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大海變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中國西北地區,包括新疆、甘肅、青海、阿拉善高原一帶等地區,是中國最幹旱的地區。西北地區的面積占據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這裏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沙漠戈壁廣布,降雨量稀少,絕大部分地區的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而西北地區的地表水量大約是2200億立方米/年,僅占全國總徑流量的8%左右。

可是歷史上的西北地區並非如同現在一樣幹旱。在兩漢時期,西北降水量要遠遠大於現在。根據《中國歷史地理》的資料顯示,在2000至300年前新冰期時,西域地區的氣候呈現濕冷狀態,降水量多、河水流量大,使得當時的西域出現了30多個小國。現在的許多沙漠地區,當時都被稱為:“沮澤”、“澤鹵”,《漢書·烏孫傳》稱當地“地莽平,多雨,寒”。

當時西域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國家,名為樓蘭,位於塔裏木河註入羅布泊之處,擁有天然的綠洲。《漢書》記載樓蘭國“戶千五百七十,口萬四千百,勝兵二千九百十二人”,也就是該國的人口有14000多人。可是隨著氣候逐漸幹旱,羅布泊逐漸消失了,樓蘭古城也只剩下了廢墟。

河西走廊,曾經是水土豐美之地。歷史上的祁連山森林密布,但是在唐宋遭到了大規模的破壞,森林變成了沙漠。從祁連山一帶發源的黑河,原本是一條大河,該河流在阿拉善一帶註入居延澤,居延澤曾經的水面達800平方公裏,但現在僅有8平方公裏。有相關證據表面,歷史上的黑河在灌滿了居延澤後,又繼續向東,沿著戈壁灘一線繼續東進,最終註入了黑龍江。

因為漢代西北的氣候相對濕潤,也使得西北成為了漢代經濟的重心。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然而從唐朝之後,西北氣候急劇惡化,關中地區已經不適合定都。

為什麼西北的氣候會越來越幹旱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類在西北的開發,導致這裏的植被被破壞。植被破壞後,導致水土流失,土地無法涵養水源,最終導致水資源缺乏。

不過,人類的破壞只是加速了西北的幹旱速度,就算沒有人類的幹預,西北的氣候也是不斷走向幹旱的。西北的氣候在上古時期之所以比較濕潤,這得益於冰川時代的遺留。在1萬年前,地球北半球還處於冰川時代,北亞、青藏高原、西域等地區都覆蓋著冰川。這些冰川就是西北的主要水源。

1萬年前,地球氣溫升高,冰川開始大規模地融化。當時的亞歐大陸普遍出現了大洪水,中國就有女媧補天的傳說。西北的冰川融化後,並沒有向其他地區一樣匯入河流、流向大海,而是匯集到了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等,形成了巨星的高原湖泊。現在的柴達木盆地有大量的鹽礦,這些鹽礦就是古代內流湖沈積下來的。

湖泊的大量存在,為西北提供了大量的水源。這些湖泊的水蒸發之後,又不斷形成降水,使得西北的氣候也十分的濕潤。但是西北的氣候系統也不是完全封閉的,該地區的湖泊蒸發的水汽只有一部分在當地變成了降雨,回到了當地,而還有很大一部分被西北風等吹到了其他地方。經過幾千年的不斷損耗,西北的湖泊就不斷萎縮,蒸發量不斷減少,降雨量也不斷下降,氣候自然變得越來越幹燥。

根據考察,上古時期西北和北方河流的徑流量是遠大於現在,那時候的北方河流可以進行水運,如今北方水運幾乎已經沒有了。而長江各上遊源頭的水量也比漢朝時期萎縮了一半以上。現在的青海湖比1萬年前萎縮了三分之一,水面高度下降了100米。可見,西北的氣候是一個不斷幹燥化的過程,如今,西北地區已經形成了塔克拉瑪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大型的沙漠。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西北的環境和經濟都會持續惡化。

改革開放後,中國非常重視環境的保護,開始在西北地區推行大規模的植被恢復運動。通過幾十年的植樹造林,新疆的森林覆蓋率也達到了5%。植樹造林也帶來了一些效果,例如新疆的降水量達到了建國以來的最高水平。然而,植樹造林,只能是緩解西北的幹旱局面,無法從根本上遏制西北變幹的發展趨勢。

要想徹底改變西北的幹燥趨勢,那就是給西北提供水源,讓西北原來的各大湖泊陸續恢復,進而加速植被的恢復,提高降雨量,最終達到了一種良性循環。目前來看,距離新疆最近的水源只有青藏高原。

在西藏南段,有一條很大的河流,名為雅魯藏布江,它的接受了許多印度洋來的水汽,徑流量很大。但是這條河的水量卻大部分流向了印度、孟加拉國。到了夏季,印度和孟加拉國洪水泛濫,而這時候的雅魯藏布江也達到了水量的高峰期,這些水白白流入印度,加重了印度的洪澇,也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而西北地區在夏季卻是最缺水的時候。

如果我們采取管道運輸的方式,將雅魯藏布江的水運輸到西北,既能夠為西北提供水源,還能夠減少印度、孟加拉國的洪澇災害,這是一舉兩得。因此,從長遠來看,藏水北調計劃是利國利民,勢在必行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