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之夢見別人刀斬大蟒蛇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事實上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很多俗語都已脫離了最初的本意。比如“明哲保身”這個詞就是一個貶義詞:如今這個詞被用來批判那種為保全個人利益而不考慮原則的自私自利行為。然而“明哲保身”這個詞最早出自於《詩經·大雅·烝民》中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這句話的意思是:既明事理又聰慧,善於應付保自身。顯然這個詞最早其實是一個褒義詞,因此曾長期被人們作為處世的座右銘。

“愚不可及”一詞如今被用來形容一個人愚蠢得不可救藥。其實這個詞出自《論語·公冶長》中的“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這句話的本意是:寧武子這個人在國家政治清明時就表現得很有才能;在政治混亂時就表現得很愚笨。他在該表現才能的時候表現才能,在該表現愚笨的時候表現愚笨。他表現智慧的行為是其他人也能做到的,可他表現愚笨的行為卻是別人很難做到的。

由此可見“愚不可及”的本意倒是有些近似於“大智若愚”: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在該表現愚笨的時候用表面的愚笨隱藏自己的智慧。在我們日常所使用的俗語典故中“人心不足蛇吞象”可能是比較難以理解的:蛇才多大,可象有多大。即使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巨蟒說能吞人倒有可能,可如果說能吞象得是多大一條蛇啊?即使是目前人類已發現過的最大的遠古蛇類泰坦蟒平均體重也只有1噸左右。

1噸重大小的泰坦蟒要吞食平均體重在5噸以上的大象估計也夠嗆。要說泰坦蟒能吞食剛出生的小象或許倒是有可能,不過這種巨大的蛇類早在近5800萬年前就已滅絕。換句話說古人是絕不可能見到泰坦蟒吞食小象並將其記錄在案的。當然也許有人會說我們人類對這個世界的了解還相當有限:泰坦蟒只是目前人類已知的最大蛇類,可這並不能證明世界上就不存在可能比泰坦蟒更大的蛇類。

會不會有比泰坦蟒更大的能吞食大象的蛇類曾生存於這個星球上呢?這種蛇類所生存的時代會不會與遠古人類生活的年代有交集呢?會不會有親眼見到蛇吞象這種現象的人將其記錄在案呢?《山海經·海內南經》中曾記載過一個“巴蛇吞象”的典故:"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傳說生於南海的一種黑身子、青腦袋、長800尺的巴蛇能吃大象。

巴蛇把大象吞下去後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頭吐出來。這種象骨服食後可治腹內的疾病。相傳黃帝為阻止巴蛇襲擊人類就派大羿前往斬殺:大羿先用箭射中了巴蛇,然後一直追趕它到遙遠的西方,最終成功將巴蛇斬為兩段。巴蛇的屍體變成了一座山丘(就是現在的巴陵)。史學界一般認為這個傳說其實是暗示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族戰勝了南方以大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

至於傳說中的巴蛇是否真實存在其實並沒任何實物可以證明。一般認為所謂的“巴蛇”可能是南方某些以蟒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所供奉祭祀的對象。這可能的確是一種遠古時代曾客觀存在的巨蟒,但這種巨蟒的真實體量大小可能存在人為誇大的因素。“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最早見於《山海經》,不過其實和同樣被記載於《山海經》中的“巴蛇吞象”並沒太多直接聯系。

“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個典故說的是:從前有一個樵夫某一天在上山的路上看見一條受傷的蛇。慈悲大發的樵夫脫下衣服小心翼翼的把蛇包起來帶回家裏治好了傷,後來樵夫就把蛇當做寵物養了起來:閑時當個說話對象逗逗樂子。蛇也很通人性。日子久了以後樵夫與蛇也有了一定的感情,所以越來越舍不得放回野外。樵夫不知道的是這條蛇不是一般的蛇,而是天上下凡的龍蛇。

傳說這種蛇經歷一番渡劫之後可以化為蛟龍。這蛇越長越大,食量也隨之越來越大,樵夫日益感覺自己負擔不起了。終於有一天樵夫猶豫不舍地對蛇說:“你已經長大了,我也養活不起你了。我已為你找了一個山洞,晚上趁夜色我把你送到那裏,你要學會自己找食吃,我也會常去看你”。蛇點點頭表示同意了。於是樵夫當晚就把蛇送到了山洞後,又給蛇一個約定:以在洞口跺三腳當做自己來了的暗號。

樵夫下山回家繼續自己的生活:後來樵夫成了家有了孩子。十多年之後樵夫的兒子也長成大人並子承父業。父子倆一起進山打柴時父親給兒子講了關於這條蛇的故事。看到蛇一年一年長大,樵夫也年老體衰爬不動山了,所以就把經常看望蛇的承諾交代給兒子傳續下去。星轉鬥移,冬去春來,又過了不知多少年,樵夫的兒子有了兒子——兒子又有了兒子,生生不息。

樵夫對蛇的救命餵養之恩、其家庭與蛇結緣的傳說伴隨著一代一代人的生老病死已成為十裏八鄉聞名的傳奇故事。當初的承諾已定格成祖訓,而幸運的蛇也已修煉成為一條吞雲吐霧的巨蟒。後來國君的公主得了一種怪病,到處尋訪名醫久治無效。有一天來了一位江湖郎中在給公主看病後開出一劑藥方並要求用蟒蛇肝做藥引子。國君張貼告示聲稱:凡有取得蟒蛇肝治愈公主頑疾者封為國相並將公主許配給他。

樵夫的後人一看這告示不禁欣喜無限——這藥引子不就是為自己準備的嗎?他來到蛇居住的山洞站在洞口按照祖上傳下的暗號跺了三腳,蛇聽到之後就探出了頭來。樵夫的後人向蛇說明來意,蛇自然不願割取自己的肝臟,可轉念一想:若非當年樵夫搭救之恩自己早已沒命,於是就讓樵夫的後人割走了自己部分肝臟。樵夫的後人向國君獻上了蟒蛇肝,公主服藥後果然藥到病除,於是樵夫的後人一步登天成為相國大人。

不久之後國君的寵妃也得了此病,於是相國大人又親自跑去割取蟒蛇肝,蛇又一次同意他割取自己的肝臟。治好了娘娘的病,國君自然欣喜不已。可沒過多久太後又得此怪病,相國想也不想就又去割取蟒蛇肝。這次蛇依然不假思索地讓他去割取自己的肝臟,但當相國進入蟒蛇腹中摸到肝臟的位置時蛇閉上了嘴,一口吞掉了這個貪得無厭之徒。後人將此事稱之為“人心不足蛇吞相”。

這裏的相指的是國相,後來以訛傳訛就變成了“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心不足蛇吞象”作為勸世名言其實流傳有多種不同的版本。上文所提到的其實只是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其實關於“人心不足蛇吞象”還流傳著其他一些傳說。盡管各個傳說故事在一些細節上略有不同,但大多都是反映人因為貪欲而自食其果。久而久之這個典故就被用來告誡人們不要為了一己貪欲而不擇手段。

“人心不足蛇吞象”其實還有後半句"世事難了螂捕蟬”。這裏的後半句並非轉折,而是對原意的進一步補充加深。前半句“人心不足蛇吞象”可以理解為人的貪心無窮欲壑難填,好比一條蛇吞進了一頭大象尚不能滿足;後半句"世事難了螂捕蟬”則表達了人心險惡難測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所以機關算盡到頭來害人害己恩恩怨怨無窮盡——正如那螳螂捕蟬卻不知黃雀在後、黃雀亦不知有老鷹在後、老鷹不知有獵人張弓搭箭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