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自己餓了討飯吃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5月22日13時07分,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這位一生浸在稻田裏,把功勛寫在大地上的“雜交水稻之父”曾一次次創造了水稻畝產量的奇跡,讓中國人“端牢飯碗”。

在袁隆平逝世的新聞下,有這樣兩條讓人淚崩的網友評論:

在這個痛失國士的日子裏,我們把那些關於袁老的故事,再憶一遍吧。

“愛好自由,特長散漫”

“愛好自由,特長散漫”是老師對袁隆平的評價,他自己也笑著認可,“我上班下班不是按規矩的,我們那兒要打號,我不打卡的,自由散漫啊,我是特殊的。”

說不想帶博士是因為“辛苦得很,死腦細胞的”;說自己不想變成一個胖子,要少吃肥肉,但說到麻婆豆腐魚香肉絲水煮肉片又“口水都要流下來了”;愛飈英語,說自己實際上不handsome(帥);會在風吹過的稻田裏拉小提琴;喜歡everyday(每天)打排球,70歲前堅持每天遊泳……這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袁爺爺,“今天以後請繼續自由吧,風吹過華夏田地的時候,我們都會想起您。”

“不可能了”

在接受央視《面對面》節目的采訪時,袁隆平曾說:“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是糧食的重要性。上世紀六十年代,饑荒的時候餓死人,我都親眼見過。大家都沒有飯吃,叫花子過去討飯,飯都沒有,你討誰?”

記者問他:“您是不是特別害怕這樣的場景再次出現?”

袁隆平堅定地回了四個字:“不可能了。”

四字雖短,字字千鈞,與他曾說過的那句“我畢生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一樣擲地有聲。謝謝您成為稻田的忠實守望者,謝謝您讓這句“不可能”成為現實。

“我有兩個夢”

袁隆平曾說自己有兩個夢,“第一個就是禾下乘涼夢,夢見我這個試驗田的水稻啊,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有掃帚那麼長,籽粒呢,有花生米那麼大,我就坐在我的稻穗下乘涼;第二個夢,就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禾下乘涼夢,丹心映青田。現在的您,是在禾下安睡著吧,“願您永遠擁有自由的靈魂,迎享金黃的豐碩,遊走在稻香的田埂,長憩於陰涼的禾下。”您的夢,會有更多的後來者替您實現。

“種田辛苦,我們是樂在苦中”

袁隆平在談到自己招收弟子的要求時曾這樣說:“我培養研究生、博士生,第一個條件是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我就不接收你。電腦很重要,書本知識也很重要,都是基礎,但是電腦裏面,書本裏面種不出水稻來。你要把名利丟開一點,不怕困難,努力鉆研,一定還是會出成果的。”

在另一個采訪裏,袁老說自己每天都要來看看稻田,“種田辛苦,我們是樂在苦中。”這也許才是做實事的精神,就如墨子所說的:“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

袁隆平說:“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

如今,您帶著夢的“種子”去了遠方,卻將糧食的種子、創新與奮鬥的“種子”留給了後來人。如果老一輩是漸漸黯淡下去的蒼藍,新一輩就是漸漸蘇醒過來的嫩青,他們會替您看顧好那片翻滾的稻田。

“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國勛章”,面對這至高的榮譽,他說:“我得過很多的獎,這個共和國勛章是最高的獎,對我是一個鼓勵,也是一種鞭策。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要盡量發揮新的貢獻。年紀大沒有關系,我還沒有癡呆,今後要向畝產1300公斤衝刺。我最大的願望就是,飯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

記者問他:“您拿完獎後有什麼打算?”他說:“明天還要到田裏去,晚上睡前我就在想,我的超級稻長得怎麼樣了?有沒有病蟲害?氣候是不是幹旱?我還得算算,一畝田有幾千萬谷粒,算起來不得了。”

“稻子熟了,媽媽我想你了”

似乎在我們的記憶裏,袁爺爺就一直是“爺爺”,我們好像忘了,“爺爺”也是媽媽的兒子。

稻子熟了,媽媽我想您了

袁隆平

朗讀:董華

稻子熟了,媽媽,我來看您了。

媽媽,您在安江,我在長沙,隔得很遠很遠。我在夢裏總是想著您,想著安江這個地方。

人事難料啊,您這樣一位習慣了繁華都市的大家閨秀,最後竟會永遠留在這麼一個偏遠的小山村。

還記得嗎?57年前(編者註:本文寫於2010年袁隆平80歲生日時,57年前指的是1953年),我要從重慶的大學分配到這兒,是您陪著我,臉貼著地圖,手指順著密密麻麻的細線,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圖上這麼一個小點點。當時您嘆了口氣說:“孩子,你到那兒,是要吃苦的呀……”

我說:“我年輕,我還有一把小提琴。”

沒想到的是,為了我,為了幫我帶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後,受累吃苦的,是媽媽您哪!您哪裏走得慣鄉間的田埂!我總記得,每次都要小孫孫牽著您的手,您才敢走過屋前屋後的田間小道。

對於一輩子都生活在大城市裏的您來說,70歲了,一切還要重新來適應。我從來沒有問過您有什麼難處,我總以為會有時間的,會有時間的。等我閑一點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時候,我還在長沙忙著開會。

那天正好是中秋節,全國的同行都來了,搞雜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麼著也得陪大家過這個節啊,只是兒子永遠虧欠媽媽您了……其實我知道,那個時候已經是您的最後時刻。我總盼望著媽媽您能多撐兩天。誰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趕,可是我還是沒能見上媽媽您最後一面。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後悔,媽媽當時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長,您一定有很多話要對兒子說,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麼就那麼糊塗呢!這麼多年哪,為什麼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試驗,少出一天差,坐下來靜靜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媽媽,每當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當我在國際講壇上談笑風生,每當我接過一座又一座獎杯,我總是對人說,這輩子對我影響最深的人就是媽媽您啊!

無法想象,沒有您的英語啟蒙,在一片閉塞中,我怎麼能夠用英語閱讀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文獻,用超越那個時代的視野,去尋訪遺傳學大師孟德爾和摩爾根?

無法想象,在那個顛沛流離的歲月中,從北平到漢口,從桃源到重慶,沒有您的執著和鼓勵,我怎麼能夠獲得系統的現代教育,獲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翺翔的膽識?

無法想象,沒有您在我的搖籃前跟我講尼采,講這位昂揚著生命力、意誌力的偉大哲人,我怎麼能夠在千百次的失敗中堅信,必然有一粒種子可以使萬千民眾告別饑餓?他們說,我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我知道,這粒種子,是媽媽您在我幼年時種下的!

稻子熟了,媽媽,您能聞到嗎?安江可好?那裏的田埂是不是還留著熟悉的歡笑?隔著21年的時光啊,我依稀看見,小孫孫牽著您的手,走過稻浪的背影;我還要告訴您,一輩子沒有耕種過的母親,稻芒劃過手掌,稻草在場上堆積成垛,谷子在陽光中嗶啵作響,水田在西曬下泛出橙黃的顏色……這都是兒子要跟您說的話,說不完的話啊。

圖自/視覺中國

文/央視新聞整編

頭圖/視覺中國

最後引用微博網友@谷鳥銜枝來 的一段話

紀念我們可敬可愛的袁老

那些與我們同時代的光芒熠熠的人物,

其實和伴隨我們的日月星辰沒什麼區別,

平時你總不大會時常想起他們,

你總覺得他們永遠會在。

然而他們卻又和日月星辰不同,

是西沈了就不再升起,

劃過天幕就不再回來。

他的光芒照耀到的地方越多,

你越會感到隨著他們的離去,

時代的一部分也隨之定稿,

後人翻閱時代的書頁時,

會清晰地看到這個天體隕落的註腳。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