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女人夢見金蟾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清 黃玉仿犀角赤壁夜遊杯 寬12cm;連座高16.5cm

以黃玉為料,玉質甜凈,雕工細膩。形制仿犀角器,敞口斂足,口沿不甚平整,杯壁形象生動地雕刻出文人居士攜友夜遊赤壁的壯麗畫面。只見山巒筆立指天,聳入雲表,下臨深壑,挺然直立,巍巍秀拔,古松崢嶸,蒼勁有力,風光旖旎,攝人心魄,使人不禁感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無奇不有。一葉小舟行於水面,轉瞬間便被赤壁山石所包圍,舟中雅士賞景暢談,正為著壯闊山水而感嘆不已。此杯選料上乘,器形別致,壯麗大氣的構圖通過犀利的雕工完美展現,更是再現了犀角杯的風貌,是為清代制玉中的傑作。

清 黃玉英雄雙聯瓶 高21cm

由黃玉制成,玉質瑩潤晶透,略有沁色,清新爽朗中帶著一種皇家的尊貴氣質。整體呈雙聯瓶造型,為明清時期的一種形態特殊的式樣,亦稱合巹。《甲乙剩言》曾對合巹描述道:“形制奇特,以兩杯對峙,中通一道,使酒相過。兩杯之間承以威鳳,鳳立於蹲獸之上”,生動形象地將其樣貌展現了出來。

此雙聯瓶圓筒直口,腹底折進,圈足,上配蓋,雙蓋之間有龍形梁相連,龍身韻動矯健,威風莊嚴。瓶體兩筒並立,其間一側有圓雕雄鷹展翅,雙翅緊貼瓶壁,鷹腳踏在獸首之上,威武大氣。獸首下墊著一對前足,獸身從雙聯瓶的空隙間穿過,在另一側露出後肢與獸尾,最大程度地營造出一種立體的觀感,玩味十足。瓶蓋、瓶壁、圈足遍布回紋、乳釘紋等古代青銅器上常見的紋樣,俱為象征財富滾滾、好運連連的吉祥裝飾,自古受到人們的青睞。此雙聯瓶用料考究,形制匠心獨具,瑞獸造型生動形象、威武霸氣,鷹熊意喻英雄,氣勢豪放,紋飾經典大方,寓意吉祥,將清代仿古玉器的魅力展露無遺,堪稱珍品。

《說文》中稱:“壁圓象天”。《周禮》則有:“以蒼壁禮天”之說。種種文述,均表明壁之圓形是仿“天圓”而作。其功能主要以祭天禮物為主。本品造型呈扁平圓狀,周邊較之孔徑大者,謂之玉壁也,屬傳統玉禮器之一。與本品相類者,見清宮舊藏二例古玉壁,為良渚文化時期之物,可茲參閱。在炎黃傳統文化中,禮玉占據非常重要之地位。自古以來,按照古人萬物皆有良性之觀念,玉乃山川之精華,天地之恩賜。成書於戰國末期的《周禮》把壁、琮、圭、璋等玉器作為“六器”、“六瑞”。既是權利等級之標誌,亦可用於隨葬、佩戴及饋贈。商周時期為玉璧的發展時期,是為貴族專用之禮器,多素面無紋飾。正如本品,玉璧扁圓,中心圓孔,下置紫檀托座。古玉光素無紋,其材質古樸溫潤,紋理斑駁,古氣盎然。如此奇古之物,巧妙嵌於木座之上,頗具賞玩之趣。

清乾隆 禦制白玉雕穿花八吉祥盤龍紋雙獸耳蓋瓶 高24cm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君子以玉比德,古來有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可見玉,作為德之載體,其地位之崇高,淵源流傳。更以內斂雍容之質感擄獲人心,得世人之歡喜。無論是玩於鼓掌的小物件,還是置於高堂的大擺件,皆是經久不衰的收藏逸品。此件禦制蓋瓶堪為一例。

瓶以新疆和田白玉為材,沁黃皮,玉質溫潤細膩,且料大質佳,頗為難得。蓋瓶造型規整,線條流暢,瓶蓋呈覆門式,頂部寶蓋鈕打磨光滑,四壁雕如意蕉葉紋,雕工嫻熟精湛,為造辦處典型風格樣式。細觀瓶身雕刻紋飾,正面盤龍居中,身姿威猛矯健,戲珠騰於雲海之間。龍之造型為清朝規定的皇家禦用樣式,象征至高無上之皇權,而龍珠則能避水火災難,故此“龍珠在頜”更有象征吉祥如意,國泰民安之意。盤龍四周所刻花葉繁茂,分別有寶傘、法螺、盤長、蓮花等八種吉祥寶物分托於龍爪之中,寓有八吉祥護身之意。整器紋飾雕刻龍騰雲湧,給人以氣勢磅礴,英氣逼人之感。

清乾隆以後,隨著新疆動亂的平定,大量新疆玉料進入宮廷,充足的來源使玉料的選用更為考究,工藝更是至善至美,水平之高史上空前。此白玉雕龍戲珠紋雙龍耳蓋瓶便是當時的傑作之一,是清乾隆時期玉器發展盛況之詮釋者。

元 青白玉甪端擺件 高6cm;長11cm 1,495,000 RMB

說明:甪端,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之獸,頭生一角是其最大特征。《宋書 · 符瑞誌下》載:“甪端日行萬八千裏,又曉四夷之語,聖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則奉書而至。耶律楚材謂為旌星之精,靈異如鬼神”。

甪端是識賢聰慧的神獸,統治者為了表現自己的賢明,也為了得到神獸保護,將其作為皇帝寶座旁必有的陳設,故宮太和殿兩邊就放有一對。以甪端護衛在側,顯示皇帝為有道明君,身在寶座而曉天下事,做到八方歸順,四海來朝。

紙鎮取大塊玉料圓雕而成甪端之型,體型碩大,沁色高古,包漿厚重,望之頗具滄舊之氣息。神獸呈臥伏狀,微微擡首,雙目圓睜,睫毛亦細細刻出,彎眉濃密卷翹,如意形鼻,張口露齒,雙耳貼伏,頭上螺旋狀的獨角頗為傳神。體態圓潤飽滿,自然協調,四肢健碩蜷縮於身軀之下,前肢相並伸出,足爪指尖鋒利,有力亦更添整體神韻。臀部敦厚,身上淺刻有如意雲紋裝飾,長尾分叉卷起緊貼背部,工藝精湛老到,細節刻畫尤為傳神,整體形象生動古樸,氣質莊肅祥瑞亦見憨萌可愛,褐色皮沁光潤絢麗,氣宇不凡,見皇家氣象。

清乾隆 白玉仿古犧尊式獸 高8.8cm;長11.6cm 4,715,000 RMB

說明:神獸取整塊白玉雕琢而成,所用玉料質地絕佳,玉肉細膩白凈,凝潤如羊脂,致密油亮,包漿自然。造型昂首前祝,額頭平順,頭型似牛,雙耳後掠貼腦,截面平直,眉毛粗長,以回紋為飾貼於眼上,別致飄逸,雙眼外凸,並以淺陰線點睛,炯炯有神,凝視前方,嘴部像犀,有凹線的裝飾,口唇緊閉,起陽線勾勒鼻孔似牛,下頜線條優美,神情溫和寧靜,氣定神閑。身軀豐滿肥碩,筋骨結實,肌肉豐腴,四肢粗壯有蹄,強健有力,短尾垂下緊貼臀部,淺刻回紋為飾,充滿神秘力量,整體造型有牛之壯而更顯聰慧、靈動。頸部飾有飄帶連至頭頂,背脊處陽起一條滾珠狀脊線,周邊飾以鋸齒狀紋飾以示毛發,通體淺浮雕有陰線變體卷雲紋,關節處亦飾有舒展花葉紋,紋飾布局疏朗大方,線條流暢,筆道粗細如一,清爽利落。

在古人的觀念中,體格健壯、四肢有力的怪獸,具有靈性,所以讓它充當人神溝通的媒介,用於祭祀,扮演溝通天地神靈的助手。此神獸擺件仿造戰國時期的青銅犧尊,氣息端正高古,材精玉純,造型奇特,令人過目難忘,古樸穩重中又添可愛之氣,莊重古雅,氣韻生動,體表紋飾線條流暢,凸顯了神話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仿古聖器。

犧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的純色牲畜,一般指豬、牛、羊等,如純色牛稱“犧牛”,純色羊稱“犧羊”,許慎《說文解字》稱“犧,宗廟之牲也”,漢代孔安國註釋為“色純而犧”,《周禮·牧人》有“共其犧牲”之句;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禮器。犧尊最早見於《詩經》:「白牡骍剛,犧尊將將」,犧尊模擬的是一種並不存在的動物,是將祭祀中使用的各種牲畜的形態集合而成,在重大禮儀中用來祭祀神明,在傳世的犧尊中有像牛、有像貘、有像犀等。《周禮》將犧尊、象尊、著尊、壺尊、太尊、山尊定為六尊,其中犧尊也稱獻尊,古時“犧”、“獻”同音,都讀作“婆娑”的“娑”。在六尊之中,最為華美的就是犧尊。《周禮·春官·司尊彜》記載了犧尊的用途,後世諸多註疏,皆謂犧尊是禮祀天地之物,常與象尊同用。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敬天法祖為歷代皇室的首要之事,皇室祭器則為禮制之體現,不可缺失,承載著朝廷對天地神靈、聖賢先祖的敬畏與膜拜,被賦予尊崇與神聖的地位。

像這樣的犧尊從宋代開始就普遍用於各種禮儀陳設當中,《宣和博古圖》中犧尊即作牛形。在元代,犧尊不但是當時儒官辯論的焦點之一,各地也鑄造了一些這類禮器。清承明制,依然非常重視祭祀及祭器的制作,滿清雖初得天下但對中國古代的禮教文化吸納迅速,上古三代神秘而又充滿活力的青銅作品之奔放的線條及神秘繁復的紋飾對雍、乾二帝有著強烈的吸引力,犧尊則成為工匠制作摹古作品靈感的來源,借鑒原來的工藝造型和紋飾的同時進行抽繹,玉器、琺瑯均有仿制,並重新賦予了作品新的趣味,成為一種吉祥的擺設,廣泛陳設於書齋廳堂當中,在恭王府的一張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件非常類似的仿古犧尊。

清乾隆 白玉巧雕鳳穿雲水呈 長13cm 517,500 RMB

乾隆一朝玉器做工嚴謹,器物皆要求方圓有度,融會貫通,紋飾繁復抑或簡易,皆規範端莊,比例適度。此時圓雕玉器較多,飛禽走獸皆入其列,取材廣泛,取義自然。

本品即為其中一例,整籽料依料就色,巧雕而就,玉質清朗潤澤,做盤旋回首狀穿雲鳳,中部掏膛為圓形水丞。所雕鳳頸較短,俯首回眸,雙翅收於身側,鳳尾翻卷,周身雲氣繚繞,似幻似真,輔以展翅的鳳體,古樸神秘,氣象萬千。

本品最妙之處在於巧雕,去地留色所成祥雲紋樣恰如天成,其糖色若晚霞,與潔白的鳳凰形成鮮明對比,頗具匠心。整器碾琢精到,掏膛考究,拋光圓融內斂,鳳羽雕琢纖毫畢現,以極細密的短小陰線表示,追求工筆畫一般的功力,精益求精,力求無一敗筆,十分難得。此一時期的文房用器除具實用之外,亦可成為玩賞之物,本品即為乾隆一朝文房陳設小品之佼佼。

清乾隆 白玉雲龍紋鎮紙

清中期 青玉雕禦題詩拔納拔西尊者 高28.5cm

青玉,玉質溫潤,玉材厚重,可見黃金皮色。正面深雕巖壁古樹,石崖嶙峋,樹幹蒼勁。拔納拔西尊者端坐樹下,其長耳垂肩,相貌慈祥;身披長抱,衣袖寬而垂地,右手輕撫右膝,左手持念珠,舉目仰望,上方一猿蹲立於樹梢末端,一長臂緊握樹枝,另一手持二桃,自然垂下。 畫面左側樹幹與下方巖壁順其皮色而雕,仿似木色,又似泥土,尤為巧妙。背面隸書淺雕乾隆詩文:「第三拔納拔西尊者,於嵌崖中,入大禪定,一切佛魔,弗著本性。驀問大士,何不示人?無可示者,不如不言。」「得大自在」。

本件玉雕之構圖與清宮舊藏之《元人畫第三拔納拔西尊者圖》軸相同,此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其上鈐印「乾隆禦覽之寶」朱印,並收錄於《秘殿珠林續編(幹清宮)》,頁132。與元人繪畫例相較,本件玉雕之人物與猿之神情生動逼真,且畫面立體,技巧更為復雜,層次更為分明,可見雕工之精湛,是典型的清中期玉器佳作。

良渚 青玉帶沁饕餮紋琮 高6.5cm;直徑8cm

玉料褐黃色,局部有黃白色沁。整體方柱形,兩端各有一環形口,中心有一圓孔。玉琮以圓形為基礎出戟成方形,有天圓地方之意。玉琮四角各淺浮雕一面饕餮面紋。以中間直棱把饕餮面一分為二,左右對稱。玉琮下部出戟處淺浮雕弦紋數道,其間飾菱形幾何紋。整件玉琮包漿肥厚,沁入玉中,多處見雞骨白沁,經把玩後更見肥潤包漿。所刻線條流暢,為標準的良渚時期玉琮作品。

清中期 白玉帶糖聖觀音像 高11cm

此件觀音像以整塊料巧雕而成,皮、糖、玉三部分各有著工。玉心部分圓雕觀音像一具。觀音頭戴觀音巾,頂上雕一只海冬青銜珠。觀音開臉圓潤祥和,身著薄衫衣褶垂墜,衣褶處刀工宛轉流暢,如見薄紗風袂。跣足立於糖色海水上。此玉雕山石靈芝環繞白玉心材雕成的觀音。山石背後留皮,雕成高矮兩柱修竹,極盡刀工巧思。

此件作品雕工層次豐富,用刀毫不凝滯,刀痕蘊於溫潤皮殼之中,不見琢磨之匠氣。玉之「糖色」乃玉料心材,俗稱「肉」周圍包裹之帶紅糖色玉層,這一層糖色不同產地皆有變化,如何處理這層糖色極考匠人巧思和刀功,因糖色厚度及心材大小在落刀之前無法預測,匠心隨玉材而變化,刀法要隨意而走便全憑苦工。此件作品從紅皮處可知原料便如此大小,層層雕琢,所棄極少,匠心匠藝可謂至臻矣。

戰國 透空雕龍紋壁 直徑10.5cm

戰國時代,是玉璧造型工藝極盛之時。此件戰國玉璧器形規整,正中圓穿,內外可分三層。內層最狹,上以陰刻作勾雲紋。中層最繁,采用鏤空雕刻交龍紋。

交體龍紋是龍體部交纏的形象,交龍一詞見於《周禮·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諸侯建旗。」鄭玄註:「諸侯畫交龍,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覆也。」《釋名·釋兵》:「交龍為旗,旗,倚也。畫作兩龍相依倚也。」因此,交龍的形象是一上一下,下者升上,上者下覆,兩體交纏,這種紋飾在春秋戰國之際的青銅、玉器上極為常見。

此玉璧上的交龍刻畫出螭龍首尾相接,口中銜尾,身上分別用鱗紋和線紋,以區別上下扭轉的兩龍。外層作榖紋,谷粒上部渾圓,顆粒飽滿,上琢漩渦形紋飾,刻劃勻一,密而不亂,走刀俐落,古樸靜美。《周禮》雲:「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此為古人以玉的顏色和形制,配合陰陽五行之說,從而產生的祭祀天地四方的禮器,即俗稱的「六器」,由此可見玉璧作為禮器在祭祀中的首要地位。本件青玉質,沁色斑斑,浮雕、陰刻、鏤空技法齊全,鏤空、浮雕嫻熟,而陰刻的勾雲紋已初見漢代遊絲描之韻味。

清乾隆 白玉帶皮痕都斯坦羊首洗 長11.8cm

此洗為白玉質,玉質瑩潤,整器作貝殼形,五瓣如花朵般分布,逐漸收斂,彎轉巧雕一羊首。立體圓雕的祥羊呈回首顧盼狀,與身軀幻化作的花形貝殼狀水洗相形搭配,實為構思巧妙,雅意與祥和盡顯。羊首的雕琢精細,雙角後彎,面容安詳,眉眼及口鼻均以線刻精雕細琢,線條流暢,溫潤可人,與器身的洗練表現手法形成鮮明對比,一張一弛。玉洗底部的處理,呈花瓣狀展開,仿如一朵蓮花,穿波怒放,表面零星散布點點皮色,金艷寓於潤白之中,素雅中又見華美之妍,為典型的痕都斯坦玉器制作風格。

「羊者,祥也」,以羊為玉洗的表現主題,亦有其深厚的文化淵源與吉祥寓意。此題材源於道教文化,羊與「祥」相通,在中國古代,「吉祥」多作「吉羊」。而羊字又通「陽」,《史記.孔子世家》有曰:「眼如望羊」;《釋名.釋姿容》亦雲:「望羊:羊,陽也。言陽氣在上。舉頭高,似若望之然也」,「羊」於「蓮」上,寓意「連陽」、「連祥」,有萬物復蘇之吉祥寓意,意美韻祥。

此器造型莊重圓潤,極具幾何對稱和諧之美,因其制作工藝采用水磨技術,故通體玲瓏薄透。在裝飾手法上,采用浮雕、立雕、鏤空雕等復雜的組合工藝。表面處理采用剔地陽文的方法,雕刻時先琢平底子,再淺浮雕紋飾。浮雕的紋樣磨去琢痕,形成凹凸的視覺反差,增強其藝術表現效果。所雕羊首輪廓刻畫細致,連頭與頸連接處都琢磨細膩精巧,可見其皇家風範。整器琢刻技藝高超,拋光技術一絕,為清代宮廷造辦處仿痕都斯坦玉器中的代表作。

目前所見清宮所藏痕都斯坦舊玉有兩種,一種為當年輸入,另一種系宮內工匠仿制,稱「西番作」。痕都斯坦位於印度北部,包括喀什米爾及巴基斯坦,此地盛產玉石,玉雕業十分發達。因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玉器也通過新疆東傳,故所謂痕都斯坦風格實際包括了印度和土耳其兩種制作風格。痕都斯坦玉約在清乾隆時期開始進入內廷,屬非常名貴而特別的一種。

由於乾隆皇帝非常愛玉,因此朝廷為制玉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超過歷史上的任何一位君王。乾隆本人不僅收藏玉器,而且親自參與鑒別。根據清宮檔案記載,乾隆親自過問玉作的技術力量的選配,在他的直接宣導下,宮廷內許多畫家為玉作進行圖稿設計,使玉雕的藝術表現力得到高度的發展。正因為如此,乾隆時代出現了許多精美的玉雕作品,而且有些還借鑒了痕都斯坦玉的雕琢方法,使得玉器形制表現更加藝術化。

清乾隆 禦製白玉瓜棱式羊首掐絲琺瑯提樑茶壺 高18.5cm

中國古代玉雕藝術發展到清代,無論從玉料的開採還是工藝的雕琢技術上都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加之玉癡皇帝乾隆的推動,乾隆時期中國古代玉雕藝術發展到了歷史的高峰。此期湧現了大量精美絕倫的玉雕作品,尤其是宮廷陳設用玉,直至今日亦無法超越。在這些陳設用玉中,器皿類玉器所佔比例頗高,大量的爐、瓶、盒、壺、碗、洗、香薰等被製作,這些玉器不僅有一定的實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其日常陳設作用。在這些玉質器皿中,玉壺又是工藝最為複雜,對玉料要求最高的玉質器皿之一。因此,相比於其它類玉器,清代製作並遺留下來的玉壺並不多,北京故宮博物院目前所藏清代帶柄、帶流的玉執壺不過五十餘件,這其中大多為乾隆時期所作。

乾隆時期的玉壺造型豐富,品類繁多。有仿早期青銅器的玉投壺、貫耳壺;有與瓷器造型相類的長身高柄執壺;而造型變化最多,且紋飾最為精美的是類似茶壺的帶流帶柄玉壺,

白玉羊首瓜棱式銅鑲琺瑯提梁壺,以和闐上等白玉雕琢而成,玉質細膩溫潤。器身以十二瓣瓜形為圓腹,壺蓋與足亦均分十二瓣。蓋鈕以多瓣瓜造型層層相疊為寶塔形。最精緻者為壺內及蓋內亦打凹分瓣,與外腹之十二瓣形成呼應,蓋、壺以子母口相合,嚴絲合縫。

玉壺以羊首為流,羊角、耳、眼、鬍鬚、牙齒甚至鼻翼等處均雕琢精細,栩栩如生,陰刻線紋絲不亂,細部打磨拋光亦光滑細膩,處理精當。玉壺以鏨刻花卉紋飾的鎏金銅柄為提梁,在提梁的頂端、梁身及提鉤處均以銅胎掐絲琺瑯裝飾,精美的琺瑯如意雲頭提鉤及梁身鑲嵌的三條琺瑯魚為提梁玉壺增添了動感韻律。

整體看來,提梁玉壺用料上乘,做工精湛,後期打磨拋光亦十分到位,一望而知為清代乾隆時期的宮廷玉雕精品。

這件玉壺最早為美國名媛米莉森.羅傑斯( Millicent Rogers)收藏。米莉森·羅傑斯(1902-1953年)一生傳奇,其祖父是美國著名富豪亨利.羅傑斯(Henry H. Rogers),他與洛克菲勒合夥創建了美國標準石油公司,還是馬克.吐溫的好朋友和贊助人。米莉森本人是出名的社交名媛,她聰明,美貌,精通六國語言,翻譯過不少古老的拉丁語和希臘文詩歌,還會自己設計服裝和珠寶,據說與蔣夫人宋美齡亦是好友。正是從小優渥的家庭背景、奢華的生活和設計審美天賦,使其對藝術品有著極高的鑒賞力,成為一位獨具慧眼的藝術品收藏家,其在器物收藏上的審美眼光與同時代的男性收藏家明顯不同。

在二十世紀上半個世紀,美國的大收藏家大多收藏有學術研究性的中國高古玉器,而米莉森的收藏則只關乎自己的審美和情趣。據說米莉森偏愛白色,在其收藏的中國器物中,清代白色玉雕及白釉瓷器佔了絕大部分。這件白玉提梁壺即是其喜愛的白色玉雕件之一,此壺於1996年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拍出,一直被藏家珍藏至今。那次拍賣會同時上拍的另外兩件米莉森收藏的中國宮廷玉器,白玉四蝶耳如意紋活環蓋爐和白玉鵝式蓋盒也均為上等的和闐白玉。此三件玉器無論是玉爐的穩重典雅、玉壺的造型優美、獨特,還是玉鵝的生動活潑、栩栩如生均體現了米莉森對中國玉器的收藏是以優美、高雅和精工為標準的,其高水準的審美要求也使得米莉森的玉器收藏有著明顯的乾隆宮廷玉器標籤。

清乾隆 白玉雙童子耳爐 13cm

清乾隆 禦題墨白玉周子愛蓮插屏 連 紫檀座《禦筆》款「幾暇怡情」、「得佳趣」印 玉23x16.7cm

識: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周子愛蓮說。

此屏雕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1017-1073年)倚亭賞蓮,並刻禦題《愛蓮說》,以詩意圖屏,訓君子應以蓮為模,學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周子《愛蓮說》所頌之德,自宋為文人所尚,至清一朝,帝君也以此自勉。雍正帝嘗以大行草禦書《愛蓮說》,乾隆元年(1736年),高宗敕命將之摹刻,收入《四宜堂法帖》首卷。

元 白玉臥龍鈕「弘闡佛宗」方璽 長6cm

此印印面以九疊篆刻「弘闡佛宗」。

印透雕蹲龍為鈕,其目圓瞪,鼻上翹,曲軀細頸,利爪緊捏印邊,躍躍欲動,悍猛有勁,展現蒙帝天威,且巧用天然玉色,化瑕為瑜,誠元代玉印佳例。

據《新元史》,元朝宮廷印章,受禮部嚴格監督,材質、樣式、大小,俱依制而造,乃身份地位之象徵,如帝師、國師之級可授玉印。拉薩西藏博物館仍存元代帝君授予帝師、國師之龍鈕玉印,但龍姿各異,鐫八思巴印文。

清代宮廷,有用前朝印寶改刻禦璽的做法。愛米爾.吉美(1836-1918年)舊藏璽,龍鈕為元朝之作,姿態與此相近,清初改刻印面「雍正禦筆之寶」作禦璽。

清乾隆 禦制白玉交龍鈕寶璽印文:自強不息 6.5x4.8x4.8cm

乾隆皇帝寶璽製作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用同一印文不斷刻製材質不同的寶璽,「自強不息」可謂其中的代表。據不完全統計,乾隆皇帝用「自強不息」為印文刻製的寶璽多達四十五方,1 此次香港蘇富比徵集到的「自強不息」璽即是其中的一方。此璽青白玉質,雲龍鈕,陰文篆書「自強不息」四字。此璽原是三方一組套印中的一方,另外兩方為「嚮用五福」引首和「八徵耄念之寶」璽。

乾隆皇帝(1711-1799年)的一生經歷了諸多對他自己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時刻,比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七十萬壽、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喜得玄孫五世同堂、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八十萬壽、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退位成為太上皇帝等等,對於每一個這樣的歷史時刻,乾隆帝似乎都進行過精心的安排和籌畫,留下了大量可供後人追溯的文獻和遺物。在這些文獻和遺物當中,諸多禦用寶璽是以這些歷史時刻為背景、以乾隆帝其時的狀態和心理為表達物件的特殊產物,無疑是值得我們特別予以關註的。

此璽雲龍鈕雕製十分精細,刻製印文的手法極為流暢爽利,中規中矩,嚴謹規範,體現出當時蘇州玉工高超的琢玉水準。

明代 白玉荷葉洗 高約14.5cm

在中國古代眾多文物藝術品中,以荷葉造型所制器物,自唐至清制作年代綿長,品類眾多,金銀、犀角、玉雕、木雕等材質中皆可見到。此作玉青白,局部有赭黃沁。水洗仿生造型,一張荷葉舒放內斂,內挖精細,形成洗池外有水草,荷葉相繞。邊琢葉桿作洗柄,油亮溫潤,拋光精妙。此洗玉質選料上乘,構思精巧絕妙,做工精致細膩,琢磨圓潤,生動逼真。整器構思獨特,造型生動自然,結構巧妙緊湊。仿生生動,乃珍貴高雅的文房佳器也。下設紫檀座。

明 青白玉子岡牌 5.8×3.6cm

玉質油潤,質地細密,取上等玉料琢成邊四方玉牌。玉牌分上、中、下三個裝飾帶,上方鏤雕變體螭龍紋,雙龍頭相對,身軀相接交錯,近似青銅紋飾。下方減地陽雕變體螭龍紋,與上方裝飾帶對應。中部主紋飾刻庭院人物,高仕拱手作鞠,其後童子手持蒲扇,高仕前方為高大的洞石,觀此不由心生疑問,為何此人向石頭鞠躬。再看背面減地陽雕“米章愛研(硯)復愛石,探瑰抉奇久為癖。石兄足拜自寫圖,乃知顛名不虛傳。”,落款“子岡”,詩詞出自元代倪鎮的《題米南宮拜石圖》詩。見此詩詞方知正面紋飾正是有名的“米芾拜石”圖,此紋飾在子岡牌中較為少見。

清代 白玉留皮英雄雙聯瓶 長8.2cm

本品以白玉雕琢而成,質地細膩溫潤,玉色晶瑩潤澤,表面部留有金黃皮色,器型為清代仿商,取法古人,立體造型,為雙聯式,兩瓶造型一致,均為敞口短頸、折肩弧壁,瓶身淺浮雕回紋及仿古蟠螭紋,雙聯瓶之間雕一飛禽踩踏於異獸之上,皆為正面。獸首朝天,飛禽昂頭傲視,兩翅展開貼瓶壁。此物名曰“英雄瓶”,蓋禽獸“鷹熊”諧“英雄”者。清高宗乾隆謂“新樣”、“時樣”為“玉厄”,獨愛古器之古樸、高雅,禦題詩曾有“事不師古說聞匪”、“求師述古風”,故此瓶當為宮廷巧匠迎合乾隆品味所作之仿古重器,彌足珍貴。整件器物胎體厚重,玉質細潤,紋飾刻畫精細,具有濃厚的宮廷氣息。雙聯瓶舊稱為雙孔瓶,實按稱謂應為“合巹”杯,“合巹”杯在明代已開始流行,清代合巹杯承明代樣式,工藝更加精湛,巹為瓢形器,用來盛酒,古人稱大婚為合巹,合巹杯可用作婚禮中的酒器,明代胡應麟的《甲乙剩言》中提到“合巹玉杯”時說:“形制奇特,以兩杯對峙,中通一道,使酒相過。兩杯之間承以威鳳,鳳立於蹲獸之上。”夫妻共飲合巹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為一,自此已結永好,而且也含有讓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正如《禮記》所載:“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乾隆皇帝嗜古,常常要求把古代青銅器的造型、紋飾等運用到玉器的制作中,此器型為清代較有特點的仿古作品,根據這些特點應為清宮宮廷養心殿造辦處制作完成,或用於皇室婚宴的陳設品。

清代 乾隆禦制詩文描金玉碗(帶古玉椀托) 高5cm;口徑11.2cm;底徑4.5cm;椀托直徑10.1cm

此碗白玉質,用整塊大料制作,玉質上乘,溫潤晶瑩。直口,深腹,圈足,造型簡潔規整,弧度圓潤優美,線條流暢飄逸。整器做工一絲不茍,底腹起線規矩,足部刀工簡潔有力,拋光精細,胎體薄厚均勻。玉碗口沿下方及圈足上方分別陰刻一周如意雲紋。外壁陰刻描金乾隆禦詩一首:「新芽麥顆吐柔枝,水驛無勞貢騎馳。記得湖西龍井谷,筠筐老幼采忙時。第一泉花活火烹,越甌湘鼎伴高清,聶夷中句驀然憶,新谷閃絲合共情。詠雨前茶二首,乾隆丙戌暮春禦制。」筆畫工整雋秀,書寫一絲不茍,甚是精妙。並鈐天地款「幹」、「隆」。

嘉慶朝《杭州府誌》記載,乾隆曾有過兩首追憶龍井茶的詩,其中《雨前茶》即為此首詩。從玉質、琢工、形制、拋光等方面來看,必為乾隆皇家之器無疑。

清代至乾隆時期,宮廷已儲有大量玉器,且使用範圍非常廣泛,涉及種類亦甚繁多,宮廷日用器便是其中的一大類。檔案中記載:“乾隆十八年四月,太監胡世傑傳旨,著德日常姚宗仁在銀庫玉石中挑選足做玉碗,桌木各一百件之玉呈覽。欽此”。一次制作百件玉碗,數量並不算少,但玉質用品終歸少數,且非常珍貴,不能普遍使用。除帝王外,宮中其它人使用玉器的規範,較瓷器、漆木器以至金銀器的使用更為嚴格。乾隆年間所定“鋪宮”中規定的日常用品,僅皇太後、皇後各可用“玉盞金臺”一副,而其它等級的人皆不配用玉器。

由此可見,玉碗雖為皇家禦用器,不僅數量少且有較高的等級限定,而此碗完整流傳,造型柔美清雅,兼具欣賞、實用價值,堪稱乾隆時期玉碗中的精品。椀托為早期有領玉璧,歷經傳世盤玩,包漿厚重,寶光內斂。根據清宮內務府記載,在乾隆之前,內務府中已經有“成組的玉椀與玉椀托子”,在《清高宗禦制詩文全集》中也有關玉椀托子的八首詩,其中為定瓷碗配對的一首詩廣為流傳:“謂椀古所無,托於何從來,謂托後世器,古玉非今材。”乾隆皇帝除熱衷於為宋代、明代的舊瓷碗配對外,也在當時新作的玉碗中尋找圈足尺寸合適的,與這些“椀托子”配對。其中,乾隆46年(辛醜、1781年)曾賦詩《詠漢玉椀托子》,並命人將之加刻在有領玉璧及所配的玉碗上,此組玉器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代 白玉穿花龍紋絳環 長8.5cm;寬5.7cm

此器為白玉雕橢圓形帶板,鏤雕穿花龍紋,龍身細長, “蝦米眼”,如意頭形鼻,有龍須,為“怒發衝冠”,足為四爪,具有典型的明代龍紋特征。龍於牡丹花叢中穿行,紋飾繁密、拋光明亮。

明代 白玉鳳鳥珮 高5.2cm

玉質潤白,微受沁。扁平體,鳳圓目尖喙,頭頂高冠,羽翼展於身後,鳳尾舒展,以魚鱗紋勾勒羽毛,刻畫細致入微,器宇軒昂,造型優美靈動,形成極度舒展的空間之美,有一種升騰之感,具宋代風格。

清初 黃玉雙羊尊 高17cm

采用黃玉為料,玉質甜凈,雕工細膩。器呈背靠背的雙羊造型,展現出一種神話傳說中才會出現的異獸樣貌,又帶來無可言喻的均衡之美。強壯的四足穩立,雙羊首皆高高昂起,身形豐潤飽滿、矯健有力,面部清晰形象、特征明顯,全身各處點綴靈芝如意狀的紋樣。雙羊頭之間的背部緊貼著豎起碩大的方尊,尊側同樣刻畫出密布的如意雲紋。

《詩經》有曰:“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羊以其“跪乳”的習性被視為善良知禮的動物,其外柔內剛也被引申出許多神聖的秉性,在民間更是直接象征著“吉祥”之意,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均受歡迎。此尊以羊為形,應是也寄托著古人對尊禮守序的推崇之情。此作品用玉考究,器形別致,紋樣典雅,寓意更是吉祥無比,展現出當時匠人巧奪天工的制作工藝和脫俗的藝術品位。

明 青白玉祥鹿蓋盒 長21cm;高15cm

鹿的性情溫順,在人們心目中有著很好的形象,自古便常有以鹿作為主題的藝術佳品出現。《宋書》有載:“天鹿者,純靈之獸也。無色光耀洞明,王者德備則至”。與“祿”相通的鹿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民間的祥瑞象征,以玉作鹿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晚期。 此品取青白玉為料,以圓雕手法塑造出天鹿造型,四肢蜷曲跪伏於地,身形豐潤而矯健,面部清晰而形象,雙耳較長似兔,一對鹿角更是修長俊美,具有較明顯的明代玉鹿制作風格。在當時仿古風潮的影響下,此器呈現出為古代青銅器中常見的觥的器形,上下部分開,鹿背帶出戟,身上也是遍布古老的雲雷紋裝飾,頗得古玉之神韻。此蓋盒用玉考究,器形精致,紋飾典雅,寓意更是吉祥無比,展現匠人巧奪天工的制作工藝。

清 白玉蓮座觀音立像 連座高22cm

白玉制菩薩身,質地純正,潔白淡雅。觀音結高發髻,頭戴代表五智的五佛寶冠,面容姣好,雙目微張,表情安詳平靜,在展現慈悲為懷的理念的同時,亦呈現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身著天衣,佩瓔珞寶珠,右手持衣襟,左手上擡結說法印,跣足立於蓮花臺上,身形勻稱挺拔,體現高潔不染的氣質。像背後有火焰形光背,詮釋菩薩身發極大五彩光、明朗照耀的特點,象征普救大千世界眾生,凸顯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形象。蓮臺下配紫檀木座,座上遍布蓮瓣紋,且有玉片層層嵌入,冰清玉潔,淡泊素雅。此立像選料講究,運刀流暢,著力表現出每一個細節,雕出經典的觀音救世造型,與白玉溫潤素雅的特性相得益彰,確實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傳世之作。

清 黃玉瑞獸 長13cm

清 白玉臥牛童子 長8cm

清早期 玉雕碧筒飲杯 高8.5cm;寬10.5cm

蘇東坡在《和陶連雨獨飲》詩序記:“吾謫海南,盡賣酒器,以供衣食。獨有一荷葉杯,工制美妙,留以自娛。”古人飲酒尚雅,以天然荷葉卷攏做器,洞穿葉心與蓮莖相通,由莖部飲用,稱“碧筒飲”。據唐代詩人段成式《酉陽雜俎》雲,此風為魏晉時期開創,唐代有“荷葉杯”詞牌流傳今世。受其影響,工匠用各種材質仿效荷葉之形。

此件選取黃沁白玉一塊,巧色而制,杯口自然翻轉,曲折起伏,腹部向下收斂,杯壁外側采用減地陽紋之法雕蓮葉筋脈,蓮莖彎曲收攏於杯側作柄。杯內有螃蟹一只,橫走將出,與杯柄呼應,又有和諧之意。整器精雕細琢,令人賞心悅目。

元 白玉雕獸形器座 長8.5cm

玉色柔潤如脂,局部有黃赭的沁色。圓雕一犬趴伏於地,珠形眼,短鼻,口部緊閉,雙耳下垂,四肢蜷於身下,長尾盤曲,線條流暢。此種動物形態玉雕以擺件居多,而本品所雕犬的背脊處開一凹槽,似為文房器座,更是添加了其實用性。

清早期 黃玉金蟾墜 長3.8cm

取上好黃玉之材圓雕一金蟾,質地溫潤凝結,細膩通靈,色澤嬌黃,局部略帶黃玉之天然糖色,黃如酥栗,更顯層次韻致。體型肥碩,呈蹲伏狀,大眼暴突,雙目露睛,向上仰望,炯炯有神,嘴吻寬闊呈三角形閉合狀。背部琢有細膩凹凸,以示蟾鈕,四肢健碩有力,蜷於體側,底部蹼爪細節分明。口銜折枝石榴,果實豐潤飽滿,表面因已熟透而開裂露出內藏之子,寓示碩果累累。

金蟾,傳說它能口吐金錢,為仙宮靈物,古人認為得之可致富。古代有劉海修道,用計收服金蟾以成仙,後來民間便流傳『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的傳說。民間傳說月宮有蟾蜍,又稱為蟾宮,舊時科舉考試登科及第稱為蟾宮折桂,石榴籽實多寓意多子多孫,蟾蜍配石榴表達了人們渴求『家族興旺、登科及第』的願望。整器精巧飽滿,線條柔美流暢,匠心獨具,栩栩如生,取意祥瑞,頗具趣味。

清乾隆 白玉“樵雲木屈伍”牌 5.5×4.2cm

選用上等和闐籽玉雕琢,玉質潔白凝潤且光潔無瑕,不著一塵,潤澤細膩,『撫手欲生潤,澄懷足養怡』,予人柔美的視覺觀感。整體呈扁平長方形,比例均衡優雅,牌首琢如意雲頭紋,線條流暢大氣,望之如雲氣繚繞,中貫一孔,以利穿系。四周起立邊,地平如鏡,一面淺浮雕一棵蒼松,松針如蓋,枝幹遒勁,俊逸挺拔。遠處亭臺佇立,山崖巖石盤踞四周,由遠及近,山石間流水淙淙。一高士肩扛木扁,兩端擔柴,著交襟長衫,腰間系帶,足著靴履,身軀前躬,拔步向前,神情自若。另一面則淺浮雕芙蓉出水,其葉片曲卷,翻轉自然,體現出陰陽向背,蓮莖彎曲流暢,極為俊逸秀美。一旁篆書陽文「樵雲木屈伍」,字體俊逸文雅。古代的儒生有著積極入世態度,以天下為己任,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他們不仕無道之君,認為在自己政治抱負不能夠實現時,應該歸隱保全誌節,所謂「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山林中的漁、樵、耕、讀就涵蓋了歸隱的生活內容。玉牌背面的蓮花,寓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個人品格,象征著不與俗同流合汙的人生信念。屈原與伍子胥皆為心懷家國,雖隱居但仍壯心不已的文人誌士。此牌材美工精,題材別致,巧思獨運,留白意境清幽,刀法既含蓄又剛勁,詩文一面也兼雕有畫面,如此形制殊為罕見。

清乾隆 黃玉高浮雕螭龍紙鎮 (一對) 長13.5cm×2

取整塊黃玉料一剖為二,色澤醇黃,質地精密,油潤可人,皇家貴氣十足。黃玉素來以材之珍罕,色澤高貴而為世人所愛,明人高濂於其《燕閑清賞箋》言:「玉以甘黃為上,羊脂次之」。底部表面部提油,局部呈現棕紅色,深淺得宜,順應玉脈,質地呈現受熱產生類似於出土玉的牛毛紋理,表面滋潤細密,色澤自然古樸,包漿瑩潤。清代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有[油煉]、[琥珀燙]、[藥煉]等做舊染玉法,體現了清人尚古愛沁之風尚。

器呈扁平長條形,主體正視呈長方形,側視為拱橋形,巧摹漢代劍飾中劍璏之形,透雕一螭龍攀爬其上,高低錯落有致,左右兩端向上卷曲,器下光素。《說文》:『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 龍曲頸回首,額頭扁闊,雙眼圓瞪,翹鼻方嘴,眉、眼、鼻集中於頭前三分之一處,雙耳呈方形回文狀凸起,頗具古意,鬃毛垂掠貼於腦後。身軀矯健,四肢修長,四足呈爬行狀,體態流暢呈S形,以細長陰線為脊,爪部握起抓地,關節處以旋渦紋及短細陰線裝飾,長尾分叉卷起,打磨光潤,造型威猛霸氣,刀工圓轉靈活,極富動感,令人有『矯若遊龍,翩若驚鴻』之嘆。紙鎮,以銅、玉、石、竹等為之,或效禽、獸、鱗、介諸形以鎮紙,使之不動,亦稱書鎮,常見的多為長方條形,因故也稱作鎮尺、壓尺。最初的紙鎮是不固定形狀的。鎮紙的起源是因古代文人時常會把小型的青銅器、玉器放在案頭上把玩欣賞,因為它們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們在玩賞的同時,也會信手用以壓紙或者是壓書,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一種文房用具,與筆墨紙硯四寶相類。明代文震亨在《長物誌》中專辟『鎮紙』條目,稱『鎮紙,玉者有古玉兔、玉牛、玉馬、玉鹿、玉羊、玉蟾蜍、蹲虎、辟邪、子母螭諸式,最古雅。』

此對黃玉紙鎮用料考究,造型生動,雅氣十足,匠心獨具,華而不俗,鏨刻精細傳神,刀法圓融,藏鋒不露,其渾然天成之感使藏者在觀賞之時似見螭龍攀爬其上,有書卷之香,亦有皇家氣勢,完整成對打造,頗為罕見,或為清宮內府禦案清供之一。

元 黃玉羊 長10cm

黃玉為材,玉料珍罕,色澤醇厚,局部帶有皮色,更添古韻。大羊體態豐腴,渾圓肥碩,呈蹲伏狀,四蹄藏於腹下,短尾微翹。曲頸回首,姿態優美,雙目平視前方,眼尾出梢,神態篤定,羊角卷曲後垂,雙耳貼於腦後,溫馴安詳。作為與中華先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家畜,羊自古便被賦予了某種神秘的色彩。古人認為『美』與『善』皆與羊有關,《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漢瓦當中亦有『大吉羊』之字樣,以羊為形則寄托吉祥美好的願望。整器工藝拙樸,卻將動物形態把握得極好,為古代玉雕動物擺件中之佳品。

元 白玉熊尊 高6.8cm

倫敦Leonard Gow舊藏,Leonard Gow(1859-1936),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船運公司運營者,著名慈善家,雅好收藏中國瓷器、玉器等藝術品,1931年通過Hobson的Burlington雜誌出過一本圖錄,並借出56件藝術品參加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在1935-36年舉辦的國際中國藝術展。在他過世之後,其個人收藏於格拉斯哥的Kelvingrove博物館展覽,紐約的Alfred於1938年購買了其大部分藏品,並於1955年遺贈了超過400件藝術品予費城藝術博物館作為Alfred與Margaret Caspary的紀念禮。蘇富比曾於1943年拍賣了Gow之中國藝術收藏的剩余部分。

熊作為力量與吉瑞的象征早在先秦時期便有記載,《太平禦覽》卷五十引《山海經》載:『熊山有穴,恒處神人,夏啟而冬閉。是穴若冬啟夏閉,乃必有兵』。《武王伐紂平話》雲,西伯侯夜夢一虎肋生雙翼,來至殿下,周公解夢謂『虎生雙翼為飛熊』必得賢人,後果得賢人姜尚,當時姜尚正在渭水之濱垂釣。後因以『飛熊』指君主得賢的征兆。漢代人亦認為熊是居住在神山中的靈獸,具有溝通天地之能力。熊的藝術形象最早可見於商代婦好墓的三只玉熊。漢代則是熊類作品出現最為豐富的朝代,塑造材質和方法多樣,且其表現情態也極其精彩。1952年於安徽省合肥市漢墓中出土了一對鎏金熊形銅鎮,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1976年於陜西興平西吳鄉北村出土了一件西漢雕塑立熊插座;時至宋代仿古之風及金石學的興起,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宋、遼、金、元玉器的空前發展。

此熊尊由白玉制成,潤澤通透,料性甚佳,包漿純熟,左足底部帶有灰白沁色。玉熊呈坐姿,形象擬人,以立體圓雕技法雕出其圓渾健壯、肉豐骨勁的基本形態,全身線條流暢優美。鼓腹圓腦,雙乳下垂,四肢粗壯,肩背豐隆,腰部略細。低頸頷首,圓眼微凸,炯炯有神,長咀張口,露出顆顆獠牙排列整齊,雙耳豎起貼於身後之柱形圓筒,轉折自然。左臂向左伸出,擡掌似為抵禦何物,熊掌雕刻生動,肥厚圓碩,趾爪細節清晰;右臂彎曲上舉,手托一豐潤圓球。左腿亦前伸,右腿蜷曲收攏於腹前,玉熊通體結構圓潤,各個視角的線條均體現出拙笨質樸之美感。此熊尊之內壁打磨光潤,掏膛細致,應為古人仿制《西清古鑒》所錄之『唐飛熊表座』而制。原作為銅熊,毛發以金、銀絲勾勒,額頭、雙眼等多處地方皆鑲有寶石,線條簡約,裝飾華麗,應為漢代器物殘存之足部。在尺寸及造型上亦步亦趨地模仿,且造型渾厚,質感溫潤。底部貼有『THE LEONARD GOW COLLECTION』之舊標簽。

舊玉駱駝 長7cm

圓雕駱駝跪臥,玉質瑩潤細膩,通體受沁,通身皮殼滿部細如牛毛之棕紅沁色,當中隱現白玉質地,底部帶有深厚碳黑沁色,增添了一抹古樸的韻味。駱駝頸部挺直,微微側首,頭頂高聳,眉高骨凸,以陰線勾勒略帶棱角之眼部,直視前方,雙耳後掠貼腦,耳內有凹槽。直鼻線條勁挺,鼻孔細節傳神,嘴部微張,利齒將抵,腮部肌肉突出,下頜線清晰,神態靜謐,似蓄銳待發之勢。後頸以淺細斜陰線刻畫貼服之鬃毛,連接一低一高兩座駝峰,駝峰頂部亦依稀可見放射狀陰線,細如遊絲。身形飽滿,前胸鼓凸,腹部豐碩,四肢屈收於體下,以身側之隱起浮凸表現駱駝勁健結實的肌肉,頗具雄性氣概,亦刻有平行之淺陰線以示毛發,駝尾盤曲甩起貼於後肢,有強烈的動感。底部則下刀幹凈利落,毫不拖泥帶水,粗獷中見神韻,生動而自然,刀工洗練,形神具備。明人高濂《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宛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勻交接斷續,儼若遊絲白描,毫無滯跡。』 此器傳神生動的外輪廓弧線、纖細精致的『遊絲毛雕』工藝和爽利粗獷的『漢八刀』斜刻於法,無不給人以充滿張力的視覺感受,頗有大漢遺風。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自古中國對外貿易,均仰賴絲綢之路,而與歐陸互通有無。然而茫茫大漠成為了阻隔商貿的一大難關。幸而有素有『沙漠之舟』美譽的駱駝,既為往來商客的坐騎,又是運載商品物資的重要交通工具,極為堅韌,可數周不飲不食,負重前行。因此在長達千余年的絲路之上,駝鈴悠揚,商賈駝隊綿延不絕,華麗之絲綢,瓷器,茶葉源源不斷供應中亞及歐洲,而波斯玻璃,金銀器皿又源源不斷的流向中土。

這只駱駝碾工遒勁,打磨精潤,整體渾厚大氣,偶有絲毛等處的精微琢磨,對動物圓雕的打造註重神韻,用簡潔的線條處理大的塊面,略施刀工卻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在古拙的整體韻味中增添了生動之處,耐人尋味。

18世紀 白玉靈猴獻壽擺件 長12cm;高7cm

擺件選用碩大上等和田白玉所制,玉質精潤,潔白細膩,料性極佳,望之散發油脂光澤,手感潤滑,包漿圓熟。圓雕三猴捧桃獻壽,左邊一公猴較為年長,體型較大,曲身坐立,額部平順,額前三道皺紋深邃細長,眼窩深,管鉆圓眼,直鼻微挺,鼻孔細節清晰形象,薄唇緊閉,頜部前凸,小耳帖腦,面露機警之態。身形圓潤,四肢修長,上臂粗壯圓實,右手舉起撓耳,左手垂下前伸摟住身前的小猴。小猴身形墩圓喜人,趴伏於地,後腿蜷於體側,仰首與公猴對視,雙臂細長前伸,手捧仙桃,工藝精湛,細致之處可見猴子每個細小的手指,姿態頑巧,頑皮而充滿靈氣,活潑的神情中又添幾分憨態,讓人忍俊不禁。右側亦圓雕一成年母猴,圓頭圓腦,神態安詳慈愛,探頸曲背,呈跪坐姿態。右手平伸搭於公猴後肩,左手捧一大仙桃於胸前,桃實飽滿圓潤,以一條彎曲陰刻線表現桃表面之天然紋路,底部綴有少許枝葉,枝幹遒勁,葉片舒卷,葉脈線條拙樸,打磨細致。背面兩大猴各曲起一腿,足尖相抵,背部微微陽起一條脊線,兩邊各淺刻密集短細陰線作皮毛之質感,形象逼真。靈猴獻桃為明清各類雕塑作品經常使用的題材,猴是靈性的動物,為人喜聞樂見。

早在商婦好墓就出土過玉雕的猴。猴有善釀之名,傳說為猴兒酒,可使人長壽。桃本為吉祥植物,為祝壽時之貢品或禮物,神話中西王母的蟠桃園中的蟠桃三千年結一次果,故桃又稱仙桃、壽桃,寓萬壽無疆、頤養天年之意。此題材有祝福老人長壽健康之意,頗受人們喜愛。整器雕刻生動,將群猴之五官身形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一家三口和樂喜慶之感撲面而來。又不惜工本,於三猴之間鏤雕出間隙,使之從各角度欣賞都頗有意境,取意祥瑞

黃玉仿古犧尊(清乾隆) 16.8cm. HKD: 1,038,400

尊黃玉質,黃玉作為新疆和田玉的四大主色玉之一,柔和如脂,質地滋潤,以色黃正而驕,潤如脂者而著稱,且稀有罕見,是玉中的珍品。其中以色如新剝熟栗色者為貴,甘黃、焦黃者次之。

高濂曾經在《遵生八箋》中這樣論述黃玉:“黃為中色,且不易得,以白為偏色,時亦有之,故而令人賤黃而貴白,以見少也。”黃玉因原料稀少,其地位可與和田羊脂玉並舉,顏色純正的黃玉甚至高於羊脂白玉。此尊上部為瓶,圓口,束頸,鼓腹,略呈方形。下承犧,呈天鹿造型,四肢穩立,昂首挺胸,身形豐潤而矯健,面部清晰而形象,全身各處點綴有靈芝如意狀的紋樣,仙氣四溢,清高祥瑞。《宋書》有載:‘天鹿者,純靈之獸也。無色光耀洞明,王者德備則至’。

尊是大中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周時期,春秋後期偶有所見。尊與彜一樣,原是成組禮器的共稱,宋朝之後開始專指一類器物。商早中期,尊均有肩,圈足上多帶“十”字孔,主要是圓體尊。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形尊和觚形尊。西周時,又出現了形狀為大口,長頸,鼓腹下垂,圈足低矮的圓尊。在清高宗的影響下,以商周青銅器為藍本製作的仿古之風在清中期尤為盛行,此尊即為一例。此尊用玉考究,器形精緻,紋飾典雅,寓意更是吉祥無比,展現匠人巧奪天工的製作工藝。

白玉留皮“丙”字款和諧 洗(清乾隆) 9.5 cm. HKD: 472,000

玉色極白,洗整體外上緣留黃褐色玉皮。洗作不規則扁圓形,曲口流線形。口沿外多層浮雕法減地留皮陽起荷塘圖,只見螃蟹、蓮花、荷葉在池塘中嬉戲搖曳,蓮花或含苞,或怒放,荷葉或舒展,或捲曲,瀟灑閒雅,絕無俗姿。底部下承三圓足,中央陰刻“丙”字款。玉人巧借石綹與玉皮,妙用玉質構造清新圖景,形圓意清,逕臻圓融之境,超脫不凡。所配硬木底座與之相映成趣,天作之合也。整器別具新意,端莊雅致,極富文人韻味,是一件典雅的文房用具。

清乾隆 白玉禦題詩山水插屏 長25.5cm;寬17.5cm

此白玉禦題詩山水插屏以白玉為質地,玉質細膩油潤,純凈堅密,潔白通透,切磨規整,色澤純美。器身呈長方形,制作精美。玉屏分兩面琢刻,一面平地做陰線刻制亭臺樓閣,屋亭錯落,氣勢宏大,事物刻畫精致,造型又富巧意,頗為生動;另一面與正面相應,海水波浪,右上方平地刻有“殿閣巍巍處,擎天碧色寒,河清海晏日,國富自民安”乾隆禦題,頗具大家風範。此插屏以海水波浪為底紋,形若如意,綿綿不斷,意為如意長久,象征幸福延綿無邊,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充分體現了玉石文化的精髓,甚是精彩。整器紋飾線條流暢,設計精美,雕工細膩,拋光上佳,匠心獨具,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實用器與觀賞器的完美結合,堪稱佳作。

清18世紀 白玉獸面方壺 高23.5cm

方壺以大塊玉料精磨而成,玉質白皙凝潤,光潔如初。壺方口,口沿上下各飾一圈回紋,子母口,覆鬥式蓋。直頸,溜肩,腹深而垂鼓,方形圈足。壺身為素面,偶有沁色,更顯古樸,也更好的展現出玉質的無暇,正所謂“良玉不雕”。壺在頸肩部位四面各凸出雕刻了獸面紋飾,且獸口銜以玉環。瑞獸雙耳外撇,雙目凸出,寬鼻闊口,形象生動,栩栩如真。整件方壺很明顯的可以看出,是模仿了青銅器的的藝術造型,這種借鑒式的作品之所以出現,是和當時的人文藝術環境密不可分的。在當時,以統治者為代表的藝術欣賞者深慕古風,追求上古時代的藝術模式,匠人為迎合這種需求,以前代古物為藍本,制作諸多仿古器物,在追求形神肖似的同時,亦融入統治者自身的審美偏好,形成鮮明而獨特的時代風格。

清乾隆 白玉浴馬圖山子擺件 長19.3cm

此山子以大塊白玉整雕而成,選材上乘,白玉玉質溫潤無暇,潔白純凈。采用圓雕、透雕等技法,雕刻出山石奇偉,潺潺溪流流淌而過,一人牽馬立於溪水之中,左手撫馬首,右手執刷為馬匹擦洗,韁繩栓於岸邊一株柳樹枝杈之上。另一面琢曲徑通幽處,一座小亭矗立山壁之下。人物造型生動逼真,馬匹動靜張弛有度,溪水湍湍,柳枝斜倚,意境悠遠靜謐。滿族以弓馬得天下,素來重視尚武精武之風,滿洲少年凡在旗者無不通曉騎射,而馬匹又是騎兵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因此與馬相關的題材作品流行一時,成為雕刻藝術的常用經典圖案。乾隆皇帝標榜十全老人,其中得意之筆便是平定西部多次叛亂,使國家西部邊疆得以穩定和鞏固,並以此為基礎,大規模開發西部資源,使中原地區的玉作原料、馬匹供應等等得到了根本保障,乾隆本人也多次題寫禦制詩文贊美西域名馬或邊民敬獻的寶馬,鐘愛之情可見一斑,同樣題材在繪畫中亦多有體現。浴馬圖歷來為中國文人墨客所喜愛的題材,古有周穆王“八駿”傳說,後有著名的趙孟俯《浴馬圖》,乾隆皇帝更是命宮廷畫師郎世寧繪制“十駿圖”“愛烏罕四駿”等題材。

清乾隆 青白玉雕梅樹樁式洗 長23.2cm 3,680,000 HKD

來源: 金財記,香港,1965年 Bluett & Sons Ltd,倫敦,1965年 (£388:15) 羅傑琵金頓(1928-69年)收藏,自1965年(£600)

外圓雕梅花樹,枝幹纏繞糾結,工匠的鬼斧神工在瑩潤的玉質上應材施藝,成就了此器。洗造型碩大,隨形巧作,利用玉皮在外壁巧雕梅花,以紋飾設計遮掩石中瑕疵。料盡其用,突顯良材美玉之妙。

器面圓雕梅樹枝幹糾結纏繞,讓文人案上頻添視覺及觸覺衝擊。儒家思想,尊天道,取法自然。此筆洗不僅為實用,亦供觀賞,置於書閣案頭,文士雖足不出戶,亦可神遊天地,不為案牘所囿。

洗內掏膛呈葫蘆形,應由晚明犀角槎盃啟發而作。犀角槎盃多作樹樁形,器外雕糾結樹幹,枝葉盤纏。犀角槎盃因犀角材料而成形,本器亦然。

清康熙 灰白玉雕雲龍紋洗 寬19.4cm 香港蘇富比2016年秋 937,500 HKD

清十八世紀 白玉夔龍紋活環耳瑞獸蓋瓶 高14.1cm 香港蘇富比2016秋 750,000 HKD

來源: Walter L. Behrens(1861-1913年)收藏 Spink & Son Ltd.,倫敦,1922年

清十七至十八世紀 白玉痕都斯坦式菊花活環耳瓜棱式洗 長13.7cm

痕都斯坦式玉洗細緻流麗,因循古印度蒙兀兒皇朝傳統。乾隆中期二十一年(1756年),記載痕都斯坦玉器自中亞傳入,進貢帝王,深得君心,自此以降,同類貢品時可見之。造辦處亦招募回族玉匠,琢作此類玉器。不出數載,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造辦處之中國匠人已能十足摹作。如此玉洗上之活環耳,鮮見於製於南亞的痕都斯坦玉作,可悉此器乃清朝藝匠仿模之作。相類活環菊耳瓜棱式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有藏,鐫乾隆年款,展於《國色天香:伊斯蘭玉器》

清乾隆 白玉英雄雙聯瓶 高12.6cm 香港蘇富比2016秋 1,875,000 HKD

白玉英雄雙聯瓶,器形可上溯至西漢青銅器,盡顯乾隆帝慕古之情。西漢青銅雛本為二盃,相聯處鑄鷹踞熊首;參考河北省滿城縣出土一例,刊於 Jessica Rawson,《Chinese Jades. From the Neolithic to the Qing》,倫敦,1995年,頁387,圖4。英雄雙聯瓶再次盛行於宋代,乾隆時已演變為聯姻成婚重要禮器,相聯二瓶象徵新人結合一心。

清乾隆 白玉瑞鳥圖山子 長11.1cm

玉質凈潔白潤,瑞鳥對視,意趣生動,應屬乾隆帝案頭珍 玩,或為筆擱、鎮紙,透雕海浪紋木座,氣勢洶湧,細致 卻有力,顯其原為帝王之物。

山子所雕瑞鳥,或為鴛鴦。鴛鴦寓意吉祥,元以降,有新 婚合意、多子多孫之祝意。鴨字甲旁,清時有仕途亨通之 意,鴛鴦亦象征朝廷七品官員。

明末 青白玉歲寒三友螭龍耳杯 寬10.5cm 275,000 HKD

明或以前 黃玉鵝式水盂 寬11.3cm 1,187,500 HKD

Roger Keverne 私人瑰藏

清十八世紀 白玉萬年有余蓋奩 14.6cm 2,000,000 HKD

香港蘇富比2017秋季拍賣會

清十八世紀 白玉雕雙臥馬《乾隆年制》款 16cm 1,000,000 HKD

香港蘇富比2017秋季

清乾隆 青白玉雕羊生肖 高4.8cm 100,000 HKD

香港蘇富比2017秋季

元 白玉鏤雕雲龍戲珠紋飾 13.4cm

香港蘇富比2017秋季

遼至金 青白玉鏤雕秋山佩 7.5cm

香港蘇富比2017秋季

明 白玉雕摔跤童子 4.4cm 750,000 HKD

香港蘇富比2017秋季

清十八世紀 青白玉馭獅胡人 15.5 cm 2,250,000 HKD

來源: 趙從衍(1912-1999年)收藏,此後家族傳承

香港蘇富比2017年11月拍賣會

清乾隆 白玉雕洗硯圖筆筒 13cm

清中期 白玉雕鳳凰牡丹擺件 H 13cm with stand D 9.5cm without stand

此件鳳凰擺件,雕工細膩鮮活,潤白的玉質搭配淺褐色的局部斑痕。鳳凰身驅以整塊玉料制成,用材豪奢。鳳凰頭額頂端有後勾羽冠,回首繾綣,雙眼前視,長喙圓尖,口銜牡丹,枝梗與嘴部則以鏤空處理,更增添鳳凰牡丹的自然生趣。腹部有另一只較小的鳳凰靠倚身旁,同樣是兩側羽翅攏合,收於背脊,長尾內卷,姿態從容高雅,予人寧靜的觀感。

鳳凰乃百鳥之長,俗稱鳥王,雄曰鳳,雌曰凰,古人認為此鳥能知天下治亂,只有明君當朝、天下太平時靈鳥才會現身。以此觀知,鳳凰口銜牡丹即隱含寄禱太平富貴的吉祥寓意。

此物秀外慧中,具有文美兼顧的藝術氣質,而且器型莊重,所用的圓雕技巧高超,繁復華美,裝飾效果極強,精美異常,同時處處彰顯古雅樸拙的唯美,具有宮廷治玉的風範。

清乾隆 黃玉八角環耳蓋爐 寬19cm;連座高23cm

款識:“乾隆年制”款 紅木座

說明:本器由上部蓋子和本體兩部分組成。蓋子呈八面菱形,向上聳立,高抓紐。本體口部較大,外奢,平沿唇,亦呈現八面菱形;口沿兩側置雙環耳;器身其他六面個置小獸環耳。下承四個獸形立足,外撇。配有紫檀底座。器形端莊古樸,秀拔雋永,正統有致,古新合一。蓋子和抓紐部的高度要大於器身的高度,這在設計上是一個創新,也帶來了全新的視覺效果。在敦厚穩健中透出秀拔挺立,鏗鏘有力中透出清新雋秀。形致當仿自古青銅器,屬於乾隆仿古的範疇。通體采用了透雕,鏤雕,浮雕等多種雕琢手法,刻法嫻熟有力,簡潔幹練。蓋子透雕蓮瓣花卉紋及拐子龍紋;其采用了高度簡化的龍頭,龍身則結合了回紋與卷草紋,線條橫豎分明的回紋與彎曲翻轉的卷草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拐子龍紋增添了幾分柔和,避免了線條呆板僵硬,又恰當地凸顯了紋飾的硬朗、挺拔,體現了剛柔並濟思想。在此基礎上又勾勒蕉葉紋,寶相花紋,蓮花紋等,並於幾何紋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使得蓋子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都顯現著考究嚴謹,端莊瑰麗。器身口沿外奢處淺浮雕纏枝蓮紋一周;兩側雙環耳取寶相花紋,與口沿相接處剛好置一朵綻放的花朵;其余六面則裝飾獸首銜環狀,獸首面目清晰,威嚴可懼。腹表面再細致刻畫拐子龍紋。腹底有雙框陰刻“乾隆禦制”,四字篆書體款識。下承紫檀底座,亦運用鏤雕等手法,兩側置雙獸首,回紋束腰,花形牙子,四個外撇小足。通體紋飾精簡幹練,華美精奢;氣勢磅礴,壯闊宏偉;雕工精美,具有皇家宮廷之風範

清代為宮廷制作玉器的有三處,一個是在北京的皇宮造辦處,另外兩處是蘇州和揚州,宮廷裏的大部分玉器都是由蘇州專諸巷的玉工來制作。乾隆皇帝對玉器的嗜愛超過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皇帝,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全體現在玉中。乾隆對中國玉文化的貢獻極大,故宮藏玉三萬多件,其中一半為乾隆年制,且多為精品。1755年到1759年,清朝中央政府先後勝利平定新疆準噶爾部達瓦齊及回部大小和卓木的叛亂。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和田設辦事大臣,並設“哈什伯克”(玉石官),督辦采玉。從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起到嘉慶四年(1799)開放玉禁,官辦采玉長達30多年。從乾隆二十五年到嘉慶十七年這52年間,平均每年貢玉4000余斤,共計20余萬斤。清代皇家用料可以隨便挑,稍微差一點的都不要。這樣的時代背景保證了清代乾隆朝至中期的玉器質量,使得大多都選料優良,造型精美獨特,雕工精湛嫻熟。

清中期 白玉太平有象 長23cm;寬13cm;高33cm

說明:太平,謂時世安寧和平。《漢書?王莽傳上》:“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溫庭筠《長安春晚》:“四方無事太平年”,故又指連年豐收。《漢書·食貨誌上》:“進業曰登,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象壽命極長,可達二百余年,被人看作長壽福瑞的吉獸。象也喻好景象。寶瓶,傳說是觀世音的凈水瓶,亦叫觀音瓶,內盛聖水,滴灑能得祥瑞。太平有象也作太平景象、喜象生平,形容河清海晏、民康物阜。此拍品以太平有象為題材,造型為一只白玉雕寶象,背上垂掛銅鎏金綬帶瓔珞,背部馱一只掐絲琺瑯制花瓶,花瓶內置兩只銅鎏金嵌寶如意,下承一掐絲琺瑯高束腰臺座。造型雍容富貴,秀麗典雅,琺瑯呈色艷麗,珠光寶氣,具有清代宮廷的大家氣魄。

清乾隆 白玉盤龍戲珠獸面紋瓶 高16.5cm

瓶通體以白玉雕成,敞口平沿,長頸微束,溜肩圓垂腹,圈足。瓶身頸部底子光素,圓雕出盤龍戲珠紋飾。龍昂首呲牙,鬃發張揚,勾爪揮舞,豎角橫須,鱗羽鮮明,為爭搶火球,展開架勢,身軀矯健有力,穿騰於雲海之中,遒健兇猛,氣奪千裏。瓶腹部起兩道弦紋,之間淺浮雕仿獸面紋,以雲雷紋為錦地。近足處作倒蕉葉紋,足外墻修飾回紋。此瓶用料細膩,包漿自然,白玉的純凈與圓滑的曲線相輔相成,更顯典雅端莊,且造型圖案古今結合,古趣盎然之中不乏鮮明的時代色彩。

清早期 黃玉梅花水洗 長13cm;連座高7cm

此洗玉質細潤,晶瑩透徹,整挖打磨,不惜大量隕料以雕之,用料頗豐。工藝精湛,采用浮雕以及鏤雕技法,構思巧妙,布局精深,立體感十足。整器造型生動,近似葉形,外壁及口沿皆以靈芝、梅花作為修飾,花開之形、綻放之態柔美動人,賞心悅目。不論是表現折轉圓潤的線條,還是展現栩栩如生的細部特征,都給人壹種清新脫俗之感。整器造型規整,圖案花紋頗為巧妙,文氣十足,很好的展現了玉雕之奇巧與意蘊之美好。

清中期 白玉蕉葉獸面紋菱形觚 連座高29.5cm

白玉呈色潔白,質地瑩潤,局部有黃皮色。通體為扁棱柱形,自上而下三段轉角處出戟。大口外奢,口沿飾回紋,口下飾蕉葉紋。腹部略微外凸,以細密的雷紋為地,上勾勒獸面紋。高圈足,外撇,上修飾蕉葉紋,足邊環繞回紋。下承有紅木鏤雕底座。仿古玉器是清代玉器中很特殊的一種,模仿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卻並非為了表現青銅器的美學價值,而是為了滿足皇帝好古與追新的矛盾心理。清代這類仿古創新器極為興盛,本器為經典代表之一。

清初 福壽紋古玉磬 寬31cm;高50cm

磬是一種中國古代漢族石制打擊樂器和禮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懸石,右半像手執槌敲擊。最早用於漢民族的樂舞活動,後來用於歷代帝王、上層統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禮儀活動中的樂隊演奏,成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禮器”。唐宋以後新樂興起,磬僅用於祭祀儀式的雅樂樂隊。在清代,特磬和編磬在宮廷音樂中用途頗廣,是皇帝祭天、祭祖、祭孔時演奏的主要樂器。雍正時期宮廷畫師所繪《古玩圖》卷六及下卷八均有此類玉磬的詳細刻畫,可作為參考。

此品為一件清初的懸掛於紅木座架的古玉磬。玉磬呈色深褐,局部有黃褐,淺黃皮色,包漿樸拙古雅,深厚沈穩。表面采用鏤雕和淺浮雕技法雕琢鳳首紋、如意卷雲紋、蝙蝠紋五只及團壽紋。“蝠”因與“福”諧音,故有幸福美滿,吉祥如意,福壽安康等寓意,其與團壽相結合更寓意五福捧壽。座架頂端置一金屬勾懸掛煉鎖和玉磬。選用優質紅木料材,通體以鏤雕手法勾勒如意卷草紋。玉磬造型生動,紋飾華貴,精雕細刻,古意盎然。座架雋秀典雅,富力雍容,纖細精巧,美輪美奐。

清乾隆 仿古玉圭璧 玉長13.5cm;木架長18cm;高27cm

清中期 青白玉獸面紋出戟觚 連座高27.5cm

明 古玉夔龍觥 高10.5cm

清 白玉童子洗象 長11.5cm;寬6.5cm;高8cm

清中期 白玉鳳形尊 鎏金底座 長13.5cm;高10.5cm

清 白玉童子洗象擺件 長12.5cm;高10cm

明 灰白玉瑞獸香熏 長12cm;高14cm

宋-元 瑪瑙花形盒 直徑7.5cm

清乾隆 碧玉痕都斯坦風格 荷花式吸杯 長15cm 437,000 RMB

清乾隆中期以後,碧玉成為宮廷之中普遍使用的玉種,其色內蘊深沈,溫潤如凝脂,深得乾隆帝的喜愛。本品碧玉雕成,杯為蓮瓣式,花蕊作底,花瓣為器身,花梗作柄。荷梗內空,從梗莖端直通花蕊內,可以吸水。通體采用淺浮雕及陰線相接合之手法,雕琢花瓣脈絡清晰,荷梗處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書款。

其造型及樣式或可追溯於同時期痕都斯坦玉雕工藝。其工藝喜用豐富多樣的花葉紋裝飾,展現柔美而生機盎然的別樣玉器形態。帶柄的吸杯造型亦來源於印度及中亞地區帶流的碗及壺。本品較薄的器壁也是痕都斯坦玉器特有之風格。整器造型新穎別致,頗具異域風情,予人新穎奇巧的藝術觀感。

18世紀 白玉留皮螳螂捕蟬墜 長5cm 115,000 RMB

墜由白玉制成,玉質精純,局部帶有棕黃皮色,巧作一片蕉葉卷成扁圓形,於葉片較薄處鉆有一小孔,可供穿戴。葉脈凸起,堅實有力,葉片自然舒展,翻卷起伏,圓雕小蟬一只停於葉上,雙眼圓凸,雙翅收攏,蟬翼上絲絲細節分明,頸部節節突出,栩栩如生。其身後葉片收攏為蓋處隱藏有一只螳螂,頭部尖削,雙眼圓而突出,向前註視,鐮刀狀前肢前伸,弓起身子一副小心謹慎、準備捕蟬的樣子。整件玉墜無論是風動的樹葉,還是蟬與螳螂,均生動有型,寓意“螳螂捕蟬”,質地緊密細膩,包漿厚重自然,形態優雅流暢,題材別具匠心。

18世紀 白玉巧雕松鼠葡萄墜(加環) 149,500 RMB

取一巧色玉料,一半質白精潤,一半呈深棕糖色,並局部帶有灰褐沁色,古意盎然。白玉部分圓雕一松鼠攀伏於葡萄串上,圓眼尖嘴,神情機敏,身形蜷曲,似為葡萄的甘甜所吸引,垂涎欲滴。鏤雕枝葉掩映下的葡萄果實,葡萄粒飽滿豐實,油潤可餐。下部雕一片葉,葉脈清晰,翻卷有致。“松鼠葡萄”系我國清代常見吉祥紋飾之一,取松鼠及葡萄多有子嗣,子孫滿堂之意,以寓家族人丁興旺、基業豐碩之意。附有一高古三色絞絲環,古樸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