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有天災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導語:每個人都有過做夢的經歷,科學對夢的定義是:睡眠時身體內外各種刺激或殘留在大腦裏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景象活動。對於夢境產生的原因,也存在各種不同的解釋,為了探究人類夢境的發生機制,科學家也從未停止他們的腳步。其實,早在遠古時期,夢就與中國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記夢文學最早起源於先秦時代,後經不斷發展,到了漢代,文學作品中有關夢的描寫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漢代文學作品中的夢文化以及夢給後代文學帶來的影響。

夢境

一、記夢的開端與成長

弗洛伊德認為夢是人類潛意識的反映,是本我真實欲望的體現,且大多與童年的經歷有關。在中國古代的文學領域,"夢"被作為寄托情感或誌向的一種載體,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在文學典籍中。在漫長的研究過程中,人們依照個體的情緒、生理情況及心理狀態等因素對夢做了不同的分類。如在周代,占夢官將夢分為"平常的夢、噩夢、思念之夢、使人頓悟的夢、喜悅之夢、恐懼之夢"六大類;而《黃帝內經》則把夢分為三大類。

1、先秦時記錄的夢

夢與文學的融合是從先秦開始的,最初夢只是作為占蔔的工具,所以通常是單純地記錄夢境的內容。後來夢逐漸發展成了一種重要的歷史文獻資料,於是文學創作者開始把夢作為創作的元素之一,夢與文學的關系開始發生變化。記錄在先秦典籍中的夢,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以占卦功能為主的夢

古人習慣從占卦、觀天象等行為來預測未來一段時間的旦夕禍福。出於對自然的敬畏和客觀認知的不足,人們把豐富的夢象作為占蔔的主體之一,對夢象進行解讀並根據夢境預測吉兇,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周公解夢。到了西周時期,人們給夢賦予了特定的含義,例如,夢見熊代表生男孩,而夢見蛇則預示著生女孩,夢見魚則預示著這是豐收的一年……與單純的算卦相比,西周時候的夢境解讀寄托了普通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夢境的記錄也更加規範。

古代蔔卦館

輔助史料記載的夢

除了其他常見的文學體裁,嚴肅呆板的史料在撰寫的過程中也加入了夢元素。《尚書·說命上》中記載武丁依靠夢的指引找到了奴隸傅說,並將他提拔為宰相,從此國泰民安。雖說事件的真實性有待考察,但是這種借用夢的寫法令整個故事更加活潑,趣味性更強。除此之外,《史記》、《左傳》、《戰國策》等記載史料的書籍中均出現了與夢境有關的描寫。這些描寫大大豐富了故事的情節,使作品的表達更加生動,同時也加強了夢與文學兩者的關系。

構建寓言環境的夢

古人與夢的關系不局限於單純的記錄、描寫,他們還擅長造夢。這裏說兩個典範型的人物,莊子和屈原。《莊子》中描寫了許多與夢相關的寓言故事,為世人所熟知的"莊周夢蝶"就是其中之一。莊子擅長運用各種帶有比喻性、富有深意的故事來表達自己心中的"道",他通過夢的塑造來表達豐富的人生哲理思考,構建了一套夢的寓言系統。而屈原則是借助夢來表達內心不滿和憤恨,他在《離騷》中營造了一種浪漫虛無的夢境,通過這種自由的夢來反映現實生活的各種苦楚和不公,將內心的憋屈都宣泄在夢境中。這種寓言式的夢所承載的思想內容更加豐富,其表現出來的情感更具有張力,使夢在文學中的融入進一步升華。

屈原

3、漢代文學記錄的夢

記夢文學發展到漢代,除了沿用先秦時的記夢方式之外,還學會了包裝夢,有了一套具有漢代特色的寫作手法。漢代文人在寫夢時運用多種藝術手法使夢的表達更加靈活,其對夢境的描寫也更加細致。與前代相比,主要有以下兩個特征:

描寫更加細膩

與前代相比,漢代對夢的描寫更加細致,這種細致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對人物性格的描寫更加細致,司馬遷擅於借助夢境來塑造人物性格。如《史記·鄭世家》中燕姞為了獲得寵幸編織了一個令文公信服的夢,展現了燕姞狡猾奸詐的心機。其二是文章表達的情感更加細致,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作者司馬遷通過夢的吉兇來表達自己對秦始皇的褒貶態度,沒有直接評價,而是在行文間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夢抒言。

表現手法包羅萬象

漢賦是一種韻散結合的文體,它的文體特點給夢提供了有效的載體,使夢元素在漢賦中的出現更加自然流暢。到了漢代,文人筆下的夢呈現出姿態萬千的形式,他們不僅僅局限於前人的記夢方式,而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開創了許多與眾不同的記夢形式。這些文人將情感寄托在夢中,通過隱蔽的思想路線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為了保全性命,他們借助夢含蓄地抒發內心的情感、宣泄不滿的情緒,把夢做為護身符。這種多元的表現手法使夢元素在漢代的文學中獨樹一幟,脫離了材料附庸的角色,變成了一種獨立的文學題材,從此具有了純文學價值。

秦始皇本紀部分譯文

二、漢賦中記夢思維的由來

記夢文學起源於先秦時代,後經各代文人的發展,到了漢代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給漢代文學史添上了濃厚的一筆色彩。眾所周知,漢代的文學兼並包容,造就了漢賦獨異的文體特征,漢賦中有關夢的描寫也與前世大有不同,其夢文學的思想主要受楚文化和當代社會思潮的影響。

1、漢賦對楚文化的繼承

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漢賦是第一個包容前代多種文體的文學形式,它既有四言詩體,又包含了騷體和散文體,而楚國與漢朝之間的時間間隔極為短暫,所以後人普遍認為漢賦與楚辭的關系最為密切。漢賦中夢境的塑造方式與夢境題材內容與文化的聯系也極為緊密。

據相關史料記載,楚國的王族是火神祝融的後裔,楚人非常敬重鬼神,並且他們對鬼和神的分界非常明顯。《楚辭》是楚文化的產物,它起源於長江流域的巫歌,主要是運用方言來書寫詩詞文章,並且擅用“兮”字。在漢賦中出現的崇拜神明、敬重鬼魂的思想也是來源楚文化的影響。《悼李夫人賦》、《幽通賦》、《思玄賦》等漢賦中均可以看到“兮”字的身影,這些夢境的想象豐富,用大量的排鋪手法和無拘無束的聯想營造出夢幻的意境。

楚文化的重要代表——《離騷》具有很強的諷諫思想,暗諷官場的黑暗,但其是借助夢境的營造來抒發作者個人的情感誌向。漢代此類抒情的文學作品大都是在模仿屈原的寫作風格,以鬼神意境作比喻來諷刺社會黑暗的一面;如劉歆的《遂初賦》形式與屈原的《涉江》、《哀郢》極為相似;張衡的《歸田賦》以及班婕妤的《自悼賦》都可以看見屈原文章的影子。或是將鬼神比喻為高雅的形象,以表達自己向往快樂生活的思想,《仙賦》中就是把神仙、巫靈描寫成情趣高雅的人士,迎合了漢成帝渴望成為仙人的思想。

《歸田賦》

2、漢代社會思想與漢賦

楚文化對漢賦的影響極為深遠,當然,漢代當時的社會文化意識對漢賦中夢文學的發展也起了至關重要的影響。西漢時期,漢武帝對社會主流思想的控制非常嚴格,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應"學說被大部分統治者所推崇,這對漢賦中夢境的描寫有重大的影響。除此之外,讖緯理論的盛行和佛道文化的傳入也對夢文學起了直接推動的作用。

(1)天人感應學說與讖緯之學

天人感應說最早是由董仲舒系統地闡述出來的,它不單單指上天降下來的災難,也包括各種自然現象,更多的是人類對自身與大自然互動關系的一種概括。讖緯之學與天人感應相似,但是其更多是針對統治者提出的一種學說。《楚辭》、《山海經》等作品記敘了很多奇異的鬼神之事,這些奇事大多表現了人對自然的一種敬畏。古代人民認為人與自然是一體的,所以把正常的天災歸咎於是人類做錯了事,神明在懲罰我們。漢代天人感應說使人們更加相信鬼神的存在,並且人與神之間可以通過夢境進行交流,所以在文學作品中對這些虛無的東西做了很多具體化的描述,他們宣揚"天"、"神"的至高無上,將漢代文學的思想空間擴展到"天"的維度。

董仲舒

(2)文學作品對夢的解釋

董仲舒、王莽等人皆認為夢與鬼神有關,而王充等人則認為夢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生理現象,與鬼怪無關,更多體現的是個人的修養和思想。王充在《論衡》中提到:一個人的夢並不能真的用來占蔔吉兇。東漢的哲學家王符與他持有相同的觀點,他認為夢與自身的狀態有關,並且把夢分成了十大類。他們對夢的解釋對許多文人作家產生了影響,於是他們開始借夢言誌,既借助夢境的塑造來反映現實生活,抒發自己的情感。夢在文學作品中的形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文人不再把夢當成與鬼怪相關的神秘事物,而是把夢融入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

(3)宗教文化的傳入、盛行

漢代時,統治者實施"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漢明帝的一個夢打開了佛教在中國的大門,後來張騫出塞,一步步引進了佛教。佛教的傳入使當時的社會更加確信神明的存在,因為佛教的創始人在印度是一個被極度神化的人物。後來道教向大眾宣揚"長生不老"的思想,觸發了賦作家們描寫神仙的靈感,這些文學作品的語言夢幻,想象力豐富,在神界揮毫潑墨,造就了漢代豐富的文學寫作風格。

《秦始皇求仙藥》

三、漢賦中夢元素帶來的影響

1、夢帶來的文學內涵

漢賦中與夢有關的文學作品非常豐富,他們的形式風格各有千秋,從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等不同方面記錄、描寫了當時的生活情況,為後人研究漢代歷史提供了一定的依據。作為漢文學重要的元素,夢境的出現對漢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其一是反映了人民對美好人生的向往。夢作為一種獨特的意象出現在漢賦中,其與人們的願望息息相關,反映了漢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其二是闡明了歷史社會背景。文學作品是我們了解一個時代的窗口,漢賦中對夢的描寫有許多是來源於現實生活的,通過夢境這種表達方式,我們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到當時的社會現狀。最後一點是夢境所表達的精神可以起到一種激勵的作用,使人民不斷向上,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同時,夢在文學中的出現也豐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學的藝術形式。

漢代人民的生活

2、漢賦中夢的創新

(1)結構營造的創新

西漢人信奉鬼神,普遍相信夢能夠傳遞信息,幫助他們與第三世界進行交流,人們在白天想念的事物會在夜晚時映射在夢中,而且在夢中的記憶能保留到第二天。為了迎合他們的思想大潮,這時候的夢境大都是虛構出來的,內容也與鬼神、鬼怪有一定的關聯性。除此之外,他們還認為夢境有暗示現實生活的作用,認為夢裏發生的事情會對現實生活產生影響。這些思想導致漢賦中的夢呈現出一種"現實—夢境—現實"的圓形結構。

到了東漢時期,人民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開始註重忠孝之道,所以這時候的夢境多與親人家鄉有關。《蔡伯喈女賦》、《寡婦賦》皆是表達了對親人、友人和故鄉的一種思念之情。漢賦在夢境營造上與當時的社會文化、思想潮流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們寫作的手法也因題材的改變而改變,使漢賦中的故事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的人關註到漢賦。

漢代太學

(2)表現手法的創新

漢賦中出現的夢一部分是來源於鬼怪的信奉,另一部分是作者腦海中的構想,這兩部分的夢境都是虛的,而夢本身就帶有一層神秘的面紗,這就導致了漢賦中出現夢幻的表現手法。漢代的賦作家們將幻想的夢與現實相結合,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對社會的期許,這大大增加了文學作品的藝術性。除了內容表現的標新立異,在遣詞造句上漢賦也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特點。漢賦中對夢的描寫大多采用華麗的辭藻,其語言運用及其巧妙,能將虛幻的事物細膩地展現在讀者面前,這種高深的寫作技法也為漢賦的精彩出眾增添了一筆姿色。

古代的五奇鬼

結語:夢是充滿神秘性的,即使是在科技發達的現在,我們依然不能完全看清楚它的真面目。也正是由於這種神秘性,令古往今來的探夢者孜孜不倦的探索。從最早的先秦時代開始,中國的文學就開始與夢聯結,文人用筆墨記錄夢境,打造夢文化。也正是這種夢文化的出現,給中國文壇增添一分夢幻的色彩,開辟了一條獨特的文學道路。盡管古人的夢文化多涉及鬼神怪事,但這種與眾不同的文學素材也給中國文壇增加了許多的藝術魅力,漢賦中夢的記載更使"東方藝術的再現"產生萌芽,為後代的文學作品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參考文獻:

1、《論漢賦與楚辭的淵源關系》

2、《夢的解析》

3、《漢代風俗與漢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