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周公解夢夢見冰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逆向思維|

細解漢末之時的各種異象

話說三國始於漢末,在《三國演義》的第一回中,有著這樣的一段描寫:

"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禦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梁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避。須臾,蛇不見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壞卻房屋無數。建寧四年二月,洛陽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盡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雞化雄。六月朔,黑氣十余丈,飛入溫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現於玉堂;五山岸,盡皆崩裂。種種不祥,非止一端。帝下詔問群臣以災異之由,議郎蔡邕上疏,以為*墮雞化,乃婦寺幹政之所致,言頗切直。帝覽奏嘆息,因起更衣。曹節在後竊視,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於罪,放歸田裏。後張讓、趙忠、封谞、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帝尊信張讓,呼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在這一段中,我們看到了很多象征著漢亡的各種"異象",其中有很多是自然現象,如地震,冰雹,海嘯。還有很多在我們如今看來很不可思議,比如青蛇掉梁,雌雞化雄等等……

換言之,東漢末年的動亂除了漢靈帝的亂政之外,其實還是有各種天災相輔的,也正可謂,天之將亡也……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仔細品讀一下漢末的那些奇事,以及分析其背後作者羅貫中想要給我們暗示的喻意。

第一條:青蛇墜梁

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禦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梁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避。

從這一段描寫中,我們了解到掉落的是一條青蛇,而且"蟠於椅上"。當時的靈帝驚倒,那究竟為什麼呢?

這要從劉邦斬白蛇開始說起:劉邦斬白蛇起義,這創造了漢朝的開始。而為了使民眾信服,劉邦編出了一段自己是赤帝之子斬白帝之子的故事。從而確立了自己起義的正統地位。而此時青蛇從梁上掉下,並且盤在椅子上。結合當時的朝政環境,造成白蛇回歸,漢之將滅的語言環境。

而且在解夢中有著"惟虺惟蛇,女子之祥"的說法。換言之,羅貫中當時借用青蛇在暗喻將要滅亡漢朝的是後宮,在三國演義中則代表了以皇後為核心的何進勢力。

第二條:冰雹暴雨

須臾,蛇不見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壞卻房屋無數。

在農歷四月,當時的整體氣候還是偏冷。下冰雹也是比較正常的自然現象,應該只是一次偶發的自然災害而已。所以小編認為羅貫中描寫此段是將青蛇與這次冰雹破壞形成關聯,刻意加強漢末的腐敗形象受到天誅的想象。

第三條:地震海嘯

建寧四年二月,洛陽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盡被大浪卷入海中。

看來是一次全國性質的地質災害,洛陽地震。同時震源應該在海上,所以同時造成了海嘯,造成地震海嘯的雙重傷害。同時,由於劉邦為赤帝之子,所以漢朝的象征為火。而這一段給讀者增加了"水將滅火"的感覺。

其實,小編覺得這就是天災,絕對是天災!

第四條:雌雞化雄

光和元年,雌雞化雄。

這一條需要重點描述,在第一條中小編認為羅貫中在暗喻滅亡漢朝的將是女人。再加上了這一條不可理解的變性,那我們自然而然可以想到了另一個群體:宦官!

古時認為男人凈身後則雄變雌,而以宦官的身份幹涉朝政甚至想登大殿,則雌人行雄事也。所以"雌雞化雄"這四個字,就是羅貫中想要描述的"宦官亂政"的引喻!引喻後面的"十常待"是漢亡的直接兇手之一!

第五條:黑氣入殿

六月朔,黑氣十余丈,飛入溫德殿中。

朔是指新月。此時地面觀測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月黑風高殺人夜"……此時有黑氣飛入溫德殿。

溫德殿是幹什麼用的呢?溫德殿位於南宮,而南宮是皇帝及群僚朝賀議政的地方,所以此處應該是借溫德殿來暗喻朝政。

這一條小編相信也是羅貫中為了加強描述"黑氣"撓亂朝政的象征。

第六條:虹現玉堂

秋七月,有虹現於玉堂;

古時無論是夢見彩虹都是吉祥的象征。那為何在這裏變為了兇兆?其實非常好理解的,借用後面蔡邕上書中所說到的一段"霓墮雞化,乃婦寺幹政所致"。虹現於玉堂,更形象的說法是,彩虹從天上掉到了地上……

這樣一說,就不覺得是好事了吧……

其實小編認為,其實無非就是天氣異象使得屋內過潮,陽光照射進來後產生了彩虹。換句說說……看來漢末時的宮殿的設計不太合理啊……要知道蛇也是喜歡陰冷潮濕的地方。所以說,房屋的通風很重要啊!

總之,在這一段文字的描述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即將崩塌的漢朝末年。作者羅貫中也通過這些異象解釋了後來出現的群雄紛爭的原因。正所謂《三國演義》七分真,三分假,演義中的真真假假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精彩的後漢三國時代。

所以小編建議大家不要去否定《三國演義》,其實在看三國看得越多,越感覺《三國演義》存在的價值。歷史是唯一的,但歷史的記錄卻是多種多樣的,對於我們來說,那個遠離我們近2000年的歷史,要挖掘到所有的真相已經是不可能的了。我們只能通過各種記載附以我們掌握的知識與邏輯去做出最合理的解釋。

所以建議大家在閱讀不同作者所描寫的三國時不要被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所固化,嘗試去看看那些與自己認知完全不同的劉備,曹操,關羽以及其他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