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周公解夢圖冊的詞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兒童節到了,每年這個節日不僅是孩子們的盛大派對,也是大人們追憶童年的時刻。

在天真無邪的童年生活裏,各式各樣的玩具不僅是陪伴我們成長的“好朋友”,也是我們探索世界的工具。對於每個人來說,玩具具有著特殊的意義,它代表著那一段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更象征了孩提時期的那顆純真童心。

魯迅先生曾說過:“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童心就像回憶裏純潔善良的一片樂土,玩具帶領我們發現了這個烏托邦,並留在那裏做一名守護者,繼續幫我們保管著那一段最單純美好的記憶。

早在漢代,古人最早稱呼玩具為“玩物”,東漢王符的《潛夫論•浮侈篇》有雲:“或做泥車、瓦狗、馬騎、倡俳諸戲弄小兒之具以巧詐。”

而到了宋朝,玩具市場才真正被開拓出來,據《東京夢華錄》裏記載,當時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南朱雀門外街”都是有名的玩具一條街,可以說玩具制造行業在大宋實現了空前的發達。

由此可見,古人早早地意識到了玩具對於孩童健康成長的意義與重要性,流傳至今的古代玩具無一不是歷史沈澱與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

想知道古人是如何生產制造玩具的?以下三個流程必不可少。

01創新型想法——紮根生活的創造力

古人對玩具的創意大部分來源於自然萬物的啟發,據《後漢書·郭伋傳》記載,郭伋[jí]去往美稷[jì]縣微服私訪時,兒童們紛紛騎著竹馬在道路兩旁迎接。美稷縣正是位於今天的內蒙古地區,所以現代人猜想“竹馬”可能就是通過模仿草原騎馬得來的靈感。

而經典的益智玩具——七巧板則誕生於宋代文人的宴會。

北宋有個書法家黃伯思非常熱愛交友與開派對,每次偶然遇見親朋好友都要順手發個邀請函,這讓他沒有辦法提前統計來客的人數。等客人陸續來臨的時候,可能就面臨桌子坐不下與沒坐滿的難題。幸好黃伯思有個機智的小腦瓜,他發明了一套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桌子,這樣就可以根據來客的人數自由組合排列,這也是七巧板最早的雛形。

想出了這樣的好辦法,黃伯思不禁暗暗在心裏佩服自己:“哎呀,我怎麼這麼聰明”,同時他還將自己的創意撰寫成一本組合家具圖冊,名為《燕幾圖》。

明代的嚴澄對“燕幾圖”加以改良,設計出了“蝶翅幾”,後來後人又不斷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簡化與創造,終於在清朝嘉慶年間形成了“七巧板”。當時的人們描述七巧板“體物肖形,隨手變幻,蓋遊戲之具,足以排悶破寂,故世俗皆喜為之。”

也就是說七巧板能神奇地排列組合成各種形狀,非常適合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於是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此外,七巧板還深受各國學者的關註與欣賞,在國際上被稱為“唐圖”,傳言拿破侖在被流放時也帶著七巧板來消遣取樂。

其實在漢代文化遺址中就已經發現了不少小玩具,有小陶龜、陶豬、綠釉陶狗、綠釉變形青蛙……,我們也可以想像古人正是樂於觀察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才掌握了思考創造的力量,他們對於玩具的無限創意來源於生活也歸根於生活。

02原生態加工——方便環保是首要制作法則

在生產力較為落後的古代,古人更喜歡用身邊常見的環保材料來制造玩具。

宋朝的小孩經常兩兩湊對,喜歡玩一種叫作“推棗磨”的玩具。

它的原理是將棗削去半邊,用小木棍固定在桌上,之後用兩端掛有棗的細竹蔑立於桌上露出的棗核之上,稍微一推,細竹蔑便會不斷旋轉。

推棗磨 《秋庭戲嬰圖》局部圖(圖片來源:無版權網站)

在古代,方便易得又環保的首選材料便是泥土,因此古人做泥塑玩具更是拿手絕活。

宋朝流行的時尚泥塑玩具是“磨喝樂”,相當於現代的芭比娃娃,當時的孩子們極為喜愛打扮成各式各樣小人的“磨喝樂”。宋金盈的《醉翁談錄》就有如下記載:“大小甚不一,價亦不廉。或加飾以男女衣服,有及於華奢者,南人目為巧兒。”在南宋的《西湖老人繁勝錄》中也出現了“磨喝樂”的花樣造型:“多著乾紅背心,系青紗裙兒;亦有著背兒,戴帽兒者。”

古人在市集上買“磨喝樂”(圖片來源:無版權網站)

除了泥,石頭也可以用來做玩具,明清時期,九連環開始成為新的流行玩具。

明代楊慎《丹鉛總錄》中描述最初的九連環是由玉石所制成的兩個互貫的圓環,“兩環互相貫為一,得其關捩,解之為二,又合而為一”。後來隨著生產力發展,逐漸開始用銅或鐵來代替玉石,圓環的數目也變成了九個,解法也更加多樣。

《紅樓夢》中就出現過寶玉與黛玉一起解九連環的場景。

圖片來源:《紅樓夢》

在元朝的《嬰戲圖》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木制的滑滑梯,更別說“花燈”、“布老虎”等這種紙制和布制的各種節令玩具也廣泛在民間傳播。

古人制作玩具不僅僅看重外表精致,更多考慮到了DIY(親手制造)的快樂,因此他們選用的原材料具有生活中方便易得又健康環保的特點,為的就是親子之間、小夥伴之間可以不受限制,用簡單的材料也能做成各種造型不一的玩具,從而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動手能力與創造力。

03趣味中實踐——動手動腦歡樂多

實際上,在唐代就已經有了一種叫做雙陸的桌遊玩具,不僅是小孩喜歡,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人人都為之狂熱。

雙陸是以馬形狀的制品作為棋子,黑色與白色各執一方、相互對弈,馬棋子先用完者為勝。

雙陸(圖片來源:無版權網站)

具體的玩法在明代的《三才圖會》中有詳細介紹,雙陸這種玩具大大考驗了玩者的智商與應變能力,為遊戲增加了更多趣味性,自然吸引了很多人著迷於此。

《唐國史補》中就記述了武則天也非常喜歡雙陸這種玩具,連做夢都夢見與大羅天女對弈,而且還老是輸棋。

好勝心很強的武則天醒來後還是很不服氣,讓狄仁傑來為自己解夢,狄仁傑在唐朝也是一位玩雙陸的高手,借機用“雙陸不勝,無子也”這句話來勸告武則天多關心自己的兒子。

清代曹寅曾用“鳩車竹馬”一詞來指代童年,其中,鳩車和竹馬作為受小孩子歡迎的古代玩具也是因為在玩樂過程中需要肢體上的協調配合,符合孩童好動的天性,所以小孩子不容易對此失去興趣。

鳩車的外形很像斑鳩,在脖子處安置一個系有繩子的圓環,底部再裝有兩輪子,就可以拉著到處行走。在陜西靖邊一座漢墓中,發現了一幅壁畫,畫中繪有一個手牽鳩車的兒童,據考古認證,這位兒童就是古代七歲就拜師孔子的項橐。

收藏於洛陽博物館的鳩車(圖片來源:無版權網站)

同時,“竹馬”也是古詩詞中經常出現的詞匯,李白就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名句。男孩騎著竹馬與女孩追逐嬉戲、相互丟青梅玩耍成為古代常見的童年娛樂項目,後來,人們也用“青梅竹馬”來形容從小玩到大的男女夥伴。

漸漸地,竹馬的樣式從一根竹竿發展到裝有輪子與竹篾[miè]紮制或紙糊的馬頭,到了現代更是精致,還成為了一種臺前表演的道具,帶給人們無限歡樂。

圖片來源:無版權網站

綜上,古代玩具的制作離不開創新型想法、原生態加工、趣味中實踐這三個關鍵的流程。

它凝結了古人的智慧與非凡的創造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們對世界的好奇心與實踐出真知的動手動腦能力,同時還充滿了童趣。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因此玩具的選擇至關重要,古人的玩具制作歷史或許給予我們現代人一定的啟發。

玩具的選擇與價格高低並不成正比,更在於它是否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所裨益。

正如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兒童的時間應當排滿種種吸引人的活動,做到既能發展他的思維,豐富他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又不損害童年時代的興趣。”

現代家長們無疑對兒童教育投入了更多的關註與重視,或許可以從制作一個容易上手的古代玩具開始呦。

餛飩異聞錄,專註世界奇聞異事,喜歡記得關註我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