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上大臺階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海麗雅曾為“天問一號”提供著陸傘繩連接技術,為“蛟龍”號提供長達9000米的救生繩纜,為“大洋一號”科考船研發出高性能深海勘測用繩。但如何從鮮為人知的隱形冠軍到占領更大市場,是掌舵人張旭明亟待解決的問題。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於靜

編輯|周春林

圖片來源|被訪者

一家最初經營女性紮頭繩的企業,怎麼就跟上天入海等高科技掛上鉤了呢?

5月15日7時18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在此項目中,這家企業不僅為火星著陸提供了著陸傘繩連接技術,還在著陸器耐衝擊試驗環節提供了特種彈性繩索裝備。

在此之前,它曾為我國自主研制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提供了長達9000米的救生繩纜;為科考船“大洋一號”研發出“高性能深海勘測用繩”,替代了國外進口產品;為“雪龍”號南極科考首次布放抗冰山碰撞結構海洋潛標,成功研發配套纜繩……

海麗雅為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國家863重大項目研發並配備特種繩纜裝備

它的名字叫海麗雅,1922年成立於青島,如今依靠特種繩纜在小眾行業裏獨樹一幟。

接近海麗雅後你會發現,它的問題與優勢同樣明顯,甚至因為極致追求導致了它的不足。在卡脖子問題凸顯、航空航天投資熱潮等大背景下,海麗雅該如何利用轉型的勢能,從鮮為人知的隱形冠軍到占領更大市場,是它的掌舵人張旭明亟待解決的問題。

極限挑戰

火星作為陪伴地球最久的三個類地行星之一,近年來被逐漸確認是最有可能為人類提供生存家園的星際空間。無論出於競爭還是生存的考慮,火星再次成為東西方想要征服的目標,

在美國,貝索斯、馬斯克等企業家組建藍色起源、SpaceX等公司,積極探索包括火星在內的外太空奧秘;在中國,隨著多項深空探測核心技術的突破,科學家們也再次向火星發起衝擊。

“天問一號”便是中國在這個百花齊放的火星探測時代的一次重要嘗試。隨著它著陸成功,陸續傳回實拍影像,人們逐漸關註到背後為其提供技術支持的企業,其中便有海麗雅。

“天問一號”著陸火星時,需要依靠降落傘減速,將探測器送到火星表面。這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環節,以往各個國家的嘗試之所以屢次失敗,也是倒在了著陸時不明原因的“黑色七分鐘”裏。

來源:視頻截圖

著陸時,減速傘打開的一瞬間會受到強大衝擊。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最初的實驗中,用傳統的將繩子彎過來縫紉起來的方法,成為繩傘連接處的“阿喀琉斯之踵”,總是在這裏一次次斷掉,一次次折戟。

此前,在新一代載人飛船中,海麗雅提供的“垂掛吊索”技術,用8公斤的繩索代替了上百公斤的鋼纜。要知道,高空飛行中,每降低一斤重量,就能為項目克服大量技術難題、節約大量成本,為此,“天問一號”的研發者把難題拋給了海麗雅。

兩年多的試驗裏,在北京與青島兩地無數次的往返中,海麗雅技術團隊為“天問一號”研發出了繩傘連接插接技術,可以使連接處的強度比繩索本身強度還要大、不會斷,從而將探測器安全送到火星表面。

而在地面模擬試驗階段,海麗雅使用的是為新一代載人飛船研發的那款彈性繩索。從這個角度來看,海麗雅的確為“天問一號”提供了兩項支持。

在海麗雅內部,幾乎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天問一號”項目之後給公司與個人帶來的變化。

全程參與“天問一號”試驗的海麗雅集團技術中心副主任張麗東,告訴剛剛幼兒園畢業的女兒,“爸爸是位科學家”。盡管他知道自己只是位普通的繩索研發者,但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帶來的自豪感,還是讓他希望在女兒幼小的心靈裏種上夢想。

雖然航空航天所需要的繩索在公司總營收中只占微不足道的比例,但意義顯然不在於此。海麗雅集團副總經理、技術中心主任黃濤說,他們主要通過這些重大項目提高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並且在品牌宣傳上占領制高點。

張麗東對此有切身體會,這是0與100%的區別,不能有一絲含糊,體驗過航天技術嚴格苛刻的要求,對其他工作也有提升。

“天問一號”著陸後,海麗雅技術中心副主任徐連龍受邀參加央視《對話》節目,與諸多專家同臺講述我們為什麼去火星的原因,以及剖析“天問”背後的難題與奧秘。很多人正是從這個節目中了解到,去往這顆神秘的星球,一根小小的繩子背後有那麼多技術支持。

順著這條通往極限的繩子,我們可以發現海麗雅享有的“中國繩王”的美譽來自多個維度,聚集了四個行業第一:下潛深海9000米的中國深度、繩纜強度為同直徑鋼纜2至5倍的中國強度、繩纜在零下196℃至560℃環境下不分解不熔化的中國溫度以及繩纜表皮與內芯零移滑度的中國精度。隨著國家重大項目的推進,這些數字還在進一步向著極致演進。

蝶變之路

海麗雅總部所在地,是被青島人稱為“紡織一條街”的四流南路。川流不息的大卡車從賓館旁邊的三岔路口通過,對面是充滿歷史感的紡織機械廠。沿街開設的廉價布鞋店、服裝店、維修店、蒼蠅小館,讓這裏頗有些老工業區的味道。

新中國成立後,青島以其紡織優勢與上海、天津並列享有“上青天”的美譽。但進入到20世紀末,青島紡織企業發展大多數陷入了停滯。

張旭明

1981年,19歲的張旭明考入國營青島花邊廠(海麗雅集團前身)時,她肯定沒有想到多年後自己會成為它的掌門人。憑著對繩纜的熱愛和一股拼勁,她從一名普通的織繩工人逐步做到車間主任、計劃科長、辦公室主任、副廠長。

1998年,作為海潤總公司十一個經濟實體之一的海麗雅,因為海潤實業資不抵債,被青島第八棉紡織廠(國棉八廠)收購兼並。重組領導班子時,國棉八廠領導看重張旭明在技術和管理上的優勢,任命其為總經理。

當時,公司陷入訂單萎縮、庫存積壓嚴重、入不敷出的困境,連續5個月發不出工資,職工醫藥費連續8年不能報銷,集資款10年未償還。單位人心渙散,有能力的職工紛紛辭職,公司欠債數千萬元,陷入破產倒閉的邊緣。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張旭明抵押了房子,才向銀行貸到一點款。

在這場浩蕩的企業自救行動中,張旭明先是砍掉了企業主營業務之外的各種業務,關、停、並、轉與繩纜產業無關的九大產業,一心一意發展主業。當時的國棉八廠也不景氣,艱難求生的海麗雅等來了青島市發布的鼓勵國有企業改制的文件,並在2004年底完成股份制改造。

黃濤是2001年從青島大學紡織學院畢業後來到海麗雅的,當時公司的主營業務改制前是普通繩帶,改制後逐步向特種繩纜轉變。這個領域雖然小眾,生產的種類卻很多,技術含量也相對較高。

不過,他們仍然面臨許多內外困境:在外部,海麗雅雖然在這一領域有所積累,但在政策、稅收、人力成本與規模優勢方面均無法與南方企業抗衡;在內部,織帶產品客戶主要是2B端的紡織企業,與他們合作往往受制於人、利潤稀薄。轉型時,海麗雅不僅希望做出高附加值產品,也想在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業務上取得突破。

海麗雅為國外企業做代工時,接觸到國際上最先進的海洋特種繩纜。當時這一領域的技術被國外壟斷,利潤卻很高,海洋科考也從國家戰略層面受到重視。

轉型中的海麗雅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在2009年與海洋科考團隊建立聯系、2012年等來海洋強國戰略後,這年冬季的一個下午,張旭明召集公司高管團隊商討轉型事宜,最終將海洋特種繩纜確定為主要板塊之一。

後來他們才意識到:這場持續到深夜的會議,可以稱得上影響公司發展史的“遵義會議”。

轉型初期,海麗雅的特種繩纜研究經驗和技術幾乎為零,只能一邊研究,一邊給國外客戶做代加工尋找機會。歷經無數次實驗,克服原材料選擇、工藝技術難點等問題,才邁出產品升級的第一步。在不被外界知曉的情況下,耐住寂寞,做精做專,用張旭明的話說,“先把自己的籬笆紮緊,把基礎打好”。

深海觀測方面,海麗雅的繩子之所以有優勢,最基本的一點是不會因為質量問題讓長期浸泡在海水中的繩子變長、斷掉,進而影響觀測效果。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可以在繩子中添加光電傳輸信號,做到實時傳輸數據。

黃濤喜歡鉆研技術,客戶提出的難題交給他,總能想辦法解決。張旭明懂營銷,在他們決定轉型的第二年,就為公司拿到一個令行業瞠目結舌的千萬元訂單。

政策、技術、營銷形成合力,構築了海麗雅隱形冠軍的優勢。2012年,海麗雅有機會參與“蛟龍號”項目。張旭明在第一時間組成了攻堅小組,兩個月裏和研發人員幾乎都吃住在工業園。經過日夜奮戰,最終提前研發生產出達標的繩纜,創造了“中國繩王”下潛7062米深度的紀錄,並一路將數字拓展到9000米。加之在“天問一號”項目中的表現,海麗雅在特種繩纜板塊真正做到了“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

黃濤後來將轉型的原則總結為以下幾點:有技術門檻、規模不要太大、毗鄰國外企業、有利潤空間。

目前,海麗雅的營收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2B和2G的特種繩纜高端裝備,二是2B和2G的應急安全。在安全應急板塊上,轉型之初,海麗雅在消防安全、汽車產品、戶外野營產品、家庭繩帶包等多種方向上進行了嘗試,最終還是覺得消防安全領域前景更大也更適合自己,並在實踐中從生產裝備向安全應急培訓方向過渡。

青島應急安全文化科創文化產業園

安全應急板塊的負責人是徐連龍和鄭文嬌。徐連龍主要負責產品裝備研發生產,正打算將國際上流行的40多種繩索救援技術產品國產化,和同事一起將這個啞巴行業變得更有話語權。鄭文嬌則負責應急安全培訓,目前,從總部到青島西海岸,海麗雅的培訓場館已初具規模,並試圖進一步向全國復制。

鄭文嬌告訴《中國企業家》,海麗雅的優勢是已經制定出一整套完整的培訓體系、課程體系、裝備體系以及場館建設標準,可以在各地尋找有資源的合作夥伴,一起拓展市場。為了將全國上下遊產業鏈中的企業納入這個體系,海麗雅在青島市應急管理局的指導下成立了應急管理協會。她的目標是“讓這個版塊走向資本市場”。

在海麗雅為自己制定的“十四五”規劃中,希望從今年開始、從直播開始,把民品板塊做起來。張旭明告訴《中國企業家》,這是一個萬億規模的市場,“只要海麗雅在其中占據10%的市場份額,就能成為行業裏當之無愧的領軍者”。

關鍵時刻

繩網歷史雖然可以追溯到結繩記事時期,但繩網在我國卻是一個很小眾的行業,早年一直分散在漁業、船舶業、機械業,直到2016年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繩(纜)網分會成立後,才單獨化為一個行業。

海麗雅研發的 “臍帶纜”項目配套國家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A類項目

海麗雅是否是這個領域裏絕對意義上的領軍者,還不能下定論。繩(纜)網分會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企業家》,在我國近兩萬家繩網企業中,海麗雅的營收規模並不是最大。但在向特種繩纜轉型期間,進行了豐富的人才、技術、研發儲備,不斷向“高、精、尖”領域進軍。只要積累一定的時間,有希望成長為一個具有綜合實力的“大冠軍”。

海麗雅內部人士也提到,他們持續疊代的能力比較強,“這一點競對不容易做到”。

“這是一家具有足夠歷史積澱的企業。”隱形冠軍研究專家、零牌顧問董事長祖林說,張旭明有清晰的產業經營思維和大的格局,海麗雅有隱形冠軍願景和專精特新戰略,不足的是團隊和組織能力相對弱,尤其是如何用戰略驅動可持續發展方面,海麗雅的戰略管理成熟度還不夠,在營銷能力和品牌建設方面需要上大臺階。

“2020年海麗雅的營收為兩億元左右,作為百年企業,以海麗雅多年的布局和影響力,怎麼都應該達到10億元營收的體量。”祖林認為,如果說前一階段主要依賴於張旭明個人的思想和魅力,現在的海麗雅則需要鍛造組織力,快速打通戰略落地的路徑:以特種纜繩為核心,結合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進行產業布局,以海洋裝備產業、軍工裝備產業、安全應急產業三大板塊為主體,不斷拓展到更多領域、更多場景,躍升為行業隱形冠軍企業。

張旭明的能力顯然在公司內部得到了一致的認可。副總經理鄭文嬌說,如果想做什麼事情,只需要把問題拋給她,她總會想辦法解決。海麗雅集團原副總經理喬安富說,她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凡墻就是門”。

甚至發生在2006年末的那次嚴重車禍,也沒有擊垮張旭明。事故造成張旭明6處骨折,從手術室推出來後,她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工資夠不夠發。車禍一個月之後,她堅持回公司上班,不能走路,就讓四個小夥子擡著輪椅把她送到辦公室。由於手術失敗,接下來5年,她不得不忍受一次又一次的手術,拄著拐杖上班。即使現在,每到陰雨天時,受傷處依然可以感受到劇痛。

“百年以上的企業幾乎都有停滯不前和快速增長交替的經歷,而且無一例外地都經歷過兩次以上的經營危機。”祖林說,“海麗雅到了厚積薄發、快速增長的階段。”

他認為,“現在的海麗雅已經積累出激活外部資源的能力,如果加速充實內在力量包括戰略落地機制、百年文化萃取和升級以及總經理群體培養等,外部資源將促進海麗雅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張旭明告訴《中國企業家》,她希望將海麗雅打造為繩纜行業國際第一品牌。她將華為、法國BELL和日本金剛組作為自己的對標企業:學習華為堅持科技創新、幾十年如一日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定力;學習法國BELL提升繩纜技術水平,與世界標桿比肩;向日本金剛組尋找長壽企業的基因。

生於1963年的張旭明今年已經58歲了,面對“準備什麼時候退休”的提問,她斬釘截鐵說“六十歲”。但要想帶領海麗雅邁上更高的臺階,她的這個願望能如期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