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碗碟櫃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7年,就像一場濃縮版的願望歷險記。

探究到底是怎樣奇妙的緣分,讓一位清華特聘教授,願意把自己的下半生與一只杯子「捆綁」在一起,並為它的誕生花光積蓄,四處奔走……

此刻,故事逐漸被指向一個看似厚重又深遠的謎底——傳承。

圖源:物典

感謝趙學強老師接受采訪

隔著故宮博物館的玻璃,趙學強生平第一次有了被擊中的感覺。

那是一只來自清代的和田青玉撇口碗,金色的線條在半透著光的玉石表面緩緩鋪開,四目相對的瞬間,他覺得自己聽見了時代的聲音。

「器物存在的時間,比生命更久遠。」朋友的話在耳邊響起,那些探進歷史深處的先輩,究竟是帶著怎樣的願望,才將這只杯子留存至今?

他還不夠清楚,可他想試試看。

讓每個站在玻璃外的人,走進來。

故宮和田青玉描金題詩撇口碗

「結果」,他笑著說,「就變成今天這樣了……」說話的時候,他的眼睛望向桌子上來之不易的「家庭成員們」。

那是五只姿態各異的和田青玉杯,小小的個頭立在桌案,有點躍躍欲試的樣子。

他拿起一只,拇指輕輕撫過杯口,再用手掌的溫熱包裹它,笑了。「你現在看到的這只玉杯,是用6只玉鐲子的料做成的。」

旁人不知他在笑什麼,只覺得杯子托在手裏一定沈甸甸的,好貴重。

這是他精心準備的願望。為了將它們從博物館裏「帶出來」,趙學強行走中國整整7年。

01 玉石背後

是把故鄉帶在身上的心

對老物件的牽掛,很小便有了。

趙學強老師還記得小時候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奶奶從櫃子裏小心地捧出一套碗盤,在桌上擺出漂亮的花朵形狀。

孩子們“哇”地叫出了聲,在這之前,他們從未見過這些盤子。

那是父輩們留下的「古董」,因為奶奶的小心保存才得以流傳至今,繼續照顧一代又一代人。

鐘走了32年,老盤子也添了32歲,時間把老盤子丟在身後,有關童年的記憶也不再清晰。

再次想起它們,是直到在歐洲生活很多年後的一次朋友聚會上。

他被邀請到一位意大利朋友家做客。朋友從裏屋拿出一套漂亮的餐具,鄭重地擺在餐桌上,像完成了某個了不起的儀式。

他低頭一看,顯然被嚇到了,「怎麼每一只都不同?」

朋友笑得開心,挨個為他介紹餐具的來歷,「這個是奶奶結婚時的嫁妝,這個是爺爺年輕時出國旅行帶回來的茶杯···」茶杯看上去有些舊了,上面多了一道小小的口子。

朋友很珍惜它,用幹毛巾反復擦拭三遍後,才輕輕遞上來。「就算壞了,也一樣可以使用。這大概就是人生不止一次的道理吧!」

這個瞬間觸動了趙老師。他忽然想起小時候奶奶秘密保存的碗碟,遙想曾經的父輩們,都是如何在餐桌上認真生活。

「所有人都在說傳承。可我們要傳承的,究竟是什麼?」作為清華大學特聘教授,趙老師每次開口,都帶著解釋困惑的能力。

這個問題像一把金色的鑰匙,輕輕扭開那扇封塵已久的門。成為設計師的30多年裏,他總能聽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卻都與老物件有關:

「中國人對玉石的愛好是天然。」

物典一號 · 東坡杯1037

許多朋友孩子出生的時候,母親都會準備一塊玉,以祈求平安。它們細細小小的,不容易摔壞。未必是多好的玉,可孩子一直戴著,從沒想過要摘下來。

因為孩子知道,「母親心裏,肯定有一種只有母親能體會的情感吧」

對於孩子來說,它也有一點點不同的寓意。只因為它是跟隨我來到這個世界,因為我而存在的一個東西。

能想象老一輩人,從咿呀學語的時候便戴著它,一直到十八歲離開故鄉,待滿頭華發時回到故鄉。那種感覺,像是把家帶在身上,永永遠遠的。

「我們賦予老物件意義,只因情感早已超越了生命的範疇。」隨身之玉如琥珀,鎖著那時那刻化不開的愛。

02 朋友

請讓我知曉你的音信

玉石原本只屬於極少數人。具有7000年古老歷史的和田青玉,是乾隆年間一直被帝王捧在手心的「寶貝」。

「清代25⽅寶璽中,有13枚是⻘⽟⽟璽,所以它被叫做“帝王之玉”。」趙老師總是覺得,如古人那般以玉器相贈,才是生活本來的樣子。

那些身處自然年代的人們,看到什麼都覺得好奇,眼裏的日月山河有靈魂和意誌,要和石頭將心比心。

「和田青玉是珍貴的玉器,可比玉更珍貴的,是知己互相贈予的心意,是朋友想說未說的話。」

身為設計師,趙老師總能收到來自朋友們各種各樣的委托:送給離別老友的禮物;可以一直伴著爺爺的隨身之物;父母50周年金婚紀念日,送什麼東西才足以表達心意···

許多委托都不是奇珍異寶,相比器物本身的價值,送禮者的心情變得珍貴。

「對委托人來說,不願意舍棄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是想要珍惜彼此的心情。」

當越來越多的願望湧向他,靈感變得不再私密。相比較那些宏大的故事,他更願意關註生活中那些很小很小的事。

小到,像喝水這樣簡單。「我想為每個人創作。」

宋杯1082·和韻

03 既然要啟程

那就徹底一些

趙老師是個行動派,決定後背起行囊就出發了。

「做茶杯的不懂茶怎麼行?」

兩年中,他走遍全國上百座茶山,每天跟著茶人們跑到東又跑到西,努力辨別出一片葉子中的十幾種香氣,只為了學習「怎樣泡一壺好茶」。

去海拔4000米的昆侖山上學習和田青玉習性的那次,很多同事都倒下了。他一邊說話,一邊大口吞風,晚上做夢竟夢見自己吃沙子。

完美的和田青玉極難找尋,出土上百塊的玉材中,往往只有一到兩塊有機會嶄露頭角,流轉到匠人手中。

可若要打磨一只完整的玉杯,必須耗費與6只鐲子同等的玉材,才得以完成。

很長一段時間,趙老師和匠人們日夜泡在工坊,與一塊玉石「死磕」。

到底好玉的標準在哪裏?拿什麼來判斷一只玉杯的價值?

「那段時間,我吃飯也想,睡覺也想,後來幹脆拖著整車的書,跑去寺院禪修一年。」沒人知道他會在幾點入睡,可能是淩晨,可能是午後。餓了就胡亂吃幾口,這樣把自己丟進創作裏。

他想象著每個拿起杯子的人,會如何與杯子相處。覺得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被主人捧在手心的杯子,和真實的生活。

圖紙堆滿小小的書桌,一稿完結又被推翻,「再好一點,我怎樣才能更好一點」

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耐心,準備用接下來的30年,專註去做這件事。

「或許我不是最懂茶的人,但最想把東方茶器‘找回來’的,我算其中一個。」

每個人都有過相似的經歷,觸發我們開始「找回」一件器物的理由,是在即將離別,即將錯過的前一刻忽然意識到,還不能這樣放棄,還不能這樣告別。

綠卿·紫砂竹節壺 裝壺把

要做東方茶器,路途輾轉。

在與主人共同迎接這場世紀的會面之前,被選中的和田玉石需要忍受最後一段孤獨的旅程:20多道工藝,9道拋光工序,和工匠上千次的反復雕琢。

對日夜泡在工坊的匠人們來說,這是份漫長的工作。

人與器物被限定在封閉的空間裏,只有他和玉石的對話,水中是細沙摩擦杯體的聲音,或者什麼聲音都沒有。

玉石易碎又極薄,每磨一次,匠人便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常常七八個小時一動不動,每次完工,雙腿邁出第一步都有些發軟,視線也變得模糊。但只要看著一只玉杯初露羞容,紋路清晰而美麗,便覺得這件事可以永遠做下去。

經歷了長久的等待之後,在匠人溫熱的手掌中,在杯子與底座優雅的摩擦聲中,一只和田青玉杯才真正誕生。

為了這一刻,他和它,都等得太久了。

04 痕跡

比生命更久遠

「究竟是人們擁有器物,還是器物在選擇一個對的主人?」這個問題,是坐在對面的趙老師,在今天第6次提起了。

在他的記憶裏,小小的杯子一直是家庭成員這樣的存在。

若主人在挑選時,可以帶著「你願意跟我回家嗎」這樣的心情,那麼當指尖與杯子發生第一次電光火石般的觸碰,這只杯子的人生便開始了。

宋杯1082·竹意

「想象你和一位朋友的初次見面,看著他的眼睛、嘴巴···慢慢去尋找身體的契合。」

他笑瞇瞇地聊起它們,好像這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小事」。

我問,為什麼老師您可以這樣溫柔地對待一件沒有生命的器物呢?

「和器物一起活著。」他說。覺得器物沒有生命,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嘗試和它建立聯結。

他講了一個故事。曾經有位朋友買走一只和田青玉杯,後來再見面時,一向大大咧咧的朋友,竟從上衣內側口袋小心掏出灰色絨布袋,輕輕拉開抽繩,露出杯子的神秘一角。

朋友說:「我現在特別小心翼翼地對它,它身上好像有我的靈氣。我喝水用它,喝酒用它,喝茶用它,甚至和朋友聚餐時也用它,我真是愛它」

玉杯中天然獨有的靈氣與潤味,令他愛不釋手。因為長久使用的關系,墨綠色杯身與指尖在一次次觸碰中,與嘴唇的交會中,變得玉潤光華。

他用手指向杯身,表情認真可愛,「你看,這裏有我的痕跡。」

奇妙的是,相同的杯子放在一起,朋友一眼便能認出自己的那只,裝進絨布包裏徑直走了。

「那是他的心愛之物啊,上面有和器物一起生活的痕跡。因為痕跡,比生命更久遠」

後來朋友又買了一只一模一樣的杯子,說是要為剛剛出生的寶寶留存。「雖然不知道她長到幾歲才懂得用,可放在那裏,總是好的。」

這是一位父親正在遙想女兒長大,想象她胖乎乎的小手如何牽起自己;她受委屈時「哇哇」大哭;她背起書包第一次離家;也想象她長大成人後,如何過生活。

父親總有許多柔情,那些只有女兒知曉的部分。

「我們現在用心選擇的這只玉杯,只是為未來留下的‘古董’。」

沈寂許久,趙老師又說:「沒有人能真正擁有它。」

這是一幅關於生命的拼圖,我們循著杯子的痕跡,將被偷走的時光從歲月手裏找回來。

故事在過去沈默,卻在此時此刻,由一只杯子為我們訴說:「重逢吧,去重逢···」

和田青玉的收藏界講究 :

“一器二鐲三玉牌”

和田青玉杯,珍貴如它。

如互相贈與的情意;

如時光賦予的深意;

如思鄉時候的爾音 ;

又如,恒久流傳的真心。

致敬匠心,

讓我們共飲一杯香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