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女嬰尿尿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武則天重返皇宮

武則天碰到太子李治,是她政治生涯的真正開始。

那個時候,武則天的身份是皇帝唐太宗的才人,就是說她是唐太宗的女人,對於李治來說,她是庶母。當時唐太宗正病得厲害,就讓太子李治到床前來陪他,就在這個時候,李治與武才人一見傾心。

有一種觀點認為,武則天是有心機的人,因為她一直在尋找機會,這個今後的皇帝太子李治是一個機會,所以她會主動史記載,她的相貌是叫“寬額廣頤”。額頭比較寬,下巴也稍微比較長,人比較豐滿。對於性格懦弱的李治來說,吸引力還是很強的。

武則天做過唐太宗的才人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在唐高宗立武則天做皇後的詔書中,就直面地回答這個問題:我承認這個武皇後是先帝的才人,但是,是先帝賜給我的,並不是有什麼“穢亂春宮”的問題。不管怎麼說吧,這兩個人在唐太宗晚年的時候,就埋下了感情的種子。

唐太宗去世之後,按照唐朝的規定,武則天被派到了感業寺做尼姑。對於一般的宮廷女性來說,如果到了尼姑庵裏面做尼姑,有可能就是青燈梵鐘,一輩子了此余生。武則天能這麼甘心嗎?她肯定不。那一年在佛寺當中的生活武則天是怎麼度過的,我想那個煎熬是雙重的:一方面自己那種政治野心,希望得到重用、希望信心,才能夠堅持下來。

武則天在尼姑庵裏寫詩,其中有一首收錄在《全唐詩》當中,名字叫做《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就是說,這一年,我天天在哭,我在想高宗,你不相信我怎麼想你嗎?我整個裙子是濕了又濕,濕了又濕,我都舍不得洗掉;為你流的眼淚,至今還鎖在我的箱子裏啊。

永徽元年5月26號這一天,是唐太宗的周年忌日,按照唐朝的禮儀制度的規定,當老皇帝去世一周年的時候,新皇帝要帶領群臣和後宮的嬪妃,一起去皇家的寺廟裏面,給皇帝來行香祭祀。

有人認為,性格決定命運,一點不假,要換其他的皇帝,一年多了,估計早就把這事兒忘到蕭淑妃,明顯地比皇後更得高宗的寵,更根本的一個原因,王皇後這些年以來沒有為李治生下個一男半女,而蕭淑妃為高宗生下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李素節。這就不一樣了。素節生下來不久,高宗就立他為雍王。

按照慣例雍王這個封號,一般是不封給嬪妃所生的兒子的,除了太子之外,雍王是諸王當中地位最高的。所以那個時候皇後感到自己的地位有些威脅了,正好又碰上高宗這一段時間悶悶不樂,所以皇後就想到了一招她自認為的妙棋,就是想辦法讓高宗把武則天接進宮來,這樣就能夠讓高宗的心思轉移到這個成天日思夜想的女人身上來,把蕭淑妃忘到一邊去。

對李治來說當然是喜出望外,正中下懷。在王皇後的安排下,大概在永徽元年的年底,或者永徽二年年初的時候,武則天就秘密回到了宮中,而且就在前後,武則天已經為李治懷上了身孕。這一年武則天剛好28歲,她的人生被分成兩個十四年,第一個十四年她終於是進到了唐太宗的後宮,後又用了十四年的時間,等待著再次回到皇宮啊。

嬪妃再無生育記錄

王皇後和武則天真的叫各懷心事,結果是陰差陽錯,一拍即合。這樣說來,王皇後也算得上武則天的恩人。

對於高宗李治來說,那一段在太宗病榻前面的私情非常深,跟太宗給他賜的婚,娶的蕭淑妃是不太一樣的,更重要的,武則天的經歷那是歷盡滄桑,而且在尼姑庵裏面呆了一年多,那也不是白呆,修煉氣質,那種豐富的情感閱歷會很快地戰勝蕭淑妃,捕捉住高宗的。

這也再次證明高宗有戀母情結,武則天看來是後宮當中年齡最大的一個嬪妃,可是恰恰因為武則天成熟,蕭淑妃青澀,所以蕭淑妃敗下陣來。蕭淑妃還敗在一個問題上,皇後是支持武則天的。

這個時候的武則天,基本上已經傲視群芳了,在後宮當中,她是王皇後之下,所有人之上。但是對於武則天來說,我想她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做高宗一般的嬪妃。而王皇後僅僅是把武則天當成她和蕭淑妃之間爭寵的一個棋子,可見王皇後不僅是社會閱歷不夠,連宮廷鬥爭的經驗也嚴重不足。

王皇後這個人恐怕不太聰明。但是也不能說王皇後一點沒有考慮,她應該說分析過武則天的背景和可能帶來的危險。但是她認為武則天不太可能。在當時那個政治環境下,能夠取代皇後的這些人,都是出自貴族家庭,武則天的門第不夠。再說,武則天有一個嚴重的問題,你曾經是先皇的才人,你有一個歷史的包袱在那裏,高宗能夠把這個改變嗎?所以王皇後不太擔心武則天會繼續往前走,威脅到自己。

但是王皇後也不想想,武則天是在李治做太子的時候,就已經在勾引李治了,這麼樣一個人,她怎麼就不警惕一點呢,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幹得出來的,你如果是按照常理來替武則天安排她今後的道路,那一定是長孫無忌、褚遂良,包括皇後的舅舅陳王李忠匆匆忙忙地立為太子,防止將來武則天或者蕭淑妃爭奪皇後的位置。

因為外朝大臣的攔截,不可能深入到皇帝的內宮去,所以武則天在這一段時間裏面,在感情上,把高宗拉得越來越近。那段時間連連地為高宗在生孩子,永徽三年的十月,武則天為高宗生下了長子李弘。實際上自從武則天入宮以後,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她為唐高宗生下四男二女,占唐高宗所有十二個子女當中的一半,而且自從武則天入宮以後,唐高宗沒有再和任何嬪妃有過生育的記錄,可見武則天在後宮的專寵到了壟斷的地步。

廢後立武

永徽三年十月,武則天生下了自己的長子,她給兒子取名李弘,顯然她希望這個孩子將來可以當上皇帝,開創太平盛世。如果兒子當上皇帝,母親又是什麼呢?“司馬昭之心,向皇後的位子了。為了徹底將王皇後打倒,她不僅將自己的姐姐和外甥女引進後宮與王皇後爭寵,還掐死了自己剛出生不久的女兒。武則天真的這麼宋朝我們已經看到它進入到官方的記載當中。

《新唐書》的《武則天傳》裏記載:“昭儀生女,後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衾視兒,死矣。”武則天生下這個女兒以後,皇後就來看望。皇後離去以後,武則天就偷偷地在被子裏面把這個女兒給扼殺死了。過一會兒,高宗來了,武則天裝作很高興,說皇上你來看看我們這個寶貝女兒,揭開被子一看,原來是一個死嬰。武則天這個時候,又驚問左右,大家都說,皇後剛剛來過,唐高宗不了解實情,武則天又哭得個一塌糊塗,所以高宗很生氣地說了一句“後殺吾女”。因此高宗決心要廢掉王皇後。

所以在這個版本當中,武則天就像一個殺人不眨眼的魔王一樣,能對自己的親生女兒下手。但是我覺得,這個有一點誇張,實際上是宋以後的人對武則天的一種“栽贓”。在我看來,這個女嬰死亡,很有可能是這樣一種情景:生下來不久,由於各種原因,這個孩子就夭折了。武則天強忍著悲痛,帶著滿臉的歡笑,來迎接皇後看我這個寶貝女兒。皇後走了以後,她才真的難過出來,《唐會要》的記載,是比較客觀的。

武則天在永徽五年生了一個女兒,這是事實,這個女兒生下來不久死掉了,也是一個事實,而王皇後因為這件事情承擔了很大的責任,這也是一個事實。《唐會要》並沒有說這個小公主到底是怎麼死的。那看起來有點像自然死亡。

武則天的高明之處在哪裏呢?武則天不會讓這個女兒白白地死,她要把女兒死亡這個代價挽回,把它嫁禍於王皇後。

那麼究竟有沒有可能是王皇後所殺呢?我想王皇後也不會笨到這個程度,皇後是在明處,她的地位相對是穩固的;如果殺死這個小孩對她根本帶不來任何好處,反而使自己面臨滅頂之災。

但是有一點要命,就連高宗李治都相信是王皇後殺了這個小女孩。李治在情感上本來就偏向於武則天。現在後宮眾口一詞說,是皇後來過就死掉了,高宗在很激動的情緒下,作出一個不理智的決定,產生了廢皇後的念頭,也是順理成章的。

可是這麼一件大事兒不是李治一個人能說了算的。外廷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這批人,是不會答應的。所以李治就帶著武則天到長孫無忌家裏去探探口風。當唐高宗聽到長孫無忌還有三個小妾所生的兒子沒有官職的時候,高宗就表態了,馬上都把他們提拔為五品的朝散大夫。

後來武則天幹脆想出一招,就派自己的母親楊氏,親自到長孫無忌的府上去,明明白白地給他點明:我的女兒武則天想要做皇後,高宗也有這個意思,您老就支持支持吧。可是結果呢,長孫無忌那就很明確地說“不可能”,讓楊氏碰了一鼻子灰就回去了。

經過這次試探,武則天有一個非常巨大的收獲,那就是:她發現,李治是堅持支持她的。

皇帝帶著武則天到他舅舅長孫無忌家裏去求情,碰了一鼻子灰。這對皇帝的自尊心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這就使唐高宗更加堅定地要站在武則天這一邊。

從這一刻開始起,事情的性質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來還是武則天一心想要當皇後;現在事情演變成了唐高宗李治和他那些元老大臣之間的政治對立了。高宗和武則天原本只是單純的恩愛夫妻,現在在政治上他們也開始結成為盟友。

對於武則天來說,只要找到一個借口,給高宗一個臺階,那王皇後就一定能夠廢掉。

武則天指使左右向唐高宗告狀,說王皇後和她的母親在後宮裏面秘密地做厭勝。所謂的厭勝,是過去詛咒別人的一種巫術,弄個小布人,或者是小木人,然後上面刻上字或者是寫上誰的名字,然後去詛咒他,在過去這是重罪。

高宗也知道,這是武則天給他找的一個臺階。他沒有按照一般的刑事案件來處理皇後,只是下令禁止皇後的母親入宮。高宗的這個舉措其實就會影響到外朝這些人的態度,他們敏感地捕抓到了,高宗的主意已經決定了。宰相柳奭、王皇後的舅舅就內心不安,上表請求辭去相位。

在這種情況下,外廷那些大臣反對武則天做皇後的態度更加明確了,實際上,武則天遇到了更強大、更明確的阻力。

武則天懂得以退為進、懂得步步為營,在這種強大的阻力的面前,她暫時放棄了做皇後的想法,她給皇帝上表,請求皇帝加封她做“宸妃”。

根據唐代後宮的制度,妃當中有名號的只有四個,那就是貴妃、淑妃、賢妃和德妃,從來沒有宸妃,這是武則天最先為自己創造的一個名號。我們一直都說武則天這個人不缺乏創造力。這個“宸妃”有非常深刻的政治上的寓意,“宸”就是北極星,皇帝是天,皇後就是天上最亮的眾星拱位的北極星。

武則天之前那一路高歌猛進的勢頭,此時是戛然而止,武則天一籌莫展了,在外廷原來我也需要有人為我搖旗吶喊,呼應才行。當時有一中書省的官員叫李義府,他站出來說話了。

李義府這個人,長得是漢朝的那個呂後,有過之而無不及。

母子之爭

武皇後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了武天後,而且從幕後走到臺前,成功打造了“二聖臨朝”的局面。但武後想要在宮廷權力鬥爭中走得更遠,就必然和當朝太子發生矛盾衝突。故太子李弘突然病死,武則天的二兒子李賢接受了冊立,成為新的太子。沒有想到的李賢後來竟然因為企圖謀反,被廢為庶人。人們都說,是武則天安排導演了這一切。這背後發生了什麼事情,讓她能夠如此狠心呢?

高宗想遜位給武則天,遭到群臣反對。這件事使武則天產生了我也可以做皇帝的念頭。而一旦有了這個念頭之後,武則天看待自己的兒子的角度就不一樣了。如果說他們母子之間原先還只是權力之爭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就已經演變成為皇位之爭了。

廢黜太子李賢

太子李弘死了以後,很快第二個太子就被確立下來了,那就是武則天的二兒子李賢。李賢在武則天的兒子當中,是一個文武雙全,天分極高的人。在被立為太子之後,還做了一件很有文化品位的事情,那就是註了《後漢書》。清朝學者王先謙認為李賢召集的人對《後漢書》的註,不亞於大學者顏師古對班固《漢書》作的註。

李賢註《後漢書》背後貫穿著很重要的政治意圖。他們大量地羅列兩漢歷史上女主幹政的事情,說當初呂後把戚夫人做成人彘。這很讓人容易聯想起武則天對待王皇後、蕭淑妃骨醉之刑。尤其是這班文人在評論東漢女主幹政的時候,專門強調了一句話,“外言不入於閫,內言不出於閫。”這就讓人想起武則天,當初褚遂良不同意她做皇後的時候,她居然直接跳出來開罵了,內外言不相幹的這個規矩完全破壞掉了。

更讓武則天受不了的事情,就是那個時候高宗的身體狀況是越來越惡化了,實在是幹不動了,就想遜位給武則天。把權力交給武則天跟交給兒子是不一樣的,我想,高宗還沒有完全死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太子背後有一種力量,這批人堅決反對,直截了當地對高宗說,“陛下奈何不傳子孫,而委之天後乎?”這件事情,後來就在眾大臣的反對當中不了了之了。

但這事對她有一個很深刻的影響,就是讓她從此萌生了我也可以做皇帝直接執掌皇權的念頭。說武則天想當皇帝的念頭什麼時候開始有,我寧願把它放在這個時候。而一旦有了這個念頭之後,就像魔鬼(被)放出了瓶子以後,收回來很困難,所以武則天看待自己的兒子的時候,她的角度就不一樣了。如果說他們母子之間原先還只是權力之爭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就已經演變成為皇位之爭了。

武則天親自操刀寫了兩本書給他,一本《少陽政範》說,你處於太子之位的人,該如何找準你自己的位置。還編一部書《孝子傳》給他,你應該做一個孝子,其實是嚴重地告誡他。

您瞧瞧,武則天和李賢雙方對抗的時候,都是用寫書來打仗。這個李賢畢竟沒有經過太大的政治風浪,在武則天這種威權之下,他的表現就有點失常,開始放縱自己,縱情聲色。據說當時李賢有一個男寵趙道生,李賢賞賜了很多的金銀財寶給他。武則天當然不能放過這個機會,就上報給唐高宗。趙道生就是一個缺口。武則天就讓趙道生來承認,太子要謀反,太子的東宮藏了很多武器。

唐高宗下令成立一個專案組對李賢進行了調查。後來這個專案組在武則天授意之下果然就在太子宮中的馬房中搜出來幾百領的皂甲,這個謀反的罪證就坐實了。

公元680年,李賢被廢庶人,幽閉宮中,政治生涯徹底終止。武則天還不甘就此罷休。她又把太子私藏的那些甲胄搬出來,搬到洛陽城郊的天津橋南當眾燒毀,把這個太子的謀反的罪行曝光於天下。最後,李賢被安排到巴州重慶地方禁閉了起來,文明元年,就是武則天臨朝稱制的時候,武則天派將軍丘神績到巴州去,逼令李賢自殺。

廢掉中宗李哲

在李賢被廢之後的第二天,武則天的第三個兒子李顯就被立為了新的太子,改名叫李哲。這個李哲當上了太子以後,鬥雞、獵狗,或者說到處地玩耍,他不好好地來處理朝政,不像李賢表現得那麼出色。

這個兒子還沒有太多表現的時候,宮中很快就出大事了。永淳二年的十二月四日,高宗在洛陽病逝了。

對於武則天來說,想當皇帝的話,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可是武則天沒有,武則天安排太子在皇帝的屍骨旁邊當場宣誓就職。遺詔當中寫得很清楚,叫“太子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關鍵在後面啊,就是,有什麼事,你們還得要聽天後的。

老皇帝去世了,新皇帝在服喪期間,不能夠處理朝政。高宗臨終之前就作了這個安排,按照漢代皇帝去世守制服喪的這個慣例,以一天代表一個月,也就是服喪二十七天就可以了。武則天在這個時候以天後的身份,替中宗打理國家事務。

在這二十七天當中,武則天要把這個權力過渡帶來的震動減到了最小的程度。她首先給還活著的李唐宗室不同輩分的人加官進爵。同時她要開始插手軍隊,提拔自己的親信接管宮中的禦林軍。更為關鍵的一點,是把宰相議事的政事堂就從門下省遷到了中書省,更有利於武則天對外發號施令。一切盡在武則天的掌握之下,她可以說是做得滴水不漏。

二十七天很快就過去,唐中宗李哲親政了,恰恰李哲的性格使他暴露出來問題。滿朝文武都是母後安排的,中宗就有不樂意。加上中宗身邊的新皇後總在慫恿中宗說,皇上身邊得有自己貼心的人。臣妾的父親韋玄貞如何?

中宗就找宰相裴炎來商量,說先把我的老丈人從一個很小的官提拔為豫州刺史,沒過幾天,中宗又找裴炎商量,要把老丈人直接提拔為門下省的長官侍中,也就是宰相。

俗話說得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裴炎不幹了。他的機構拒絕為中宗起草任命韋玄貞作侍中的這個詔令,和中宗吵起來了。中宗最後生氣地說,你有什麼資格不同意,我就是把天下讓給韋玄貞還關你什麼事兒嗎?

這聽起來更像是一句賭氣的話。但天子無戲言。你竟然說出來要把天下讓給韋玄貞,這社稷江山是由你隨便說給誰就能交給誰的嗎?裴炎一下子抓住了他的把柄,把這個話原原本本向武則天匯報。

於是就出現了非常戲劇性的一幕,嗣聖元年二月六號,武則天將文武百官召集到了乾元殿,向他們宣布廢掉唐中宗李哲,改立她的第四個兒子,李旦為唐睿宗。

唐睿宗十分乖巧,看到前面幾位哥哥這樣的下場,不是流放就是被廢,於是,他主動請求母後代理朝政,自己退居幕後,甘做一個有名無實的大唐皇帝。可是,李旦雖然忍氣吞聲,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像他這樣只求自保。公元684年的九月,在武則天大權在握還沒半年的時候,就發生了一場針對武則天要直接掌權的叛亂,歷史上叫做“揚州起兵”。

駱賓王起草的《代徐敬業傳檄天下文》,後來收到《古文觀止》裏面就叫《討武曌檄》。駱賓王在檄文當中,非常不客氣地用了很多詞語,說什麼“穢亂春宮”啊,“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等等。極盡謾罵之能事。最後一句說,“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把武則天想要篡奪李唐政權這個意圖公開地點出來了。檄文一出,大家爭相傳誦。

這一次叛亂是唐朝開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內戰,武則天很快鎮定下來要指揮平叛。很快,幾天之內就調集了三十萬的大軍,開赴揚州前線。勢如破竹,一個月多一點的時間,就把這一場叛亂給平定下來了,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

這次叛亂對朝局的衝擊非常大,因為把執政的首席宰相裴炎給牽扯進去了。裴炎他們接受不了武則天要直接稱帝。要把宰相絆倒,最好的辦法是謀反,而且正好揚州起兵跟他也扯得上一點關系。裴炎在“揚州叛亂”被平定二十天之後,在洛陽被斬。

武則天殺了裴炎之後,當場訓斥群臣,說:“你們當中如果是文官的話,有人比裴炎更厲害,比裴炎的地位更鞏固的嗎?”沒人敢說話。從此以後,當朝之內再也沒有人能夠對她構成威脅了。

女皇之治

公元688年,垂拱四年。武則天六十五歲了,她加快了稱帝的步伐。一方面,告密運動和酷吏政治發展到了高潮,人心惶惶,無人敢言。另一方面,她大造祥瑞吉兆,使百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為此深深哀痛,怪蒼天過早奪走了她的國老。而此後武周王朝的政治走向,基本上沿著狄仁傑生前所設計的那樣,又回復到了李唐天下。

對於武則天來說,剛過去的公元684年可謂是驚心動魄的一年,短短幾個月內,她安葬了唐高宗,撤換了新皇帝,鎮壓了徐敬業的叛亂,又誅殺了首席宰相裴炎。政局如此動蕩不安,或許讓一向精力充沛的武則天都有些身心疲憊了。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武則天宣布改元“垂拱”,取的是“垂衣拱手,天下自治”的古訓。

改元垂拱的第二年,武則天表示願意還政於睿宗李旦,李旦早就嚇破了膽,堅決推辭。武則天也明白,有時候政治上的姿態,並非沒有意義,它讓天下人,甚至讓朝廷當中的百官,了解武則天有一種動向,想緩和下來,大家先心閑氣定一點,這個信號是放出來了。睿宗不敢接這個事兒,但是有人要出來說話。這就是武則天的心腹之臣,宰相劉祎之。

他們這些人,在武則天當皇後的時候,他們可以支持她。甚至立了中宗,包括立了睿宗之初,他們也還是支持的,但是現在,劉祎之覺得超出他們的底線了。

劉祎之說,“太後既能廢昏立明,何用臨朝稱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武則天聽到這個話以後,說這個人不能留了,所以就下令把劉祎之給處死了。

劉祎之的這個信息,讓她有一個更大的擔心,我能夠清理朝堂,但是全社會人心怎麼樣呢,我要再走出一步的話,他們會是什麼反應呢?

要了解全社會的動向,怎麼辦呢,她要搞民意調查。垂拱二年,在朝堂上設置銅匭。銅匭類似我們現在的意見箱,也是一個方形的東西,它有四面,每一面以不同的顏色來標識,就是青、丹、素、玄四色,接受的投訴的內容是不一樣的,投進去以後,每天下班時候,專人拿鑰匙去開開,直接送給武則天看。

我覺得這在歷朝歷代的皇帝當中,也算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創舉。在皇帝和民間和社會的信息溝通渠道當中是一次創舉。

當然了,也許武則天一開始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民生問題,以及民意問題。可是後來這銅匭的設置,竟然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告密運動。

中國帝制時代的傳統裏面,當政治有重大變革的時候,有祥瑞可以拿過來利用。當時社會上有一些人捕抓到了這個風向。不斷地有地方報告到中央來,說我們這個地方有一只母雞變成公雞了,當時的話叫“雌雞變雄”。

中國傳統當中最大的祥瑞叫做河出圖,洛出書。垂拱四年,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命人在一塊白石頭上刻上兩句話,“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然後派人去到洛河裏面把它挖出來。武則天得到這塊石頭以後,假裝非常高興,給這塊石頭命名為寶圖,給自己加了一個頭銜“聖母神皇”。

為稱帝,武則天還缺一個標誌性的建築,能夠正面支持她稱帝,這就是明堂。垂拱三年的冬天,就在東都推平了乾元殿,建起了一座別人從來沒有見過的建築,明堂。明堂的圓頂上雕了一個大的鳳凰,鳳凰下面的襯托是九條龍。

宗室起兵

公元688年,唐垂拱四年。武則天已經六十五歲了,她加快了稱帝的步伐。一方面,告密運動和酷吏政治發展到了高潮,鬧得人心惶惶,無人敢言。另一方面,她大造祥瑞與吉兆,使天下百姓相信,改朝換代乃是天意,人力無法阻止。就在這一年,李唐宗親們終於意識到,如果再不做些什麼,不僅李唐王朝將被取代,連他們自己身家性命也會不保。一場風波已經在所難免。

垂拱四年的五月,武則天下發了一道詔令,為了慶賀明堂的建成,詔令所有的李唐宗室成員和各州刺史,在第二年年初齊聚洛陽,大享明堂。這個詔令一下達,原本正在謀劃起兵的宗室成員,心裏就很緊張了,如果我們去了洛陽,會不會被一網打盡呢?他們開始在私底下聯絡,秘密地往來書信,商議好我們怎麼來對付這件事情,畢竟洛陽的命令下達了,我們要抗命不去呢,也是個死,那麼我們去,結果又會怎麼樣。其中有一個人叫做韓王元嘉,他就開始秘密地致書各地的李姓諸王,跟他們說:“大享明堂以後,太後必盡誅諸王,不如先起事。不然的話,我們李氏無種矣。”

所以在武則天要他們明年來洛陽祭享明堂這個命令下達以後,韓王元嘉就授意他的兒子,黃國公李撰給越王李貞和李衝父子寫了一封信,在那封信中,就用隱語給李貞、李衝父子發出了信號說,“內人病漸重,當速療之,若至今冬,恐怕痼疾”。意思是說,現在內人有病,內人指的是武則天,我們不能等了,等到冬天恐怕就來不及了,唐王朝要完蛋了。

正當李貞和李衝父子在策劃協同起兵的時候,元嘉的侄子李藹自己琢磨了一下,覺得李貞父子必敗,所以他最先跑到洛陽去,向武則天告發,說宗室要起兵。

那麼這樣一來,所謂出其不意來合圍洛陽,肯定沒戲了。最著急的是瑯邪王李衝,在他的博州境內開始派人去招募兵士,而且秘密地派人分別去聯絡韓王、魯王、霍王、紀王、越王這些人,要他們響應,一起向洛陽進發。可是由於事起倉促,最後真正起兵的,只有李衝的父親,因為是父子的緣故,才在豫州響應了他。越王父子這麼振臂一呼,他們募集到的人馬少得可憐,只募集到五千人左右,武則天為了平定李衝的叛亂,一派就是十萬人。

前後算來,李衝的起兵只過了七天,武則天十萬大軍還沒開到博州呢,李衝就先不戰而敗了。他的父親越王李貞也好不到哪裏去。前後也只不過二十來天,就被徹底地剿滅了。

現在武則天手頭握有肅清李唐宗室的很好的借口,沒有參與起兵的這些諸王,包括李元嘉、李靈夔這些人都統統被抓到洛陽,武則天下令逼迫他們都自殺了,那個時候酷吏政治已經起來了,從這以後,不管是否參與到起兵當中來,一批又一批的李唐宗室皇親紛紛被殺。到了武則天稱帝之前,690年的時候,武則天下一道令,把所有的原來李唐皇室成員的身份統統削除,把皇家的宗籍也廢掉了,就是說,沒有李唐皇室這麼一回事兒了。

李唐宗親被剿滅得差不多了,這個李唐被武周所取代,也就不費什麼事了,武則天六十五歲,終於要邁出這最後的一步了。

接受稱帝

武則天當皇帝的步伐是不能夠阻止的,但武則天真的不想那麼名不正言不順地來坐上這個皇位。她要做一個名正言順的,有充分理論依據的女主。恰恰在這個時候,有人向武則天進獻了一部佛教的經典。這部經書的全稱叫做《大方等無相大雲經》,一般就叫它《大雲經》。《大雲經》裏面,講了一個鏡光天女的故事,她的前身是一位國王夫人,後來佛告訴她,你現在要化為菩薩,以女主之身將要當一片國土的國王。

武則天大喜過望,當即下令,由進獻這個佛典的人組織人員進行翻譯。在武則天稱帝的前夕,頒行天下,很快就形成了一種輿論的氣氛,

天命找到了,當然還要有民意。我想她完全已經安排好了,載初元年,公元690年的九月初三日,有一個人叫傅遊藝,率領關中百姓,就是從長安帶了九百多個人來到了洛陽,一起請求改唐為周,在洛陽就上演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請願活動。武則天接到請願書以後,很嚴肅地說,這不能接受,推辭了一番。

兩天以後,九月初五,洛陽城裏舉行了更大規模的請願,一定要武則天當皇帝,據說這一次達到了六萬人之多。武則天當然表示我不能接受,你們回去吧。

在請願的人群當中,竟然出現一個巨頭大腕,這個大腕不是別人,正是武則天的兒子,睿宗李旦。李旦也加入到請願的隊伍中來,而且自請賜姓為武氏,說我再也不姓李了,我叫武旦,現在是武家該有天下了。第一次請願在九月初三日,第二次請願在九月初五日,後來由於睿宗的加入,達到了新的高潮,到九月七號,武則天正式地接受。

公元六九年九月初九武則天登基改國號“唐”為“周”。武周帝國建立。這個時候的武則天已經是六十七歲了。從十四歲進宮,三十二歲當皇後,五十歲晉升天後,六十歲成為皇太後。如今,她真的成了一國之君,她用了五十多年的時間來奮鬥。

告密運動

公元685年,武則天登基前夕,社會上出現了這麼一種奇怪的現象。全國各地,哪怕你是種地的砍柴的或者是囚犯,不管是誰,只要說一聲,咱要告密,立刻就可以上一趟京城。到那兒有人管吃管住,告得不對也不罰,平平安安送回家。一時間,人們是絞盡腦汁,沒密的也想著法兒整點密出來告。武則天可忙壞了,天天親自接見告密者,告得有理,馬上升官,告得純屬子虛烏有,武則天也是和顏悅色,賞賜後讓他走人。史稱“告密之端,自此興矣。”

告密給下層的人提供了一個上升的通道,武則天也實現了她的幾個目的,能夠把官僚集團當中的這些利益關系攪亂,把他們改造成忠於武則天的大臣。再說,武則天尤其需要一些專門的司法人才,來幫助武則天對付告密運動當中被揭發出來的反對派。這就是咱們今天所要說的酷吏。

據說當時武則天在進行酷吏海選的時候,有這麼幾個標準,被後人總結為叫“四無三有”。“四無”是無出身,無道德,無依靠,無出頭之日。“三有”是有野心,有膽量,有“破”力,破壞力。這種選拔人才的標準實在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們去查一下兩唐書當中開列的那一份酷吏的名單,二十幾位酷吏當中,大部分是流氓無賴。武則天重用的酷吏當中,有兩個人最為狠毒,歷史上知名度最高,那就是周興和來俊臣,這兩個人早就成了刑訊逼供的代名詞,只要一提起他們的名字,人們都會不寒而栗,那武則天卻掌控著他們,幫助自己打擊了潛在的政治敵人,鞏固了統治地位。

賢相狄仁傑

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有一個人的故事不得不說,他就是狄仁傑。民間傳說狄仁傑那是明察秋毫的一代神探。而後來的唐朝朝廷,認為他是“再造李唐”的上等功臣。然而他偏偏又是武則天晚年最信任最眷顧的國老。當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不僅失聲痛苦,還親自為他舉哀,下令廢朝三日。

垂拱四年,宗室起兵,博州、豫州都起兵了,二十多天武則天就平定了這一場叛亂。可是,要做很艱難的善後工作。武則天想到了狄仁傑,就派狄仁傑接任豫州刺史。那個時候裹脅到李貞叛亂的隊伍裏面的有一些當地的百姓,有五六百人,已經被平叛的軍隊給抓起來了,武則天也派了一個行刑使來催促,趕快就地處決。

狄仁傑接手了以後,很痛苦,因為那個問題非常敏感,是政治上的大是大非問題。狄仁傑想來想去,最後決定給武則天寫一封密信,說這些人確實是無辜的,被裹脅進去了,如果我就把他們殺了,那麼對不起良心,也辜負了陛下愛民的宗旨,可是如果我公開地說要救他們,放過他們的話,那一定會給我扣上一頂庇護這些叛亂分子的帽子,所以我寫了又撕,撕了又寫,很難處理,所以我真的把我的想法,我連我的心都托出來,陛下,我還是請求您放過他們吧。

武則天看到他這封密信之後,也覺得這個人太真誠了,也確實是有愛民的心思,所以呢,這五六百個人全部赦免了。

狄仁傑就這樣化解了一場屠殺啊,其實這裏面我覺得他最高妙的地方,就是他做得那是讓武則天感覺到很有面子,很舒服。這就叫做政治智慧。

在晚年武則天最大的矛盾當中,就是到底立兒子作為接班人,還是立侄子武家的人來做接班人。這是需要更加高超的政治智慧來處理的一個難題,狄仁傑在這個階段是非常睿智的。狄仁傑的立場非常明確而堅定,堅決主張武則天要把皇位傳給李家的子孫而不是武家的侄子。

當武則天跟他商量這個事情怎麼辦的時候,狄仁傑就跟她講有沒有侄子做皇帝,而在太廟裏面給姑姑立牌位的?

有一次退朝之後,武則天找來狄仁傑跟他說,我昨晚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只大鸚鵡兩只翅膀都折斷了,您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然後狄仁傑就給她解釋說,鸚鵡就是一個武字,這就是陛下您,而兩翅就是您的兩個兒子,當你把兩個兒子都復位的時候,鸚鵡的翅膀自然也就恢復了。

狄仁傑這是在借解夢的機會,在替李顯和李旦說話。狄仁傑敏感地捕抓到了武則天在內心深處,在潛意識裏面,還是傾向於傳位給兒子。這狄仁傑還算是武則天的心理醫生了。

最後李顯被立為太子,與其說是狄仁傑他們的勸諫,到不如說是狄仁傑讓武則天認識到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

狄仁傑於公元700年去世。武則天為此深深哀痛,怪蒼天過早奪走了她的國老。而此後武周王朝的政治走向,基本上沿著狄仁傑生前所設計的那樣,又回復到了李唐天下。

武媚娘改造李治的手段,實際上並非是她自己的獨創。事實上,這種導致了歷史發生重大改變的人格養成,最早發生在她自己的身上。

武媚娘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政客,冷酷無情,心狠手辣,不管是兒子還是孫子,只要惹她不高興,殺就一個字,絕不講什麼親情溫柔——但她應該不是生下來就是這樣,這種酷厲寡毒,視親人為死仇的陰毒個性,必然是形成於某一個至關緊要的契因。

一定是因為有人以錯誤的方式對待幼年時代的武媚娘,並將這種錯誤的人倫觀念輸入到她的大腦之中,這人會是哪一個呢?

14歲是人類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每個人都在這時候形成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所謂人生價值觀,就是對社會人生價值觀念的形成,從此能夠判別是非對錯,並依據不同事情的重要程度,安排好先後次序。

而在13歲那一年,武媚娘遇到了她的五個哥哥,武元慶,武元爽,武懷亮,武惟良和武懷運,五個大帥哥帶一個小妹妹,這個小妹妹應該是備受寵愛的了,但史書上卻說,這五個大帥仔“對武媚娘的母親不敬”,所以導致了小表妹武媚娘的激烈報復。

五個大哥哥對武媚娘的生母“不敬”,到底是怎麼個不敬法呢?就算是五個哥哥對武媚娘的生母不敬了,可是他們又是如何對待這個小妹妹的呢?要知道,武媚娘在第二年就進了皇宮,而她之所以被老頭李世民弄到宮裏去,只是因為武媚娘的美貌之名,傳布天下。

武媚娘是這樣解讀這個世界的:

第一:人類社會只有一種關系:兩性關系——其余所有,不過是兩性關系的附屬或衍生而已。

第二:兩性關系是祟高的,神聖而不可侵犯。

第三:情人之外,皆是死仇。

這三個觀點都有其正確性,只是太過於片面——但如果我們仔細審視一下武媚娘的生平,就會發現,所謂大周帝國,不過是她對世界解讀的後果而已,她對兩性關系的解讀,無巧不巧正切中在皇權思維的命門上,這促使她成為了權力最需要的女人。

我們曾經分析過,武媚娘不幸落入到了五個人面獸心的哥哥手中,他們組成了一支輪奸小分隊,肆無忌禪的摧毀著這個未成年少女。而且這夥壞蛋所選擇的時機,恰是武媚娘的人格形成時期,這導致了大唐帝國未來的悲劇。

武媚娘對五個哥哥恨之入骨,然而奴性人格的養成,又使得她漸而迷戀這種喪盡人倫的曖味關系。所以她一旦得勢,立即毫不猶豫的追殺四個哥哥,但由於她在心靈深處又泥陷於這種黑色的人生,所以她不唯是仇恨四個還活著的哥哥,同時又對業已死去的長兄武懷亮懷有一種既渴望又痛恨的復雜情感。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復雜的情感,她將武懷亮的妻子擄入宮中,以帶刺的荊條擊抽背部,令那女人受盡萬般痛楚而死去——武媚娘的這個做法,一如她斫去皇後王氏的手足,浸泡於酒缸中一樣,都是因為她不能容忍別人和她爭奪男人——所有的男人都是她的,早在她13歲的時候,五個哥哥就在施虐的快感之中,將這個觀念灌輸給了她。

她深信,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兩性關系之外,絕不可能再存在其它類型的人倫關系——這個觀念也是她的哥哥灌輸給她的,如果她的生命之中曾經存在過親情,那麼不可能不在她的人格中留下絲毫形影。

這種特殊的經歷,導致了武媚娘與其它宮人迥然不同的心路歷程。別的宮人入得宮來,無不是琢磨著能找個機會貼近老頭李世民,替他生下了兒子,徜或兒子再立為太子,那麼自己這輩子就夠了。

武媚娘卻全然不是這個心思,她並不反對老頭李世民對她毛手毛腳,事實上,她不反對任何人對她毛手毛腳,可是諾大的皇宮裏空空蕩蕩,除了老頭李世民之外,居然再也找不到一個男人,這讓武媚娘說不出來的郁悶。然而終於有一天,她在皇宮中遇到了李世民的兒子李治,當時她想也沒想,就立即撲了過去——男人入得宮來,不可能有別的目的,鐵定是來找她的。此前她所有的經歷證明了這一點,而現在,李治又用他的實際行動,雄辨的證明了這個真理。

再接下來,就是以她那嫻熟到了令人目眩的性技巧迅速的征服李治的過程,整整十二年才逮住這麼一個男生,她不可能不使盡全身的技巧。

此後李世民死,她被送往感業寺,但是李治很快又來找她了,這又證明了她的觀念之正確——她就是這個世界中的中心,所有的男人都會圍繞著她轉動。

皇後王氏召她入宮,這讓她憤怒而驚訝,她無法理解,自己的男人身邊,怎麼可以有別的女人——當初五個大哥哥帶她一並玩性遊戲的時候,整個世界上只有她這麼一個女生,她希望一切都恢復到正常狀態。

五位大帥仔到底教導了她些什麼?

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曾經說過:我不知道什麼叫好人,也不知道什麼叫壞人。但是,舉凡符合我的心思,對我好的人,就是好人。舉凡讓我看了討厭,不符合我的心思的人,肯定是壞人——實際上這正是大眾對好壞善惡的解讀,也是皇權專制得以在中國延續三千年之久的思想基礎。理性的思維在判別一個人的時候,是依據這個人所做的事情,一個人在維護公益,仗義執言的時候,他表現得是一個好人,但當他為了私利而抵辱公義的時候,這時候他就是一個壞人。正如佛家所言,眾生皆苦——人無好壞之分,事有善惡之別。好的社會表現為激發一個人心中的善念,讓他多多的做好事,從而成為一個好人。而一個惡的社會,則是不斷的激發心中的邪惡,讓他不停的做壞事,最終成為了一個壞人。

理性的思維,是對事不對人。而基於本我的皇權思維,則是對人不對事。後者先是依據自我觀感,強行為別人定制好人壞人的標簽。並堅定不移的認為,好人做的事都是好的,如果一個好人殺害人命,那也是逼上梁山。壞人做的事都是壞的,如果一個壞人樂善好施,那也是假仁假義,收買人心。

武媚娘在五個哥哥的訓導之下,形成了她的獨特皇權思維,這種思維的最大特點就是神性人格裁決——一切從自我的觀感出發,先為人打上壞人的標簽,再以殘暴的手段傷害對方,並在這個施暴的過程中體會到無比的愉悅與快感。

她斫去皇後王氏的手足,浸泡於酒缸之中。她將大嫂善氏的脊背用荊條抽到見骨,讓她於極度痛苦中死去。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武媚娘心裏懷有一種很神聖的情感——既然她已經先行將對方界定為惡人,那麼,無論用什麼樣殘虐的手段對待惡人,都是合理的。

殺長子李弘,廢次子李賢,這卻是武媚娘承襲了五個哥哥為她所灌輸的行為思想。事實上,武媚娘於親情是隔膜的,早在她13歲那年,親情的概念於她而言,不過是意味著最容易的摧殘與傷害——五個哥哥若非是因為與她存在著親緣關系,又怎麼會那麼容易的傷害到她?

慘痛的生活告訴她,最貼近她的親人,不唯是最容易傷害她的,而且是必然會以蛇蠍手段傷害她的——尤其是她生下來的兒子,這些男人,這些依靠了消耗她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男人,從他們還沒有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惡毒的傷害她了。

五個哥哥曾經他們那令人發指的獸行告訴她:在這世界上,沒有父女,沒有兄妹,沒有母子,只有男人和女人——而血親關系,只不過是彼此傷害的關系而已——這種觀念一旦形成,就再也難以扭轉。

當武媚娘一口氣生下了李弘,李賢,李哲並李旦四個兒子之後,心情並不是象普通的村婦那樣沈浸入了多子多福的快樂之中,她是以憂慮的目光看著這四個男人——這四個家夥,會不會是武元慶,武元爽,武惟良並武懷遠轉世回來了呢?

長子李弘,被她用了一劑大補毒藥搞死,二兒子李賢,原本也可以用這個法子,但是李賢壞得有點徹底,這倒黴孩子竟然懷疑自己的生母不是武媚娘——你奶奶的,十月懷胎,含辛茹苦,多麼不容易啊,可臨到最後卻被這王八蛋一筆抹煞,居然全都不認帳了,你說這種男人,心腸是何等之壞啊。

殺了他,就太便宜他了,廢為庶人,讓他自己端個破碗沿街要飯去吧。

即使是皇帝李治,也無辦法阻止這些事件,畢竟是武媚娘師出有名啊,李治所能做的,最多不過是郁悶而死。

李治死了,三兒子李哲立為皇帝,可是這老兄甫一登基,就大吵大鬧,要將自己的皇位讓給老婆韋氏。這個韋氏也敢瞎琢磨,你在朝中絲毫的政治勢力也沒有,誰會支持你接收皇位?

為了國家,為了百姓,為了民族的未來,我付出了多少犧牲啊!武媚娘嘆息道。於這聲悠長的嘆息聲中,千古一帝武則天,橫空出世了。

如意娘

【原文】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相思過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離中竟將紅色看成綠色。

思念後果,身體憔悴,精神恍惚。

如果你不相信我近來因思念你而流淚。

那就開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淚痕吧。

註釋

⑴看朱成碧:朱,紅色;碧,青綠色。看朱成碧,把紅色看成綠色。

⑵思紛紛:思緒紛亂。

⑶憔悴:瘦弱,面色不好看。

⑷比來:近來

⑸石榴裙:典故出自梁元帝《烏棲曲》。“芙蓉為帶石榴裙”。本意是指紅色裙子,轉意指女性美妙的風情,因此才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說。

【作品鑒賞】

《如意娘》“朱”“碧”兩種反差極大的顏色,構成了強烈的感情的冷暖對照

《如意娘》一詩極寫相思愁苦之感,短短四句,傳達出多層次多方位的復雜情緒。

首句“看朱成碧思紛紛”賦比興兼具,有多重含意。一來明寫抒情主人公相思過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離中竟將紅色看成綠色。梁王僧孺詩“誰知心眼亂,看朱忽成碧”為此句所本。

正是心亂眼花使這位癡情女子五色不辨。二來暗指美好春光的流逝,眼見花紅褪盡,枝頭只剩下綠葉。三來借喻自己只身獨處,花紅葉綠不能相扶;又喻自己紅顏薄命,由昔日歡聚的幸福墜入今日冰冷的相思之苦。

“朱”、“碧”兩種反差極大的顏色,構成了強烈的感情的冷暖對照。眼前和一片寒冷碧綠觸目傷懷,引起思慮萬千。

《如意娘》寫得曲折有致,較好地融合南北朝樂府風格於一體

“憔悴支離為憶君”一句直抒胸臆。從外表寫入內心,盡言思婦的瘦弱不支和心力交瘁。至此,這兩行詩輾轉寫的是淒切,是寂寞,是深深地哀怨。情緒的流向較為單一。

接下來,詩人筆鋒一轉,打破一二句的和弦,以全新的節奏和韻律再現詩的主題:“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執著、決然、不掩飾、不造作的獨特形象躍然紙上。這兩句是全詩的高潮,它豐富了詩歌的情緒構成。“不信”句訴說著“斷腸”的相思,也隱含著相思的無可奈何,相思的難以喻說。《如意娘》寫得曲折有致,較好地融合南北朝樂府風格於一體。

【名家點評】

鐘惺《名媛詩歸》卷九評曰:“看朱成碧”四字本奇, 然尤覺患。 “思紛紛”三字,憒亂顛倒得無可奈何。”“老狐媚甚,不媚不惡。”

謝棒 《四溟詩話》說:“ 凡起句當如曝竹, 驟響易徹” ,“ 結句當如撞鐘, 清音有余”。

作者介紹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親楊氏。

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 ,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後,尊號為天後,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期間,改名為“曌”。 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淩掛於天空之上。

後自立為皇帝,定洛陽為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

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 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謚號為則天皇後,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加謚則天順聖皇後。

中文名

武曌

別 名

武則天、武媚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公元624年2月17日

逝世日期

公元705年12月16日

職 業

皇帝、政治家、詩人

信 仰

佛教

主要成就

廢唐,改國號為周

主要成就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

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代表作品

《臣軌》《如意娘》

籍 貫

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

謚 號

則天大聖皇帝、則天大聖皇後

年 號

證聖 聖歷 神功 久視 神功 神龍

在位時間

690年―705年

享 年

82歲

陵 寢

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