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人埋屍周公解夢的簡單介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說話,是現代人際關系交往中的重要部分。但關於怎樣是“會說話”,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觀點。

唐代的狄仁傑給我們做了正確示範。

柏拉圖曾說: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

在一個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網絡中,人類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語言表達能力,一個會說話的人,往往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他們所提的建議,也更容易被接受。

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

盛唐名臣狄仁傑,就是會說話的典型代表。

文 | 玉樹流光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國家歷史”(ID:zggjls),原文首發於2019年2月18日,標題為《狄仁傑:所謂高情商,就是會說話》,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在小說和影視劇中,狄仁傑是一位辦案大咖,一生斷案無數。

其實,斷案只是他的副業,他的主業是諍諫,比斷案更需要膽量和藝術。

諍諫,其實就是說話,勸皇帝改變聖意。

從難度上說,狄仁傑比前輩魏征更出色,畢竟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脾氣胸懷,相較於唐太宗還是差了好幾條街。

張口說話並不難,難的是在不違背主觀意願的前提下,把話說得真誠和友善,不讓皇帝難堪,又能把事辦成。

狄仁傑,就很會說話,他的說話藝術很簡單:既堅持原則不動搖,又靈活變通不教條。

高宗時期,狄仁傑任度支郎中加朝散大夫,時任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和右監門中郎將範懷義執行公務時,誤砍了高宗老爹唐太宗昭陵周圍的柏樹,高宗得知後龍顏大怒。

這倆人大逆不道,敢冒犯先皇!

高宗即刻下令,處死權善才、範懷義。

依唐律,誤砍皇陵草木最多免職。於是,狄仁傑就去找高宗為二人辯護。

高宗一聽狄仁傑的來意,不禁大怒:他們砍朕父皇陵墓的柏樹,就是置朕於不孝之地,必須處死!

狄仁傑沒有從高宗發怒的點出發關註問題,他換了種聊天的視角,開始給高宗講起了故事:

漢朝時有個人盜取高廟玉環被捉,漢文帝大怒,要將此人滅族。廷尉張釋之當庭指出,盜取玉環就要滅族,那盜取長陵一抔土,又該怎麼治罪呢?

漢文帝聽了之後,沈默了一會兒,最終只殺盜賊一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文帝明白,律法白紙黑字寫在紙上,就是讓普天下人共同遵守的,倘若罪不至死卻要處死他們,試問如何取信於天下呢?

說到這裏,狄仁傑才亮明態度:雖然我完全理解您的心情,可權善才和範懷義只因誤砍了一棵柏樹,陛下就要殺掉二人,大唐律法的威信何在?後世又該如何看待陛下呢?

會說話的人,都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真正把對方的利害關系放在心上,懂得肯定、體諒他人。

高宗聽了以後,想想還真是那麼回事,不能意氣用事壞了名聲。過了一會兒,他怒氣漸消,就赦免了權善才和範懷義的死罪。

2

在高宗朝,狄仁傑的舞臺有限。到了武則天統治時代,狄仁傑才真正將說話藝術展現得淋漓盡致。

作為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登基受到許多朝野內外力量的非議和阻礙,性格強悍的她動輒大開殺戮,血腥鎮壓反對派。據史料統計,武則天在位期間光宰相就殺了14個,還心慈流放了9個,創造了歷史上誅殺宰相之最。

凡有異議之人不是誅殺,就是流放。狄仁傑卻成為武則天統治時期的一代名臣,即便有時觸怒武則天遭到貶謫,卻很快又被起復重用。武則天的為政弊端,群臣大都沈默不語,唯有狄仁傑敢於勸諫。

對於狄仁傑的勸諫,武則天大部分都會接受,後來還冠以“狄國老”稱謂,不得不說是狄仁傑說話水平高超。

會說話的人,會比別人更能體察聽者心聲,所以他們一開口,就贏了。

武則天崇尚佛教,到三陽宮避暑時,她滿心歡喜答應胡僧去參觀埋葬佛舍利。堂堂一國之君,屈駕參觀佛家典禮,實在有失身份。

朝議時,狄仁傑並沒發表意見。他趁武則天出行前,說了這麼一番話:

“佛是戎狄之神,不值得讓皇帝屈尊駕臨。這幫異域僧侶生性狡猾,他們勸您去參觀舍利,可真不是為您考慮,而是借機宣揚佛教,迷惑百姓。況且沿途山路崎嶇,佛堂空間有限,容納不下多少侍衛,您乃萬乘之尊,為江山社稷著想,實在不宜前往”。

狄仁傑的話讓武則天秒懂,既然對自己沒啥好處,幹嘛替人白撐場子。

於是,武則天中途折回,欣慰地說了句:朕這麼做,是為成全狄公的直臣之氣。

武則天晚年時期想鑄造一座高大的佛像,保佑自己平安,可佛像鑄造很昂貴,動輒要花數百萬錢。由於國庫並不寬裕,武則天準備下令讓百姓每日施舍一錢相助。

這就有些不太地道了。

這時,狄仁傑又來勸諫。還是熟悉的配方,他總能在談話時讓對方重新權衡利弊,重新做出判斷。

狄仁傑先問:陛下,您覺得建造房屋是靠鬼神還是人力?

武則天答:當然是靠人力。

狄仁傑再問:那莊稼能從天上掉下來,還是要一顆一顆從地裏長出來?

武則天答:那當然是地裏長出來的啊!

狄仁傑笑著說:既然如此,陛下要建佛像,臣是絕對支持的。可您不妨想一想,建造那麼大的佛像。首先要大量人力,即便工匠好湊,農時又會受到影響。我知道您是好心,雇請工匠勞作能接濟不少窮人,但耽誤農時,又是危害國家根本。怎麼處理貌似都對國家不利,您看鑄造佛像是不是可以緩一緩呢?

武則天想了想,只好點了點頭:好吧,那就緩緩。

這一緩,就緩到了天長地久,直到武則天病逝都沒建成。

3

其實會說話,也是一種善良。

懂得把別人放在心上的人,會得到更多的贊許和尊重。

晚年的武則天最煩心的事——究竟立誰當太子?是立兒子李顯呢?還是立侄子武承嗣呢?

一天晚上,武則天做了一個夢,她夢見一只巨大的鸚鵡,兩只翅膀受了重傷,鸚鵡無法起飛,發出淒涼的哀鳴。

第二日,武則天召來狄仁傑,請他解夢。

雖然對武則天忠心耿耿,狄仁傑卻支持李氏復位。

借助解夢的機會,他向武則天進諫:鸚鵡的“鵡”字與”武“同音,代表的是陛下,而那一對受傷的翅膀,正是陛下的兩個兒子啊!

接著,狄仁傑聲淚俱下,勸諫武則天召回流落在外的兒子李顯。

武則天對狄仁傑的解夢深有觸動,後來果然召回李顯,立為太子。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隨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當年九月,狄仁傑病逝,終年七十一歲。武則天廢朝三日,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謚號文惠,備享哀榮。

4

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

會說話,並不意味著沒有原則,隨聲附和,唯命是從。

會說話,意味著初聽時溫潤如玉,細思時棱角分明,回想時深刻有益。

會說話,就是要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既不站在道德制高點批評教育,又不用激烈的情緒困擾、綁架他人,讓別人與我們相處,時時刻刻感到如沐春風,舒服自在。

不動肝火,不生矛盾,又能恰到好處地表明觀點,這才是說話的至高境界。

掌握說話的藝術,我們都要好好學學狄仁傑。

延伸閱讀:

它比智商、情商更重要,但卻被90%的父母忽略了!

如果家長們仍認為決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那就已經OUT了。

近幾年來,整個美國教育學界被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所席卷,那就是Grit(堅毅)。

Grit一詞在古英語中的原義是沙礫,即沙堆中堅硬耐磨的顆粒。Grit是對長期目標的持續激情及持久耐力,是不忘初衷、專註投入、堅持不懈,是一種包涵了自我激勵、自我約束和自我調整的性格特征。

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閱樂會ReadingPlus"(ID:reading_plus),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2010年,科恩兄弟翻拍了約翰·韋因的老片《True Grit》,獲奧斯卡獎提名,其中演副執法官Rooster Cogburn的傑夫·布裏傑斯憑此片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這部影片講的是一個14歲女孩終其一生為父報仇的故事,片名原意為《真正的勇氣》,在中國被廣泛譯為《大地驚雷》。

這部電影也啟發了教育界。

美籍亞裔心理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副教授Angela Lee Duckworth將其發表於2005年、原名為“Self-discipline outdoes IQ in predict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adolescents(自制力完勝智商,預示青少年未來學業表現)”的研究成果,更名為Grit Research。

Grit可譯為“堅毅”,但其涵義遠比毅力、勤勉、堅強都要豐富得多。

Grit是對長期目標的持續激情及持久耐力,是不忘初衷、專註投入、堅持不懈,是一種包涵了自我激勵、自我約束和自我調整的性格特征。

如果你見一個孩子“能很投入地一直做一件事很久”,這就是Grit。

“向著長期的目標,堅持自己的激情,即便歷經失敗,依然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這種品質就叫做堅毅”,Angela Duckworth在2013年TED演講時,給予Grit如是定義。

從2005年開始,Angela Duckworth一直致力於研究性格對於成功起到的作用。

她對數以千計的高中生進行了調研,並跟隨西點軍校、全國拼字比賽冠軍、國內一流大學等進行觀察和分析,她發現: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比起智力、學習成績或者長相,堅毅是最為可靠的預示成功的指標。

在這種社會思潮下,美國很多學校已經在引進新的課程,比如加利福尼亞州長灘中學,創建了新型的課堂文化-讓孩子在學習中面對更多掙紮和冒險,而不只是獲得了正確答案。

在他們看來,智商是與生俱來的,而堅毅是每個人都可以開發的。

父母和學校還是有很多空間,可以幫助孩子塑造堅毅的品格,這將有助於他將來在任何領域獲得成功。

1

美國教育的現狀與反思:認知技能培養 VS 性格特質素質

與中國家長一樣,美國的家長們如今也處於一個分外焦慮的狀態中。

在美國各大城市,生活富足的家長之間爭搶心儀幼兒園的入學機會,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

每一年,這種競爭似乎開始得更早,程度也更激烈。

席卷美國的Grit教育正在給美國家長重新洗腦。

跟中國家長望子成龍一樣,美國家長也為孩子未來面臨的競爭感到焦慮。

家長的這種焦慮從根本上說源自一個假設,那就是:如今要在美國獲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取決於以智商為代表的認知技能,而培養這些技能的最佳方式就是盡可能多、盡可能早地開始練習。

為什麼很多家長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究其原因,家長的焦慮都來源於一個假設:未來的競爭是以智商為代表的認知技能的競爭。

這種認知假設顯然有一些勉強。

它所描述的世界讓人信以為是“線型”的,並因此幫孩子學習知識、增添技能、獲得學歷、考取證書……

所有這些,都是在給孩子在這條線性的跑道上增加成功的籌碼,即有投入就必定會有產出,比如:三歲孩子做過的數學題越多,讀小學時的數學成績就越好。

近幾年來,經濟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等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都對這種認知假設提出了質疑。

他們普遍認為,決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並不是我們給幼年的孩子灌輸了多少知識;

而在於能否幫助孩子培養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質,如毅力、自我控制、好奇心、責任心、勇氣以及自信心,這些都將影響其一生。

2

Grit開啟性格教育時代:什麼商都不如性格重要

什麼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

怎麼培養,才能幫孩子取得成功?

過去,人們將註意力主要放在智力開發上,認為掌握知識的多寡,直接決定了孩子的學業、事業表現及其能否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取得勝利。

由美國心理學家Daniel Goldman完善的情商概念則指出,兒童未來的學業表現、事業成就、生活的幸福程度,只有不足20%取決於智商,其余絕大部分是由情商決定的。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則提出了七項指標,認為它們是預示孩子未來成功的“七大秘密武器”。

這七項指標分別是:Grit堅毅、Zest激情、Self-control自制力、Optimism樂觀態度、Gratitude感恩精神、Social intelligence社交智力、Curiosity 好奇心。

情商,只是社交智力的一部分,而智商,壓根被排除在了這“七大秘密武器”之外。

以正向心理學為基礎的性格教育不相信“智商決定論”及“人的命、天註定”的遺傳出身論,認為兒童是後天教育可塑的。

家長、教師等如能給兒童做出表率和示範,則兒童完全可以被培養成在未來成功的人。

性格教育的追隨者、美國KIPP學校的創辦人David Levin將Grit作為教育的核心理念。

KIPP在全美20個州擁有162家連鎖學校,會對學生一一進行包括Grit在內的七項教育指標的評估。

Grit研究的創始人——Angela Lee Duckworth是這所學校的合作人之一,她將Grit看作所有七項指標中最重要的一個。

Grit教育警示我們:決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在於我們給孩子灌輸了多少知識,而在於我們是否幫助孩子獲得了以Grit為首的七項重要的性格特質。

具體說來,一個六歲的孩子是否知道3+2=5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TA是否願意在第一遍回答成3+2=4之後重新嘗試,直到得出正確答案為止。

我們應教會孩子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在摔倒之後站起來繼續跑,哪怕TA是最後一名。

3

美國社會為何如此關註堅毅?如今的孩子更少面對失敗

如今的美國兒童,特別是那些在優越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少面對失敗。

當然,他們同樣也學習刻苦,常常承受壓力。

但是,實際上他們接受教育的過程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容易、順利,他們中的許多人都不用面臨重大挑戰,就順利從大學畢業。

學生們在家中和學校受到過度保護,很少遭遇困境,因此他們鮮有機會培養出克服挫折的關鍵能力。

早在2012年,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和《紐約時代周刊》編輯保羅·圖赫的著作《性格的力量:勇氣、好奇心、樂觀精神與孩子的未來》,已經將“培養堅毅性格”的教育理念帶入大家的視野。

而在2013年,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在TED的演講則引起教育界對“堅毅”的空前關註,Angela Duckworth教授和她的團隊甚至制定了測量“堅毅指數”的工具。

許多標榜美國教育的人並沒有意識到,美國兒童其實面臨著與中國兒童同樣的問題:

就是在生活水平更高、獲得教育更容易的今天,孩子比過去更少面對失敗,而在步入社會以後,面對網絡時代的全球競爭,孩子們卻比過去更不懂得如何面對失敗。

如今,誰再講“失敗乃成功之母”似乎是老掉牙,但其實今天的美國教育家恰恰是“老調新彈”,又把這些“老祖宗的傳統”拿了出來。

目前,受Grit教育觀的影響,美國很多學校都在修改課程。

比如,加利福尼亞州長灘中學就鼓勵孩子在學習中更多冒險,而不只是獲取正確答案。

3

父母應該做什麼?幾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父母應該怎樣塑造孩子堅毅的性格,Angela Duckworth教授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1、把挑戰擺在孩子的面前

真正的成功往往發生在人們突破邊界和障礙的時候。

如果你的孩子一直沒有機會戰勝一些困難,他可能永遠不會具備面對挑戰的自信。

體驗冒險和障礙是孩子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

讓孩子有機會去追求至少一個很難的事情。

最好是一件有嚴格紀律和規則,需要長期練習的事。

比如鋼琴、芭蕾。

做得怎樣並不重要,盡可能去努力才是重點。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許會很焦慮,但是當她克服障礙時,她就會真正愛上這件事,並且找到發自內心的堅持下去的動力和自信。

2、不要在感覺糟糕的時刻結束

許多人認為,才能是與生俱來的,我們擅長什麼或不擅長什麼,皆是因天賦所致。

這可能會導致孩子養成輕易放棄的習慣。

其實,即便是天才也需要通過不懈的努力來磨練自己的天賦。

Angela Duckworth家規之一:不要在感覺糟糕的時刻結束。在遭遇挫折的那一刻就立即放棄,可能意味著你將錯過最棒的時刻-比如最終打進了制勝一球或在演出結束後聽到雷鳴般的掌聲。

所以Duckworth教授堅持要求她的兩個女兒(9歲和11歲)每做一件事都要堅持到底,這樣的鍛煉使她們認識到,學習過程中需要克服一些不適感和障礙,這是很自然的事。

3、適時必需的推動

沒有人想成為那種總是督促孩子進步的爸媽,但這樣的確有助於讓孩子知道你的期望,並且可以幫助他做到最好。

當孩子學習任何新技能時,適時地推動孩子:制定時間表,然後鼓勵孩子堅持,反復練習。

“我還沒有聽說過哪一個孩子是完全自動‘上鏈’的。”

Duckworth教授說,每天規定一定的練習時間沒什麼錯,雖然你的孩子可能會抱怨,但如果你很堅定,他的抱怨會日漸減少,練習的樂趣反而會與日俱增。

4、擁抱無聊和沮喪

成功很少發生於第一次嘗試。

事實上,這通常是一段相當漫長的旅程,並且布滿艱難險阻。

困惑、沮喪、甚至覺得無聊透頂,這些都是旅程的一部分。

然而,如果孩子明白,學習遇到困難並不意味著他們很笨,他們就會更有毅力堅持下去。

與其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直接給他一個解決方案,不如看看他自己能否想出辦法解決。抑制住想要幫他的衝動。

如果很明顯他正處於迷茫狀態,可以這樣和他談談:“看起來你真的遇到困難了,你覺得有什麼辦法能解決嗎?”

啟發他自己思考解決方案,而不是直接告訴他怎麼辦。

這樣地鍛煉讓孩子養成一種自信——“嘿,我自己能解決。”

總監制:蘇會誌

監制:夏宇

責編: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李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