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填土種豆是什麼意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新華社客戶端濟南12月7日電(賈雲鵬 褚光華)在山東省“第一書記”駐村幫扶活動中,魯東大學工作人員被選派到德州寧津縣劉營伍鄉劉旺言村、周莊村、商西村和龍潭村擔任“第一書記”。到村後,幾位“第一書記”依托大學優勢,堅守扶貧一線,逐步改變了幾個落後村的村容村貌,帶領村民們走上了致富路。

他讓村裏的蟋蟀罐走向全國

劉營伍鄉劉旺言村的張建強和妻子劉秀芬是村內少有的“80後”,家傳蟋蟀罐傳統制作技藝,因技藝精湛,2017年獲批德州市市級非遺項目,擁有“劉記丫頭”註冊商標,產品選用鬲津河河床下純凈細膩的膠土為原料,經特殊工藝燒制而成,有“水晶盆,瓦中玉”之美譽。

魯東大學文學院黨總支書記郭連軍到劉旺言村後,沒顧得上收拾住處,就開始一家一戶走訪,和張建強夫婦聊天後得知,村裏有制作蟋蟀罐的能人。“蟋蟀罐可是個寶貝,這東西發展好了能帶領鄉親們致富。”

派駐劉旺言村“第一書記”的魯東大學文學院黨總支書記郭連軍(左)。

打定主意後,郭連軍就了解蟋蟀罐相關歷史及文化淵源,認為蟋蟀罐可以被賦予更多的文化價值,不僅可以讓張建強夫婦致富,也能帶動全村人一起致富,甚至能形成規模化生產。可在找張建強夫婦談了自己的想法後,說想幫著他們申請省級非遺,下步做大做強,帶領大家一起致富,對方的態度一度讓他很費解。“他們認為市級榮譽已經很好了,沒必要再申請省級非遺。這東西老輩上都是在附近賣,也不想做的很大”。

郭連軍深知農村有些手藝人因種種原因,有小富即安的思想。為了讓他們轉變想法,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給張建強介紹申報省級非遺的好處。同時,郭連軍也沒有閑著,他加班幫他們查閱有關資料,了解申請省級非遺的流程,協助準備各項申報材料,帶他到濟南找專家指導。目前,省級非遺項目申報公示期已過,等待具體公文通知。

郭連軍還想方設法幫助他擴大生產規模、豐富產品種類、提升產品檔次,出主意、想辦法,鼓勵他在自己致富的同時,能夠帶動本村和周邊村的群眾一起致富。目前,張建強夫婦的蟋蟀罐項目已累計帶動40人就業,新增就業20多人,產品也遠銷全國各地。

她讓村子亮了 老百姓的日子紅火了

“實心感謝戚書記,她到我們村後,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多實惠,打井、修路、安路燈……變化真的很大。”周莊村黨支部書記周福深說。

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組織員戚昭君和駐村工作隊員朱建德來到周莊村後,走遍了村子的每個角落,並把每家每戶都建檔管理,他們摸底後認為,村子要甩掉貧困的帽子,首先要有精氣神,讓大家精神上先振奮起來,在村裏生活有自豪感和榮譽感。

他們把主要精力先放在了改變村子面貌上,首先實施“戶戶通”工程,解決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狀況。路通了,村子裏還要亮起來,也應該有個文化休閑廣場。

派駐周莊村“第一書記”的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組織員戚昭君(左一)。

戚昭君在村裏走訪時發現,村中間有塊閑置的窪地,500多平方米,如果填平利用起來,不但可以美化村莊,還可以為村民們建個小文化廣場。

想法得到大家的支持後,戚昭君說幹就幹,帶頭找人設計、施工,把村裏的能工巧匠都召集起來,很快就組成了一支施工隊伍,兩個月時間,村中心文化廣場竣工。隨後又在村裏安裝22盞太陽能路燈,結束了村莊“落日黑”的歷史,尤其是新建村標的落成,讓村莊有了發展新勢頭,增強了村民的歸屬感與幸福感。

“現在村裏比以前好多啦,駐村幹部來了,帶來了好多村子裏沒有的東西,你看看路多平整,出門騎車遛彎也安全了,心裏可敞亮了。”80多歲的村民周福來騎著三輪車哼著小曲得意地說。

村容村貌改善了,戚昭君心裏想著的另一件事是增加村裏的經濟收入,在參加寧津縣省派第一書記臨時黨支部觀摩中,她第一次接觸了航天大豆,聽說這種大豆種植難度小,成本低,產量高。她當時就想,能不能在自己村裏推廣試試?要想幫村民致富,就得和老百姓天天打交道的土地要效益,戚昭君萌生了在周莊村種植航天大豆的想法。

調研回村後,戚昭君和村裏的“老把式”商量,收完麥子後,可以找些地種大豆試一試,看收入能增加多少。戚昭君把想法和大家商量後,動員會上好多村民還是有顧慮,萬一不成功,就耽誤了一季的收成,大家都是賺起賠不起。

這時,村黨支部書記周福深第一個站了出來,“我拿出所有地先試種”,在周書記的感染下,村兩委成員紛紛表示,把自家地拿出來試種,一共有20畝土地。

由於大家是第一季試種新品種,老式的播種經驗和管理方式也在某些程度上成了絆腳石,再加上今年天氣冷的早,豆子的畝產雖然沒有達到預期最低六百斤的產量,但也打破了周莊村種豆不長豆莢只長桿的歷史。周福深說:“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產量,但比種玉米和小麥強多了,畝產值增加了幾百塊,大大提高了收入。”

他讓村裏有了新風尚

商西村是一個土地資源貧乏的省級貧困村,人均耕地少,農業收入低,而傳統的殯葬陋習使墳塋遍地,既占用耕地,增加機械作業的難度,又給老百姓造成經濟上的沈重負擔。

魯東大學後勤處能源管理中心主任梁平到商西村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決定響應上級號召,保護有限的土地資源和珍貴的自然環境,弘揚移風易俗文明新風,給村裏建公墓。

在充分考察後,他和大家商量,公墓建設用地確定在一片廢棄的坑塘,建好需要填土約6000多立方米,但土方加運費需要不少錢,這對本就貧困的村子來說,更是雪上加霜。為解決這一難題,梁平和村兩委成員經廣泛的研究探討,制定了解決方案,首先爭取縣鄉兩級政府的財政支持,共爭取經費19.36萬元,不足部分,從第一書記重點提升項目資金和魯東大學贊助款項中列支;同時將公墓建設和農田灌溉工程結合起來,農田灌溉挖排水溝的土用於公墓填土,這一做法為兩個工程各節約經費10多萬元,可謂一舉兩得。

派駐商西村“第一書記”的魯東大學後勤處能源管理中心主任梁平(右)。

項目確立後,梁平從公墓的選址、方案的考察確定,直至工程施工期間的監督管理,都親力親為,即使身體意外受傷,也一天不落地與村民溝通,了解他們的意見與需求。為節省開支,梁平還發動黨員幹部帶頭,在家村民參與公墓的填土、地面鋪磚、修建墓穴、路面硬化、苗木的考察種植等事宜,大大節省了人工經費。

梁平說:“既然來到了村子,想和大家一起致富,就是村裏的一員,平時在村裏心裏才踏實。”

村裏公墓建好了,誰家第一個入葬,能帶個頭?這又是擺在梁平眼前的一件難題,如果沒有人帶頭,以後的工作更難開展。

今年7月,村民尚榮章因患白血病去世,妻子在外務工,一雙兒女還在讀小學,家境比較困難,其父親與妻子開始堅持按照傳統埋棺入土的方式下葬,但是傳統的入葬方式給本就收入不高的家庭帶來不少壓力。

梁平聽說此事後,馬上和村委會委員到他家做其家人的思想工作,闡明到公墓安葬的好處,省錢、省力、不占用耕地、迎合新風尚。其家人看大家態度誠懇,是真心為他們好,痛快地答應了,他家也成為村裏第一家入葬公墓的人。

商西村黨支部書記商海明說:“以前傳統的入葬方式,喪葬費村民要花六七千元,現在1000多塊錢就夠了,給大家減輕了不少經濟壓力。”

商西村公墓的建設不僅給村子帶來喪葬新風尚,也引起周邊村的效仿學習,從而帶動整個區域良好的鄉俗民風。

他為小學生鋪平上學路

龍潭村的龍潭小學面向周邊的8個村招生,是劉營伍鄉四個中心學區的西學區。魯東大學教輔黨總支書記柳廣軍來到龍潭村當“第一書記”後,走訪時發現龍潭小學交通不便,周邊環境臟亂差,孩子們學習沒有良好的環境。

學校門口賣零食的徐立娥對柳廣軍說:“學校門口以前是晴天滿天土,雨天一地泥,一下雨學校連車都進不來。”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柳廣軍心想一定要改變龍潭小學周圍的環境。柳廣軍利用幫扶資金,首先硬化了學校周邊的道路,加寬了路面,安裝了路燈,修繕排水溝,還在學校門口修建了連廊以供接送學生的家長休息。

建成後,來學校接孩子的王桂春高興地說:“現在接送孩子真方便了,來早了還能坐下歇歇,下雨也不擔心學校門口積水孩子淌水出校門了。”

派駐龍潭村“第一書記”的魯東大學教輔黨總支書記柳廣軍(左)。

柳廣軍堅持用教育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除了改善學校周邊環境之外,他還利用主題黨日活動為村裏的全體黨員講《重視教育 阻斷貧困》專題黨課,提高黨員們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在2019級大學新生入學前夕,召開村裏大學新生座談會,提前為同學們上了入學第一課,為同學們介紹了大學生活、學習的特點和註意事項,向同學們贈送了行李箱和書籍,鼓勵他們勤奮學習,立誌成才。(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