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和朋友出去玩晚點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第一天上班就遲到,定了兩個鬧鐘還起不來!”“一想到上班,我就緊張到想拉肚子。”長假後的幾天裏,幾乎每分鐘都有網友以“節後情緒”為關鍵詞在社交媒體上發帖。長假過後,許多白領在飲食、情緒、睡眠等方面都有些不適。

在10月10日第30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到來之際,國家高級心理咨詢師、內蒙古營養健康促進會副會長王思露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這些表現,都是人的生物鐘失調後引起的神經系統等問題,不算真正意義上的病,一般3到7天就能調節過來。但在如今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下,一些上班族的心理健康問題亟待引起相關部門關註。

心理健康公益廣告宣傳展板

節後上班恐懼百態:還未上班 夢裏先遲到了

“一個上午做的最多的就是打哈欠”,安徽合肥的夏女士稱,上班盯著電腦屏幕一直處於“神遊+遊離”的狀態。一位網友在網上吐槽:“第一回覺得生病真好”,收到了許多評論回復:“跟上班相比,多麼希望能臥床在家!”“還沒上班,夢裏先遲到了。”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段媛媛說:“大多數形成‘節後恐懼癥’的人,往往平時工作壓力大,缺少休息休閑,因此假期後容易產生不良影響。”

哪些癥狀表明已經患上了“節日病”?

假日綜合征,它有一些很具體的癥狀,王思露表示,比如胃腸功能失調綜合征:胃腸道功能紊亂,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等。“還有一些人自身的睡眠習慣被打亂,患上睡眠紊亂綜合征,比如失眠多夢。”他補充說,還有人會患上眼疲勞、網絡綜合征,尤其是長時間受到屏幕閃爍的刺激,極易產生視覺疲勞。

支招:設置“緩衝期”前三天不宜安排高強度工作

小長假結束後,大家離開了悠閑和舒適的範圍,進入一個較為緊張的工作狀態,身心都會有些不適應,甚至會出現焦慮、壓抑、失眠、心悸等問題。

對此,王思露提出一個建議:先給自己定下一個“作息緩衝期”。例如,上班前三天,盡量安排一些計劃性、交流性質的工作,可以給到自己一個緩衝調整的時期,讓心理狀態逐步回升。另外,調整身心,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給自己一種“向上、積極”的暗示;工作上循序漸進,難度慢慢提升,過渡到自己的工作節奏中。

“壓力大是必然的,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經歷著的生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王春勇告訴央廣網記者,產生這種亞健康心理的主因還是自己給自己壓力太大,從不甘心落於人後。對此,最好的解決之道就是平常心,克服爭強好勝、嫉妒等心理,讓工作所產生的價值為我們帶來快樂,它和生活是相輔相成的。

節後飲食多素少葷 午後不要喝茶和咖啡

“從家裏回到北京,吃什麼肚子都不舒服”,采訪中,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員工梁女士說。長假後這幾天,像梁女士這樣出現腸胃紊亂、睡眠紊亂的人並不在少數,不少人甚至整夜都睡不著,不得不去醫院開些安眠藥。

王思露表示,大家應該調整自身的生物鐘,根據原來的上班節奏給自己安排作息。他還特別強調,午後不要喝茶和咖啡,“以毒攻毒”只會“中毒”更深;每晚最好用熱水泡腳,按摩腳心足趾,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疲勞狀態。睡前少看手機電腦,促進褪黑素分泌,以便快速進入睡眠。

節後的飲食應少食多餐、多素少葷、餐食七八分飽;增加飲水量,增加新鮮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量,補充水分,在抵禦秋燥的同時,還可以幫助緩解緊張的情緒。

另外,假期期間,人們的飲食攝入量大多會增加,而運動量相對會減少,所以,才會出現“每逢佳節胖三斤”的狀況,這也會把人變懶,影響人體的“精氣神”。王思露說,節後要逐步恢復自己的運動習慣,用運動消除疲勞、恢復精力,而且還能增強消化系統能力,緩解緊張、抑郁的情緒。

央廣網(記者 王晶)

來源: 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