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山火並周圍有水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淮南子·天文訓》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

《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歷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巽潔青滄,春水流觴。秉蘭祀魂,祓禊於東。清風濯濯,柳色幾何。日光明璨,花繁英落。

歲歲清明,今又清明。幾場雨剛過不久,清明就一身素衣、手捧繁花、腳不沾地來了。

早間聽到同事說這雨真惱人,涼意突襲,很不爽利。

雖身在南方,也很少有這樣的雨,細弱如絲,又絮絮叨叨。

但無塵倒覺得雨後迷蒙氤氳,籠罩著對面的半山黛色,鳥兒們歡快地歌唱,花兒們帶露嬌俏——

雖不能去江南煙雨中感受煙花三月,天意使然,借的半城煙雨色也不錯!

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

清明,兒時聽起來可怖淒冷的一個節氣,年長後,反而喜歡上它。

如果說每個節氣都是把鑰匙,那清明就是連接天地陰陽的那一把:低調不爭卻掩不住內心的繁華和豐富。

夜航船提到——清明萬物齊於巽。巽。潔也,齊也。清明取潔齊之義。

幹凈之態,必然和雨;天水之降,眾災消弭。

清明之雨,洗濯萬物;清凈內心,珍貴如彼。

神秘冗繁,暫且不表,先來說說清明獨特的浪漫:

“清明”二字每每念及,就如附在眉間額上那看不見的一片光,透徹清亮:仿佛額間生出了第三只眼,日月光華遊走在雲上的清明之感。​

這是一個日光濯洗,清風吹拂的潔白日子,幹凈的不帶一點塵色,卻又皆是滿眼繁花滿目柳色。

幹凈通透和繁盛爛漫一起出現的時節——於留白處,於明妍處,於黯然處,於柔潤處,都是極美精致的一副模樣兒。

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

說起清明,不得不提到和清明相關的兩個節日,即寒食節和上巳節,因為清明節之所以能順利上位,從節氣而成為一種習俗,完全離不開兩位前輩的提攜:

話說清明小可愛從一開始還是非常不起眼的存在——沒有寒食節舉國祭祀的莊重和優雅,也缺乏上巳節踏青、簪花、遊賞、祓禊(洗野澡)一系列快樂享受,只是一個沒有感情的農業節目天氣播報而已。

而到了宋朝,也許是皇帝覺得三個節日在一個時間,放假列表太過頭大,所以形成了三位一體的習俗,即形成了一個以祭掃為中心,將寒食的禁火、冷食風俗與上巳郊遊等習俗活動相融合,最後統稱為清明。

當然,現在很多尊崇傳統的同學說寒食節和三月三上巳節也並不衝突,只是清明基本兼並和統一了這一時段基本的節俗,而且廣為流傳,一家獨大。

無塵將從典籍還有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思考來解讀這些節俗趣事。

正艷杏燒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

說起此時的習俗,先摘抄一大段張岱大大的《夜航船》中的部分,再做解釋,主要包括祭祀、會友、外出踏青、簪花宴飲等方面:

寒食相關,

清明取火——唐制,清明取火以賜近臣。韓翃詩:“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冬至後一百六日謂之寒食,以介子推是日焚死,晉文公禁火而誌痛也。

活動:雕卵——周制,季春雕卵鬥雞子,始為寒食戲。秋千舞——玄宗制,寒食秋千舞。

出祭——後唐莊宗制,寒食出祭。拜墓——唐制,清明拔河戲,踏青士大夫拜墓。

上巳相關,

探春《天寶遺事》:都人士女,至春時,郊外為探春之宴。

上巳——洛陽上巳日,婦女以薺花蘸油,祝而灑之水上,若成龍鳳花卉之狀則吉,曰油花蔔。

祓禊——起於漢成帝。三月上巳日,官民皆祓禊於東流水上。禊者,潔也,於水上盥潔之也。巳者,止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流觴——蘭亭流觴曲水,不始於蘭亭。周公蔔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詩曰:“羽觴隨波”。

踏青——三月上巳,賜宴曲江,都人於江頭禊飲,踐踏青草,曰踏青,侍臣於是日進踏青履。鬥花——長安春時,盛於遊賞。士女鬥花,栽插以奇,多者為勝。柳圈——唐制,上巳祓禊,賜侍臣細柳圈,雲:“帶之免蠆毒瘟疫。”今小兒清明戴柳圈,本此。

不知細心的寶寶們發現規律沒有——寒食禁欲系吃播為主,上巳娛樂系旅拍居多:兩者基本就是壓抑後的釋放,悲傷後療愈的一整個過程。不得不說老祖先早已深知心理健康(美食娛樂)的重要性,安排!

寒食之俗

寒食傳聞主要是為紀念不願意出山而殞身火海的介子推而來。

因為重耳那欲說還休的情誼——抑或君臣、恩情、懊悔、悲痛等,為了君王的感情而讓全民一起不事竈炊、不問煙火來舉國紀念,呵呵。

後來從介子推的個人告別會到全民祭祀掃墓。其實這個習俗最早主要是為了防止春雷引發的山火,想到我們撲滅山火的消防員,讓人痛惜。

反正寒食就是由禁火,祭祀,吃冷食等安靜優雅的活動組成的。下一篇裏會著重寫到寒食相關的食品。

今天主要來介紹一個在古代及其重要,但是被清明節兼並後依然流光溢彩,但是名稱卻逐漸被埋沒的節日。讓我們回到前幾日,將視線轉移到一個神秘節日的活動現場,就可以找到清明節戶外行為的來源:上巳節。

前方高能預警,看看無妨,不看可能後悔!

上巳之俗

很多人也許並不熟悉這個節日,因為自宋代以後,大幅度的節日慶祝就戛然而止,逐漸銷聲匿跡。

當然廣西壯族等少數民族依然沒有受禮教束縛,把這個有意義的節日繼承下來了,所以去年人家清明五天假,孩子們劃重點:一切違背天性的東西最終將被打破,自由引導人民。

其實作為中國正統的情人節,上巳節來歷可是不小滴。

俗話說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三月三正是軒轅黃帝他老人家的誕辰啊,炎黃子孫們,此處必有敬意!

上巳的“花”與“水”

再來說說它的內涵和外延,三月三也被稱作中國情人節或者女兒節,桃花節。

如果說清明三節是一個生命運行的整體,那寒食節即過去的生命,代表悲傷和追思的種種。

清明節則是代表由逝去到現世的過渡,它擺脫不了世俗的安樂和滿足,是活在當下。

而夢幻的上巳節是對未來甚至是新生命的憧憬和寄望。

上巳節的夢幻配得上它的美好,它溫柔如水,青黛似柳。

古人將它的美好發揮到了極致,繁花著柳,曲水泛酒。

摘花、戴花、鬥花、飲酒、取水、祓禊——花和水,前前後後都和這兩個最美的元素有關。

首先從“水”說起。

從周朝開始即有女巫禊於水上,秉蘭招魂。而漢成帝規定官民三月三祓禊於東流水,當然也和清明巽潔不謀而合,這是個沐浴的好日子,可以祛病強身。

但是這裏就有個問題:春天的水還是很冷的,皇帝還派了城管與民同樂,看誰洗不幹凈,給文明城市丟臉就給你逮起來。所以沐浴之外,大家從老祖先那裏得到啟發,大好春光,那必須要談戀愛撒,這樣渾身暖和多了,還有人相互搓背,哦一起賞春。

詩經中就有很多關於三月三“愛情之光”的描寫,杜甫大大的麗人行一篇就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大家為了找到心儀的藍朋友鋁朋友全身blingbling的,而且還要自帶演技——估計就和現在人擺pose,哎呀頭疼,腰疼,屁股疼差不多,當然古代人更內斂;基本就是西施三寶為主:蹙眉、嘆氣、捂心口。

除了散發著酸腐氣息的戀愛的味道以外,我們上巳還有高雅的藝術氣息,即曲水流觴。

這個很厲害,最為著名的附加品之一就是書法絕帖《蘭亭集序》,由古今公認的書法一哥王羲之親自完成,為魏晉風雅加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然這個“流觴”的開創者是周公,各位熱愛用古典文化解決實際問題的同學們註意了,人家不光解夢哈,人家會的太多了,人家在洛邑占蔔,因流水以泛酒,故曰“羽觴流波”。然而他沒想到的是他的風頭還是被不出其右的養鵝大戶的兒子王羲之搶了。

下面再來說下上巳節的各種色彩紛繁。

此時花繁鶯落,各種花勢重壓,流光溢彩,上天為春天準備的開幕式真是豐厚:

桃花、杏花、櫻花、梨花、玉蘭等眾姐妹:白似瓊枝,紅似落霞,粉紫色系各種限量色號難得這麼齊全。

花兒璨然一笑,開的紛亂輕顫,和沒輕重的少女似得,美的張揚。

以前的景區的人比花多,人山人海包圍了花海,曾經還有樹上開出大媽來的新聞,千朵萬朵壓枝低可真要不得。希望疫情早日結束,大家都能早點出來看看花草,感受下春天。

當然除了各種花色,一定要少不了綠色的襯托:

此時的柳色正好,草色正萌。——這裏又有唐朝搞事情(果然我大唐氣象萬千,玩兒也與眾不同,被後人爭相模仿),唐時祓禊(沐浴)時賜侍臣細柳圈以防瘟疫。小時候也是要插柳圈,但是西北春天來得晚,要到端午。柳枝因為好看要給人拿來編柳圈去邪,真是傷感。

而草兒們就更可憐,唐朝時候,三月上巳,皇帝要賜宴曲江,大家禊飲完畢就開始下半場,手舞足蹈踐踏青草,為了讓舞姿更優美還專門定制踏青履賜予侍臣,放在現在,沒等到朝陽區群眾舉報城管就把你逮起來了哈哈!

說了這麼多,大家有沒有喜歡上我們上巳節,當然現在已經有人為它瘋狂打Call了——

那就是每逢農歷三月三舉辦的中國華服節: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又雲: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服飾和禮儀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傳承,文化自信和骨子裏的永遠是我們不滅的依靠。希望疫情早日結束,下次有機會咱們也穿一件美好的漢服在水邊踏青吧!

廢話很多,既然看完了,也別錯過結尾彩蛋,送大家我喜歡的兩位大大關於清明的詩詞片段:

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正艷杏燒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柳永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歐陽修

珍藏版的袁石公的西湖美景三月天——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波紋如綾,溫酒如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