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花圈和白布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新華社北京2月20日電題:讓文明之風吹進老百姓的心坎裏——全國各地農村地區推進鄉風文明建設見聞

新華社記者孫少龍、範帆、劉揚濤、李傑

鄉風淳,鄉村興。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全國各地農村地區紮實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改進村規民約,宣傳孝善美德,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積極引導群眾摒棄鋪張浪費、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陋習,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保障。

(小標題)孝善敬老潤人心

春節剛過,甘肅省金昌市市民甄世賢就開車帶著82歲的父親甄作金趕回了老家新糧地村。

原來,每月的21日,是金昌市金川區雙灣鎮新糧地村的孝善日。這天,村裏會組織60歲以上的老人參加聚會,他們品嘗美食,欣賞演出,其樂融融。

“我父親腰不好,上下樓不方便,不太願意和我們住在市裏。”今年59歲的甄世賢家中四世同堂,但老父親不住在身邊,他只能多給贍養費來盡孝心,但老父親說什麼也不肯要。

在新糧地村,60歲以上的老人超過140人,其中70歲以上老人有70人左右,老人的贍養問題一度困擾著不少家庭。

2019年,新糧地村創新性地設立了“孝善基金”,全村70歲以上老人的子女若每月繳納200元的贍養費,孝善基金理事會將給予20%的補助,在每月的孝善日一同發放給老人。

“情況允許的話,我們會要求子女到現場繳納贍養費。”新糧地村黨支部書記鮮舜文說,希望借此引導子女多看望老人、關懷老人。

如今,甄世賢每月再忙,都會抽空回到村裏繳納贍養費,更重要的,是看看獨居的老父親。2015年,新糧地村建成了互助老人幸福院,孤寡老人們在這裏用餐娛樂、互相陪伴,甄作金就是其中一員。

“看到父親現在擁有了一個溫暖的港灣,心裏特別踏實。”甄世賢說。

(小標題)婚俗改革添喜氣

春節後的第二個工作日,在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鮑店鎮的一間辦公室裏,陳春蘭正在埋頭整理資料。

“春節期間不少在外務工的青年回了村,父母都忙著給孩子張羅對象,我們可忙呢。”今年53歲的陳春蘭是鮑店鎮公益紅娘誌願服務隊的一員。這支成立於2019年的誌願服務隊以全鎮行政村的婦聯主任為主力,如今已經有30多名隊員。

孩子找對象,她們負責配對聯絡;村民辦喜宴,她們全程主持張羅。提供誌願服務的同時,“紅娘”們還肩負一個重要的任務——向村民倡導婚事新辦的文明新風。

“過去村裏人結婚習慣大操大辦,車隊、酒席、樂隊一個都不能少,街坊鄰裏互相攀比,形成了鋪張浪費的風氣。”陳春蘭說。

2019年11月,長治市出臺了《關於推進農村移風易俗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革除天價彩禮、大操大辦等歪風陋習,鮑店鎮公益紅娘誌願服務隊應運而生。

“我們把宣傳融入服務,既幫老百姓辦事,又引導他們轉變觀念。”鮑店鎮鎮長周彥飛說,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農村婚事大操大辦的風氣得到了很大改變。

鮑店鎮郭家莊村村民仝貴文也深有感觸,幾年前給大兒子操辦婚事的場景讓他記憶猶新:“酒席連擺了一個禮拜,全家人都累垮了,光請人吃飯就花了一萬多塊錢。”

春節過後,仝貴文準備給小兒子辦婚事。這次,他的“心理負擔”小了很多。“做一鍋燴菜,請幾桌親朋,加上酒水什麼的,兩千塊錢足夠。”仝貴文說。

“酒席變成大鍋菜,樂隊換音響,高檔婚車也換成了自家的小轎車。”陳春蘭說,農村婚事少了鋪張浪費,但祝福從未改變。

(小標題)文明喪葬寄哀思

將骨灰盒放入公墓,鋪上一層鮮花,親友在墓碑前祭拜,全程沒有嘈雜的吹打哭喪和沈重的棺木……

在江西省永新縣煙閣鄉水尾村,百歲老人朱九英的葬禮簡約而莊重。

“過去常有村民因為墓地選址產生糾紛,喪事的鞭炮也常常引發是非爭鬥。”煙閣鄉紅白理事會會長龍新華說,如今逝者骨灰入葬公墓,不僅節約了土地,也減少了糾紛,村民間關系更加融洽,村容村貌也更加整潔。

一位村民告訴記者,過去辦喪事堪稱“大開銷”。煙花爆竹、樂隊、宴席全算下來,起碼要花兩萬多塊錢。如今,殯葬流程簡化大大減輕了村民們的負擔,“村裏人都非常支持。”

記者了解到,當地政府結合民意,推行“三二一”喪事禮辦模式,“三”就是不請“八仙”、不請樂隊、不大操大辦宴席;“二”就是不收鞭炮、不收花圈;“一”就是只設一個香廳。

與此同時,當地還完善規章制度,引導群眾在辦喪事時“一個鞭炮不放、一寸白布不扯、一朵白花葬親人”。如今,綠色殯葬正成為新風尚,被越來越多的群眾接受和認可。

為了加強紅白理事會在移風易俗工作中的“排頭兵”作用,永新縣還通過視頻教學、現場觀摩等方式,對喪事禮辦流程等內容進行培訓,全面提升理事會成員的服務能力。

同時,當地誌願者協會也借助廣播、電視、新媒體等平臺宣傳禁止婚喪事大操大辦的規定,營造厚養禮葬的社會氛圍。

“文明節儉辦喪、節地生態安葬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永新縣民政局局長龍繼東說,縣裏還創建了網絡祭祀平臺,引導群眾通過網絡寄托哀思,移風易俗的成效正逐漸顯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