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周公解夢混沌的河水流成清水的詞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簡直是奇跡!”今天,人們到訪紅旗渠,目睹懸崖峭壁上的一灣清水蜿蜒穿行,看罷紀念館內的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後,往往會發出這樣的感嘆。感嘆之後是思考:何等強大的精神動力,讓林縣人民能夠在上世紀60年代那個缺衣少食的歲月裏開鑿出奇跡般的“人工天河”?

那是抱定“寧願苦戰、不願苦熬”的意誌,用艱苦奮鬥精神書寫的當代愚公移山故事。紅旗渠開工之時,恰逢新中國成立後最艱難的一段時期,物質條件極為匱乏——沒有資金、沒有口糧、沒有住處、沒有現代化器械,但修渠大軍卻憑著一錘一釬一雙手幹出令人驚嘆的壯舉——削平山頭1250座、開鑿隧洞211個、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如果把這些土石壘成高2米寬3米的墻,可以縱貫南北,在廣州和哈爾濱之間建造一道“長城”。困難挑戰如同難以逾越的大山橫亙眼前,但林縣人民沒有畏縮不前,而是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磐石信念、用不向殘酷無情的大自然低頭的頑強奮鬥,把一個個看似不可能變成可能,把“愚公移山”這則兩千多年前的寓言故事變成近在眼前的現實。

那是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團結協作精神譜寫出來的奮鬥樂章。1960年春,紅旗渠首攔河壩工程,95米的壩體只剩下10米寬的龍口尚未合龍,河水奔騰咆哮,500多名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跳進冰雪未消、寒氣逼人的激流中,排起3道人墻,臂挽臂,手挽手,高唱“團結就是力量”,擋住了洶湧的河水。在建設工地上,幹部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黨員幹部任務只能超額、不能拖欠,工作量比群眾的大,口糧標準比群眾的低,激發出人民群眾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滿腔熱情。當地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幹部能搬石頭,群眾就能搬山頭;幹部能流一滴汗,群眾的汗水流成河”,正是幹部群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團結一心、眾誌成城,朝著同一個目標奮進的真實寫照。

那是林縣人民不計個人得失與安危,用無私奉獻精神托舉起來的美好夢想。婦女連長李改雲在碎石滾落時,為救16歲的女青年被砸傷造成右腿粉碎性骨折;共產黨員任羊成冒著跌落萬丈深澗的生命危險,腰系大繩、掛在懸崖,肩負起“淩空除險”的重任;技術員吳祖太為了全身心投入工程設計一再推遲婚期,在進入王家莊隧洞探查險情時不幸遭遇洞頂坍塌,犧牲時年僅27歲。紅旗渠十年建設中,湧現出許許多多無私奉獻的先進典型。81名英雄兒女先後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年齡最大的63歲,最小的只有17歲。個人得失安危與世世代代夢寐以求的千秋大業孰輕孰重,每一個建設者的心裏都有自己的考量。他們無所畏懼做出自己的選擇,即便奉獻青春、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今天的紅旗渠流水無言,既是寫滿艱辛、悲壯和血淚的十年建設歷程的真實記錄和有力見證,又閃耀著一方百姓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光芒。這種紅旗渠的“精神密碼”依然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和無窮的啟迪,激勵我們將這樣的時代精神傳承發揚下去,繼續書寫新的時代畫卷。(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