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自己納鞋底鞋幫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作者:於翠霞

手工做布鞋,你會嗎?我姐她雖然心靈手巧,會納鞋墊,織毛衣,還會繡花,但她就是不會做鞋。我是什麼都不會,讀書讀到22歲。所以媽媽那時經常說我,十個手指都連到一起了,做鞋,納鞋墊,補衣服什麼的都不會,這以後怎搞哦?

從我記事的時候開始,印象深刻的就是到了冬閑,媽媽就會跟村裏其他女人們湊在一起一邊曬著太陽,一邊納著鞋底,縫補著衣服,聊著家常。那樣的一副畫面深深地刻在腦海裏。農村的女人們必須要會的技能裏除了會栽秧割稻外,還有一個就是會手工,做鞋是非常重要的手工之一。

女孩子說了婆家以後,就開始跟著母親後面學著做鞋。出嫁那年要給公婆一大家子每個人做一雙鞋,有時還要做兩雙,冬夏各一雙。出嫁那天,送親的擔子第一擔的一頭是個大箱子,另一頭則放一個大盆,盆的四周就擺放著新娘親手做的鞋。新娘的手工如何在這天全部展示出來了,如果做的鞋針眼整齊,式樣“上相”話,就會成為娘婆二家驕傲的資本。七大姑八大姨拿著鞋評頭論足,看到做的好就會誇獎:哎呀,你家媳婦真的好"停涼"啊(諧音,意思就是手巧)。媽媽就是那個曾經被人誇贊的新媳婦。不僅鞋做的好,連做鞋的原材料的準備全都得心應手。

鞋按照季節分為好幾種,夏天穿的叫布草鞋,春天穿的是大方口的單鞋,秋天是松緊鞋,冬天是棉鞋。還有什麼船鞋啦,虎頭鞋啦就不一一贅述了。我們小孩子正處在長身體的年紀,所以有時上半年做好的鞋下半年就不能穿了。所以媽媽每年冬天就要給我們做好幾雙預留著,做好的鞋掛在房間裏的墻上,看起來非常的壯觀。……今天,我來說說媽媽做鞋的簡單流程——

糊疙巴子

每年夏天,媽媽會選一個連續幾天都不下雨的天氣,開始糊疙巴子。“疙巴子”分為兩種,一種是做鞋底的,還有一種是做鞋幫的。

這個“疙巴子”其實就是把舊衣服拆成的布片一層一層用面糊把它們糊到一起曬幹後的那個玩藝。說起來容易,制作的過程還是很辛苦的,那些舊衣服的碎片全部要去掉線頭,還要洗幹凈,這些活都是在農忙的間隙抽空完成的,弄好後按照布片顏色和厚薄卷成一卷一卷留著備用。

那天早上,媽媽先熬上一大鍋的面糊,然後把家裏的兩扇門卸下來,用水衝洗幹凈。再用兩條大板凳架起門板,臉盆盛上面糊備用。開始糊疙巴了,第一層會用比較大的舊布打底,因為布塊大,幹了往下撕的時候好撕些。於是在門上先糊上一層面糊,要抹勻,不能抹多了,也不能抹少了。這是要靠長期的實踐經驗來判斷。等面糊抹好了,就貼上第一層布,用手把布抹的服服帖帖的,整個門板都蓋上。這就糊好了第一層。

然後再抓點漿糊抹在剛才糊好的那層布上,面糊裏常有一些小面疙瘩,必須要弄掉的,不然把布鋪上時就不平了,幹了的話剪成鞋底,針都錐不進去。所以要特別註意,等把面糊抹好,就開始把那些碎布塊一個一個拼接上,把整個門板再次鋪完。如此反復,一層一層糊起來。如果是做鞋底的疙巴的話,用的碎布是厚一點的,顏色深一點的,一般糊五層。最後一層同樣也要用大點的布塊糊上,一是美觀,二是方便幹的時候往下揭。

糊好後把門板擡到太陽底下暴曬。糊好一個門板大概都要一兩個小時,媽媽始終彎著腰,肯定好累的。一般上午接近快要燒午飯了,才糊好兩扇門。這還沒完,媽媽又會搬出一個小方桌來,在上面同樣糊上幾層,三層布,這個是用來做鞋幫子的。

能幹的媽媽總是能用她那雙粗壯的手給我們操持著一切。而這才是做鞋的第一道工序,後面程序還多著呢。

制鞋底和納鞋底

冬閑,媽媽要開始做鞋了,父親呢,很自然的就承擔起了家裏大部分的家務和地裏的農活。父母從年輕開始一直到現在還是喜歡擡杠,可他們一直在農活和家務上都配合的很默契。自己成家後就非常能體會夫妻過日子的不易,性情和生活習慣的磨合非常難,能相互配合做事就更是難上加難。父母窮盡一生的心血就是為了我們姐弟三個。

平時農忙的時候,父母幾乎把全部的時間都花在了地裏,營務著莊稼。可到了冬天,地裏的活不多了,父親就自動的承擔起來,留出時間讓媽媽縫衣補衫,當然最主要的是幫家人做鞋。

制鞋底和納鞋底既是技術活也是力氣活。我曾經也試著納過,結果因為不會用力,針都弄斷了,這是要取巧勁的。鞋底根據四季還有男女腳力不同,厚度則不同。父親的鞋四片疙巴子,我們的三片就可以了。春夏的鞋底子薄些,冬天的厚些。

制作鞋底先要有鞋樣,村裏有幾位心靈手巧的叔伯會剪出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鞋樣,媽媽她們拿到鞋樣就像拿到寶貝一樣,把它們小心翼翼的夾在厚厚的書裏,我記得媽媽的那本書是一本十六開的油畫雜誌,上面的圖案很是吸引我們,總想翻看,媽總是打掉我們的手,不給我們亂翻,怕弄壞了夾在裏面的鞋樣。

小說《平凡的世界》裏金波的媽媽夾鞋樣的書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少平看到後,借走,躲在草垛上看了一下午,那本書不僅讓他學到了保爾的堅韌不拔的毅力,同時也激發了他要走出大山到外面闖蕩的決心。當然我們看到就是媽媽那本油畫本裏看不懂的好多外國畫。一本書書就是一個孩子的世界。

鞋樣一般用比較厚的紙剪的,第一步是用針線把鞋樣訂在疙巴上,剪下一個大樣,這是毛坯。等把大樣剪好以後,再一一進行修邊,幾片幾片裝訂在一起就成了一個鞋底的模型了,在裝訂在一起之前,每片的邊還要用白押邊條布押上,這樣既美觀也結實。

押邊是個技術活,在轉彎的地方要把多余的布塊剪下,不然布就皺在那裏,不僅難看還會使鞋底不平整。接下來就要做最後一道程序了,就是在鞋底的一面均勻的鋪上幾層軟軟的舊棉布,最外面用一塊相對新一點的白布蓋上,然後用剪刀的尖頭部分把鞋樣四周的批下來的白布塞到第二層的縫裏,要塞的非常緊實,這樣一只鞋底就制作完成了。

制好了鞋底,接下來就是納鞋底了。納鞋底的流程是這樣的,先要沿著鞋底的四周走兩趟線,然後從鞋頭一直納到鞋後跟。針腳要不長不短,均勻分布。開始下針時針腳大一點,當線穿到鞋底反面後就用力使勁拽,正面的線就勒到布眼裏了,這樣納出的鞋底會非常結實,不至於一上腳就磨壞了。因為鞋底比較厚,要用很大很粗的一號針,有時還要借助錐子,先錐一個眼這樣針就好穿多了,記得小姨和媽媽他們手法都非常嫻熟,錐子用一個帶子串著掛在手腕上,這邊錐子用完,那邊就拿起針穿過去,一般錐子在反面錐,在正面的話會留下一個大的孔,影響美觀也把鞋底面弄得不結實了。納鞋底的線也比較粗,有的是用外面買的棉線擰成的,有的就是媽媽自己紡的棉線擰成的。

一個大人的鞋底,媽媽只要用一天時間就能完成一只。媽媽那有力的大手不僅給我們納了鞋底,還為我們們納出了人生的路。

最憶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