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夢見別人做口罩返工周公解夢的詞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澎湃新聞記者 李季 實習生 何朗朗

“轉向架是高鐵的兩條腿,是軲轆和車體連接最重要的部件。高鐵能否跑得又快又穩,全靠轉向架和它的零部件。”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長客”)轉向架制造中心焊接車間電焊工、中車首席技能專家李萬君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

在中車長客工作34年來,李萬君始終堅守在焊接崗位一線,從一名普通焊工成長為我國高鐵焊接專家,總結並制定了30多種轉向架焊接操作方法。李萬君先後榮獲“中華技能大獎”、“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大國工匠”等榮譽,被譽為“工人院士”、“高鐵焊接大師”。

“作為一個高鐵焊工,就要用智慧和技能把手中的產品不斷升華,最後達到極致,變為藝術品,這就是‘工匠精神’。”李萬君說。

突破轉向架核心技術,高鐵工人大顯身手

據中車長客介紹,我國高速動車組能以如此高的速度和穩定性奔馳在祖國的廣袤大地上,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轉向架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轉向架是高鐵行走的關鍵部分,關系到高鐵運行時的速度與安全。轉向架制造技術,也被列為高速動車組的九大核心技術之一。

李萬君就工作在轉向架焊接崗位上。他先後參與了我國幾十種城鐵車、動車組轉向架的首件試制工作,總結並制定了30多種轉向架焊接操作方法,技術攻關150多項,其中37項獲得國家專利,代表了中國軌道車輛轉向架構架焊接的世界最高水平。

工作中的李萬君。受訪者供圖。

2007年,中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使得旅客列車最高時速達到250公裏。其時,時速250公裏動車組在中車長客試制生產。由於轉向架環口要承載重達50噸的車體重量,因此成為高速動車組制造的關鍵部位,其焊接成型質量要求極高。

李萬君回憶,該車型的第一個轉向架就是他焊接的,但外國專家來做首件鑒定後說No,指出裏面不融合缺陷過多,有開裂翻車風險。

“當時我一聽,臉騰一下通紅。作為客車廠第一高手,你都焊不了別人怎麼焊呢?”李萬君說,他當時中午飯都吃不下,埋頭鉆研半個月,發現邊焊邊轉圈,一焊槍一氣呵成,一個接頭都沒有。最終,他總結出“環口焊接七步操作法”,成功突破國外的技術封鎖,保證了動車組轉向架的批量生產。

2017年 9月21日起,全國鐵路實施新的列車運行圖,7對“復興號”動車組將在京滬高鐵率先實現350公裏時速運營,調整運行圖後,中國成為世界上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

李萬君介紹,2015年起,他帶領的攻關團隊就開始緊鑼密鼓地開展復興號動車組試制工作,當時沒有國外技術可借鑒,一開始就遇到了困難。“當時我們生產兩節車,4個轉架,8個扭桿座,關系到列車運行當中每天上萬次的擺動,扭桿座彎道極多,剛開始焊8個扭桿座都不合格。”李萬君回憶,最初他們想過改設計,可這是既定圖紙的很難改動;他們也想過放寬質量,可動車組350公裏時速跟飛機起跑速度一樣,質量關系著旅客的生命安全。

李萬君便帶領徒弟們刻苦摸索,不斷試驗,最終成功突破了轉向架側梁扭桿座不規則焊縫等多項技術難題,保證了復興號的如期生產。

李萬君至今清晰地記得,2017年6月26日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在京滬高鐵首發那天,他看到乘客們買到第一趟車票紛紛自拍時,一種祖國強大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國高鐵終於從追趕走到了領跑的新時代!”李萬君說。

34年精益求精,“大國工匠”磨礪出

做焊工34年,李萬君就鉆這一門“手藝”,直到把經驗變成科技。

34年前,李萬君剛進廠的時,做的是水箱工段的電焊工。“遠看像逃難的,近看像要飯的,仔細一看是水箱工段幹電焊。”李萬君說,當時廠裏流行的這句玩笑話,正是形容他們。

他回憶道,那時還用老式焊條、電弧焊,20多個焊工一開電焊機,屋裏就煙氣直冒,10米開外看不見人。晚上口罩一摘,鼻孔裏已被焊煙熏黑。衣服上經常燒出大大小小的窟窿,棉花都露出來。

當時跟李萬君同崗位的28個職高同學,不到一年時間,調走了25個。李萬君也想過走,父親勸他,“萬君,咱沒有文憑,到哪都是當技術工人。電焊工還有點技術,將來說不定有出息,你就好好幹。”

1998年,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李萬君(左三)和工友們合影。受訪者供圖

那時,李萬君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當一個不挨“扣”的焊工。那時焊漏一個水箱要扣5毛錢,5毛錢都能買一兜餅幹了。

“我的初心,就是當一個合格不挨‘扣’的電焊工,萬萬沒有想到堅守了34年,它就發生了質變。”李萬君說。

從1997年到2007年,李萬君先後3次代表長客出征吉林長春市焊工大賽,3次獲得冠軍。2011年,因他“代表了車輛轉向架構架焊接的世界最高水平”,榮膺“中華技能大獎”。通過比賽,他為集體爭了光,自己也大有收獲。通過參加大賽,李萬君破格晉升了高級技師。自建廠以來,通過比賽獲得技師、高級技師的,李萬君是第一人。

2018年,因為李萬君團隊的成功攻關,中車長客成為我國首家成功拿到美國紐約地鐵轉向架生產資質的企業。

紐約地鐵擁有北美地區最繁忙、規模最大的軌道交通網絡。紐約交通局負責運營25條地鐵線路,6418輛地鐵列車,年載客量近25億人次,同時這裏也擁有全球準入門檻最高的資格審查程序。

李萬君回憶道,他們剛開始接到的任務是試制4個紐約地鐵的轉向架,材料都是美國本土空運過來,是國內高鐵鋼板厚度的四倍,耗資近億。實驗過程中三個轉架檢測完全合格,而剩余一個轉向架的兩個焊口已經修補兩次了,再修補一次不合格,就只能報廢。

領導出於對李萬君的保護,不讓他焊,建議轉交他人,因為李萬君已經獲得了諸多榮譽,無謂手下再出問題。但李萬君不願意退,“寧願戰死在戰場上,也不能被困難嚇倒!”

他把兩個焊縫全部返工,修補到半夜。第二天,國內專家檢測通過。一周後,美國聘請來的國際專家來檢測,足足檢測了一上午,結果全部合格。

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中車長客相繼通過了車體、系統集成、轉向架的資格認證,最終獲得了紐約地鐵的整車供貨資格。在簽署合格證書時,紐約交通局代表用一句中國諺語形容中車長客的產品和團隊——“沒有打虎藝,不敢上山崗”。

磨礪至今,李萬君靠耳朵就能知道焊得好不好。

通過實踐積累,他發現二氧化碳在焊接的時候,不同的焊接規範能傳出不同的聲音。就是在20米以外焊接,他根據聽到的聲音,就能判斷焊得好不好。“把工作當成一門藝術,就不是簡單的工作,而是一種享受。”李萬君說。

自編教材,培養下一代高鐵焊工

比起自己在焊接技術上的創新,李萬君更看重自己在培養新人上的成果。今年,他有兩位徒弟都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我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我這些徒弟快速成長,成為我或者超過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迎接中國高鐵未來的發展,解決高鐵遇到的困難。”李萬君說。

2007年,中車長客剛開始生產高鐵列車時,就出現了焊工短缺的問題,需要補充400多名轉向架焊工。剛開始,公司想聘請德國專家來培訓,可專家從德國一起飛,就要以小時計費,成本太高。而且其制定的培訓計劃是兩年,嚴重制約了高鐵的生產。

於是公司采取了校企聯辦的方式來自主培養焊工,李萬君被層層推舉為總指揮。當時李萬君很興奮,“工人也能變老師”。但他又擔心自己的職高文聘不夠用,急忙去各大書店搜羅專業書籍,找了幾天,卻發現沒有合適的教材。

李萬君這才明白過來——中國高鐵剛開始生產,哪有培訓書,得自己編寫。於是,他將自己多年的焊接經驗編寫成通俗易懂的PPT用於培訓。蹲著的姿勢、焊槍的角度,PPT中有各種詳細而實用的細節,一些內容甚至和現有教材相反,但卻能有力地指導生產。

同時,李萬君還現場打樣,再因人而異的逐個指導。初期,為了節省成本,學員們的焊槍頭上綁著毛筆尖,蘸著墨水練習,後期才會“實彈”演練。

“孩子們也是非常著急,學得非常用心。他們中大多是都是郊區或農村的孩子,非常能吃苦。”李萬君說。最終,400多名校企聯辦學員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國際焊工資格證書,滿足了中國高鐵快速發展的需要。至今,這些學員都已成長為公司轉向架焊接的中堅力量。

隨後,公司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焊工首席操作師工作室”,李萬君以此為載體,專註焊工培養。2010年至今,他負責該工作室具體工作,采取“大”“小”穿插、“橫”“縱”結合的方式,組織集中培訓400多次,累計培訓焊工2萬多人次,幫助公司焊工考取國際、國內焊工資質證書6000多項,滿足了中國高鐵、出口車等20多種車型的生產需要。

李萬君在教授焊知識。受訪者供圖

同時,“焊工首席操作師工作室”還是“勞模創新工作室”。李萬君帶領工作室成員,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承擔了吉林省包括中國一汽在內的各企業焊工技能交流傳承活動,共計組織高技能人才培訓20次,累計達2500人次。

在近些年的全國及省市各級技能競賽中,李萬君的徒弟們屢獲殊榮,在國際比賽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說明改革開放40多年後的今年,中國焊工的技能水平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李萬君說。

回望參加工作的34年,李萬君說自己親眼見證了中國高鐵事業從無到有、從制造到創造、從追趕到領跑的全過程,也見證了產業工人從默默無聞到備受尊重的全過程。在他看來,正是高鐵大發展的機遇,才讓他得以成長,並收獲榮譽。

李萬君也正用自己的堅守激勵來者,“只要我們用工匠精神把每天的工作幹好、幹精,都會走出精彩的人生。”

責任編輯:蔣晨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