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整理擁擠的辦公桌的簡單介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不是每個人都能被看見,但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光。《我們這些小人物》主題征稿正在進行中,歡迎大家踴躍投稿。來稿請投同時投至:zhuangao@lifeweek.com.cn;zhuangao2@lifeweek.com.cn-本文系讀者投稿,不代表本刊立場-畫著精致的妝容,背著新款包包,踩著10cm的高跟鞋行事幹練地穿梭在高檔寫字樓間,坐在辦公桌前一邊小口啜著星巴克,一邊煞有節奏地敲著蘋果筆記本的鍵盤…… 偶像劇裏白領的一天都是這麼過去的。 終於熬出頭當上了小領導,還會有人喊你一聲“又青姐”。《我可能不會愛你》劇照 坐在電視機前的親朋好友總會有這樣一種錯覺,在大城市打工就一定有錢,至少是應該很有錢,在北京=掙得多,白領=小資。 “在北京一個月能掙好幾萬吧?”“我一個朋友的女兒也在北京,一個月到手四五萬呢。” 每次聽到這些話,美紀嘴角都會露出一絲苦笑,比起年輕貌美做了大區總監還有李大仁守護著的程又青,自己更像是臺劇《俗女養成記》中的陳嘉玲,一個漂在臺北但永遠不是臺北人的臺南女孩,39歲沒車沒房沒老公孩子,做著一份表面光鮮亮麗只有靠咬牙捏大腿才能撐下去的秘書工作,儼然大家眼中的女loser。《俗女養成記》劇照美紀不知道該怎麼跟親朋好友們解釋,在北京除了互聯網大廠的程序員,動輒談著幾百萬單子的銷售精英,更多的是帶客戶看房,風雨無阻永不疲憊的中介,快五十歲還在深夜裏給別人拉貨搬家的中年師傅,常常加班到深夜,每月發工資交了房租還了信用卡就所剩無幾的年輕人……除了名校畢業生、海歸,北漂大軍中還有大把的普通本科生、大專生,甚至還有因各種原因早在中學就輟學的人。他們中有些人會投入感興趣的領域,通過長時間磨練來提高自己的專業性,有些人進入技術領域或服務行業,還有人做起了小生意。 北京不僅是實現夢想的機遇之城,還是人們努力謀生、安身立命的地方,也是很多曾輸在起跑線上的人,再一次尋找自我的開始。 美紀曾在一家心儀的公司順利通過前兩輪面試,贏得領導的青睞,卻因為學歷不足在第三輪面試時被海歸博士老板拒絕了。 那天美紀在微博上寫道:鹹魚要想翻身很難,但我已別無選擇。談理想太俗收到上一家公司offer的時候,美紀滿心歡喜。月薪終於突破兩萬了,她特意去商場花3000塊錢買了件黑色風衣來犒賞自己。 入職不久便發現,在這家老北京人居多的公司裏,連自己帶的實習生都開車上下班,“美紀姐,要不要捎你一程到地鐵站?” 離下班時間還很早,客服部的姑娘們就開始梳妝打扮為晚上的三裏屯party做準備了,聽說這部門的姑娘們大多家裏都有好幾套房,月薪三千真的是來體驗生活的。 晚上十一點的辦公室裏,只剩美紀和幾個戰友為了第二天的選題焦頭爛額,為了追熱點趕稿子到深夜,為了永遠完不成的KPI無數次嘲笑自己當初腦袋抽筋選錯了行。不是所有文字從業者都像《欲望都市》中的Carrie一樣,坐在自己的小公寓裏喝一杯咖啡,抽上一支煙,優雅而隨意地面對窗戶敲打著鍵盤。 《欲望都市》Carrie的家比起在辦公桌前悠然地小口喝著星巴克,早高峰在擁擠的地鐵裏昏昏欲睡才是常態。每周五晚上下班回到家,美紀把穿過的衣物丟進洗衣機裏,仿佛一周的灰塵和地鐵裏留下的味道連同疲憊感一一隨著轟隆轟隆的轉動聲被衝走,一個隨時可能加班的周末開始了。當興趣變成了職業,就再難有心動和激情了。一年後美紀去了另一家新成立不久的公司,跳槽的唯一考慮因素就是工資到手比上家多了一點。“二十歲的時候談錢很俗,到了三十歲還在談理想的人更俗。”換工作後的第二天,美紀在微博裏這樣說。 大家都在尋找、努力、期待,可只有極少一部分人能夢想成真,大部分人還是在黎明到來之前的路上被房租房貸壓得喘不過氣。 當初的理想變成了支付房貸和房租的手段。 鄙視鏈 眼看能留在北京的希望一年比一年小,家鄉五線小城的房價一路狂追猛趕直逼燕郊,在燕郊和老家虛高的房價之間,美紀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她心裏清楚,這是留給自己最穩妥的一條後路。在老家和人聊天的時候,時常會感受到這樣一條長長的鄙視鏈: 北京紮根留下的>老家有穩定工作的>老家是非正式工但家裏有錢的>北漂但在老家買房的>北漂在哪裏都沒房的 ……直到去年,美紀才脫離這個小小金字塔的低端,從倒數第一跨越到了倒數第二。 美紀加進微信業主群才知道,不少業主都是全款買房的,也有人賣了舊房換新房,像自己這樣交著最低首付款的人並不多,畢竟這兩年商貸的利息很高。群裏大家聊最多的話題除了房子,就是孩子選擇哪所私立小學。其中一個業主告訴美紀,自己每天在單位做做數據打打遊戲,每月好幾千到手了,還有一個六十多歲退休後被返聘的月入萬元的老爸。這位業主還跟美紀開玩笑說,你看,咱小區在老家待著的人都比你想象中的有錢吧?美紀打心裏看不上這種啃老族,和群裏其他幾個北漂默默地拉了個小群,發現大家都面臨著同一個問題:買了房未必這兩年就回得去,回老家做什麼呢?房貸怎麼還?其中一個業主,曾在北京某互聯網大廠工作,月薪三萬,去年結婚後回老家定居。整整半年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做了點小本生意也賠的精光,面對一個月四五千的房貸,只能考慮重回北京找工作了。畢竟在老家的十八線小城,無論和什麼人打交道,很大程度上都是一個權力和關系說了算的地方。 人人都想在大城市紮根,人人都想衣錦還鄉,人人都想坐擁數套房子收租,人人都想自己的孩子讀私立學校,都幻想自己一覺醒來銀行卡裏的數字多了幾個零。 然而更多人的真相是:小時候不是別人家的孩子,中年後也不是別人家的父母。 “留不下的北京,回不去的家鄉,說的就是咱們這群人。”業主群裏一位同病相連的北漂感慨道。 北京,每一天都有人爭搶著來到這裏,又有人拼了命地想離開,也有人離開之後又回到這裏。他們在這裏追逐、驚喜、沮喪,最終得以認清自己。一名日常打扮很時尚的男孩,gay的身份在公司早已是公開的秘密,不少女同事都向他討教護膚經驗。他來自河南一個偏遠的小縣城,有次周五晚上吃飯多喝了兩杯對美紀說,多少年了,終於可以不用再隱瞞,終於可以不用被異樣的監視的目光追趕著,可以盡情做自己的精致男孩了。“不管我有沒有錢,有沒有房,甚至有可能一輩子都不結婚,但是在這兒能夠成為我自己,這一輩子我就已經算跨過及格線了。”《四重奏》劇照克萊格·泰勒在《倫敦人》中有這樣一段話:朋友問我,是否要回倫敦,對倫敦感覺如何。面對這個問題,我在各種可能的回答中跟自己交戰。我有一種錯綜復雜的感覺:有愛,有猶豫,又有反感。在加拿大,我記得住在鄉下的感受:我在陰暗的天底下走路,聽到樹搖動的聲音,感受著那種始終如一的節奏感,那種生命的節奏。一天是分上午和下午的,而每周的周日都有固定要做的事情,有儀式感。我曾經想,這就是生命應有的樣子。成長、家庭、死亡。可是倫敦,讓所有這些都被免除了。倫敦鼓勵對儀式和規則的抵抗和違背。我想念倫敦給我的一切,還有倫敦允許我成為的那個樣子。大多數夜班出租車司機都會對我強調他們對倫敦的愛,他們也有與我相似的觀感。我愛倫敦的混亂,還有混亂之中人們嘗試找尋的那種秩序感。我愛它提供的隱匿性。而我最想念的,是倫敦的能量,倫敦是推進力的化身,它給那些上進的人回報。美紀的故事很普通,和這座城市裏目之所及的很多打工人一樣,學歷不夠耀眼,資歷不夠光鮮,又沒有背景,光是來到這裏生存就需要莫大的勇氣。他們在這裏努力著,焦慮著,自由著,有的是為了走出與過去的拉扯,有的是為了被允許活成自己本來的樣子。我們或許一輩子也達不到世人為成功定下的標準線,與其被綁架在別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尺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如做一個努力的平凡人,也許更快樂呢。 美紀用力伸了個懶腰,拉開窗簾,用力感受早上的第一縷陽光。

長期征稿我們這些小人物

也許在歷史長河和浩瀚宇宙中,我們只不過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但在有限的生命裏,每個人都在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你是否也有一段難忘的職場故事,或是漂泊在外的艱辛歷程?《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三條版面現面向所有讀者征稿。歡迎來稿,與我們一起記錄這個時代的小人物。

征稿主題:我們這些小人物

原創要求:請作者保證投稿作品為自己的原創作品,未在任何公眾平臺(包括個人公眾號)發布過。作品(包括圖片)不含任何偽造、抄襲、洗稿及其他侵犯他人財產權、肖像權、知識產權問題,不涉及國家機密及他人商業秘密。若作品發生侵權或泄密問題,一切責任由作者自負。如因作者侵權等事項給本刊造成直接間接經濟損失,本刊保留向作者依法追償的權利。

字數要求:2000字~3000字之間

其他要求:地域不限、題材不限,但需保證是個人真實經歷。

來稿格式:小人物➕標題

此主題征稿將長期開放,被選中稿件將發布在《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三條位置,同時作者將獲得相應稿酬。請勿一稿多投,一經投稿,即默認由《三聯生活周刊》編輯修改及發送。投稿20天後未得到回復的,可轉投他處。

期待你的來稿!

稿件請同時發送至

zhuangao@lifeweek.com.cn;zhuangao2@lifeweek.com.cn

來稿請註明聯系電話,方便溝通。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轉載請聯系後臺。

點擊封面圖,一鍵下單

「你還會說方言嗎」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周刊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