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舊時鄰居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虎坊橋路口是南城重要節點。

紀曉嵐故居在路口東北。路口西南則是湖廣會館。從外表看,湖廣會館古色古香,但明顯重修過。

它最初為官員府邸,1807年捐為會館,成為湖北、湖南兩省人士在京交往的根據地。1830年重修並增建戲樓。1912年,孫中山先生曾5次蒞臨會館。當年8月,在此主持成立國民黨,會館見證了我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的成立。譚鑫培、余叔巖、梅蘭芳等京劇大家都曾在大戲樓舞臺留下痕跡。1997年北京戲曲博物館在此成立。戲樓現在繼續對外演出。票很便宜,比正乙祠便宜許多,明顯給大眾看的價位。

北京湖廣會館

路口往東走是香廠路。清代稱此地為香廠。相傳當時有些勞動者在此以手工曬香為生,故而得名。

《風雨晴雪走胡同:一個媒體人的北京胡同行腳》,侯東合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年5月版。

原文作者丨侯東合

摘編丨安也

民國時,香廠名氣很大。它不僅是一條胡同名,而且成為地域名。彼時北起虎坊橋大街,南抵先農壇,東起留學路,西至虎坊路,均統稱“香廠”,為民國政府為振興北京而開展的區域試點之一,建造了大量西式建築。

當時,“香廠新市區”總面積約22公頃。經過建設,這一帶成為當年北京最西化、最繁華時尚的地區,首設了路燈、交通崗亭、汽車出租行等新鮮事物,匯聚了多家劇場、電影院、曲藝場和中西餐館,引入了節假日促銷、電話訂餐等服務。商品服務則定位於“新、奇、特”,引進了哈哈鏡、魔術等娛樂活動。這裏的東方飯店在全國率先做到每間客房都有電話,並有7部汽車免費接送住店客人。香廠新市區成為北京從封建城市過渡到現代化城市的先行地區,成為當時的“新北京”,堪稱北京當年的CBD(中央商務區)。從1914年興建至今,已經100多年過去了。

惜1928年後,北京不再是首都,降格為北平,同時又因政治動蕩、經濟蕭條、人口遷移以及自身商業定位失準等諸多因素,新市區商業逐步衰退為小商鋪和平民街區,既往的輝煌早已被人淡忘。我也是來到香廠,才知此地昔日之輝煌。據初步梳理,香廠地區現存民國時期建築共計10處。

市政當局當時在香廠地區建新北京,共規劃建設14條大路,香廠路是其中之一。現在香廠路,已沒有老建築,改建成了二層小樓。一些地方擺滿了小攤。百年前CBD,今日平凡如斯。萬明路也是民國時北京市政當局在香廠新市區新辟的大路,因其北端東側明清時有萬明寺而得名。開辟大路時,萬明寺被拆除。1916年前後,在萬明路與香廠路交會處東北側,建起了4層船形大樓的“新世界遊樂場”,系仿照上海“大世界”而建,內設書場、劇場、影院、雜技場等,樓中有電梯,樓頂有花園,是當時北京較高的樓房建築,遊人眾多,在當時繁華一時。其地位大約相當於現在王府井的東方廣場。20世紀80年代,此樓被拆除,改建為居民大樓。

1919年6月11日晚,《新青年》雜誌編輯部陳獨秀和高一涵、鄧初3人,曾在樓頂花園散發《北京市民宣言》。陳獨秀當場被捕,監禁3個月,經李大釗等人營救釋放。

萬明路11號是東方飯店。乍一看,東方飯店只是座現代高樓。從合適角度往裏看,則發現院子裏有樓,三層,上面寫著“1918”。上有“北京東方飯店初期建築”文物說明牌。時有一些外國人從東方飯店裏邊出來,歐美臉型。這就是東方飯店老樓,建於1918年,是當時北京唯一的民族資本自營的高檔飯店。也是香廠新市區組成部分。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飯店由法國人開辦、管理,六國飯店是英國人奠基、主事,唯有東方飯店是中國人創辦、經營。當時凡有骨氣的中國上流社會人士,包括政界要員、商業大亨、文化名人都願下榻東方飯店。所以,在此曾發生了眾多歷史事件,並且留下了各界名人的足跡。陳獨秀、蔡元培、張學良、白崇禧、胡適、梅蘭芳等均曾在此下榻。東方飯店是目前香廠地區僅存的保持原有名稱和業態的民國公建,其北側客房保留完整,樓梯和陽臺扶手均為1918年原狀原物。

飯店目前正在依托其獨有的歷史資源,全力打造國內第一家“民國文化主題酒店”。每層、每間名人住過的客房外都掛著精致標誌牌,上面鑲嵌著人物肖像和文字說明。他們是:劉半農105房,黎錦熙106房,趙元任107房;胡適201房,陳獨秀205房,魯迅206房,蔡元培209房;錢玄同304房,李大釗308房,邵飄萍310房……

你想住哪間房?

東方飯店主樓大堂墻壁上,則分別懸掛著五幅油畫,形象再現了發生於此的歷史場景。宴請蘇聯代表團:1922年,羅文幹、蔡元培、李大釗、蔣夢麟、胡適、馬敘倫等北大教授,在東方飯店宴請蘇聯政府代表團;國語註音:1925年至1926年,錢玄同、趙元任、劉半農、黎錦熙、林語堂等學者,每月聚集在東方飯店研究漢語註音問題;魯迅避難:1926年,直奉戰爭爆發期間,魯迅先生避難住進東方飯店,並在這裏寫下《記念劉和珍君》;北伐告捷:1928年6月10日,白崇禧率部進入北平,在東方飯店召開中外記者招待會,宣布北伐勝利;少帥斡旋:1935年至1936年,張學良、張大千等人住在東方飯店。少帥張學良設宴調和張大千與時任中國畫院副院長徐燕孫二人矛盾,徐張遂握手言和,此後張大千蜚聲北方畫壇,一發不可收。

而今日此飯店也有傳奇:1957年7月至10月,傅抱石、關山月在此聯手創作著名國畫《江山如此多嬌》,毛澤東主席親筆為此畫題詞:江山如此多嬌。此畫曾懸掛於人民大會堂,世界聞名。

香廠路東段連著仁壽路。仁壽路也是當年新市區的14條馬路之一。因曾有仁壽寺,故名仁壽路。新中國成立後仁壽寺尚存,但已破敗,後被拆除。

仁壽路南段,一座青磚老樓極有氣場,一下子就吸走了人的視線。

北京的上海:新市區泰安裏

樓上有說明牌:新市區泰安裏,建於1915年至1918年間,是香廠新市區組成部分,該組建築仿上海裏弄式住宅。現在是西城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泰安裏這些樓完全由青磚建成,民國風格窗戶,墻上有簡約花紋裝飾。許多青磚已經發黑,一些窗子玻璃破碎,樓頂上長滿荒草。確實是一組經典上海裏弄式建築,北京少見,雖然破舊,氣質猶存,一個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都委屈它了。大門敞著,可以進到巷裏,巷裏又有門能進到樓裏。樓裏是一個天井,四周是房子。天井裏堆滿了雜物。天井上邊是有窗子可以取光。只是年久失修,裏面又臟又亂。

現在正在騰退過程中。大部分人已經搬走。這種樓拿到現在,一點都不土氣,只是蒼老一些而已。

泰安裏內部

泰安裏可謂北京裏的上海。可以來看看。時間是一位偉大的作者,它能寫出城市的最後結局。

“新市區”附近胡同

校尉營胡同。明時稱校尉營,以有兵營而得名。1965年定名為校尉營胡同。北側有一些工棚,原來的建築拆掉,正在興建沿街新建築。南側房屋保存甚好,皆小四合院,有老北京感。36號、14號、16號都是保護院落。從圍墻就能看出,這些四合院功力深厚。

44號四合院,高門樓,廣亮大門。過道墻壁上掛著文物保護牌,它是宜興會館,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牌子上說,此院原為清朝光緒年間兩任順天府尹周家楣的故居,光緒十三年(1887)周家楣去世,順天府民眾集資將其故居擴建為宜興會館新館,並在館內設立祠堂,以紀念周在治理順天府時的清明政績。順天府尹相當於今日之“北京市長”。周家楣在順天府尹任上,彈劾貪官汙吏,救災施賑,疏浚河道,興辦教育,政績斐然,為順天人民做出了重要貢獻。除了宜興會館的祠堂,他逝世後,京郊之地、順天府鄉紳百姓念其德政,還在通縣為他建了專祠。看來,周家楣彼時是人民的好公務員。

“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舊時官員都是向老百姓攤派、集資甚至搜刮的。一個封建官員,逝後百姓主動集資為其建祠,實屬不易。他大概是元、明、清、民國幾朝,最受人民愛戴的“北京市長”。因為從建築上尚沒看到對其他“府尹”的謳歌。局部的貢獻,只有局部的人知道。周勤政愛民的先進事跡,只有順天府的人知道,並不為更多人所知。倒是其在任上編纂的《光緒順天府誌》,質量上乘,讓人念念不忘。現在院裏邊住著住戶,建起了一些臨時建築,原建築的輪廓,尚可以看出。

校尉營胡同往東走到頭,是一堵圍墻。從圍墻邊往北,竟是一個教堂的背影。此乃珠市口教堂。珠市口教堂是北京南城唯一一座具有簡易哥特式風格外貌的基督教堂。正位於珠市口西大街和前門大街兩條繁華路段接合處。教堂始建於1904年,是1900年以後美國衛理公會開設的八座教堂的第一座。1921年該堂進行了擴建,基本形成了今日教堂的三層建築格局。為了保留這處教堂,當年擴建馬路時,特意從此繞了一個彎兒。現在,教堂周圍周築都沒有了,只有它在路邊,顯得突兀。

珠市口教堂

珠市口位於北京前門外,正好處於南北中軸線與東西珠市口大街交叉處,人來車往,十分繁華,是舊時外城最熱鬧地方之一。最初,此地出現的是生豬的交易市場,故稱“豬市口”。到了清代,為了文雅,把豬市口改為“珠市口”。當時,這裏從來沒有出現過珠寶商業的買賣,壓根兒與珠寶無關。珠寶在前門那邊的珠寶市呢。這裏連著繁華的前門大街,前門大街土地有限,那些有錢卻在前門找不到地盤的商家,那些缺錢想找便宜一些地方的商家,把目光往外延伸,投射於此。就像今日在北京買不起房的人,跑到北京周邊的河北去買一樣。日久天長,珠市口成為南城一道貧富之分的分水嶺,雅俗之分的一道梁。口北富,口南窮。口北雅,口北俗。陳宗蕃《燕都叢考》引《順天時報叢談》中說:“蓋以珠市口大街為經,用以區別雅俗耳。”舊時,此地有“道兒北”和“道兒南”之分。指的就是珠市口南北。好的店鋪,都在珠市口以北,好的戲園子,也都在珠市口以北。“道兒南”只能低一個或幾個版本。

鋪陳市胡同。與校尉營胡同相連。清時稱窮漢市,貧苦民眾在此等候雇主,出賣勞動力,故稱。相當於今日街頭自發形成的勞動力市場。在北京,每一個行業都有屬於自己的胡同,即使是窮漢。清光緒時又稱補拆市或補陳市,民國改稱鋪陳市。新中國成立前巷內多小旅店,客房均為大通鋪,收費低廉。來住的多為光棍漢,三五人搭夥合租一間小房,大家共同起夥做飯,均攤夥食費用,也稱“鍋夥”。這又有點相當於今日之共享空間。1965年將附近一些巷並入,統稱鋪陳市胡同。巷內有小廟一座,稱觀音禪寺。115號院,是一個保護院落。外面墻上有字顯示,正是古剎觀音禪林。當年古剎的字還在、墻還在,但裏面已經住了人。原來的山門被砌起來一半,成了窗口。連石頭門墩都被砌進墻裏。窗口上方即是原來的剎名。這幾個字已經風化了,像馬上就要脫落了。摸一下字下面,土簌簌地掉下來,應該采取保護措施了。

胡同只剩下西側一半了,東側用圍墻擋住,被前門大街占領。像一個人臉被削掉一半。這又印證了沿大街胡同易被破壞的原理。胡同東面圍墻外,有施工工地和工棚。建築工人不斷從鋪陳市胡同走過。這令人想起清朝時場景,胡同裏也是走著一些出賣體力的工人,只是工裝不同而已。恍若穿越時空。這條胡同的基因至今未改。

墻隔開新大街和老胡同:左為前門大街,右為鋪陳市胡同。

儲子營胡同。明稱廚子營。民國後雅化為儲子營,名稱沿用至新中國成立後。民國很逗,儲子比廚子高雅嗎?1965年定為今名。此地為散幫廚子的居住集中地,主要以協助事主料理婚喪嫁娶的宴席為生,因而得名。這是代表廚師的北京胡同。是典型的南城普通胡同,有些普通四合院,後來改建得比較多。歷朝歷代,廚師哪會住上好房子?所以,難怪窮漢們的鋪陳市胡同連著廚師界的本胡同。

九灣胡同。明稱般若寺。清稱般若寺胡同、九曲灣。由於胡同彎曲多變,民國後更名為九道灣。《北京胡同誌》稱,該胡同最窄處僅70厘米,只能單人只身通過。彎曲之處達13處之多,故稱九道灣。1965年更名為九灣胡同,現在公認是北京市最彎曲的胡同。經典四合院不多,多是後來改建的紅磚平房。把一條胡同修得如此彎曲,實在不易。

九灣胡同

鷂兒胡同。聽著很厲害,令人想起鷂子翻身,其實它跟鷹、跟鷂子沒有半毛錢關系。明代稱要兒胡同。清後演變為鷂兒胡同。尚有一些保存較好的四合院,大部分後來改建過。5號是一個保護院落。清末開始建立警察制度,外城巡警廳即設在此院。其前身為清代都察院中城正指揮衙門。民國時期又成為市警察局偵緝總隊隊址,新中國成立後改為公安部門的家屬宿舍。現在5號只是一個破落四合院,從保護別人之地變為被保護老院,只有保護院落牌子而已。過道裏掛著四合院正房還在,但一部分磚、瓦已經換成了平瓦。僅一百年的時間,原來曾經威勢的地方,就成了這樣的狼狽模樣。不過,它的結局比東廠、西廠好多了,東廠連建築都不見了。歷史就是這樣,很多握有權力的機構和個人,只是在當時威風,如果它們沒有為國家和民族做出突出貢獻,就會隨著時間流逝煙消雲散。

鷂兒胡同

居仁裏胡同。民國時稱香廠居仁裏。名妓賽金花曾住居仁裏16號院。彼時,清華大學劉半農教授及商鴻逵二人多次到居仁裏采訪賽金花,並出版了《賽金花本事》一書。全書以自傳體的形式介紹了賽金花生平。賽於1936年12月3日病死於居仁裏宅內,終年72歲。死後葬於陶然亭錦秋墩上,其墓碑現保存於陶然亭慈悲庵陳列室內。16號院,後來改建過,院裏有臨時搭建的塑鋼房子。原來房子不存在了,只有這塊地還在。胡同往北不通行,北部已拆建成樓房。不僅想起已走過的陜西巷怡香院,賽金花在那裏時,曾多麼奢華風光,而最後病死於這樣一條陋巷。

居仁裏胡同這個小院,賽金花在此去世。

圓鏡胡同。曾用名大眼鏡胡同、達圓鏡。不寬,幹凈。有一些小四合院,改建的和原版的交織著,沒有太多特色,除了名字。四勝胡同。清時此地曾有小廟,廟內供奉四聖。民國時即以廟名街,稱四聖廟。1965年更名為四勝胡同。舊社會這裏下等妓院集中。天橋“四霸天”之一張德泉(綽號張八,號稱東霸天)曾居住此巷。胡同裏面彎曲很多,不比九灣胡同直。違章建築多,原房子裏面搭出來的小房,充斥著整條胡同。

趙錐子胡同。明代即稱趙錐子胡同。1965年將附近花枝胡同並入。舊社會兩胡同內暗娼較多,是北京下等妓女較為集中之處。現在是一個特別正常的胡同。沒有任何特色,就是它的特色。63號房子很老,磚上面刻著“合順居飯館”,繁體,顯然是民國時期所刻。看陣仗,當時必是一個很大的飯館。

榮光胡同。明清時稱為蓮花玉河、蓮花河。1965年更名為榮光胡同。民國時期該巷娼妓較多。風格基本與儲子營胡同相同。

靈佑胡同。北端曾有靈佑宮,建於明代。清時稱靈佑宮,以廟得名。1965年更名為靈佑胡同。四合院,皆被拆光,建為普通平房。10號院邊小磚房頂,趴著足有十只貓。房頂有吃的,這些貓在享用美食。這裏好像是流浪貓大本營,它們有多種顏色,白色,黃色,花斑、黑色俱全。這些貓很臟,一看就是流浪者。這是南城貓界的重要活動基地。大喇叭胡同。曾用名大臘八胡同。短而窄,都是擁擠的平房。小喇叭胡同,大喇叭胡同之弟。窄,多是後來重建之房。

靈佑胡同:群貓會

何家胡同。清雍正以前叫何家莊,後改為何家大院,1965年更名為何家胡同,據說因此處何姓住戶多而得名。1949年前多住體力勞動者,拉排子車的和裝卸工居多。不長。多紅磚平瓦平房,簡單實用而欠美觀。只殘留個別四合院。歷朝歷代,幹體力活的總難以住上好房子。

永勝巷。多好的名字!明清時,巷內有廟名“鬥姥宮”。清康熙時以宮為名,改稱西鬥母宮。1965年改稱永勝巷。房子大部為後來改建。福昌裏。以前胡同裏有座娘娘廟,後來拆掉,兩邊蓋成民房,形成胡同,取名福昌裏至今。著名天橋雙簧藝人“大狗熊”孫寶才曾住此裏。亂搭的違章建築多,把胡同弄得很窄。

華康裏。從1930年開始,這裏就叫華康裏。華康裏建於1915年至1918年間,是當時“新市區”建設中一組封閉的街坊。臨街有樓,朝南。在當時確為格局形式新穎之建築。彼時此處曾有妓院。現在只是一個南北向巷子,窄。巷兩邊其實就是老房子,但私搭亂建後已不清晰。華康裏南邊盡頭,是一幢樓房的拱形過道。上有標識,西城區普查登記文物。這幢二層青磚樓,簡約西式風格,門洞上方寫有“華康裏”三個大字。看質地,應是民國原版。一層被各種違建包圍。

華康裏

臘竹胡同。清時稱臘竹芯,《光緒順天府誌》載為蠟燭芯胡同。據傳巷內曾多有做蠟燭芯為生的居民,因而得名。1965年改稱臘竹胡同。整條胡同被改造過,古意全無。

小臘竹巷。臘竹胡同之弟。原稱小蠟燭芯胡同。由清時蠟燭芯胡同派生而來。1965年更名為小臘竹巷。風格似其兄。

阡兒胡同。明稱千兒胡同。清稱阡兒胡同。巷名來源與鄰居蠟燭芯胡同有關。因巷內有制售插蠟燭用的蠟阡,故而得名。這幾條胡同,形成北京歷史上的蠟燭產業區。民國初年,更名為阡兒路。1965年改為阡兒胡同。磚頭或者鐵皮搭出的簡易房子,占領了胡同公用道路。整條胡同都失控了。

大川胡同。清稱穿心胡同。民國初年,市政當局在香廠地面開辟14條大路,穿心胡同是其中之一,並被更名為大川路。1965年改稱大川胡同。違章建築特別多,整條胡同被這些違建給擋住,破壞了胡同格局,擁擠混亂。民國時的大川如今連條小溪都不是了。

大川一巷

紅爐胡同。原名鐵香爐,因此處曾有一大鐵香爐而得名。據稱鐵香爐現在仍埋於地下。1965年,改名為紅爐胡同。不長,傳統四合院少,小院落大部改建成普通平房。

照陽胡同。原名陰陽胡同。20世紀40年代曾稱照陰陽胡同。1965年改此名。窄,再加上搭出來的違法建築,顯得特別雜亂。

紅光胡同。胡同曾用名王家大院。裏邊略微曲徑通幽。

華嚴路,明清時曾名花園路,據說有一位姓甄的大官僚在此路東口居住,人稱甄家花園,故街名花園路。1915年定名華嚴路。懂點佛教的人,都知道常有華嚴寺,乍一看以為此路跟華嚴寺有關系,實際沒有半毛錢關系。猜測,“華嚴”是“花園”的諧音。民國很搞怪,“花園”有何不雅,非要諧音弄成“華嚴”?

雙五胡同,曾用名雙五老廟、雙五道廟。窄,多簡易小四合院。路極繞。板章路。清時此處即名板章路。當年,是民國新市區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居民混住,顯得比較破舊。13號為二層青磚老樓,跟陜西巷雲吉班那種色情樓風格接近。13號、15號、17號連在一起。有標識,它是西城區普查登記文物板章路商住樓。

板章胡同。有板章路,亦有板章胡同。路與胡同共名,北京少見。兩處所不同者,板章路南北向,寬。板章胡同東西向,窄。板章路北段東側與板章胡同相連。這是板章路與板章胡同的相會。清時即稱板章胡同,胡同內曾有安溪、同安等會館。13號,是座三層青磚小樓,很老。發出一種樓老了後獨有的古老氣味。此樓必有資歷,但查不到其在江湖的傳說。

留學路。明稱牛血胡同。據說這裏宰牛戶多,故得名。民國初年,市政當局在香廠地區進行開發建設時,將其諧音雅化統稱留學路。從牛血到留學,這是神一樣的邏輯。去留學宰牛嗎?這是民國留下的又一段名字佳話。路很長。名字雖然文雅,但現在已成一條典型的低端商業街,兩側都在賣日用品。沒有故事。

正陽胡同。明稱養羊胡同。據傳此地貧民多以養羊為生,故稱。1965年稱正陽胡同。一側是住宅樓,一側有簡易平房。窄。

華仁路。形成於1915年。因與華嚴路、仁民路相連,故定名為華仁路。全是後來改建的一層平房或二層樓。已無過去蹤影。

仁民路。清至民國,天橋一帶醫院少,只有一家市立第一醫院,即仁民醫院。此處遂以仁民醫院為路名,稱仁民路。過去風貌已蕩然無存,建築皆為重修。路邊宣武中醫院,乃仁民醫院故址。

齊勝巷。巷中原有一座小廟,稱“七聖廟”,遂以此為名。民國時期有妓院。1956年將廟拆除,建成友誼醫院家屬宿舍。1965年定名齊勝巷。建築皆後來改造之平房,沒有什麼特點。這一代帶胡同大都只剩名字,沒有遺存。

本文及文中所附圖片皆選自《風雨晴雪走胡同:一個媒體人的北京胡同行腳》,較原文略有刪節修改,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作者丨侯東合

摘編丨安也

編輯丨王青

導語部分校對丨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