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乎地瓜熱氣騰騰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農歷一過九月,崇明農村裏的新稻陸陸續續地登場了,看著金燦燦的稻谷,聞著香噴噴的大米,農家就要籌備著犒勞自己一番,吃飏稻風圓子,亦即把新稻飏幹凈以後磨成粉,加工後做成圓子品嘗。崇明人口中的圓子,在我國南方的許多地區被稱作為湯圓,而在北方則被稱之為元宵。

圓子相傳起自於宋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初始時,人們用糯米磨粉做成皮,以細膩純凈的綿白糖、黑芝麻和優質豬板油制成餡,包裹煮熟後具有香、甜、鮮、滑、糯的特點。品嘗時,入口咬開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鮮爽可口,令人稱絕。因為這種圓形糯米球煮在鍋裏又浮又沈,所以最早它被人們叫作“浮圓子”,也叫“圓子”。後來它傳到了北方,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北方人在那一天必定食它,因此那裏的人們便以"元宵"名之。南方地區,每逢家中有喜慶之事時,也都要吃它,以示歡樂、團圓、吉祥,人們將其稱為湯圓。在我國民間,向來有“宋時湯圓隋時燈”的說法。

我們知道,崇明方言中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唐宋時代的古語。如把毛巾叫“揩面布”,學費叫“學鈿”,老婆叫“娘子”等。“圓子”這一宋代遺存下來的美食,其稱呼作為宋代時的古詞語,也在崇明方言中被保留了下來。時至今日,崇明的老百姓還一如既往地將南方人稱湯圓、北方人稱為元宵的小吃叫做“圓子”。這裏,我們欣賞欣賞宋代關於圓子的兩首詩:

《圓子》

輕圓絕勝雞頭肉,

滑膩偏宜蟹眼湯。

縱有風流無處說,

已輸湯餅試何郎。

《元宵煮浮圓子》

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歸味,竈婢詫新功。

星爛烏雲裏,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宋代流傳至今的崇明圓子,經過島民的傳承,如今可分這麼幾種類型:就其所包裹的內餡而言,它有甜芯圓子、鹹芯圓子兩種。而甜芯圓子又可分為如下幾種:豆沙芯圓子、芝麻芯圓子、果子芯圓子、滑糖芯圓子。鹹芯圓子則為如下幾種:蘿蔔芯圓子、菜芯圓子、鹽齏芯圓子。

由於圓子內餡各有不同,在其煮熟後人們不易分清楚裏面究竟包裹的是什麼芯。為了能夠一眼辨別清,聰明的崇明人便創造了各種形狀的圓子:

圓形的圓子。此種圓子都為豆沙圓子。由於豆沙都用赤豆制成,赤豆又都為圓形顆粒,因此人們就把豆沙芯圓子做成圓形的。

一頭尖的圓子。此種圓子都為芝麻芯。由於其內餡是芝麻研磨而成的,芝麻籽粒一頭尖尖,因此人們就把芝麻芯圓子做成底圓上尖的形狀。

兩頭尖的圓子。此種圓子都為紅棗芯。由於其內餡是用紅棗肉剁成的,而紅棗的核是兩頭尖尖的,因此人們就把圓子做成紅棗核形的。

長圓形的圓子。此種圓子都為鹹芯,或青菜,或薺菜,或蘿蔔,且以蘿蔔居多。由於蘿蔔都為長圓形,因此人們就把鹹芯圓子都做成長圓形的。

舊時候,島上一些富裕的人家,還會請人刻下小指甲大小的黃楊木印章,上面書有豆沙芝麻紅棗蘿蔔等字樣,等圓子煮熟後,再用洋紅蓋在上面,雪白的圓子外表,留有一枚鮮紅的印章,既好看,又喜慶。

倘若我們以包崇明圓子的皮的原料來分,它又可分為糯米圓子、高粱圓子、蕎麥圓子、白杜米粞圓子、水草籽圓子。水草籽是當年灘塗上野生的水草所結的一種籽粒,磨成粉做成圓子後,呈灰褐色。

早先的崇明圓子做好後,都放在鍋內用水煮熟。那鐵鍋內的水剛剛燒開時,就把已做就的圓子倒入,待水燒至滾滾翻動時,那一個個熟透的圓子便氽起在上面。人們把這一過程叫“下圓子”。它們撈起來後,晾在潔凈的竈面上,待一會再貼上蘆青葉片,或者竹筍的筍殼葉片。這樣的圓子,表面光亮細滑,很是惹人喜愛。而現在,島上店家的圓子,都是放在蒸格上蒸熟的,島人稱之為烀圓子。由於底部的葉片是未熟時先貼上去的,品嘗時比較難剝。

在崇明,關於圓子的由來,有著十分動聽的民間故事流傳。這裏,先說說蘿蔔芯圓子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圓子剛剛起始時,都以豆沙芝麻紅棗為主要餡料,再拌以砂糖,味道甜甜的十分受人喜愛。由於赤豆也好,芝麻也好,都是小雜糧,產量比較少,再加上紅棗生長在北方,南方罕見,較為珍貴,因此人們盡管十分喜歡圓子,平日裏斷然不敢大肆鋪張地做圓子吃,也只是偶爾在節慶時分做一點嘗嘗,或者家裏有貴客來臨時才做上一些用來招待客人。

話說在清代的乾隆年間,崇明沙上有一戶姓黃的人家,比較有家財。家中的兒媳婦出身貧寒,又自小過門來當養媳婦,因此黃姓老兩口一直看大不起這個叫鳳姑的女子,那婆婆甚至幾次動腦筋要兒子休了她,無奈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借口。

這天機會來了。黃家在江南的一個兒女親家到崇明來,親家來嘛,自然要好吃好喝地招待一番。幾天過後,打算要回家時,提出崇明的圓子特別好吃,要帶一點回去。黃家的婆婆就把鳳姑叫到跟前說:“我們親家回江南時要帶點崇明圓子回去,糯米粉在這裏,至於怎麼做你自己去動腦筋想辦法。”說罷,不等鳳姑開口,就轉身離去。

那鳳姑知道,平日裏婆婆和公公一直看不起她,幾次要找她的不是。今次如做不成圓子,定然會借機生事。但是要做圓子,又談何容易,別說是芝麻紅棗,家裏連赤豆也找不著一粒,用什麼來做餡料呢?鳳姑心裏不由著急起來。她在竈間裏來回兜了幾圈,仍然一籌莫展。正在此時,她眼前陡然一亮,見到了屋角堆著的一堆蘿蔔。原來這時正好是隆冬時節,家中藏有不少挖來的蘿蔔。鳳姑想,蘿蔔脆嫩、爽口,用它來做鹹芯的餡料也許會別具一格。於是,她動起手來,把蘿蔔洗凈,用水焯後,再剁碎,為了增加口感,又加上豆腐幹及肉糜,拌勻成餡,再把它用糯米粉包裹成團。

那天中午,一道以蘿蔔為芯的圓子端上了臺。吃慣了甜膩圓子的親家,一嘗後贊不絕口,連連叫好:“既清香又鮮美,這樣的圓子好吃!我還從來沒有吃過鹹芯圓子。外面皮子雪白,裏面蘿蔔芯金黃,叫它白玉黃金也不為過啊。”黃家老兩口聽了親家的連連誇獎,心裏自然十分高興。他們品嘗了以後也感到確實好吃。兩人覺得這個兒媳婦平日裏不顯山露水,但倒是個心靈手巧的能幹人,不由也對這兒媳婦另眼相看起來。

蘿蔔芯圓子上口,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地在島上傳了開來。在崇明上下八沙,蘿蔔芯的鹹圓子成了婦孺喜歡的小吃。到了沒有蘿蔔產出的季節,人們受到啟發,也會用青菜薺菜等替代做起鹹芯圓子,只是,它的味道遠不能和蘿蔔芯比肩。

再聽聽豆沙芯圓子的故事吧。

人所共知,圓子最早在民間流行的時候,其餡料都為磨碎的芝麻,再拌上綿白糖和豬油。由於芝麻產量低,因此種植的人家比較少,再加上又要拌豬油等。一般人家都舍不得用它來做圓子的芯,普通老百姓也就很難有機會品嘗到它們。

北宋末年,大批的百姓因為躲避戰亂來到了長江口的崇明沙洲。這些移民也把做圓子的手藝帶到了島上。前文說到過,芝麻產量低,島人無法都用它做餡料。於是民間百姓中聰明能幹的農家婦女,就想到了用崇明沙洲上生產的赤豆來做餡。崇明的赤豆與玉米間作,不另占土地,屬豆科中豇豆屬的一年生草本作物,莖蔓生或半蔓生,稀毛;葉色深綠;莢果無毛,籽粒矩圓形,幹籽堅硬晶瑩,粒粗飽滿、皮薄肉厚、粉質易酥、細膩軟潤,有一身紅色的鮮艷光澤,人稱大紅袍赤豆。

說起崇明的赤豆,崇崇明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話說當年金兵大舉進攻,康王趙構和幾個隨從從金營狼狽地逃了出來,一路直奔到了長江邊上,找到一艘船舶要過江南渡,誰知正巧遇到小汛,船被擱淺在江口崇明的一個沙洲上。

這時趙構已有一天沒吃到東西了,餓得頭暈眼花,肚子咕咕直叫。手下一幹隨行的人員連忙到附近想找點東西解饑,但四周都是荒涼一片,實在找不到什麼。手下人沒有辦法,見到田野裏有野生的赤豆,就采了些燒煮給趙構吃。康王嚼著這又細又小、苦澀的赤豆長嘆一聲:“想不到連一點好吃的都找不到,難道真是天亡大宋了嗎?”趙構這一嘆,驚動了上天,玉帝覺得宋朝氣數未盡,趙構命不該絕,所以就讓鍋中赤豆粥一下子變為大紅。趙構吃著這紅堂堂、香噴噴的赤豆湯十分高興,連連說:“好吃!好吃!”

後來,趙構在臨安登了基,當了皇帝,又想起了崇明沙洲上吃過的赤豆湯,叫禦廚去煮,禦廚也不知道崇明沙洲的赤豆是何等樣子,問起皇上。這天恰逢新科狀元發榜授袍,趙構看到狀元所穿的大紅袍,就說:“赤豆什麼顏色?就是狀元郎的大紅袍顏色!”就這樣崇明赤豆以大紅袍的名字被傳叫開來了。

可以想像,圓子用的是那被宋高宗贊不絕口的大紅袍赤豆,磨成豆沙為餡料,該有何等的好吃!而且島上又盛產它們,因此豆沙芯也就取代了芝麻芯,成了沙洲民間百姓做圓子的餡料首選。

作為宋代遺存至今的崇明圓子,有著皮薄、餡多、個大、花樣多的特點,很受島上居民和外來食客的歡迎。看看如今每一條鎮上的糕團店,哪一片店不是顧客盈門?筆者為了向島外的食客推介崇明圓子,曾經寫過一段《崇明圓子惹人愛》的滬劇唱詞,錄在本文作為結尾:

好客崇明盼你來,

熱情崇明邀你來,

圓子一碗來迎客,

笑意融融端上臺。

又圓又大碗中氽,

熱氣騰騰惹人愛。

送進嘴巴咬一口,

哎呀真是好吃來。

內餡各式花頭透,

有甜有鹹樂開懷。

一口兩口齒留香,

三口四口接著來。

皮子薄啊餡料多,

老少鹹宜喊快哉。

豆沙桂花撲鼻香,

甜芯圓子成名牌。

崇明芝麻營養多,

滋補名聲響在外。

紅棗做餡添喜慶,

祝壽婚喜福常在;

薺菜做芯更鮮嫩,

幽幽清香溢出來;

蘿蔔精肉豆腐幹,

做芯一流好食材。

別有風味鹽齏芯,

吃了永遠記腦海。

帶上幾個回家轉,

嘗了人人都要來!

作者:柴燾熊

編輯:郭王旖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