要過兩天就要走,問我想不想去,我聽了後既高興也難過,高興是因為終於有學習的機會了,但是也有點難過,因為我第一次離開父母要去這麼遠的地方,語言也不通,而且一個人要去完全陌生的一個地方。但是後來我還是決定去杭州。”

母親非常不舍,並不希望女兒遠離她,但為了理想,勝寧卓瑪還是決定遠行。她說服母親:如果不走的話我只能嫁人,這樣的話我這輩子都會留下遺憾。

後來母親也服從了勝寧卓瑪的意願。

“走的那天媽媽哭得很厲害,我第一次看到媽媽哭,我也很難過,但還是忍著沒掉眼淚,因為我知道媽媽看到我哭就會更傷心,更放不下心。”

勝寧卓瑪是汶川地震那年出來的,她繞著雅安到成都,一路艱辛,用了2天時間才到成都,第一次坐車走那麼遠的路,暈車嚴重,到成都時更嚴重,晚上睡覺的時候感覺整個房子在轉,還吐了血。

活佛和叔叔送卓瑪到機場

在成都住了幾天後去了杭州,勝寧卓瑪在那裏學漢語、漢字。由於不適應環境,她身上長了濕疹,有一次因為天氣太熱還流鼻血暈倒,去醫院診斷結果是因為中暑。

飲食習慣更讓她不習慣,體重從120斤,掉到80斤,但在杭州兩年,漢語、漢字有了明顯進步,跟人溝通基本沒問題。

學漢語時,老師每周幫勝寧卓瑪上兩堂課,剩下的時間給她布置作業自學,剛開始時她一句漢語都聽不懂,老師每次上課都是用手比劃或者畫圖解釋,溝通非常困難。

有次去超市,她跟老板說要買一瓶醬油,對方聽不懂,勝寧卓瑪怎麼解釋老板都沒明白她要買的是什麼,後來也沒買到東西,只能空手回家了。

“一開始每次買個東西都非常難,剛開始各種不適應,很想家,經常夢見爸媽,我在被窩裏偷偷哭,但是我從來沒跟家人說過。”

越是艱難,越是讓勝寧卓瑪努力學習漢語、漢字,每次與人溝通有不懂的詞語就讓他們寫下來,回來後她反復練習。

時間總是在飛快的流逝,兩年時間,勝寧卓瑪與杭州告別,新的一站在北京。

在北京,活佛的一位弟子安排她到一家幼教學校上學,理由是學幼師專業畢業後比較容易就業,這一學就是4年。

“我感覺在北京的人都很忙碌,也認識了很多為自己理想而努力的人,對我有了很大的啟發。在學習時因為之前沒有上過正規的學校,剛開始時老師講的課好多都聽不懂,但是老師說我很好學,我有什麼不懂的會單獨教我。上課時我只管把老師教的內容都抄下來,下課後一一標上拼音,慢慢消化。”

勝寧卓瑪在老家時,總覺得城裏人過的很悠閑,生活富裕,要什麼就有什麼。不像他們每天不管刮風下雨都要去放牛;但是到了北京以後發現城市的人也很不容易,他們也要起早貪黑地為生活而奔波,而且感覺每天都有各種困惑纏繞著,過得並不開心。

“我反而能感覺到家鄉的人雖然生活不算富裕,但是每天都過得特別開心,沒有太多的顧慮和煩惱。在家鄉遇到困難也會有身邊的人想盡辦法幫你度過難關,不圖回報。”

幼教學校畢業後,勝寧卓瑪回到成都在一家幼兒園上班。工作了一段時間,她越來越覺得這不是她想做的事情。

“我從小就喜歡做美食,也一直希望能夠系統地學習烹飪手藝,但是以前因為各種條件不成熟沒學成,後來自己有了一定的漢語基礎,也有了一點收入,就開始在成都找烹飪學校,主要學的是西點和中餐。”

“因為熱愛,我在學校的時候每次學完一個菜品,回去後都會買上食材在家裏練習,但是好多都和在學校跟老師一起做的不一樣,尤其是西點好多都不容易成功,所以我每次在家裏練習時會把整個過程拍成視頻,拿到學校去給老師看,老師看完後會指點哪些地方沒對,這對我的學習有很大幫助。”

烹飪學校畢業後,勝寧卓瑪和朋友合夥開了一家甜品工作室,順便試著做了一些藏餐和西點結合的美食。她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想盡辦法開發一些藏式甜點,但是朋友不感興趣,她就選擇了獨立做。

“後來我發現我們當地有很多人想學習烹飪手藝,雖然漢語的美食教程很多,但是藏語的美食教程比較少,因此能夠出藏語版的美食教程,對藏區想學烹飪的人來說有很大的幫助。”

想到就做。勝寧卓瑪就做了藏語版的美食教程,發布在視頻號上,沒過多久就有很多人關註,很多藏族粉絲咨詢她一些關於美食方面的問題,粉絲反饋都說對他們生活上有很大幫助。

青海的一位寶媽粉絲咨詢勝寧卓瑪,她兒子看了她發的冰粉果凍視頻,鬧著要給他做,想向她學習制作方法;還有一位甘南做牦牛奶制品的同胞說看到她視頻後,想起用牦牛奶做冰淇淋,對他們年輕創業人啟發很大。

關註她的人越來越多,一些藏語媒體開始關註她、報道她。

勝寧卓瑪從今年六月份開始寫藏語版美食教程。白天拍視頻,晚上寫書。大概在年底能出版。

“我想幫助更多藏族人吃上更健康、豐富的美食,這是我的使命。我們要追求的東西,不是只有金錢,除了金錢還有更有價值的東西,我覺得把自己變成更有價值的人最重要。尤其是能夠利用自己學到的東西讓更多同胞受益,對我來說很重要,這也算是我一生追求的東西。”

作者丨小島

原創作品,轉載請後臺回復“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