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羊擋道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瀘定橋

瀘定橋

瀘定會議後,為避免與敵糾纏,中央紅軍決定盡快向四方面軍靠攏,他們朝天全、蘆山方向開進。翻越亂樹擋道、葛藤遮天的二郎山之後,紅軍順利突破敵軍在蘆山、寶興的防線,於6月上旬到達夾金山腳下的大磽磧地區。

神兵過

夾金山屬邛崍山脈,橫亙於寶興縣與小金縣之間,是兩縣的界山。靠近小金這一面的夾金山更為陡險,危巖遍布,峭壁如削,主峰5100多米,終年積雪。高等級的盤山公路峰回路轉,通行地段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王母寨埡口是寶興到小金途中翻越夾金山的最低點,海拔達4114米。

寶興縣風光

近些年山頂已很不容易見到積雪,山體上點綴有東一塊西一塊的草甸,四處可見裸露的危巖。但在70年前,夾金山積雪深厚,那裏是雪豹和雄鷹的世界,地上行進萬分艱難。這裏最大的氣候特點是:氣候變化無常——時而大霧彌漫,時而風雪交加,時而閃電雷鳴,時而烈日當空,乖張而難以捉摸。

18世紀70年代,清乾隆打金川時,曾從較緩的南坡經此山進軍和運糧。在1935年6月中央紅軍到達這裏時,民謠盛傳:“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男人不敢攀。要想翻越夾金山,除非神仙下了凡。”當地百姓將夾金山稱為為神仙山。有道行的喇嘛則認為凡是能夠翻越夾金山的人,除非騎著豹子;徒步者能夠翻山,功德無量,必能成就偉業。

看到幾萬紅軍逶迤十幾裏的隊伍,他們知道,這叫“神兵過”。

鯨背巖

紅軍翻雪山的路途上,要經過達古冰川的“地質學教材”—— 鯨背巖。

庫勒諾斯角的鯨背巖

2015年,著名冰川學者張文敬告訴作者:“雖然達古冰川現在的長寬均不過幾百米,但一直存在至今,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但此前因受制於考察條件等因素,一直沒有發現鯨背巖。2013年3月,我在達古冰川景區乘坐索道上山時,意外發現位於羊拱山海拔大約4300米的地方有鯨背巖。根據這次考察發現的古冰川痕跡推測,達古冰川歷史上體量是現在冰川體量的上千倍。”

達古雪山

誕生於第四紀的四川黑水縣達古冰川,有10余條第四紀古冰川奇觀鯨背巖群,由於冰川在對基巖磨光侵蝕過程中或許夾有硬度比較大的冰磧礫石,可在鯨背石面上形成道道冰川擦痕。現在的達古冰川只是個‘嬰兒冰川’,跟它第四紀大冰川期的體量遠遠不能相比。不過小型的現代冰川卻是地球環境演替的窗口,尤其是時有時無、時大時小的嬰兒冰川,就像設置在冰凍圈和生物圈之間的寒暑表,體現著地球環境的變化。目前黑水縣境內共發現19條現代冰川,其中13條位於達古溝源頭。

達古冰川

黑水縣城海拔僅為2350米,達古冰川所在地海拔為3000—5000米。冰川的孕育,需要終年不化的冰雪以及零下30至40攝氏度的條件,而黑水一帶氣溫最低在零下14攝氏度,如此特異的自然條件,只能歸於達古冰川是造物主對黑水的恩賜。

從明凈恬靜的東措日月海出發,翻過大片碎石滿地的山坡,便來到了一號冰川。它是立體形態冰川的代表,整體呈月牙形,冰川前沿的有冰蝕崖,蔚藍的冰蝕湖上漂浮著大小不等的潔白冰塊。陽光下縱目遠眺,還可以看到冰川周圍分布著大小數十個孔雀藍的冰蝕湖。二號、三號冰川位於一號冰川的左側,同一號冰川相連,一直延伸到達古雪山的頂峰。

冰川核心面積為8.25平方公裏,冰川厚積約30米,大小冰川相互映襯,精雕細琢整齊有序,陽光映照下,反射出五顏六色的光芒,如夢如幻。達古冰川景區的旅遊單元十分完整,現代世紀冰川、皚皚的雪山、巨石林立的山地,宛如明鏡的高山湖泊、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綠草如茵的高山草甸……

一號冰川其實是一塊面積不大的冰舌,其余部份被掩蓋在了厚厚的冰雪之下。但這這小小的一部分,就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所言,讓人猜測它那看不見的部分。冰川的面積猶如一個小型飛機場,暴露在外的冰壁很是奇特,大多呈波紋狀,像是一個個的滔天巨浪突然被僵凍在半空。冰舌以30度左右的坡度平緩地向上延伸,後面是幾座海拔大概為5200多米的雪山。

雪豹之家

冰川裏,還隱藏著雪豹。

雪豹有“雪山之王”的美稱,是一種數量比大熊貓還稀少的野生動物,主要分布於中國的天山、阿爾泰山、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等高海拔山地。據估計,世界上的雪豹種群數量有幾千只,新疆的雪豹數量就占其中的四分之一。盡管川西雪域是雪豹的棲居地,但很少被拍實景照片。

20世紀90年代,當地先到紮西尼瑪告訴作者,那裏有雪豹出沒。在80多年前的長征時期,雪豹種群數量則會更多。

通往達古冰川的路的確很荒蕪,加之森林裏落葉、枯枝、死樹遍布,如果沒有向導,遊人幾乎就沒有走出去的可能。一層層的青苔宛如時間厚厚地積壓在地面,馬蹄踩在上面軟軟的,但不時打滑。一個叫“河壩”的地方,是森林中的一塊寬闊平壩,這是進山前最後的一個平壩。

海拔至少有3500多米的地方,是幾千畝的高山杜鵑林。海拔4300米左右,到了高山草地群,距離冬措日月海還有幾公裏路程。冬措日月海呈橄欖狀,像一塊翡翠躺在群山裏,長約1500米、寬約300米。

此地人跡罕至,水岸高處仍有不少瑪尼堆,石頭上刻滿了藏文,這些火成巖或花崗巖,經歷著多少年的浸泡,字跡刀砍斧鑿,在天地間呈露出最質樸的造型,可以把一個人的魂敞開,魂被經幡高揚起來,與順著山勢傾斜而來的冰川默默對峙。

除了雪豹,達古冰川的周圍還生活著眾多的珍稀動物,如金絲猴、野牛、獐子、盤羊、梁祝鳥等,它們為億萬年的古冰川增添無窮活力。

紅色坐標

達古冰川是長征紅軍翻越的最後一座雪山。表面讀這句話,顯得輕描淡寫,真實情況十分艱巨、極度兇險。紅軍被老百姓稱為“天兵”,絲毫不誇張。

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歷時一年零兩個月,中國工農紅軍紅一、紅四軍,近九萬人次,3次翻越險峻的黑水大雪山。

紅軍進入黑水攀登的第一座大雪山座落於黑水縣西南方向雅克夏大雪山,也稱長板山或馬塘梁子,海拔4443米,距縣城30公裏,如今是國家森林公園及八十裏彩林為一身;第二座大雪山昌德雪山,地處黑水縣西南、海拔4283米,處於達古冰川與彩林之間;第三座雪山是達古雪山,是紅軍翻越的最後一座大雪山,其海拔有4752米,是達古冰川景區與去毛爾蓋的必經之地。當時,周恩來因身患重病,躺在擔架上經此翻越了達古雪山。有不少戰士因生病或體力不支而長眠於雪山上。

據統計,有近萬名紅軍戰士在黑水犧牲,長眠於黑水。

事實證明,翻雪山是長征以來最難的一關。“五座大雪山、五座關,一關比一關難過,這是什麼道理?就是因為紅軍戰士的體質,隨著時間的推移,也不斷地下降,營養問題無法解決,致使體重減輕。所以,對高山反映更為明顯,如氣喘、心悸,兩腿無力等。”

紅軍在翻越達鼓雪山時留下過不少遺物。近年有一位重走長征路的青年,在達古雪山上的石頭的縫隙中,找到了一枚已經銹蝕的子彈殼,發現在彈殼的底部,刻有“1934”年的字樣。達古雪山就像傲視一切的巨人,卻托舉起了一只更為偉大的軍隊,從自己的肩胛走過,它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一座大地上的紅色路標。這正是——

“踏遍南嶺躍雲貴, 健步鐵索到岷山。 不怕黑雲風和雪, 跨越五千打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