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醫生給豬打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澎湃新聞記者 何惠子

06:29

《物產中國》第十二集:高原奔跑烏金豬(06:29)

昭覺,位於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彜族聚居縣,於2020年11月脫貧摘帽。它地處大涼山腹地,亦屬烏蒙山區和金沙江流域,林峰蒼莽,江河洶湧。烏金豬也因此得名。它們以大山為牧場,登高下坡,跋山涉水,喝山泉水,吃山間蔬果。因而身條健壯,野性未馴,肉質也別樣新嫩鮮香,細膩勁糯。

2017年鄭吃合回鄉養豬,算得上是孤註一擲。初期投入近40萬元,34萬元是借來的。“就想著拼一把。本來就沒錢,拼成功了,日子就好過些。拼不成,大不了繼續打工還債。”

創業養豬之前,鄭吃合在廣東玩具廠的流水線上工作過,也曾在廣東、江西、山東的豬場打工。外面的養豬場,與昭覺養豬完全不同,更具規模,也更規範,動輒千頭起步,而且都是圈養,餵以飼料。而昭覺則是放牧式餵養,白天趕上山,傍晚引回豬欄,如此養殖的豬,肉質更好,價格更高,行情好的時候,整豬可以賣到每斤四五十元。但是,各家只餵三兩頭,收入只夠家中開銷。

鄭吃合在養豬場待了三年,最終決定回鄉養豬。“創業雖然有冒險的成分,但心裏還是有底的。”三年裏,鄭吃合知道了怎麼給豬配藥打針,什麼時候得打疫苗,怎麼預防疾病,知道怎麼接種保育,還知道怎麼合理設計、建設豬圈。相比父輩的養殖經驗,鄭吃合學習到的更細致和科學。2017年8月,他拿著東拼西湊的40萬元,開荒山、建豬棚、修路、買母豬、買豬苗……

“要說最難的地方,就是沒錢吧,買了豬修了豬圈,養殖周期長。賣了豬有了現錢,就要還人家,又沒有錢買設備了。”烏金豬為放牧式養殖,鮮少餵養飼料,因而生長周期長,須得餵養十個月至一年才能出欄,變現周期也更長。創業前兩年,鄭吃合借錢買豬,再賣豬還錢。2019年6月,他還清了所有的外債,豬欄裏還剩了100余頭豬。“那時候終於松了一口氣。投進去的,都收回來了,以後養多少都是自己的。”

但是鄭吃合的目標不止於此。他想把養豬場的規模再擴大一點。受制於資金,計劃擱置了好幾個月。2020年年中,碧桂園對三岔河村烏金豬產業進行資金扶持,鄭吃合也因此從村集體貸款40萬元。

他再次動工,加固了養殖場的地基和護坡,新建了一個500平方米的豬圈,並且特地在豬圈大棚上安裝了卷簾,晴天可以打開透氣,天冷可以閉合保暖。他還從安徽定購了一批保育設備,母豬、仔豬單獨成欄,以避免仔豬的損耗。這些都來自於他此前在廣東、山東、江西等地養豬場的學習經驗。

新豬圈建成,鄭吃合期望養殖規模能擴大到1000頭。“到時候,每年育肥豬的出欄量可以達三四百頭,小豬可以達到五六百頭,年收入也會有三四百萬左右。”雖然,烏金豬在本地的銷路不錯,鄭吃合還是希望能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他的設想或許很快就能實現,“現在已經有幾家企業,有合作意向。比如碧桂園,我們的烏金豬可以通過它旗下的碧鄉平臺,進行包裝和推廣。”鄭吃合對此充滿期待,“銷售渠道解決了,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養豬了。”

澎湃新聞《物產中國》系列報道第十二集,走進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昭覺縣,找到一位26歲彜族年輕人,他利用現代化養豬場務工學習的經驗,回鄉養殖烏金豬,使得這個粗放散養型的傳統養殖業,煥發出勃勃生機。

責任編輯:田春玲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