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碗碎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人生如碗,碗碎則無用,人去萬事空。

一日三餐,離不開碗,碗與我們緊密相連。

細細想來,人的一生和碗有太多相似之處。

我們應虛心向碗學習它的生存之道。

人生如碗,嘗遍苦甜

碗盛得下山珍海味,也咽得了野菜粗糧,裝得了千年美酒,也喝得了平淡涼水。

碗嘗遍了酸甜苦辣鹹,才知世間百味的不同。

人生如碗,嘗遍人生悲歡,體會人情冷暖。

喜怒哀樂,皆是生活的滋味,需要我們細細品味。

曹雪芹,一部“紅樓”天下知,書裏的悲歡離合,亦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

他出生於江寧名門望族,早年過著錦衣玉食、富貴風流的日子。

在家被祖母寵著,每日和姊妹丫鬟們一處,或讀書,或寫字,或彈琴下棋,吟詩作畫,鬥草簪花,過著悠閑自得,不知人間疾苦的蜜糖生活。

前半生衣食無憂,後半生的境遇卻急轉而下,到了不得不賣田度日的境地。

家被抄後,曹雪芹開始承擔起家庭的重擔,為生活奔波,為了家族復興而努力,勤奮讀書、訪師覓友。

但正因有了這番經歷,曹雪芹對人生才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寫成了巨著《紅樓夢》 。

享得了福,也吃得了苦,給原本平淡的生命增加點味道。

陳奕迅在《苦瓜》裏唱道:

“開始時挨一些苦,栽種絕處的花,幸得艱辛的引路,甜蜜不致太寡。”

吃得了苦你才知道何為甜,有了苦的滋味,才不會覺得甜過於寡淡。

人生如碗,方圓有度

古往今來,大多數的碗都以圓形為主,不管造型如何變,其構造都是接近圓。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取兩塊大小相同的泥塊,一個做成方形的碗,一個做成圓形的碗,我們把圓形的碗加滿水,然後倒進方形的碗裏就會溢出來,圓形的碗盛的更多。

而且,在儲存碗的時候,方形的碗不易存放且容易磕碰,圓形的碗可以疊放在一起,容易儲存。

碗因為少了一些棱角,它的容量就大了,與別的碗之間的碰撞就少了。

人也是如此,要懂得方圓有度,不可過於莽撞,意氣用事。

曾國藩早年間由於太過彰顯自己的鋒芒,不懂收斂,說話得罪了不少人,這讓他在仕途上遇到很大的阻力。

之後他開始反思,學著收起鋒芒,虛心傾聽他人意見,發現別人的長處,在秉持傲骨的同時,與人相處言辭謙恭,這才使他後來在官場上如魚得水、平步青雲。

為人處世,適當去除一些棱角,保持方圓有度,可以容納更多東西,亦懂得與人相處。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留天真。

人生如碗,底厚耐用

一只耐用的碗有這兩個特點:

一是底部比邊緣略厚,基礎打得好,上面才能承載更多食物。

二是大部分的碗都是從下往上逐步變寬,由少到多,逐次增加,才更穩定。

人也是如此,打好基礎,才能走得更穩;從一點一滴積累,後面的路才會更好。

縱觀歷史,成大事者,皆需在時間裏慢慢積累。

三國諸葛亮,日常多看書,多出去體察世態人情,才能坐在茅屋裏和劉備暢談天下事。

西漢司馬遷閱盡千百本史書,歷經十三年,潛心打磨,才成“史家之絕唱”。

明代李時珍,訪百川,行千裏,歷經二十七年,遭遇重阻,構建古典醫學巨著。

所以先有“厚積”,才能“薄發”。

我們只有不斷增加人生的厚度,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得先機,在優勝劣汰的潮流中脫穎而出。

《荀子·勸學》有雲: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想要走得遠,先走好腳下的每一步。

在人生風雨中深深紮根,然後才能枝繁葉茂,屹立於天地間而不懼風雨襲擊。

做人如碗,把底座打好,才能經得起歲月,結實耐用。

人生如碗,磨練成型

一堆散土如何變成一只結實的碗?

匠人先加水把土變成泥,再把泥捏造出碗的模型,最關鍵的一步是,把碗胚放入熔爐經過高溫炙烤,最後再次打磨,才能變成一只好用的碗。

如果溫度不夠,或者邊緣沒有打磨好,那麼這只碗就會變成殘次品,被人遺棄。

人也是如此,無磨練不成材,不經一番徹骨寒,難聞梅花撲鼻香。

王陽明的一生,是艱難的、困頓的、危機四伏的,而在他自己,卻又是坦蕩的、光明的、灑落的。

這是因為他總能坦然地接受磨難,並在磨難中反省,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在他35歲的那年寒冬裏,因進諫得罪權貴入獄,不僅有刑罰還有難以抵消的寒冷,無法入眠的他開始寫詩。

他並沒有因為人生變故而變得自暴自棄,放棄對儒學的追求,而是很快在獄中結識了其他友人,繼續講學論道。

後來,被貶謫到偏遠之地貴州龍場擔任龍場驛驛丞,盡管環境惡劣,語言不同,身處逆境,他也能隨遇而安,繼續著他的儒學之道。

人生路長,磨難頗多,唯有像王陽明一樣把磨難當作磨煉內心的事,我們才能鍛煉出強大的內心。

在人生的險灘上不被激流阻擋,順利航行。

人生如碗,裝多則溢

你裝和碗差不多體量的水,碗收下,但漫過碗口,碗就不要了。

碗不貪,人也應當如此。

老話說:“貪多嚼不爛”、“貪是萬惡源”、“為人莫貪,貪必有禍”。

古往今來多少人,都在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貪心沒有好下場,知足人常樂。

貪財為財累。

人人都愛財,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錢財身外物,夠用就好,多則無益。

和珅斂了一輩子財,一朝抄家,全部清零,擔著貪官的名號,被後世人千萬遍地謾罵著。

貪色為色傷。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貪圖美色,古往今來,多少英雄皆因沈迷美色而喪誌誤終身。

呂布貪圖貂蟬美色,殺了董卓,自己失去了誠信,最後淪落為“三姓家奴”,被世人嘲笑。

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菜根譚》裏有句話:

“討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虧;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損。”

世間煩惱何其多,想要清凈自在,當斷“心貪”。

人生如碗,磕磕碰碰

碗難免會磕磕碰碰,難免會有裂縫,人難免會跌跌撞撞,不那麼順遂。

但唯有經得起磕碰的碗,才不易碎,才經得起時間的打磨,用得長久。

人亦如此,誰不是一路跌跌撞撞地成長。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是許多人喜歡的詩詞大家,人們不僅僅是被他的詩詞折服,更是欽佩於他的人格。

說起蘇軾的一生,那是相當曲折。

少年發奮讀書,對未來充滿豪情壯誌,進京趕考,名動京師,一路順風順水進入朝堂,準備建功立業,大幹一番事業時,卻一再遭遇貶謫。

先是杭州,後又到密州、徐州、湖州,最後又因“烏臺詩案”牽扯,發配到荒涼的黃州。

前半生似乎一直在不同的地方輾轉徘徊,剛熟悉一個地方,又要到另一個地方,一直處在居無定所的漂泊狀態。

一生起起伏伏,幾經貶謫,但行走人世,向來坦蕩。

蘇軾從不曾抱怨,他把這些變故當成人生的常態,苦中作樂。

在杭州,他在西湖修了蘇堤為民造福;在黃州,他開荒種地,在坡地上構建自己的安身之所,還戲稱自己為“東坡居士”。

無論身處哪種境界,他都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把苦難寫成詩詞,他說“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些經歷造就了蘇軾的不凡,為蘇軾詩、詞、文的創作提供了營養。

有起伏才有故事,有故事才叫人生。

人生如碗,盛一碗悲歡,品人間苦甜;

人生如碗,存一世經歷,悟人情冷暖;

人生如碗,練一身本領,經歲月沈澱;

人生如碗,在磨練中自我成長,在磕磕絆絆中感悟此生,在積累中厚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