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胡蘿蔔央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最近看到山東柴行長、作家連續發表的兩篇散文《又到紅薯出壟時》和《地瓜情思》,讀後也勾起了我的紅薯情思。這不奇怪,我們這個年齡代,都是吃紅薯長大的。

河南、山東都是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為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過去都要大面積種植紅薯,因為紅薯產量高,河南有“一畝勝種谷子二十倍”之說。農業大省對國家貢獻大,小麥、谷米都交了公糧,農民的口糧,大部分是粗糧和紅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河南農村就有“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的說法。紅薯與我們農民的情結可以不誇張地說是生死情結。

紅薯,又稱番薯、甘薯、地瓜、山芋等。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片綠色,爬地長秧,地下結果實1一4粒。果卵形或圓形。原產南美洲及大、小安得列斯群島。高產,塊根可作主糧食用,也可以加工成粉條、粉絲和粉皮等副食品,莖葉是牛、羊、豬的優質飼料,也可以作食用蔬菜。明朝後期才傳入中國。

史書記載:陳益是我國引進番薯第一人,廣東東莞虎門北柵人。明萬歷8年(1580年),他身穿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的商船從虎門出發,前往安南(越南)。到安南後,當地的酋長招待他,有一道官菜,香甜軟滑,可口美味且能充饑,這便是紅薯。他了解到紅薯產量高且容易栽培,就留心學習栽培技術。

兩年之後,陳益從安南回來,冒著被砍頭的生命危險,收買了酋卒,將紅薯藏在皮鼓中,偷偷帶回國種植。陳益在虎門小捷山腰購買了35畝荒坡地,大面積種植紅薯,取得了成功,而後廣泛傳播。他老了就讓子孫把自己的壽穴挖在紅薯地旁,發誓要與紅薯生死相守。

陳益做為中國引種紅薯第一人,為我國開辟了新的糧源,貢獻重大。如果在今天肯定要得人民功勛獎章,可在明朝官方沒有獎勵他,但人民不會忘記他。明人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記述了他。

明朝的時候,我國人口在1.3-1.5億之間,到清朝康乾盛世時,我國人口達到三億之多,幾乎是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要養活如此多的人口,靠大米、小米等傳統農作物是遠遠不夠的。興好從海外引進了紅冀、馬鈴薯和玉米等農作物,並得以大力推廣。《乾隆實錄》記載:乾隆十分重視糧食生產。那時候河南極易鬧旱災,乾隆認為紅薯耐旱,極易在河南生長,應讓河南多種紅薯,以備荒年之用。為此,他親自下旨為河南準備紅薯苗。

新中國成立後,紅薯栽種和食用更是達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我國人口由六億到八億,由八億到10億......吃飯問題仍然是大問題。1978年改革開放時,農科專家測算:中國成為最大的產薯國,產量占全世界百分之八十以上。上世紀80年代,河南省委書記楊析綜大會講話,號召:“種好麥、稻、蛋,才能吃飽飯。”蛋,乃紅薯也!

上世紀70一80年代,我們家鄉河南紅薯面積種植廣大,春、夏兩季都種。春季是塊根育苗種植,4月底5月初種,夏季是扡插,5月底6月初種。春薯主要切幹磨面,夏薯主要窖藏。霜降以後到立冬前,紅薯開始出壟切幹、歸窖收藏。紅薯怕凍,一凍就容易壞。窖藏得當,又甜又香,一直吃到接著夏糧。所以河南農村又有“一年紅薯半年糧”的說法。

據現代科學研究,紅薯的營養價值很高,是天然滋補產品:含蛋白質、脂肪、多糖、磷、鈣、鉀、胡蘿蔔素,維生素A、B、C。這些物質對促進人體抗病能力,提高免疫能力,增強性功能,延緩智力哀老等能起到重要作用。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紅薯當中藥,稱其:“補虛氣,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陽。“日本科學家從紅薯中提取出膠原粘液蛋白,能防止動脈血管硬化,日本人稱其為長壽食品。

可是再好的食品也不能多吃、單吃。我們那個年代,食品單一,吃紅薯太多,不少人都得了胃炎,嚴重的有胃部潰瘍,也有個別得胃癌的。今天紅薯,明天紅薯,上頓紅薯,下頓紅蒙,吃得有胃病的人看見紅蒙就吐酸水。所以有人說:“再好吃,也沒有好饃加肉好吃。”

中學時作命題作文,題目是:《我的理想》。有位同學作文寫道:“他最大的理想是想離開農村,到城裏幹啥都行,最好是幹炊事員。能吃飽飯,吃白面卷子,不吃紅薯。”老師說他作文不及格,理想太低了。我們同學們暗地裏都伸大姆指為他點贊,說他講出了我們大家的心裏話。

我孫子從國外回來,在北京小街上碰到賣烤紅薯的,想吃,我10元錢給他買一個,也就有2兩多重。他吃著嘖嘖稱贊:“好吃,好吃!"

我說:“爺爺小時候整天吃這個。”

他說:“爺爺,你真幸福!”

我說:“是啊,幸福!”心裏卻說:“讓你小子整天吃這個,三天後,你就不說幸福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全面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農業種植結構也有了大的變化,城鄉差別在慢慢縮小,主糧紅薯退居二線,細米白面上崗待餐,雞、鴨、魚、肉經常變換......胃病少了,卻出現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真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回想中學時期,我背著紅薯面窩頭去上學,為了省一分錢菜金,窩頭都是涼著吃,沒有餾過。星期四、五,饃上起一層白霜,到茶爐房用開水湯一下,仍然津津有味兒的吃下去。長期以來我也落下了終生胃病。但我仍然喜歡紅薯,感恩大自然的饋贈,如果沒有當年的紅薯,也可能就沒有了我這條賤命啦。為此我為紅薯作首打油詩,算作本文的結尾吧:

紅薯番薯和地瓜,

勝過牡丹富貴花。

綠葉玉莖總向陽,

風雨雷電全不怕。

默默無聞不爭寵,

地下結出甜疙瘩。

苦難歲月救人命,

賽過人間活菩薩!

2021年10月31日草寫於北京304醫院病房。

作者簡介:張天星,筆名實磊,中國金融作協會員。退休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幹部,曾任《農業發展與金融》雜誌社社長、總編輯、黨委宣傳部部長等職。

壹點號 柳泉金融文學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