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之夢見雞冠蛇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崇尚“中心”之俗,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反映在建都問題上,更是顯而易見。在這方面,古人早有說法。《上書·召誥》曰:“王來紹上帝,自服於土中”。《管子·度地》曰:“天子中而處,此謂因天之固,歸天之利”。《呂氏春秋·慎勢》曰:“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中之中而立廟”。

客觀地講,由於古今中國的版圖,特別是在古時各個朝代版圖變化太大,大小不一,加上政治因素與民族認同不一,其“中心”自然不一。因而因時而異、因地而異。

但是,必須承認,中原是華夏文化最主要、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從公元前21世紀到1127年北宋覆滅,3000年間,中原是我國文化中心,自有甲骨文記載的我國最早朝代夏王朝,主要活動地就在這裏。

關於大地的原點,盡管說法繁雜不一,但不管有多少版本,作為中原標誌的大地原點,通常而言,古代的中心要麼在河南,要麼在陜西關中,或者距離這些地方不太遠。

就中國陸地的中心而言,有著時代的痕跡。說及“天下之中”,最早的說法見於人類始祖伏羲。王大有《三皇五帝時代》(中國經濟時代出版社2005年11月版),說:“羅奉十五(辛卯,前7710)年,伏羲移居寶豐(今河南平頂山市寶豐縣)宣布王屋山(今在河南省濟源市)為天下之中,山名中條山(位於晉豫交界地)。水為中河,地為中原。”韓鵬在《汴梁晚報》(1994年)載文《歸來兮,開封黃帝帝都軒轅丘》,稱黃帝時代的“天地之中”在開封。寫道:“昆侖山”“中央之國”“天地之中”“黃帝之室(宮)”“中天臺”以及“原圃”“玄圃”“菀囿”等,都在中原開封周邊一帶,有的還是同一地點,只是稱呼的時間不同而已。最早的說法還有新鄭說。新鄭城關竹園村有一高5米的“天心石”,相傳為黃帝時代,為天地之中的標誌。

正式見於古籍的是“洛陽”說。《詩經》中的。其《大雅》《小雅》不止一次的說河洛(邑)為“天下之中”。主導觀點稱,此為最早的“天中”說。《管子·度地》之前述不說,其他文字也有類似說法。《尚書詔告》曰:“王來召上帝,自服於土中”。當代文史學權威李學勤《方家講壇:中國文明》(東方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94頁)還列舉了司馬遷《史記》之《封禪書》(列傳第六十九)之中的類似之說。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指洛陽一帶)之間”。《史記》之《貨殖列傳》(卷一百二十九)曰:“昔唐(堯)人都河東(今指太原、晉中),殷人都河內(今洛陽黃河以北地區),周人都河南(今洛陽)。夫三河在天下之中。”《史記·劉敬傳》中談及周成王東遷原因時說得更明白:“成王即位,周公之屢傅相焉,乃營成周雒邑(今洛陽),以此為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裏均矣。” 先秦史籍《逸周書·作雒》(本名《周書》,隋唐以後亦稱《汲冢周書》)在敘述周成王時周公興建成周的大業時,便提及“周公敬念於後,曰‘予畏周室不延,俾中天下。’‘及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以為天下之大湊’。‘土中’即大地之中心。”(漢)班固《東都賦》中稱雒邑“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陳奇猷《呂氏春秋校譯》(學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8頁),引用傅毅《反都賦》曰:“背淆涵之固,即周雒之中。”

當代客家女學者馮秀珍在其巨著《客家文化大觀·客家語言與民諺》(第345頁)中,也說及周代帝王關於洛陽居中的說法,西周的周武王“覺察到鎬京偏居邊陲,曾想營建洛邑(註:今洛陽),後來周公輔佐成王時向成王指出:‘洛陽為天下之中,四方進貢道裏均’(註:遠近距離差不多)。到平王時,即遷都洛邑。”馮女士還說:“千百年來我國的政治家、語言學家一直認為‘洛陽居天下之中,得語言之正’”。從這段話語中可看出,居於天下之中的洛陽,其語言也成了標準話。

至於具體位置,主導觀點認為,我國的最早的地理中心是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的汝南縣。首創者是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的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原來周公幫助周武王打下江山進行土地測量,把全國分為九州(即:冀、兗、青、徐、楊、荊、豫、梁、雍。《周禮·職方》有“幽”並無徐、梁;《爾雅·釋地》有幽、營,而無青、梁)。《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幽無梁”。【宋】劉敬雲《天中記》:“豫州,天地之中,而汝南又為豫州之中,故汝寧北三裏有山名天中,一名天臺,是古測影植圭莫註於此。”【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2005年版,原名《二十一史方輿紀要》):“自古考日景(影),測分數,以此為證。汝寧即今汝南,此處有天中山。”當時測量的結果是豫州在其他8州的中間,有人便稱其為中州、中土。在豫州的汝南城北1.5公裏處有一座高大之臺,人稱天中臺,又稱天中山。相傳,這裏是天下中心的中心。現存有石碑兩塊,均刻有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手書“天中山”3個大字。現存有石碑兩通,均刻有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手書“天中山”3個大字。正是如此,現在,駐馬店市正在將申請改天中市。

後來,還有一種說法,稱最早的大地原點在河南登封。當周成王準備籌建東都洛陽時,特信風水的周公姬旦決定先建一個測量風水的工具,選來選去,最後把地址定在了這裏。當時的這一測量工具叫土圭,是一錐形土臺子,上豎刻有度量的木條板,以“測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並測定春夏秋冬。後因戰亂,這一最古的天文臺損毀。唐玄宗於開元十一(723)年,命太史鑒南宮說仿周公所建土圭在原址上重建,石圭代替了土圭,刻上“周公測量臺”5字,上邊所述的即這一石圭表。真正使其成為名副其實國家天文臺的是元代大科學家、天文學家----郭守敬所造,其被稱之為觀星臺,座落在周公所建觀景(影)臺之北。2008年5月上旬,香港鳳凰衛視臺《文化大觀園》欄目在介紹古都洛陽時,曾做過詳細報道。國家及洛陽市的相關專家向其主持人王魯湘現場介紹說,這座在登封城外告成鎮的周代測景(影)臺,又稱觀星臺,是我國最早的觀星臺,它用石磚砌成,大約方圓十來米,由臺身和量天尺組成,臺身呈覆鬥狀。上邊建有一房屋,頂部可活動,晴天打開工作,雨天封閉。當年,解夢的周公和大科學家郭守敬都曾在此對星像有過長時間的觀察,同時還用作觀測氣象。其作用比起周公測景(影)臺已今非昔比,當時“晝參日影,夜觀極星,以正朝夕。”

在元朝的1276年,郭守敬帶領一大群人開始在觀星臺(位於登封市嵩山上)觀測3天,先後研究出13種天文儀器。不久,他們又擴大隊伍,分14路人馬,到全國各地測量國家面積。當時的版圖北至北海西伯利亞,南至南海(南沙群島),東至高麗(今朝鮮),西至西藏。1995年,北京天文臺實地測驗表明,觀星臺正好位於當地正南正北的子午線上。郭守敬等人利用天文臺進行了一系列的觀測試驗,利用掌握的日月星辰和地球的運行規律,完成《授時歷》的編制,首次在世界上精確推出一年的長度為365天5時49分12秒,這個結論與現代科學測量的時間只有26秒的誤差,與誕生於西方的格裏高利歷(公歷)分秒不差,但卻比後者整整早了3個世紀。2007年12月20日,聯合國宣布將2009年定為國際天文年。年初,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科普周刊之一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盤點世界9大神秘古觀象臺,郭守敬主持設計建造的這座告成觀星臺入選其中,位列第二。當時之所以在此建觀星臺,是因為周王室的決策者把這裏當成了大地的原點。當然,這也是河南被稱為中原、中州、中土、中國的理由之一。

郭守敬的登封觀星臺位於“天地之中”,也得到了國嘴、國學大師、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的肯定。2006年“五·一”期間,中央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作一期系列節目,7天長假每天介紹一座名山。5日這一天是介紹中嶽嵩山。之所以稱中嶽,並一度被稱為“天下第一山”,不是說其最高,也不是說其最早,而是因為武則天將自己的權力象征地遷往洛陽後,即到嵩山的廟上燒香祭天,並且規模一年比一年大,以後的許多朝代也都像武則天一樣,文武百官在皇帝的率領下舉辦祭祀大典。易中天在做嘉賓時說:“嵩山地理特殊,它為天下之中,是我們之所以叫中國,即中央之國、中心之國的出處。嵩山中心地帶的少室山(太室山,即少林寺所在地)有地膽(即地的心臟,地的中心點)正對天上的天心(即天的中心點)。易中天的此說,實際上是登封古觀星臺之說的演繹或翻版,因為嵩山的主峰和少室山,全在登封,其實這是一個地方。

類似說法有“伊洛”“中嶽嵩山”說。徐顯之《山海經探源》(武漢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156頁),寫道:“《山海經》把洛、黃二水稱之為‘兩河流域’……伊(河)洛地區是華夏中心,伊洛入(黃)河之會,又是中心的中心。” 《中華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收有於省吾《釋中國》,稱:“中嶽嵩山我天下中心。”

關於大地中心的原點在河南洛陽一帶,當地人還說,這裏不僅是中國大地的中心,而且也是全世界的中心。其理由是,洛陽城郊有一口井,每到中午12時太陽便直射井中。上邊提及的香港鳳凰臺《文化大觀園》主持人王魯湘與洛陽市文史專家徐金星,在此地作了現場介紹,講了井的來歷和有關趣事,“中午太陽直射井中”卻只字未提。有一年出差,作者還特意去尋這口井,出租車費花了不少,最後找到井時,幾位百姓也沒驗證此說。到底此民間傳說在古代是否如此,鬼才知道哩!也許一兩千年之前甚至更久遠的時候是這樣,星轉鬥移到今天才變了。有意思的是,有人認為洛陽市的地名即由此而來。據作者所知,此說絕不可采信。洛陽這一名字,是因為它在洛水的北邊而得名,山南為陽、水北為陽嘛!鮮為人知的是,山東菏澤市的定陶縣()定陶縣因為自春秋至西漢800多年間,這裏一直是中原地區的水陸交通要道和古代重要都會,享有“天下之中”(見於《史記》)的美譽。

值得提出的是,洛陽為“天下之中”得到了官方的承認。王星光、賈兵強在《中原歷史文化遺產可持續性發展研究》(科學出版社2009年5月版)中也說:洛陽為“國務院公布的8大古都之一……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2010年7月31日,新華社發出通稿,公布了河南《登封“天下之中”申遺成功》的消息。這是最權威的結論,最終肯定了洛陽(登封為洛陽市所轄縣級市)為‘天下之中’的觀點。中國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位於中國河南省嵩山地區。嵩山地區不僅是中國早期王朝的建都之地,而且在相當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一直處於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區域,它在中華文明起源和民族形成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說,今年中方有效地解釋了“天地之中”與中國古代天文概念和至高無上的皇權的相互作用,以及對這一地區的歷史建築、宗教、藝術的綜合影響,得到了世界遺產委員會專家的一致認可。本次申遺文稿起草人之一、登封市市誌辦公室主任呂紅軍說,最後之所以用“天地之中”來命名,是源於“在古代,中國人認為地球是天圓地方,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方形的地球有一個中心,是陰陽交匯的地方,風雨交匯的地方,是萬物發生發展的根源。在這一旗幟下,嵩山成為聖山、神山,歷代帝王祭祀,並形成了嵩山豐富的歷史建築群。”新華社的消息認為,在中國人的早期宇宙觀中,中國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國,天地之中心在中國中原的鄭州登封一帶,因而這裏成為中國早期王朝建都之地、中國文明起源的中心和文化薈萃的中心。

近年來,陜西“天下之中”的說法也頗具流行。陜西省大力啟動了原點新城的開發建設工作。2010年春夏和2011年一二月,光是《陜西日報》《西安晚報》《華商報》及陜西和西安的電視媒體,都以大篇幅的新聞報道和廣告的形式強力推出原點新城,以此加速西部大開發及大關中和關中天水經濟特區等戰略的實施。實際上,涇陽縣的大地原點不在我國的中心,它距正北880公裏,正東1000公裏,正南1750公裏,正西2930公裏。其實,當時備選地還有武漢、鄭州、洛陽、蘭州、廣元等地。最後之所以確定在涇陽,是因為,這裏離大城市不遠不近,周圍沒有山水,交通便利,便於測量。但是籠統地講此原點是中國的中心,並無不可。但是著名學者蕭雲儒有著自己的說法。他在《青燈說辭·話說老陜“十好”》之二《好為中》中說:“似是而非的中心論,也是秦人自傲的資本,自稱‘中央之國’的‘中心’,空間位置恰好靠近國之中心。因地位居中,北京時間也采用陜西天文臺的報時(時間中心),涇陽永樂店又是中國大地原點(空間中心)。這種時空的中心感,輻射著全球的華人,西安人當然可以自傲於人了。從蕭先生對陜西人“似是而非”和“自傲於人”的觀點中可以看出,他對“陜西中心”說有著自己不一樣的獨特看法。

客觀地說,自古以來,陜西都在中國的中部。如前所述,中國的名稱意味著“中心之國”,“中國”二字就比較早的出現在寶雞出土的文物上。“中華”的 原為“花”後改成了“華”,指的就是“華山”(註:“華”為“大”義;最早的“華山”是今嵩山)。所以,根據其所占位置,如今陜西劃歸為“中部戰區”。從傳統概念上說,陜西當作西部或西北,是從文化覆蓋、城市帶動以及經濟發展需要,來考慮的,不是從地理的絕對位置來考慮的。

陜西關中為“天下之中”不無道理。我國現在大地的基準點,即大陸的原點,座落在陜西西安東北60公裏處的鹹陽市涇陽縣永樂鎮附近。這是1987年,國家測繪局考慮各方面的綜合因素最終確定在此定點的。在此之前,國家測繪局選點的第一方案是在河南洛陽附近,第二方案是湖北武漢市郊。當時選點的先決條件是,總的地域是在現在大陸面積的中心地帶,爾後要考慮遠離城市、森林及高大建築、大山等,並不能有無線電幹擾、輻射。經過認真考察,先後把洛陽、武漢二市都否定了,主要原因是離大山和高大建築太近。後來決定在陜西選點,經過幾個月的考察,最後經過專家論證,認為涇陽縣永樂鎮的這塊地方大體上符合上述條件。其主要建築為寶塔形,地下室有一紅瑪瑙做成的圓形原點。上邊鐫刻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11個隸體大字。陜西的不少人以此為由,說這裏才是中國大地真正的中心,這一說法不確切。

地理概念上的中心地帶,準確地講叫中心點,如今人們習慣上稱為大地原點,即基準點。它是大地座標的中心,是國家進行大地測量,用於推算地面各個控制測量點大地座標的起點。建立準確的大地座標系,才能正確表示地面上的山脈、河流、城市之間的相對距離與位置,甚至包括面積的大小。從這個要求出發,我國大陸目前的幾何(雞冠形地圖)地形來看,東西南北集中到一個中心點的基點,即東西經度與南北緯度的交叉點,是在蘭州市以東25公裏處的一個空軍部隊軍營的操場上。若以蘭州為圓心,以2500公裏的半徑面畫一個圓,大陸領土基本上都在這個圓內。可是,1992年,民航局在四川省的達州河市機場設立導航臺,認定這裏是中國的最中心。但是,若包括所有疆域在內的外接圓,其圓心位於四川達州附近。

在革命先驅孫中山的心目中,蘭州即處在中國的中心地帶,這是基於中國的現實版圖所說的。孫中山指導建國之著作《總理遺教》寫道:“中國的國都,須建在蘭州。”在孫中山先生看來,新疆、西藏和(內)蒙古等地,經濟形態比較原始,有時候甚至直接脫離中央的統治,對中原王朝造成威脅。若想建立一個真正的獨立強國,必須控制住這幾個地方,並使其逐漸富足起來。如此,蘭州處於中國的中間,應是首都的備選地。並且,東進華北,南下川蜀、江南的距離也不太遠,這是將首都放在幾何中心上的好處。然而,國民黨後繼之人沒有繼承中山先生的遺誌,而仍然側重於掌控東南富庶之地,將中華民國定都南京。

二、古今中國真正的中心在哪裏?

(一)我國古今的“中原”,均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說法。

1、古代中原。

狹義上說,傳統觀點認為,古代中原是指今天河南省的絕大部分(除去信陽一些地區)地區。廣義上講,大體上有5個層次。範圍由小到大依次是:(1)河南省的絕大部分(除去信陽一些地區)地區,以及河北的邯鄲、山東的菏澤、聊城,安徽的亳州等。(2)黃河中下遊地區,包括河南省的全部,晉東南、冀南、魯西南、皖西北等。這一帶是為中原文化融合區。(3)比上邊所說的範圍稍大一點,即:西邊擴至陜西關中,南部到達武漢市,北部延長至代北(晉西北),東至泰山。(4)範圍更大一些:北部指古燕北一帶(如:一首歌曲裏唱到“(日本)鬼子進了山海關,就打到了中原”),西部一直到甘肅省絕大部分的中東部地區。(5)北部少數民族政權或集團(如匈奴),稱大漢民族統治的各個朝代(政權)。這些說法,均有大量文獻,將另文介紹(見鄙人《陜西客家人》(陜西)太白文藝出版社,2008年10月版收入的《“中原”“河洛”究竟指哪裏》一文)。

2、現代中原。

狹義上說,僅指河南省。廣義上講分為3個層次:(1)國務院公布的批準的中原經濟區一帶,其中包括:河南省全部,晉東南的長治市,河北省的邯鄲市,山東省菏澤市、聊城市,安徽省的亳州市、淮北市、阜陽市、宿州市。(2)中原文化圈。除過上述中原經濟區外,中原文化圈還有安徽省的蚌埠市,湖北省的襄樊市、十堰市,江蘇省徐州市蘇西北地區。在中原經濟區的第一方案裏本有蘇西北地區,因徐州市及其轄地先前已屬於環渤海經濟區,國務院通盤考慮,最終沒有劃進來。上述20多個城市的100多個縣、市,都是聽豫劇、說河南方言(僅有細微差別)的地方。(3)在中原文化圈的基礎上,在添陜西關中(此地的語言雖然屬於中原官話,但與河南方言區別很大)。正是關中的地理位置現在處於我國的中部,其軍事工作,以歸屬於中部戰區領導。

(二)我國現今的幾何“中心”在哪裏?

說到中國的“中心”我們還要交待一下如今中國(指大陸)面積。我國除臺灣外,包括香港、澳門兩個行政特區在內,全中國實現了統一。按照我國傳統性的習慣說法,我國的面積是960萬平方公裏,實際這只是不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大陸土地面積,況且因為受當時測繪條件的限制和考慮不周(實際是觀念問題,當時只想到了測量大地,而無想到測量海洋),只計算了中國大陸的陸地面積。準確地講,不包括港、澳、臺的陸海面積,我國的總面積為1200多萬平方公裏〔1735(清)康熙十三)年,中國版圖面積是1735平方公裏〕。《國際海洋法公約》已於1994年11月16日起生效。公約明確規定,沿海國有權劃定12海裏領海和200海裏專屬經濟區,並確定了大陸架是沿海國陸地自然延伸的原則。我國的海洋國土包括領海、毗鄰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面積約300萬平方公裏,為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裏的1/3。看來,我們的習慣性說法要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