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滾進垃圾堆裏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作者丨 閆如意

編輯 | 花木藍

“大夫,您看我這個囤積癖還有治嗎?"

別看斷舍離和極簡風的收納流行書一本本地出,當代人最終都逃離不了囤積的宿命——不論你是屬什麼的,最終都是屬倉鼠的。

然而,和囤積相伴相隨的,是一種揮之不去的自責和愧疚感——無法做到極簡生活的我,真的是個毫無自制力的垃圾嗎?

極簡生活當道的今天,囤積似乎成了一種原罪。人人都在告訴你,囤積是一種壞習慣。愛囤積的人,甚至被打上了“層次低”的標簽。

但也許你並不需要為此自責。

控制不住囤積的欲望,並不是你的錯。

囤積癥到底有多可怕?

也不怨大家不喜歡囤積癖,實在是不少人的囤積癥,給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有網友吐槽自己的愛囤積的家人,冰箱裏過期的咖啡都舍不得丟棄。她感覺自己“住在垃圾堆裏”。

這並不是誇張。

成都商報曾經報道過這樣的新聞,成都一位老人,總愛撿小區裏的廢棄物。從傳單到紙殼,房子被堆得滿滿當當,一開門就是撲面的臭味,滿地都是爬行的臭蟲。

有鄰居見過老人進門,是“爬”進去的,因為門口的雜物堆得有一米高。樓上的鄰居從來不敢開窗戶,不僅僅被腐臭異味困擾,還要時刻擔心火災隱患。

是真正意義上的“垃圾堆”。

圖片來源:網絡

“她不是撿來賣錢,就只是喜歡撿。”兒子說。老人撿來的廢品從不賣錢,準確意義上來說,她也並不缺錢。

老人退休前是小學教師,退休工資一個月4000多元。幫她收拾房子的社工,翻出了大量保健品:人參、蟲草片、保健酒,都是論箱的。此外還有多臺負離子凈化儀,甚至還有一個未拆封的冰箱。

在老人的描述中,她家裏沒有垃圾,都是她花30多萬買來的保健品,“一張紙片都別給我扔”。

出於安全考慮,社區派出了15位社工和誌願者,在老人家中清理了3天,垃圾裝了兩大車垃圾壓縮車。

社工從老人家中清理出的垃圾。圖片來源:成都商報

垃圾堆積成山,不僅是社區的火災隱患,也時刻危及自己的安全。

哈爾濱南崗區的宋女士,晚上在家時突然聽到持續不斷的敲墻聲音。

恐怖片的開頭,結果卻也並沒有比恐怖片好多少——聲音來自隔壁獨居的老太太,她被自己囤積的2米多高的垃圾困住了。

一人多高的垃圾,突然倒塌,將老人埋在了下面,老人無法挪動,只能敲墻求助。

救援人員趕到後,發現門被垃圾堵得嚴嚴實實,根本無法打開,只能先清理出部分垃圾,將門推開,從門口給老人遞送了食物和水,再實施救援。

圖片來源:網絡

囤積癥,發展到嚴重時,是一種精神疾病,患者往往還會同時患有其他心理障礙,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而這樣糟糕的生活,藏在全世界每個角落。

數據顯示,6%的美國人被囤積癥困擾著,而在英國,有300萬人正處於囤積癥的困擾中。

困於囤積癥的人們,生活空間和精神狀態,都被困在了垃圾裏。

普通人的囤積癥:實用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織

但通常情況下,生活中,人們的囤積欲遠遠沒有到病態的程度。

雖然囤積的物品看上去總是千奇百怪。

收藏夾裏囤一堆知識;抽屜裏囤一堆購物袋;角落裏堆著快遞的紙箱子;儲藏間裏成箱的衛生紙……都已經算是常規囤貨了。

有網友甚至囤著拔下來的牙齒,想萬一哪天醫學發達了,可以代替壞掉的牙齒。

還有人囤自己掉了的頭發。這是想要某天給自己攢出一頂假發來?

當然,實用主義的囤貨,永遠是囤貨區的中流砥柱,比如說,囤塑料袋。

據統計,每一個中國人,都自己囤過,或者身邊有家人囤過塑料袋。

有網友說,自家買的2卷垃圾袋,4年了都沒用完。平時全靠購物給的塑料袋裝垃圾。

鳳凰編輯部顧佳說,本命年時候跟爸爸要一件紅色的禮物,結果親爹直接說,你看看廚房抽屜裏,應該有紅色塑料袋……

比這更上一層樓的,是知乎網友 @唐律疏議 的母親。母親不僅在家培養家人囤塑料袋的習慣,在外面路邊看到塑料袋,還會撿回家,洗幹凈,再保存起來。

而某天晚上,這位網友還發現,自己的母親開著燈在臥室:

縫 塑 料 袋 。

塑料袋都沒想到,自己都破了還要再上崗。

更年期的母親,當時情緒總是很焦躁,而這個晚上,網友聽到了母親在房間裏愉快的哼歌。縫塑料袋給她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心靈上的平靜。

這個故事,也讓網友們對囤積和節儉的理解,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對於愛囤東西的人來說,不論別人眼中什麼樣的“垃圾”,都是他們心目中的“寶貝”,能使他們免於某些困境。

塑料袋、零食、飲料、衛生紙……甚至是連過期了的藥。

對此,這位囤藥的朋友的解釋是:過期藥品的藥效會降低而已,又不會壞,萬一某天急需,翻出來還能救救急的。

2017年就到期的藥,已經過期3年,但是仍舊舍不得扔

除了實用主義以外,還有一類囤積,是因為情感依賴。

對於這些人來說,每一件物品,都能跟一段回憶和一段感受掛鉤。

美劇《初來乍到》中,二兒子Emery在搬家到新城市之後,有了囤積的習慣,連一只折斷的一次性筷子都舍不得丟棄。

他能通過一只折斷的筷子,繪聲繪色地還原當時的場景。

綜藝《做家務的男人》中,楊迪在媽媽家裏翻出了妹妹楊莎小時候穿過的衣物。

即使知道再也不會用上,媽媽依舊不舍得丟棄。

楊迪想要在家中實現“斷舍離”,媽媽先是生氣:“你們幹脆連我一起丟了算了。”

再是走心煽情:“這些東西,你們需要的時候它就有價值,不需要的時候它就失去價值了,你們就嫌棄它了。”

最後幹脆耍起了無賴:“你就放那,你又不供他吃飯!”

這不是可以斷舍離的舊物,而是埋藏著跟孩子過去美好時光的寶藏。

每一件舍不得丟的舊物,都能使她回憶起一段對應的美好故事。

但囤貨給人多少快樂,囤貨占據的空間就給人多大的困擾。

塞得滿滿的抽屜和衣櫃,門都打不開的儲藏間,角落裏堆積的快遞盒……每一樣都在剝奪人生活的幸福感。

為了讓自己丟掉東西,年輕人們開始另辟蹊徑。

最常用的,還是心理安慰這一套,小區角落裏的衣物捐贈箱就成了舊物最好的去處。

不論捐衣箱的衣服最終到底去了哪,起碼將舊物丟出去的一瞬間,內心還是可以被安慰到:這不是亂扔,是捐贈。

還有舊物回收換積分、做公益,這極大的滿足了年輕人們的道德感和成就感。

甚至有人為了積分,把家裏能回收的東西都回收了,開開心心坐在空曠的家裏收積分、種樹。

這位微博網友的媽媽,為了收能量積分,將丈夫最喜歡的褲子和襯衫都回收了。

能支持環保當然是好,但是說到底,能夠真正進入二次循環的衣物和日用品畢竟有限,真正的環保,還是要從源頭管理,減少(Reduce)的意義,遠大於循環再利用(Reuse & Recycle)。

真正能改變囤積癖的,也不是不停扔扔扔,而是在不斷取舍中找到一個平衡,把有限的生活空間和精力留給真正重要的人和物。

囤積,是寫在基因裏的策略

實際上,控制不住囤積,也許並不能全怪你。

自然界中有很多生物都存在著囤積行為。

啄木鳥會在橡子豐收的秋天,在樹上鑿洞貯藏橡子,一顆樹上最多能藏5萬顆橡子。

鼴鼠甚至會專門“建”一個儲藏間,用來儲存自己抓到的食物蚯蚓,一間儲藏間能保存兩公斤的蚯蚓,足以保證在歉收的季節1個月不餓肚子。

人類自然也一樣。在采集和狩獵時期,食物供應不穩定,武器和工具也許關系到個體的性命,囤積食物、武器和工具,都是有利於個體生存的策略。

這樣的行為模式被深深埋在我們的基因裏,影響著人類的生活。

新時代的塑料袋,也許就跟古早時期的長矛、石刀一樣。對於人們來說,是一定能派上用場的工具。而能夠飽腹的食物,更是囤得有理有據。

此外,個人經歷也在影響我們的囤積行為。

2020年的一項強迫癥患者的研究發現,童年受到的情感虐待跟強迫囤積行為的相關性非常顯著。缺乏情感支持的人,更傾向於囤積物品。

學術研究表明,囤積癥患者的囤積行為大多從童年時期就開始,但嚴重的囤積爆發往往是伴隨著生活中的重大變故發生的。

《初來乍到》中的Emery,是因為搬到了一個全新的城市,面對新環境一時間難以適應,而父母又很忙碌,懂事的Emery不想給他們帶來更多困擾,於是開始囤積物品,尋求熟悉感和安全感。

英國女孩薩莉的囤積癥發作,也是伴隨著生活的重大挫折。

清潔人員進入薩莉家中的時候,發現了陳年的貓屎、角落裏囤積的尿液。滿屋子的蟲子,甚至會爬到床上和人的腿上。

嚴重的囤積癥爆發在2010年的年中。當時,薩莉養的6只小貓,一只突發心臟病去世,一只患癌癥去世。媽媽又突然中風,薩莉當時交往的男友之間又產生了很多矛盾。

“事情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嚴重到了一個我無法應對的程度。”

沮喪和焦慮使得薩莉失去了對生活的控制,她開始不受控地囤積物品,無法扔掉任何東西。

不論是Emery還是薩莉,他們的囤積行為都不應該也不能夠被簡單歸納為“懶”。

b站薩莉的視頻下,有人這樣留言

囤積行為每個人都有,但真正需要幹預的囤積癥並不多。

如何判斷你是否患有囤積癥?DSM中給出的最新診斷標準是:

1. 沒有軀體和腦部疾病;

2. 不管事物有沒有價值,丟棄的時候總是感到很困難,很痛苦;

3. 困難和痛苦往往源自於強烈的囤積欲望和存儲困難的矛盾衝突;

4. 由於囤積量過大,使生活或工作場所變得混亂;

5. 囤積的物品已經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價值;

6. 以上的行為引發明顯的焦慮情緒,並導致出現社會、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損害。

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朋友,並沒有以上這樣嚴重的表現,那其實並不需要過多的幹預。

與其衝動地與對方的囤積行為強烈對抗,誘發焦慮,倒不如好好聊聊,囤積的背後,到底藏著什麼樣的故事。

商量好彼此的邊界,尋求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法:比如劃定囤積的區域範圍,一旦填滿就必須淘汰才能新增……

人們囤積的東西,大多充滿著個人的印記。

經歷饑餓的老人們,最愛囤的是糧食,在他們的記憶中,缺乏糧食是真的危機。丟掉廚房裏生了蟲的大米?簡直是在犯罪。

而父母輩,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長大,在節儉的號召中成長,艱苦樸素,縫縫補補,成了他們刻在骨子裏的習慣。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並不相通,期待全然的理解也許並不容易。

那就保留尊重和寬容吧。

等我們這一輩老去,搶購囤積口罩和消毒液的時候,也希望能被寬容對待呢。

參考資料

成都商報,成都龍泉一太婆撿垃圾囤滿屋 還花30萬買保健品https://sichuan.scol.com.cn/dwzw/201706/55942642_2.html

生活報,老人撿垃圾囤在家中 半夜被埋2米高垃圾堆 敲墻求助鄰居,https://m.dbw.cn/heilongjiang/system/2016/03/04/057119168.shtml

顧秋夢, 許婷婷, 王佩, et al.

童年創傷與衝動特質對強迫癥患者強迫癥狀的影響[J].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誌, 2020, 029(004):34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