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辦公室發大水了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東端,“十年九旱”是基本省情,然而今年10月卻罕見地遭遇連續強降雨。多個氣象觀測站累計降水量超過同期歷史極值。

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隨之而來,汾河一度出現近20米長的決口,古建築陷於損毀、煤礦被迫停產。10月12日,山西省防汛救災新聞發布會通報稱,截至目前,此次強降雨共致山西175.71萬人受災,因災死亡15人,失蹤3人,緊急轉移安置12.01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357.69萬畝,倒塌房屋1.95萬間,嚴重損壞1.82萬間,直接經濟損失50.29億元。

這場暴雨普遍被歸因於“異常偏強偏北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學院教授張行南向南都記者表示,“今年確實和往年有很大不同,我國整個東部地區的氣溫和降雨分布都受此影響,今年7月鄭州的暴雨其實也與此相關。”

來勢兇猛的秋汛還在持續。10月11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發布消息稱,黃河第3號洪水即將進入該省。

罕見降水:暴雨持續多日,多站點突破同期歷史極值

“村裏老人說活了70多年,也沒見過這麼大的雨。”10月11日,山西呂梁孝義市大孝堡鎮村民李國強向南都記者回憶,暴雨來襲後,千裏良田變成一片澤國,家裏的積水比炕還高。

家在太原市清徐縣閆家營村的小齊則向南都記者表示,“我1.6米左右的個子,村裏的積水到我腰上了。”

暴雨來襲後,農田被淹。受訪者供圖

“山西省降水主要出現在每年的6月至9月,近期山西降雨屬於一次異常的極端性強降水過程。”山西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王洪霞介紹,此次天氣過程具有累計雨量大、持續時間長、極端性突出等特點,過程前期降水伴有雷電和強對流天氣、後期氣溫劇烈下降並持續走低。

山西省氣象臺數據顯示,從10月2日23時開始,當地降水持續4天,至6日23時結束。10月2日20時至7日08時,山西省平均降水量達119.5毫米,太原市平均降水量185.6毫米,全省有18個縣(市、區)降水超過200毫米,有51個縣(市、區)降水在100-200毫米之間,累計降水量最大為285.2毫米,出現在臨汾市大寧縣。

相對10月全省月平均降水量31.1毫米而言,本次山西全省平均降水量是常年月平均降水量的3倍以上,全省共59個國家氣象觀測站日降水量突破建站以來同期歷史極值,63個國家氣象觀測站過程累計降水量超過同期歷史極值。

據山西省應急管理廳發布的信息,省會太原市面積6909平方千米,在此期間降雨量為14.9億立方米,而西湖蓄水量近1400萬立方米,相當於98.6個西湖的蓄水量被倒進了太原。

強降雨帶來劇烈降溫,山西省氣象臺數據顯示,降雨後全省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較前期下降8-10℃,北部部分地區和中南部山區將有霜凍或初霜凍。

引發災害:山洪泥石流等致多處交通受阻

“近期強降水引發的次生災害較大,主要為山洪和地質災害以及房屋倒塌,災害較分散。河流方面出現局部險情,防汛壓力較大。”王洪霞介紹。

強降雨引發地質災害。受訪者供圖

村民李國強告訴南都記者,他所在的大孝堡鎮橋頭村,家家戶戶都是農村自建房,“有些老房子已經塌了,有些變形了,經過水一泡,估計都成危房了。”

據山西省應急管理廳消息,山西晉中市、呂梁市、臨汾市等地先後發生多起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4名交警值班人員被埋壓遇難。

10月12日,山西省防汛救災新聞發布會通報稱,10月1日至6日集中發生33起地質災害,占今年以來地質災害總數的55%,短期發生地質災害的頻度為歷史罕見。

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學院教授張行南向南都記者表示,“地質地貌與當地氣候密切相關,存在著長年累月的‘發育’過程。山西相關區域,多年來處於少雨狀態,突然來了很大的雨,地貌環境也存在‘不適應’問題,就會引發一些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

汾河新絳段合龍。

汾河是三晉人民的母親河,也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據山西省應急管理廳消息,受連續降雨和上遊來水影響,汾河運城段遭遇近40年來最大洪峰,緊急轉移撤離群眾1萬多人;汾河新絳段,烏馬河清徐段,磁窯河汾陽段、孝義段等多處發生決口;汾河河津段遭遇57年來最大洪水,約10萬畝的河津連伯灘被啟用泄洪。

10月12日,山西省防汛救災新聞發布會通報稱,受持續強降雨影響,山西省內37條河流發生洪水,目前,汾河新絳段決堤已合龍;清徐縣烏馬河流量已回落至22立方米/秒,決堤正在修復;磁窯河汾陽段決口已合龍;磁窯河孝義段搶險仍在進行中。

此外,高速公路、國省幹線、鐵路運行受到一定影響。據統計,山西全省公路災損6021.36公裏,其中,高速公路受損6.26公裏,塌方4.62萬方,邊坡坍塌260處,路基路面沈陷65處。南同蒲線祁縣昌源河大橋橋臺被衝垮,枕木懸空,導致列車停運。

截至10月11日,高速公路已搶通阻斷路段30處,普通國省幹線公路已搶通19處,農村公路已搶通2800 處。南同蒲線昌源河大橋上行線已恢復通車,下行線正在全力搶通。

古建受損:全省上報1763處不可移動文物出現險情

山西作為文物和煤礦大省,風雨來襲後古建築陷於損毀、多座煤礦受影響被迫停產。

“地上文物看山西”,據國家文物局公示信息,山西是全國古建築遺存最多的省份,這次暴雨中包括平遙古城城墻等不少文物古建受損。

平遙古城墻局部坍塌,修繕程序已對接啟動。新華社發

10月11日,晉中市平遙縣文旅局的工作人員向南都記者表示,“此次暴雨來的很突然、持續時間也比較長,由於古建築年代較為久遠,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差。古建築如若長久處在雨水、泥沙浸泡侵蝕下就會非常容易受損。”

此外,平遙古城內的許多居民房屋也出現了不同程度受損。據山西省平遙縣文物所消息,約有300多間古城民居出現局部坍塌。南都記者從當地受災群眾提供的現場視頻中看到,坍塌的老房子大多是土坯房,房梁都是木質的,難以抵禦暴雨侵襲。

南都記者發現,山西天龍山石窟部分石窟、千佛洞石窟萬佛殿、運城鹽池禁墻東禁門甕城等多處古建築、文化保護區也紛紛出現漏水、墻體開裂、坍塌等險情。

山西省文物局文物保護利用處處長白雪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此次暴雨中,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險情主要集中在周邊的掩體,主體損害較少。他透露,目前受損更為嚴重的文物,更多集中在縣級及縣級以下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大量未登記在冊、未定級、散落在偏遠村落的傳統建築。

截至10月10日中午12時,全省各市上報共有1763處不可移動文物不同程度出現屋頂漏雨、墻體開裂坍塌、地基塌陷、建築倒塌等諸多險情,9座博物館紀念館出現小面積漏雨、部分構件損壞等情況。

此外,山西也被視作全國產煤第一大省。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山西原煤產量超過全國原煤產量的四分之一。

據山西省應急管理廳10月8日消息,受此次汛情影響,山西已停產煤礦60座、停產非煤礦山372座、危化企業14家,停工在建工程1035個。此外,降雨導致同蒲鐵路和部分公路中斷,也使得山西省煤炭外運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應對處置:安置點居民陸續返家,正修繕古城加大煤炭保供

罕見暴雨突襲山西多日後,被轉移群眾陸續返家,當地已步入災後重建。

10月9日,國家減災委、應急管理部針對陜西、山西兩省近期嚴重洪澇災害,啟動國家Ⅳ級救災應急響應,派出工作組趕赴災區實地查看災情,指導和協助地方做好受災群眾轉移安置和基本生活救助等工作。10月12日,山西省防汛救災新聞發布會通報稱,截至目前已緊急轉移安置12.01萬人。

山西呂梁孝義市大孝堡鎮村民李國強正在梧桐鎮一間由學校改造的安置點內,“飲食都比較充足,天氣涼了少一些棉被和帳篷。”10月11日,他告訴南都記者,此前村民們已被妥善安置,近日村裏開始破堤排水,救援隊也已進村搶險抽水,村民們正期盼早日返家。

不久前,村民小齊則剛從臨時安置點返家。10月11日,她向南都記者介紹,太原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安置點內的群眾基本都已安全返家。 “太原幼師安置點在一個體育館裏,提供充足的被褥和食物等物資,安置點有專人負責每天給老人量血壓,組織大家看電影,還會做一些心理疏導工作。但大家都擔心自家情況,現在就都回家了。”

太原市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安置點。受訪者供圖

小齊告訴南都記者,返家後村民們又開始齊心協力修築堤壩,“大家把裝滿泥土的麻袋,堆積在田間河壩,起到防洪的作用。”

此外,針對平遙古城城墻局部坍塌的修繕程序也已啟動。10月11日,南都記者從晉中市平遙縣文旅局的工作人員處了解到,有關部門已啟動古城墻的修復程序,及時清理脫落的夯土、磚塊,在城墻坍塌段設置隔離圍擋和警示標誌,對險情段墻體進行遮蓋和應急處理,防止發生二次坍塌。不少社會團體、企業、社會熱心人士也紛紛通過捐款、募集等方式,參與到了文物修繕、捐贈、看護巡查、誌願服務等文物保護工作中。

10月12日,山西省防汛救災新聞發布會通報稱,強降雨後將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推動臨時停產企業盡快恢復生產建設,全面達產達效。加強財力和物資保障,做好災毀路段搶修保暢,加大煤炭、電力、天然氣等能源保供力度。

另據新華社消息,目前山西有超過600座煤礦仍在正常生產,國慶假期內多數主力煤礦仍在全力組織生產;降雨過後,此前停產煤礦很快就會進入生產狀態。另一方面,受災較重的晉中、臨汾、呂梁等市,是煉焦煤的主要產區,大同、朔州等地的動力煤生產並未受到明顯影響。

背後成因: “異常偏強偏北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

在這場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極端性突出的暴雨背後,“異常偏強偏北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是被普遍提及的原因。

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學院教授張行南向南都記者表示,“今年確實和往年有很大不同,我國整個東部地區的氣溫和降雨分布都受此影響,今年7月鄭州的暴雨其實也與此相關,相信相關氣象部門在正在研究這個問題。”

山西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王洪霞表示,具體而言,大氣環流形勢穩定、水汽條件充沛、低層擡升條件長時間維持是這場暴雨形成的三大原因。

王洪霞介紹,異常偏強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先西伸北擡後穩定維持在黃淮地區,與西風帶低值系統在山西形成穩定的東高西低的環流形勢,有利於山西出現長時間降水天氣。

此外,副熱帶高壓西側的偏南氣流和低層西南急流將南海和孟加拉灣的水汽向北經過西南地區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山西中南部地區,為山西持續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來源。

而在穩定的天氣形勢下,低層切變線輻合系統長時間維持和降水回波反復經過山西中部,疊加山西呂梁山、太行山復雜地形對偏東氣流降水增幅作用,導致山西省中部及臨汾北部地區極端強降水的出現。

實際上,今年8月下旬以來包括山西省在內,黃河下遊累計雨量較往常明顯增多,水利部黃委水文水資源局信息中心主任王春青介紹,“今年8月下旬以來,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強偏北,西南暖濕氣流和東南暖濕氣流沿著副熱帶高壓北上。同時西風帶的冷空氣活動頻繁,頻頻到訪黃河中遊,這樣冷暖空氣在黃河中遊持續交匯形成今年特殊的極為罕見的秋雨。”

“今年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是,渭河伊洛河和大汶河同時漲水,形成了黃河上下較大型的洪水,這種情況歷史上也比較罕見。也是造成今年這種極其嚴峻的秋汛原因之一。”王春青稱。

張行南向南都記者表示,如果類似今年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未來經常重現,會直接導致當地氣候、地理等大環境的改變,“但理論上來講,這種改變不太會是突發事件,即使改變,也會有一定的過程。”

“最強秋汛”:黃河第3號洪水將進入山東

10月12日,山西省防汛救災新聞發布會通報稱,這是當地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強秋汛。

今年8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這份累計由全球兩百多名作者共同完成的報告,揭示了人類活動致使氣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暖,每個地區都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變化,極端高溫和降雨事件變得更加頻繁。

受邀擔任上述報告第12章“用於區域影響和風險評估的氣候變化信息”主要作者之一的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學院教授王文,曾向南都記者表示,從1961年以來,我國年平均降水量、極端降水均有增加,其中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西北部地區降水增加明顯。

王文也註意到今年北方江河汛情嚴重,“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大氣熱動力增強,大氣的穩定性下降,比以前變化更劇烈,導致降水的變化也更劇烈,更容易出現極端降水事件。”

這場來勢兇猛的秋汛還在持續。南都記者註意到,10月11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發布消息稱,黃河長時間處於大流量行洪狀態,第3號洪水即將進入該省。

據山西省水利廳發布信息,9月27日,黃河接連出現2021年第1號、第2號洪水。27日12時起,黃河中下遊水旱災害防禦應急響應提升至Ⅲ級。

受渭河、黃河北幹流來水共同影響,黃河中遊幹流潼關水文站10月5日23時流量漲至5090立方米每秒。依據水利部《全國主要江河洪水編號規定》,全國大江大河大湖以及跨省獨流入海的主要江河水位(流量)達到的警戒水位(流量),均可定義為洪水編號標準,又一編號洪水——“黃河2021年第3號洪水”由此產生。

水利部黃委水文水資源局信息中心主任王春青預計,“10月16日之後受強冷空氣的影響,副熱帶高壓將南撤,黃河流域的降雨將基本結束,雖然降雨結束,由於黃河下遊4000到5000(立方米/秒)的這種大流量過程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黃河的秋汛預計在10月的中下旬結束。”

出品:南都即時

采寫:南都記者 張林菲 楊苓妍 實習生 巴鑫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