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孕婦夢見大鱉送水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滁州,曾經在我心裏並沒有什麼存在感,只聽過語文課本裏的瑯琊山醉翁亭。直到最近才知道明太祖故裏、小崗村所在的鳳陽也屬於滁州,雖然離蚌埠那麼近。沒想到就在今年竟然有機會到滁州一遊,且是自駕遊的形式。而所見所聞更出乎我的意料,一路豐富精彩,收獲滿滿。

自駕遊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駕的方式旅行,自己的座駕,走自己的路,隨心所欲自由自在,不僅打卡景點,還能享受風景在路上的獨特體驗。於是越來越多的自駕路線也被開發出來,在安徽滁州,山水田園,奇觀地貌,人文歷史集中薈萃,不僅是安徽人喜歡的自駕線路,也吸引了來自江蘇、上海、浙江、山東、河南、湖北、江西等周邊省市的自駕遊愛好者。有幸來到滁州,租車自駕親自體驗江淮分水嶺和江淮嶺脊線的獨特魅力。

鳳陽鐘樓,鐘樓致高規制

我們的滁州自駕之旅從鳳陽開始,第一站來到著名的鳳陽中都鐘樓。在課本中就聽說過鳳陽這個地方,出了明朝開國皇帝,或許是為了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榮光,在本來無險可守的鳳陽"席鳳凰山以為殿",建造起一座規模宏大的中都城,以期“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然而在即將建成之際,洪武大帝突然決定停止建造並廢棄了這座都城,原因眾說紛紜,成了千古謎團,一座豪華都城的命運就此戛然而止。時光流過六百多年,當年宏偉的建築已蕩然無存,只剩下埋藏在地下的臺基,一根根木樁依然保存完好。

如今的中都鐘樓是依照當年的規制於2018年重建的,不同於其他古城依中軸線的布局,鳳陽鐘樓和鼓樓位於明中都城副軸線雲霽街的兩端,呈東西對峙分布。鐘樓為“九五開間”,規制之高在中國都城鐘樓中無出其右。大鐘重36噸,總高5.28米,口徑3.36米,外形參照南京大鐘亭“洪武二十一年鑄”大鐘,比北京的永樂大鐘大了好幾圈。銘文刻有明朝宋濂所著的《鳳陽府新鑄大鐘頌》、張樹虎創作的《鐘樓序》及明代鳳陽府示意圖。

在大鐘四周墻上,展示著與鐘有關的文字,鐘不僅是報時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穿過歷史的塵埃,傳播著超越時空的聲音,記載著一段段興衰榮辱的故事。

鐘樓內部正在布置一系列展廳,按照明初中都皇城的面貌復原,展示明代的制度習俗和這座小縣城曾經不凡的身世,讓我們通過這座頂級規格的鐘樓一窺大明中都的恢宏氣勢,更感嘆昔日的輝煌已化為塵土,晨鐘暮鼓之間,不變的唯有時光歲月的流逝。

自駕遊鳳陽,當然不能錯過鳳陽美食,當地朋友推薦我們去了明中都皇城國家遺址公園旁邊的洪武大酒店。在這裏,每一個房間的取名都富有當地特色,墻上的裝飾和字畫介紹著明朝初期的歷史人物。以明太祖朱元璋從逃荒要飯、出家為僧到當上皇帝這段傳奇的創業歷史和留下的眾多傳說為背景,分“洪武帝王宴”、“洪武皇後宴”、“洪武家宴”三個系列,每個系列36道菜,從民間粗茶淡飯到皇家珍饈禦宴,108道菜背後都有故事。在這裏我們品嘗到了糟魚、傳說中的桃花糕(逃荒糕)和珍珠翡翠白玉湯。

農村改革發源地,鳳陽小崗村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一年更比一年荒。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著花鼓走四方。漫天風雪白茫茫,母女相依受淒涼,嘗盡人間辛酸事,饑寒交迫淚汪汪……”寫進音樂課本的鳳陽花鼓戲,即使記不完整歌詞,曲調也能哼上幾聲,在這段膾炙人口的唱詞中,曾經的帝王之鄉,竟落魄到如此地步。窮則思變,就在這片土地上,掀起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浪潮,要了解四十多年前的這段歷史,一定要到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小崗村去看看。

走進當年農家,在這間保留著當年樣貌的房子裏,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什麼叫家徒四壁。1978年,就在這間房子裏,小崗村的十八位農民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紅手印,以極大的勇氣簽下這份生死狀,創造了“敢想敢幹,敢為天下先”的“小崗精神”,就此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序幕。

當年農家的後院裏,展示了不同年代村民家的場景,改革帶來了新生活,家什越來越多了,日子越來越好了,村子也越來越漂亮了,如今的小崗村,已成為中國十大名村、中國幸福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旅遊名村、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位老奶奶為我們演唱了一曲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鳳陽花鼓,唱詞不再是逃荒討飯的悲涼淒慘,而是充滿了對美好新生活的歌頌和對以大包幹為代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贊美。為了更清楚地了解這段歷史,我們來到了大包幹紀念館。

紀念館門前,醒目的大字由萬裏同誌親筆題寫。晚年嚴格奉行不參加剪彩、奠基等活動,不再擔任名譽職務,不寫序言不題詞的“三不主義”的萬裏同誌能夠破例為紀念館題詞,可見老人家對鳳陽小崗村的一片深情。

大包幹紀念館有溯源、抉擇、巨變、崛起、關愛五個部分,記錄了中國農村改革開放進程中這段濃墨重彩的歷史片段。七十年代末期,小崗村人均口糧不到200斤,收入不足30元,生活陷入了極度困難,有的村民迫於生存撿起了前輩的花鼓,背井離鄉流浪乞討。1978年,“包幹到組”的生產責任制沒有打破大鍋飯的積弊,村民的積極性和情緒依舊低落。

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在這個冬天的夜晚,十八位莊稼漢聚在一間破舊的茅草房,決定按戶分田單幹,冒著巨大的風險在“生死契約”上按下了紅手印。說幹就幹,當晚,他們就把田地、農具分到每家每戶,用“包幹到戶”的行動做出勇敢的探索。在那個時代,這種大膽的做法突破了思想的禁錮,也遭到了各種非議,好在有各級的肯定和支持,把小崗村的做法作為範例在各地推廣。

時間到了1981年,一號文件肯定了“包產到戶”、“包幹到戶”都是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小崗村人創造的“大包幹”終於獲得了合法的地位。“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生產力的解放讓村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生產效率成倍提高,大包幹後的第一個秋天,全隊糧食總產比上年增產六倍多,18戶農民中有12戶收了3萬斤糧,油料總產7.5萬斤,超過了合作化以來20多年油料產量的總和;社員人均收入311元,比上年增長六倍多。小崗村不僅解決了溫飽,告別了貧困,在致富的道路上也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小崗村人自發創造的“大包幹”,是農民的選擇,是時代的趨勢,突破了思想的束縛,打破了“大鍋飯”,突破了二十多年農業停滯不前的狀況,闖出了農村改革的道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成為全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當年18位“大包幹”帶頭人、農村改革的先行者被授予"最美奮鬥者集體”、“改革先鋒”的榮譽稱號並頒發獎章。那張按下手印的托孤“生死狀”已成為見證改革開放的珍貴文物,收藏在國家博物館。小崗村也成為我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和中國改革的標誌,名副其實的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

熔巖地貌狼巷迷谷

鳳陽不僅有深厚的歷史人文,精彩的故事,也有秀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地質地貌。離開小崗村,鳳陽花鼓的旋律還在耳邊回響,一轉眼我們的自駕之旅已經來到了第三站——狼巷迷谷。

狼巷迷谷作為景區的時間並不長,過去是一片山野谷地,石灰巖溶地貌在億萬年風和水的侵蝕下形成了一條條縱橫交錯的溝壑,像一座天然迷宮,走進去搞不好會把自己走丟了,因此一直以來很少有人造訪,少了人類的打擾,這裏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據說經常有狼出沒,於是有個“狼巷迷谷”這個生動形象的名字。

如今的狼巷迷谷景區是當地林場在恢復清理禪窟寺、禪窟洞的基礎上開發的又一處景點,在這裏不僅能看到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了解自然地質變遷的傑作,曲折回環的參觀路線也頗具探險味道,其中狹窄的地方僅容一人勉強通過。在附近還陸續修建了棧道,把幾處景點聯通起來,可以和禪窟寺、禪窟洞連線參觀。

江淮分水嶺,這條自駕黃金線的道路刷上了三種顏色,給一路的風景又增添了幾分色彩。離開鳳陽縣,進入定遠縣境內,來到鳳陽山南麓的黃山水庫,我們在橋頭停下來。雖然不是什麼著名景點,但有山有水的地方就有風景,路邊山坡上醒目的大字成了拍照打卡點,我們看到很多自駕的遊客路過都會停下來走走拍拍,自駕遊的樂趣之一就在於此。

夜遊定遠古城

一路自駕一路看風景,每一處都貪戀多看幾眼,到達定遠縣城時天已經黑透了。又圓又亮的大月亮剛剛升起來,中秋晚宴選在定遠古城的徽韻樓。甲魚、大閘蟹、小龍蝦、臭鱖魚,都是這裏的拿手好菜,最受歡迎的是香煎蝦餅和手工圓子,被我們一掃而光。

這一晚我們住宿在古城邊的梅蘭亭,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築,寬敞的房間還有一個陽臺,走出去就能看到外面的夜景,遠遠望去,古城裏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於是我們放好行李簡單收拾一下就出去夜逛古城了。

定遠位於安徽東部,東接滁州,西鄰淮南,南依合肥,北連蚌埠,靠近長江三角洲,古時就被贊為“境連八邑,衢通九省”。定遠縣歷史悠久,戰國時,為淮夷之地,秦漢時期屬九江郡陰陵、東城縣,三國魏晉時屬淮南郡。公元524年,梁武帝派定遠將軍曹世宗攻破西曲陽,收復淮南,將西曲陽、陰陵、東城三縣並為定遠郡,取安定邊界、收復遠方失地之意,置定遠縣。隋唐五代時,屬濠州管轄。明洪武二年(1369年),定遠縣直屬中都(今鳳陽)。十三年屬六部鳳陽府。永樂元年(1403年)屬南京鳳陽府。清代初年定遠縣屬江南行省,康熙六年(1667年)屬安徽省鳳潁六泗道鳳陽府。

眼前的定遠古城是近年來新開發的仿古街區,兩千多米青石板鋪就的長街上,融合了當地的將相文化、紅色文化、徽商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將餐飲、娛樂、休閑、度假、民居、客棧、民俗體驗集中起來,形成了吃、住、遊、購、娛一條龍的文旅綜合體。特別到了晚上,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紅火熱鬧的夜市不僅吸引了眾多外地遊客,也是本地市民休閑的好去處,特色美食滿街飄香,各種遊樂項目不僅孩子們喜歡,大人也愛玩。千年古鎮,十裏長街,燈火通明,人山人海。看夜景,逛夜市,品美食,定遠古城的夜生活如此豐富多彩。

定遠縣有1500年的建城史,文化底蘊深厚,名人輩出。東吳名將魯肅、南宋名相董槐、明朝開國元勛藍玉、抗倭英雄戚繼光均出身於此。這裏還是北宋包拯首任知縣之地,一座縣城走出這麼多人物,因此定遠也被稱為將相故裏。

在定遠縣分布著很多歷史遺跡,也流傳著很多傳奇的故事。相傳東漢楚相令狐子伯少年時曾避難讀書於此,為酬謝藕塘父老和僧人教養之恩,在廟後山巔興建了七級浮屠,取名“文峰塔”,後人為懷念子伯改名為“令狐塔”。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在此駐足留連,呤詩作賦。定遠縣城南30公裏的二龍鄉潭村有一座橢圓形土堆大墓,墓前石碑碑文為“西楚霸王虞姬之墓”,提寫的對聯為:“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冢伴黃昏。”橫批“巾幗千秋”。此外,定遠還有中九華寺、金山滴水寺、爐橋古鎮等眾多古跡,聽說在大橫山還有一處地質奇觀,於是第二天一早,我們便自駕前往一看究竟。

定遠紅石峽,華東罕見的丹霞地貌

自駕來到定遠縣大橫山南麓,去看這一處地質奇觀。只見山坡上的巖石呈現出火紅的色彩。億萬年滄海桑田的地質變遷加上流水和風的侵蝕,給這片山石刻畫出一道道時光與歲月的痕跡。由砂礫巖構成的丹霞地貌在華東非常罕見,在安徽和江淮地區則是獨一無二的景觀。

紅石峽丹霞地貌占地約2平方公裏,赭紅的色彩和波浪般優美的紋理線條,讓這成為上佳的拍照取景地,不需要特別的濾鏡,也能拍出美美的照片。如今紅石峽的美照已經在網上傳播開來,成為定遠縣一處網紅景點,尤其吸引自駕的遊人前來打卡。

明光黃寨草場,原生態曠野

離開大橫山,繼續自駕江淮分水嶺,穿過一座座村莊,一片片農田,爬上起伏的山坡,眼前的視野逐漸變得開闊起來,樹木越來越稀少,也不見開墾過的田地,山坡上是自然生長的草地,我們來到了黃寨草場。

印象裏華東是田地連片、村莊密布、人口密集的地方,這麼大片的土地竟然沒有被開墾,背後一定有原因。聽當地人給我們講,黃寨草場因明代南太仆寺在這裏設立大黃寨、小黃寨飼養軍馬而得名。

上世紀60年代, 黃寨草場曾經是軍馬場和種牛繁育基地,作為軍馬場的用途一直延續到80年代。百萬大裁軍之後,軍馬退出歷史舞臺,這片草場卻完好地保留了下來。經過80年代末的飛播種草,植被覆蓋率提高到90%以上,加上周圍沒有工業汙染,黃寨草場成為華東地區少有的生態草原。

黃寨草場距明光城區約30公裏處,總面積3400公頃,規劃開發面積1200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360公頃。草場周圍有老嘉山、中嘉山、小嘉山、小橫山、魯山、清明山、尖山、杏山、寶塔山等九座山環抱,與躍龍湖交織鑲嵌,丘陵起伏,水岸曲折,綠草如茵,野鳥成群,還有牛兒悠閑得吃草、洗澡,一片生機盎然的鄉野風景。

黃寨草場並不是景區景點,還處於未開發的原始狀態,除了自駕,幾乎沒有其他的交通方式前往,草場內也沒有食宿條件,要到幾十公裏外面的鎮裏解決。但這份野生狀態的景觀正是當今的人們向往的原生態,安徽的壩上,安徽的呼倫貝爾,安徽的千島湖……各種名稱背後,是對自然美好的向往。

來安寶山村,皖東銀杏王

離開明光黃寨草場,自駕到月牙灣生態園享用了一頓當地農家特色的午餐,我們繼續驅車來到來安縣楊郢鄉寶山村,親眼目睹皖東銀杏王的風采。沿著臺階走上山坡,一棵巨大的銀杏樹呈現在我們眼前,樹高20多米,一畝多面積都在樹冠的庇護之下。樹下還長出了幾棵小樹,有大有小,組成了四世同堂的場面。據專家推斷,這棵古樹的年紀在1500年以上,在皖東地區是當之無愧的壽星,因此被稱為“皖東銀杏王”。

古樹下總會有傳說和故事,據說宋太祖趙匡胤在當皇帝之前曾經路過這裏,在樹下拴馬。巾幗英雄穆桂英帥兵駐紮在石固山,經常到寶山習武。遠征啟程前在樹下舉行誓師大會。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此處,稱贊其為“萬古千秋”。

過去,這裏有一雌一雄兩棵古樹,50年代大煉鋼鐵時雄樹被砍,剩下的這棵雌樹也是命運多舛,經歷兩次大火,僥幸保命。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古樹的保護,修建了臺基護欄,清除朽木填補樹洞,在護欄之外設置了香爐,安排專人看護,讓古樹重現生機,讓後人也能有幸看到這棵活化石般的銀杏王。

嶺上觀景臺,界牌古村落

告別皖東銀杏王,繼續自駕來安之旅。為了打造江淮分水嶺自駕線路,在路中央刷上了三種色彩的分割線,每兩縣交界和自駕線入口設立了標牌,還在路邊建造了觀景臺,讓自駕的遊客短暫休息的同時還能更安全方便地看看路上的風景。在來安嶺上觀景臺,我們停下車,太陽漸漸降低了,在山林田陌間灑下暖色的光,觀景臺上鄉愁的圖案和字樣十分應景,勾起了路過遊客的鄉野情懷,想去當地的村子裏走一走,看一看。

在來安縣城以北大概30公裏,與江蘇淮安交界的地方,有一個村落名叫界牌村,特別之處並不是兩縣交界的地理位置,而是村裏的老房子。這些老房子建於上世紀60、70年代,37座房子有35座就地取材當地的玄武巖幹砌而成。院墻、房屋呈現玄武巖灰黑的本色,整齊、粗糙的質感顯得古樸而滄桑。這些民居已申請為歷史建築,成為江淮分水嶺自駕線路上的一處旅遊打卡點。

高山觀景臺三樂亭,余輝映照屯倉湖

在楊郢鄉,還有一處非常適合拍照的打卡點,離開界牌村趕到這裏太陽已經落山,只剩下余暉映照在天際線上,倒映在湖水中。觀景臺位於誌凡村高山組境內,因此取名高山觀景臺。最佳觀景位置建造了一座亭子名為“三樂亭”,可以俯視屯倉水庫全貌。

山上風車飛舞,湖岸、遠山和三樂亭都呈現為剪影。樂山、樂水、樂川,樂天、樂地、樂人,古聖先賢的三樂境界我們或許很難達到,但眼前的景觀、自駕的樂趣和這一天所見所聞的收獲,已經不止三樂,遠遠超出了之前的預期。直到天色徹底黑下來,肚子已提出抗議,才發覺該享受另外一樂——當地美食了。聽說楊郢的羊湯很有名,於是晚餐找了一家全羊館,美美得吃一頓。既來之,則安之,江淮分水嶺來安段自駕旅程,來了,也安逸了。

天長古城崇本門,與唐玄宗有關

晚餐過後沿著江淮分水嶺繼續向東,我們來到滁州最東端的天長市。天長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說起這個名字的來歷和唐玄宗有著很深的淵源。不知道唐朝有沒有假日辦,如果有的話,天長的名字就出自這個部門。為紀念唐玄宗生日,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當時的假日辦將每年的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將幾個地方合並重組,“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距今已有近1300年的歷史。到了天寶七年,可能覺得千秋萬代不夠長久,天長地久才是追求,於是假日辦又出新辦法,改千秋節為天長節,千秋縣隨之改名為天長縣,屬淮南道揚州。從這個時候開始,天長縣的地域範圍和名稱確定之後,歷朝歷代一直延續下來。

天長縣城墻最初為土城,到了明代嘉靖年間,為了防禦倭寇天長知縣黃泰然請旨易土為磚,經過一年的建設,建成了高2丈,周長1046丈的城墻。天長城並不是正方形,而是根據地形由東至北,由西向南折略呈葫蘆形,東、西、南、北建有四座城門樓,東為啟文門,西為崇本門,南為長春門,北為永福門。嘉靖四十五年,繼續擴建挖掘了護城河,在東西兩門建造了月城。經過四百多年的歲月與戰火,城墻城門嚴重損毀面目全非。

2017年在修復護城河清淤施工時,在老西門附近發現了城門墻根遺址,出土了完整的城門洞條石和墻磚。在向上級報告後,工程立即停止,考古團隊進駐開展發掘工作。通過發掘出來的實物和《天長縣誌》、《備修天長縣誌稿》等歷史文獻推測,認定這裏就是明代嘉靖年間修建的西月城及城門遺址。

發掘過程中,發現了一塊刻有銘文的城磚,一面磚書“吉安府委提調官沈宣囗府吏吳彬”、“廬陵縣提調官縣丞章道庸司吏劉斈禮”。另一面磚書“總甲劉以兵甲首晏尚中小甲陳文正”、“窯匠王囗囗人夫陳顯中”。裏面既有地名、官名也有人名,信息量很大。從這塊磚可以看出,早在明代就已經有了產品實名制和質量監督追蹤問責體系。為研究明朝行政管理、官職制度提供了物證。

為了保護古城墻遺址,重現城門雄姿,在遺址之上重建了城門和門樓,城墻內部建成文化展示廳,展示了古城墻的來龍去脈、結構特點以及背後的故事。在博物館透過腳下的玻璃就能看到地下的城墻遺址保護層,還可以走下去近距離參觀,和四百多年前的古跡面對面。

城門上建有一座明清風格的城樓。站在樓上登高望遠,老西門附近的仿古建築和遠處現代的高樓盡收眼底。城門下西月城建有園林景觀和古街,特色美食、琳瑯滿目的藝術品,還有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在這裏匯集,展示著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地域文化。可惜參觀完遺址和展廳之後時間太晚,古街已經夜深人靜,登上城樓喝茶閑聊片刻之後就到賓館休息了。

天長99公路,川橋水庫

早上駛出市區大概10公裏,來到川橋水庫邊。水庫生態自然,環境優越,魚蝦肥美,很多野生鳥類在此棲息,也吸引了眾多垂釣愛好者。江淮分水嶺自駕線路天長段,以“天長地久”為主題,取名天長99公路。這一路段起點為G345來安交界,全長53公裏,串聯起汊澗起釜山、“皖東最後一個古村落”長山村、新街川橋水庫、鄭集、金牛湖、金集等一系列美麗鄉鎮景點,形成一條完整的景觀帶。

從地圖上看,天長市像安徽伸入江蘇懷抱的一個小拳頭,北與金湖縣、盱眙縣毗鄰,東和東北方向與高郵市隔湖相望,東南、南、西南三個方向分別與揚州、儀征及南京市六合區接壤,只有西邊一個方向與安徽滁州的來安縣相鄰。為了節省時間我們駕車駛上高速公路,穿過南京再進入滁州,來到全椒娘娘頂。

全椒娘娘頂,愛情故事悲劇收場

娘娘頂位於滁州全椒縣龍山風景區,距離龍山寺兩公裏,海拔289.6米,是龍山的主峰。山頂上原有一座娘娘廟,為南朝梁武帝所建,在這背後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傳說南朝齊時,蕭衍跟隨兄蕭懿至全椒。蕭衍英俊聰明又好學,經常來這處幽靜之地讀書。還有一說法是蕭衍兵敗逃到龍山寺,隱姓埋名當了和尚。當時龍山寺有僧尼六百多人,香火興旺,但蕭衍並不安於現狀,經常悄悄來到龍山頂苦讀兵書,力圖東山再起。

話說龍山寺裏有一位尼姑,因不願接受強加的婚事,一氣之下跑到龍山寺出家為尼,名喚慧姑,慧姑心地善良,詩、書、琴、棋、畫樣樣精通。見這位英俊的小夥子經常一人到龍山頂上讀書,想必是胸懷大誌之士,日後定能成就一番事業,於是經常為蕭衍端茶送水,兩人談古論今頗為投緣,日久生情。蕭衍定下誓言:“他日若有踐祚(即皇帝位)之分,定迎慧姑為正宮。”

後來齊主殺其兄蕭懿,蕭衍起兵滅齊稱帝,改國號為梁。當上皇帝的蕭衍帶著龍車鳳輦,來到龍山寺接慧姑回京城,卻得到了慧姑因思念情切,已經撒手人寰的消息。梁武帝悲痛不已,在龍山頂上修建了一座“娘娘廟”,親筆題寫廟名,供奉慧姑坐像。

娘娘頂因娘娘廟而得名,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附近的百姓經常來娘娘廟進香,香火之盛不遜龍山寺,直到解放前夕,軍閥為了在司令部旁邊蓋大戲臺,拆掉了娘娘廟,只剩下墻基遺址在龍山頂上。如今娘娘頂上建成了一座五層寶塔,也是一座位置絕佳的觀景臺。登高俯瞰,遠處群山疊嶂,四周田地池塘,風車迎風舞動,腳下山林茂密,山間公路曲折蜿蜒。

全長5公裏的龍山山脊線彩繪道路是江淮嶺脊線全椒慢嶺段的一部分,把周圍的景點聯系起來,在這附近有一座神山國家森林公園、大墅龍山和山湖灣兩個度假區,龍山寺、三塔寺和神山寺三座千年古剎,牧龍山石斛基地、悠然自得、自然樂園、藍莓采摘園四個采摘樂園,還有“中國十大最美鄉村”黃栗樹村,皖東地區著名紅色旅遊基地周家崗烈士陵園。沿著江淮嶺脊線全椒慢嶺,一路自駕,一路精彩。

十裏長杉愛情大道

全椒縣有一條自駕遊愛好者特別喜歡的網紅公路,路兩邊上萬棵水杉排列成三排,中間一條車道一條步道,塗成五彩的顏色,延綿數公裏,因此得名“十裏長杉”。“十裏水杉”分南北兩段,北段1314米恰好位於江淮嶺脊線全椒慢嶺段(椒嶺風景線)。1314諧音寓意一生一世,因此被稱為“愛情大道”。

水杉是我國特有的樹種,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樹幹筆直,樹形優美,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特別是到了秋天,色彩更有味道。十裏長杉景點距離滁州市30公裏,距離南京市60公裏,距離合肥市80多公裏。現在已經成為滁州江淮分水嶺風景道上的一處網紅打卡點。

南譙井楠茗宿,田園慢生活

自駕旅行的時光是快樂的,不僅歡樂,過得還快。一上午時間一晃而過,轉眼又到了午餐的時候。駕車來到南譙井楠茗宿,主人已經為我們泡好了茶,準備了一桌美味。民宿開辟了自家的菜園農場,用自產新鮮食材做菜,讓客人品嘗地道的農家味道,雖說是農家菜,註重美味的同時也頗具賣相,擺盤造型精致美觀,而且很多道菜都與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聽說在文化美食大賽上還曾獲過獎。

井楠茗宿位於滁州南譙區施集鎮,瑯琊山西山腳下,臨近黃栗樹水庫。這裏山勢平緩,水流縱橫,氣候濕潤,山間經常雲霧繚繞,獨特的小氣候和土壤成就了井楠綠茶優秀的品質。山間茶園錯落分布,層層疊疊,一派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

有了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井楠村開發起了旅遊,2019年市、區、鎮、村共同出資成立公司,開發“飲春雪”民宿項目,把村裏閑置的房屋和宅基地利用起來,精心設計改造,打造皖東"最美民宿",讓遊客親近大自然,體驗鄉村田園慢生活。

聽說井楠茗宿的每一座房子都有名字,走近一看,並不是想象中的詩意詞匯,而是原來房主人樸實的名字,沒有風花雪月的浪漫,卻多了幾分親切感,仿佛回到過去那種鄉鄰鄉親在一起生活的場景,更容易勾起年紀稍長的人們曾經的回憶。

外表看來很普通的鄉村民房,內部可不簡單,精致的裝修設計,給住客提供日常起居必備設施的同時,在房子裏開辟了多樣的活動空間。每一個房間都是景觀房,無論是品茶、小坐發呆還是大浴缸裏泡澡,與窗外田園風景為伴,都格外愜意。

民宿群有客房28間,餐飲包間(房)8間,配套一個遊客服務中心,還有酒吧、露天泳池、文創超市、燒烤區、景觀亭、風雨連廊、生態農莊、水上遊玩區等,各種功能區域一應俱全,讓度假生活豐富多彩。

民宿在提供住宿的同時,還為遊客提供了豐富的體驗項目,遊船戲水,玫瑰園參觀,果園、茶園采摘,制茶,茶道、食味、手作、養生、派對……在這裏已超出了簡單的休閑度假,淡淡茶香中品位濃濃的文化味道。

瑯琊山醉翁亭,在乎山水之間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一部《醉翁亭》記,因寫進了中學課本,讓瑯琊山和醉翁亭人人皆知,成了滁州最響亮的名片。我們三天的江淮自駕之旅,也以滁州瑯琊山作為收官壓軸的大戲。

瑯琊山位於滁州市西南約5公裏,隨著市區的擴張,這裏已經成為一座城邊的大公園。瑯琊山屬於低山丘陵,最高處海拔321米,山上植被茂密,被認定為國家森林公園。山清水秀的風景在滁州比比皆是,瑯琊山的獨特之處在於文化底蘊,醉翁亭則是名氣最大的景點。

“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並稱為“中國四大名亭”。為北宋時期寶應寺的智仙和尚建造,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有山,有林,有泉,有酒,有朋友,有故事。這樣的環境現在看來也十分愜意,難怪太守陶醉於此,將山水之樂寓之於酒,與眾同樂,寫下千古名篇。

千年來醉翁亭歷經多次損毀重修,從最初的一間亭子,逐漸增補擴建,到明代最為興盛,建成房屋“數百柱”,形成了一片園林建築群。清鹹豐年間(1851年—1861年),醉翁亭及周圍的建築毀於太平軍戰火。光緒七年(1881年)重修恢復了原樣。如今的醉翁亭建築群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臺,風格各具特色,被稱為“醉翁九景”。瑯琊山是一處文化名山,自唐宋以來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文征明、曾鞏、薛時雨等歷代文豪墨客,賦詩題詠,留下眾多佳作,給這片秀美山水增添了詩情畫意和文化的味道。

自駕江淮,一路精彩。不知不覺中,三天的滁州自駕之旅已經走到了最後一站。原以為三天時間富富有余,走下來才知道只是管中窺豹,走馬觀花。雖然自駕遊效率很高,但還有太多的地方沒有涉及。要好好逛逛滁州,至少要十天半月的時間,僅江淮分水嶺和江淮嶺脊線自駕就足夠玩一個星期。這裏的山川湖泊、地質地貌、森林草場、鄉野田疇,這裏的悠久歷史、名人故事、風情文化、人文精神,刷新了我對這片土地的認知,滁州不再是一個缺乏存在感的城市,是華東自駕遊最佳的目的地之一,來過,便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