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自己有結石的簡單介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我們都在自我放逐的路上,尋找生命的光。 ——艾米·利普特羅特 《島嶼之書》

你有沒有一本,承載著你回憶的書?

一本讓你拿起來,就回憶起當時閱讀的心情,回憶起當時的人、事、物的書。

如果有,無疑你是幸運的。人一輩子,所有事物,生不帶來,死也帶不走,留下的,不就是回憶嗎?

世間萬物本沒有意義,是人為賦予了萬物故事,萬物給予人以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不可否認,各種感官都很敏感 ,但是缺乏一個理性的大腦去梳理,然後交織在一起,也就形成了被情感放大後的產物。

所以有的感受,並不一定如當時體驗得那麼深,這也是為什麼,當你暮然回首,發現當時的一切真實而又矯情。

以上的領悟,來自於一本書《島嶼之書》,這本書由英國作家,艾米·科普特羅特所寫,她出生於蘇格蘭奧克尼群島上的一個農場。

《島嶼之書》記錄了一個人內心真正轉變的過程。從沈迷酒精痛苦不堪、無法自拔,到自我救贖。把內心心路歷程與外界大自然的記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部情感飽滿,勇敢自省的回憶錄。

作者艾米的閱歷豐富,為藝術家做過模特,當過蹦床運動員,在貝類加工廠工作過,也在石油碼頭做過清潔工。從這個角度看,她也只是個普通人。

在倫敦漂泊時,艾米還做過多種短工,她現為《愛丁堡學生報》編輯,奧克尼當地報紙《今日奧克尼》專欄作家。

《島嶼之書》是艾米出版的第一本書,是溫賴特獎的獲獎作品,入圍了《星期日泰晤士報》十大暢銷書。

《衛報》評選此書為“年度最佳自然文學作品”,但如果你看過此書,你並不會完全認同這種說法。

出版社則稱《島嶼之書》是:“世界盡頭的自然筆記,靈魂自贖的歸鄉之旅,媲美《瓦爾登湖》的震撼之作”。

我個人覺得,如果把本書當作“震撼人心的文學佳作”來看待,作者的寫作手法和文筆並不算特別出彩,只是用樸實的語言,講了親身經歷的真實故事。不過書籍本身的內容,卻讓人打開了不一樣的視野。

一、一位勇敢的自我剖析者。

“藝術、時尚、文學和搖滾的世界都太吸引人了,很容易就誘我墮落”。

18歲時,艾米離開奧克尼老家前,列過一張想做的事情清單,還配上了這句敏銳的預言,仿佛為後續發生的事情,埋下了伏筆。

作者艾米,把自己酗酒到戒酒的回憶,結合自然筆記,以敏感細膩的心緒和敏銳的洞察力,描寫了自己糜爛的酒癮生活和沈迷都市生活、沈迷酒精完全放飛自我的精神狀態。

可是,當時即便她怎麼掙紮,再怎麼想要改變自己,都沒有成功。

ps:這部分酒癮生活的內容越近占了全書的三分之一,且略為啰嗦,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書籍評分不算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難怪網友戲稱,“酒鬼戒酒記”。

《島嶼之書》後三分之二的內容,講三十歲時,命運又將艾米帶回了故鄉——奧克尼群島,在天海之間,她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主要描述了奧克利群島和當地人們的生活,以及一些當地歷史、古老的神話傳說和自然科學知識;以及艾米回島後,找秧雞、追北極光、探尋無人荒島的生活體驗,島嶼的自然風光令人向往。

期間,艾米通過對大自然和生活體驗及感悟的記錄,反思生活和自身追求。

最終艾米將自己的心靈寄托到了家鄉自然美景之上,重新找回自我,凈化了自己的靈魂。

跟著作者艾米的描述,仿佛真切地看到了酒癮之人的生活狀態和相關治療,以及奧克尼偏遠島嶼上居民的生活,仿若體驗了一次深度旅行。

《島嶼之書》是我所有讀過的書中,感受反差最大的一本,經歷了從厭煩棄書,到重拾書本後的喜歡。不過,大部分喜歡是從書籍的三分之一後開始的。

很佩服作者艾米能敞開心扉,寫下自己過去的“不堪”回憶,當然也許她自己並不這麼認為。所有經歷都會成為一份人生不可或缺的回憶。

圖源:《島嶼之書》

二、30歲前崩潰的人生:失業、失戀、居無定所,迷失在都市生活背後的原生家庭的影響。

“她被欲望深淵催促著,一直奔波在尋找工作與去往酒會的路上。最終結果正是大家所想的—淪落,艾米在倫敦的街頭沈淪迷失了”。——艾米·利普特羅特《島嶼之書》

書籍開篇,描寫了一對28歲的人,聚在機場附近的醫院,少婦生下她的第1個孩子,男人因為大喊大叫、無法控制情緒,被送到醫院進行鎮靜治療。

這段描寫,鋪墊了艾米的出生,到後面,才寫出她出生那天,她的父親就是鬧出的這件大事。

艾米從小在“不太平”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父親因為患精神病遭受流言蜚語,母親的極端極端宗教表現也讓日子過得不安寧。未

成年之前,艾米都在農場的自由生活與教堂的清規戒律之間搖擺不定。後來艾米失去了對宗教的信仰,而母親是極端的宗教信徒,這種宗教力量大到讓信徒疏離其他不信教的人,包括親人和朋友。

艾米的父親從十幾歲起,接受過五十六次電休克療法,形式是以電流導入大腦誘發抽搐。

艾米在行文中描述了比較多,她酗酒後的抽搐狀態,說感覺到了她父親抽搐的滋味,似乎島上的震顫也降臨到了她身上。

原生家庭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艾米,在“暗流湧動”的家庭環境下長大,選擇了逃離。

期望精神解脫,所以選擇酗酒。

渴望逃離生長環境,所以只身去了倫敦,想著永遠不要回奧克尼,不肯接家鄉的電話,也不看家書。

離開奧克尼後,艾米開始放飛自我,沈迷紙醉金迷的都市生活,也染上了酒癮,在酒精的摧殘下,艾米遭遇了失業、失戀、居無定所等多重打擊,幾近崩潰。

這部分的描寫,顯得得絮絮叨叨,你可能會覺得書本主線混亂,而莫名的激情、無謂的哀傷和自憐,分分鐘就讓人看不下去。

我當時看,也是這種感受,所以選擇棄書。

後來再拿起,是因為那段時間也很喪,可能真如《人間失格》所寫:

“讀積極的作品,往往使我消極,因為看見人家那麼積極,覺得自己就不用去湊這份熱鬧了;讀消極的作品往往使我積極,因為這世上居然還有比我更消極的,不免因得意而振作起來。”

再讀,發現我已經能沈下心,聽作者講述她的故事,就像一個老朋友,聽她娓娓道來。有的生活,放到現實裏並不能去體驗,因為你賭不起,也可能付不起這樣的代價。

但跟隨作者的腳步,把情緒放開,任由作者帶入書中,卻仿佛體驗了另外一種人生,我想這也是讀書的趣味。

我始終相信,好和不好的人事物,都不應該一律排斥在外,只有同時見過好和不好,才能幫助你做更好的決定。人生難得活得通透。

這就像父母教育子女,可以帶孩子去看看貧民窟和孤兒院一樣。因為見過這些“不好”,孩子會更懂得珍惜擁有的一切,更能對他人抱以善意。

其實看《島嶼之書》,就像他人所說,你會覺得自己被一種特別的氣質包圍:野性、猶豫、自由。

看完,我想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對一些事物有癮吧。

雖然不至於消極成癮,把生活過得像艾米這樣一團亂,但是反思自身,不也是在成癮之中。

我們在娛樂、熬夜、網絡中沈淪,有空余時間,也是想著玩會兒手機。

長此以往產生了惡果:記憶力下降,難以集中和長時集中註意力。一直認為大腦受損,最直接的反應便是學習能力下降,也是閱讀能力的下降。純粹是消磨時間,傷害身體。

此外,我們生活在時間碎片化,信息碎片化的時代…無數娛樂節目和APP,想盡一切搶奪人們的註意力,對部分商家來說,用戶“上癮”,是他們願意看到的結果。

“娛樂至死”,成了常態,所以多數人疏於長篇閱讀。想想,你已經有多久,沒有沈下心來讀過一本書了?

三、重建自己的堤壩:靈魂自贖的歸鄉之旅。

讀《島嶼之書》,有一層溫柔的感動。

畢竟大部分走入迷途的人,再也沒能找回清醒勇敢的自己。而作者在不斷地掙紮中,從來沒有放棄自己,這點誠然可貴。

在艾米意識到,自己酗酒是個大問題,她也參加過“匿名戒酒會”,想要重新做人。

但是沒有成功,還做了類似淩晨醉酒爬墻,甚至光著身子跳進一個陌生人的公寓的事情。

不過,她聽從了一位醫生的建議,寫“飲酒日記”,也答應控制酒量。

艾米寫道:“我從來都不曾放徹底放棄自己,因此我一直會盡量努力工作,盡量好好吃飯,盡量讓自己別脫離社會。但這種努力痛苦而疲憊,想要保持不良嗜好與正常生活之間的平衡,簡直猶如想要把自己粗糙的邊緣磨光滑一樣令人痛苦”。

後來艾米跟她父親說起,她要花三個月時間戒酒,他父親很同情她。

他說:“我這輩子一共有三年的時間都在精神病院裏,我希望你不用把這麼多時間,花在戒癮中心”。

看完艾米整個戒酒過程,我覺得有幾點方法,也適用於我們日常戒“癮”。

戒癮中心的“12步療法”,對戒酒人有一條要求:“寫自己的故事”,寫完在小組活動上念給大家。

借鑒點1:在記錄中,直面過去“”慘淡又丟人”的生活,以及直面壓力和焦慮的情緒的勇氣。

2.寫下自己徐厚的不良後果,寫完能更加清楚意識到,酗酒的問題。

借鑒點2:通過記錄弊端,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

3.輔導員鼓勵戒酒人,說出自己對每一件事物或小組中發生的每一件事的“感受”,正是這些“感受”,決定了他們會做什麼樣的事情。承認自己懷念醉酒後飄飄欲仙的感覺,不會再為了掩蓋自己的情緒而喝更多酒。

借鑒點3:舒緩情緒。因為失控時的情緒反應,往往是扭曲和壓抑的,通過記錄且不逃避感受,能夠幫助我們重建思維系統。

4.在戒癮中心,跟酒相關的詞是危險禁語。因為出現相關物品或者討論喜歡什麼酒,這些討論會誘發酒癮。

借鑒點4:打造良好的“戒癮”環境,給予自己“幹凈”的環境。比如喜歡玩手機,可以進臥室就把手機丟在房間外。

5.戒癮中心的輔導員教過一個方法,以此來判斷自己對一個地方的感情。如果愛這個地方,那麼當此地的建築物映入眼簾,心裏會油然而生親切之情。

借鑒點5:正確識別自己的感情。

6.重建內心堤壩,每當控制住了想喝酒的自己,便又一次加固了這個堤防。

借鑒點6:記錄自己成功抵禦“外部誘惑”這件事,以此不斷增強抵禦的信心。

7.轉移註意力。回島後艾米給自己找了別的事情做,轉移註意力,最終在玫瑰山莊,讓她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開始喜歡為衣食而努力的平凡生活,重新走上新健康、負責的人生道路。

借鑒點7:培養新的舒緩情緒的方式和興趣愛好,重新找到讓身體興奮,讓精神振奮的方法,比如艾米選擇了海泳和湖邊朝聖徒步,為自己設計可持續終生的生活方式。

8.與傷害自己、被自己傷害過的人和解。明白“宗教是另外一種超越人生。賜人以安慰的東西。它的作用和酗酒、戀愛、迷信、狂躁一樣”,沒有這些生活也講無聊乏味。艾米選擇包容母親極端的信仰方式,而不是剝奪其權利。放過前男友,放過自己。

借鑒點8:和自己以及他人和解,才能過更好的人生。

艾米戒酒時,一位新加入戒癮小組的夥伴告訴她,“能否成功戒掉毒癮,其實是看你有多大的決心,而不取決與戒癮中心的紀律有多嚴格”。

也許只有有過類似掙紮的人,才能明白艾米的努力和這種轉變的可貴;也因此你會發現這些認為可笑和幼稚的感覺,在當時的情況下,都是那麼真切。不然只會覺得艾米的整個戒酒的心路過程,乏善可陳 。

至少我很佩服艾米,即便在那麼不堪的狀況下,也不曾放棄自己,佩服她為戒癮所做的努力。

四、在自我放逐的路上,尋找生命之光。

30歲之際,作者艾米返回奧克尼群島,在海天之間,不斷思考人生,也由此過上了讓人艷羨的、全新的生活:幫父親處理農場的雜活,為皇家鳥類保護協會調查珍稀鳥類、尋訪古聞名遺跡、探索無人小島、在北部高緯度地區看夜光雲、追蹤北極光……

當她從喧囂的塵世中抽離出來,開始關註島嶼周邊的環境,以及與自己相伴的野生動物,享受投入全部身心尋找秧雞、助產小羊羔,在海裏與海豹同遊,聽著脫了海豹皮的塞爾吉的神話傳說的日子。

在荒無人煙的科平賽島,近距離接觸、觀看鯨魚、海豚和鼠海豚,甚至能聽到海豚的呼吸聲。而在蘇格裏往北的無人居住的荒島上探險,那種原始的美和濃厚的歷史人文描述,也讓我感受到了些島嶼特有的治愈感。

在帕佩島上,短短幾個星期,她學會了很多新知識,比如判斷海浪的高度、看風向、知道日出日落的時間,也學會了看月向。

我始終覺得,當你還對事物有探索的欲望,並願意為之努力,學習新知識,也就找回了人生的意義,找到了歸屬,從此沒有沈淪和漂泊的借口。

如艾米所寫,“如果能擁有一座小島就好了。這種想法給我一種奇異的感覺,既自由自在,又充滿了束縛感”。我覺得用歸屬感,更貼切。

以前覺得大自然洗滌靈魂,都是溢美之詞。但當你放慢腳步,張開雙手,實際去感受大自然野性而寬廣的懷抱,那一刻確實讓人心動,只能感嘆:大自然神奇的治愈力。

書籍後面的這三分之二的內容,值得細細品味。一來可以從閱讀中感受到島嶼風光的狂野多姿,二來作者對於人生的反思和總結的點值得學習,三來還能學到一些自然和人文知識,其中有幾點讓我記憶深刻。

1.龍涎香的秘密。所謂龍涎香,是島嶼上難得的稀罕物,當時在易貝拍賣網的價格,能賣到四十美元每克,價格堪比黃金。

但其實它只是鯨魚胃裏的一種結石,被嘔吐或排泄出體外,後來被海浪衝上岸,被人撿去。瞬間覺得龍涎香,也不那麼“香”了~

2.秧雞媳婦。在奧克尼老話裏,不管是否結婚,都可以用“媳婦”這個詞,來形容歲數已經不小的女人。艾米到農場告訴農民他們那裏有秧雞時,會自我介紹:“秧雞媳婦來了”。

3.夏夜苦等追秧雞。秧雞在奧克尼群島上繁衍了近千年,然後在一個世紀內瀕臨滅絕。秧雞在約翰·克萊爾的詩歌《秧雞》裏,描述了秧雞的特性,你可以聽見它的叫聲,但難睹其真容。到夜裏它可以一口氣叫上3-4個小時,一叫就是幾個月,但是你很難找到它。

4.黃昏有三種定義:一般意義的黃昏、航海學上的黃昏和天文學上的黃昏。航海工作上講的黃昏時分,是海天已連為一體,船只就不能以地平線為航線的定位標桿。

5.飛行上萬英裏路程的北極海鷗。北極海鷗是遷徙路線最長的鳥類,每年都會放完南極洲和帕佩島之間。它們是每年能夠享受兩個夏天的鳥類,比地球上任何一種生物見過的白晝都多。

艾米有一個很好的習慣,寫日記,記錄日常。她會仔細記錄自己的日常和活動軌跡,借此觀察自己,收集數據;甚至她會監測自己的睡眠周期,做了夢還會去解夢。她給自己打開了一個自我觀察的窗口。

越是讀到後面,你會明顯地感知到,作者的情緒從狂躁、崩潰、頹喪,過渡到平靜、清醒、包容,她開始理解她母親極端的宗教信仰,也學會了換個角度看待事情,不再痛恨宗教和她的母親,對於兩者的不同,艾米選擇了包容。

我覺一本書對於人的意義,在於看的人的心境,以及對看的人的影響,能否產生共鳴,是否能帶來幫助。

《島嶼之書》於我而言,有特別的意義,適合慢慢的讀,和作者交朋友。浮躁的閱讀者,可能就像我之前一樣,在還未進入精華部分就棄讀了。

你呢,有沒有一本,承載著記憶,讓你無法忘懷的書?

“島嶼是紛繁世事的鏡像,也是個體精神冒險之地——在微縮景觀裏,有人謀劃著瘋狂的海外之行,傳奇的履歷,源自血液裏的躁動。也有人默不作聲地藏匿,內心深處卻滿懷著逃離塵世的喜悅”。——《島嶼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