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得了一件木器古華的簡單介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呈現了故宮文物修復者的工匠精神,而另一個文物重鎮上海博物館的文物修復者又是怎樣的面貌?

為迎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昨天下午,上海博物館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活動。位於龍吳路的“文物醫院”——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首次面向社會公眾開放,40名通過公開征集的觀眾來到現場,近距離了解6項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體會流傳數代的文物修復和復制技藝。

青銅器修復現場(上海博物館供圖,下同)

上海博物館在文物修復和復制方面具有深厚底蘊,早在1958年即設立了文物修復工場,下設各材質文物的修復與復制工作組,是國內最早成立此類部門的專業機構之一。工場內薈集了當時業內最頂尖的專家,他們的精湛技藝通過館內一以貫之的師徒制得以完整地傳承至今。幾經調整之後,2015年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成立,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揚得到了有力的科技支持。

據介紹,上海博物館目前共擁有6項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中“古陶瓷修復技藝”於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青銅器修復技藝”於2015年被列入第五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古代家具修復技藝”、“古籍修復技藝”和“珂羅版書畫復制技藝”於2018年被列入第六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上海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

當天活動中,40名觀眾分為兩組,在工作人員和誌願者帶領下,依次參觀平面類非遺技藝和立體類非遺技藝展示,聆聽上博文物修復師與復制團隊成員的講解。

古畫修復:從高手輩出到奠定修復技藝的海派風格

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書畫裝裱。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裏記載了關於裝裱的一些見解,宋代趨於成熟,到達一個頂峰,明清兩代以後古畫裝裱和修復技藝就在民間廣為傳播,特別是在江南一帶形成了蘇幫和揚幫兩個非常著名的修復風格的流派。

上海開埠以後成為全國經濟中心,收藏家在上海雲集,吸引了蘇幫、揚幫的頂級裝裱修復師在上海開裱畫鋪。1960年,上海博物館成立修復工廠,在上海地區裱畫鋪的頂尖老師傅中間選了十六、七位作為上海博物館第一批的書畫修復師,奠定和形成了後來上海博物館的書畫修復風格。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博物館的古書畫裝裱修復可謂高手雲集,乃至於後來故宮博物院的很多裱畫師也是從江南一帶的蘇揚兩幫流派裏出來北上從事書畫修復。

據上海博物館古書畫修復師褚昊介紹,上海博物館的古書畫修復室承擔著上博書畫的裝裱和修復工作。古書畫修復主要分為洗、揭、補、托、全五道工序。今天的社會公正開放日,上博古書畫修復團隊完整展示了清洗畫芯、揭除舊褙、補綴殘缺、小托畫芯、全色接這五大工序。

書畫修復師在清洗畫芯

清洗畫芯是書畫修復中的第一道工序。上博的古畫修復師當下正在清洗的是一件館藏三級品——清代吳讓之的書法對聯中的一條。據介紹,他們前期要先對這件作品做檢測分析,發現黴菌比較厲害,並做完殺菌工作。清洗的目的是把畫芯上的灰塵、蟲屎等痕跡清洗掉。

清洗畫芯的過程中尤其要註意必須全神貫註,修復師的眼睛不能離開畫芯,時刻關註畫芯上墨跡和色彩的變化狀況。

清洗完畫芯之後將畫芯置於案臺上,面朝下,背朝上,就要開啟第二道工序——揭除舊褙。褚昊介紹,中國書畫的立軸其結構一般會分為畫芯、命紙、覆背等,揭除舊褙就是要把舊裱上的三層結構揭掉,只保留畫心部分。緊托畫心的那一層是很重要的一層紙,古代稱其為“命紙”。

書畫修復師在修補畫芯

揭除舊褙以後如果畫芯有破洞,接下來一步就是補畫芯。畫芯上出現蛀洞或破損,就需要做口子,再把選好的補紙用漿水圍繞著口子邊上一層漿水,找最接近的材料把畫芯補平。

第四道工序是“托”,把畫芯和托紙(命紙)粘合在一起,這道工序比較關鍵的是命紙的制作。古書畫會殘留一些歷史痕跡,所以命紙需要做舊,做舊的程度和原來畫芯的底色相接近。這道工序的關鍵刷鬃刷的力度一定要拿捏到位“新進來的學徒在墻上練鬃刷手感最起碼要兩個月以上,手腕的力度才能控制好。”褚昊說。

最後一道工序是全色。破洞的顏色補得要和周圍畫芯的顏色一樣。畫上有缺失的地方,要根據原作把畫意補全。

經歷了幾代人的傳承、發展,上博古畫修復形成了“畫芯善補精全,綾絹寬料整挖,配色和諧高雅,裱件平柔潔凈”的古書畫海派修復技藝風格。

古陶瓷修復

古陶瓷、青銅器修復:可鑒別修復、三D打印技術是趨勢

古陶瓷修復技藝工序主要包括清洗、粘接、補缺、打磨、上色五大步驟,其難點在於如何使補缺部分上色後達到和原器渾然一體的效果。

古陶瓷修復師蔔衛民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以後到博物館參觀,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經過可鑒別修復後的文物,希望公眾到時候不要認為不好看。所謂的可鑒別修復是相對於完美修復而言,過去的修復理念從文物價值和審美角度來考慮,會希望把文物修復得看不出瑕疵,但是一些化學成分的使用,對文物本身會造成二次傷害。隨著修復理念的改變,文物修復師們更多得從文物本身角度出發,可鑒別修復將會是以後的趨勢。

經過可鑒別修復的陶瓷文物,遠看是完整的,細看經過修復處是可區分,但是它符合修復的最少幹預原則 ,是出於對文物本身保護的需要。

青銅器修復

青銅器修復師張珮琛在上博修復青銅器已經20余年。他正在修復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銅獸面紋䑝。這件器物的上半部分是完整的,下半部分的三足是用3D的樹脂打印出來的。

“我們最終會用金屬打印的方法將它補全。”張珮琛說,“這件器物收藏在博物館很久了,它原來只有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殘缺,但因為找不到它足部的依據,一直沒有修復。很巧的是日本神戶的白鶴美術館收藏有一件一模一樣的器型,我們以此為參照物就可以進行修復了。”據悉,青銅器修復技藝的工序最為復雜,包括清洗、拆除、去銹、矯形、拼接、配缺、翻模、刻紋、鑄造、打磨、補色等十余個步驟,每個步驟均有很高的技術要求。

古家具修復師馬如高向公眾展示古家具修復技藝

古家具修復:200殘木拼出清代紫檀寶座

一進入古家具修復室,參觀人群中就有不少人對古家具修復師馬如高非常熟悉,因為他是“上海工匠”人物。

馬如高從1982年學校畢業後就開始學習制作木器和雕刻。1994年進入上博至今,是上海博物館第四代古家具修復師。他的師傅朱福賢2008年從上海博物館退休,而他自己也曾收過5個徒弟,不過1個入門一星期就放棄了,3個轉行了,如今只帶著一個小徒弟,師徒二人承擔著上博古代家具和古代漆器兩個項目的修復工作,他說他們的隊伍還要再擴大。

他曾花了8個月的時間,將一把“散了架”碎成200多塊木頭的清代紫檀木雕龍紋寶座恢復原樣,現在仍在上博的家具陳列館內展示。

此外古家具修復室內正擺著一張大椅子,是他正在修復的清代銀杏木雕龍寶座。據稱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洪秀全曾經坐過這個寶座。“它殘缺的地方比較多,包括左邊的龍頭缺損了,之後要補上去,扶手兩邊的龍頭也沒了,側面的壓板都缺了,整個修復過程需要6個月左右。此外如果有時間的話還要做舊。”馬如高說。

據馬如高介紹,古代家具修復技藝主要工序包括清洗、拼接、補配雕刻、打磨、做舊、組裝以及修復後的定期上蠟保養等。每一道工序的執行都建立在對文物原工藝、原材料和原造型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力求盡可能忠實地還原古代家具的原貌。

上海博物館文物修復師在向公眾展示珂羅版書畫復制技藝

此外,本次非遺技藝展示還包括珂羅版書畫復制技藝、古籍修復技藝、參觀書畫修復用紙制作工坊和陶瓷類文物復制工坊。珂羅版書畫復制技藝是照相平版印刷工藝的一種,運用該技術印制的復制品對原作的還原度極高,尤其利於書畫文物的研究和保護。上海博物館是目前國內唯一具備該技術力量的博物館,團隊成員展示了拍攝、修版、制版和印刷四道純手工工序。古籍修復技藝的展示包括揭開書頁、破損拼接、噴水倒平、折頁、修平、打磨、函套修復等工序,破損古籍紙張往往十分脆弱,除了細致入微之外,無損科技檢測、科學修復也是上海博物館古籍修復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