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別人幫自己打飯喝粥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4月12日15時45分,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爵溪街道敬老院,連日的陰雨天讓院子裏的氣氛都透著點濕冷。敬老院院長馮國民裹緊了身上的舊棉服,推開了食堂的門。食堂裏一片熱氣騰騰。豐盛的晚餐剛剛出爐,敬老院的工作人員正用不銹鋼的四層保溫盒打飯裝菜。不一會兒,送餐員吳小興寶、周開雲將這些保溫盒一一認領裝車,各自踏上送餐之路。17時前,這些保溫盒將會被挨個送到爵溪街道小巷裏弄的62位85歲以上的老人家中。這是馮國民一手創辦的老年食堂,他叫它“車輪食堂”,不設堂食場地,僅提供送餐服務。通過“車輪食堂”,敬老院為附近3個村子裏的老人們免費配送午餐和晚餐已將近8年,一天沒打烊,一餐沒落下,收獲了不少好評。

寧波是國內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之一,截至2019年底,寧波市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156萬,占戶籍總人口的25.6%,大約2/3的老年人生活在農村,其中不少是80周歲以上的高齡老人。而對居住在偏遠農村的老人來說,每天上街買菜、回家做飯是件難事。

這一頭是“嗷嗷待哺”的農村老人,另一頭,是馮國民不止一次想“退休”,他經常為人手不足、缺少資金等問題所困擾。

一件好事,如何可持續地辦好?

辦食堂不容易

馮國民今年74歲,有想法能折騰。他當過兵,做過廠長,愛讀《毛澤東選集》和《毛主席語錄》。2007年馮國民從象山縣電瓷廠黨支部書記崗位退休後,在爵溪街道信訪辦當義務“老娘舅”。他古道熱腸,擅於協調各種矛盾糾紛。那幾年,爵溪街道敬老院經營困難,街道看中馮國民的處事能力,於是找他商量。差不多同一時間,上海一家企業也聯系到他,想以10萬元年薪聘請他當管理人員。馮國民一度有些糾結,家裏人則一致反對他去敬老院,畢竟敬老院工作辛苦又收入微薄。還在猶豫時,一紙任職通知下來了。2010年6月1日,馮國民出任爵溪街道敬老院副院長(主持工作),每個月領1500元的工資。日子是馮國民專門挑的,平日裏他十分註重“儀式感”,每開始一項工作總要挑個跟“1”有關的日子,寓意“新的開始”。後來辦“車輪食堂”,他也特意把日子定在7月1日。馮國民工作能力強,想盡辦法開源節流,很快就把百廢待興的敬老院辦得紅火起來。一方面,他短時間內籌集到資金200余萬元,不斷改善辦院條件。敬老院的床位數從原先的50張擴展到122張,每個房間都安裝了空調。2017年6月,敬老院擴建工程啟動,他在敬老院墻上設置了“捐款榜”,按時間順序整齊排列,公示捐款數目。另一方面,他在敬老院開辟了2畝菜地,動員敬老院裏有勞動能力的老人種菜。他還利用空地建了豬舍,每年出欄肉豬15頭。蔬菜和豬肉都可以供應敬老院食堂,省下了不少開支,這為後來“車輪食堂”的興辦奠定了基礎。

馮國民正在閱讀報紙。 朱淩君攝

2012年,寧波鄞州區雲龍鎮上李家村老年食堂建成,為解決附近農村老人吃飯問題提供了思路。爵溪街道也想建老年食堂推進居家養老,但受限於資金、場地等問題一直沒有下文。後來有人提出可以整合臨近養老機構提供送餐服務,正好當時敬老院已步入正軌,幾方碰頭一商量,決定由馮國民牽頭來推進老年食堂的工作,為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務。2013年7月1日,象山爵溪敬老院“車輪食堂”開始試運營,主要為敬老院附近3個村子裏85歲以上的老人配送午餐和晚餐,當時是寧波市最早一批開始運營並提供送餐的老年食堂。送餐車是馮國民的得意之作,用三輪車專門改裝而成。“爵溪街道傍山臨海,地形復雜,正兒八經的送餐車根本無法到達。我就請人把三輪車改造成兩層箱式車,既解決道路狹小難以直達的問題,又能讓飯盒齊整擺放且保暖。”馮國民說。他還有自己的“小算盤”,曾經相關部門專門給敬老院配了送餐車,但敬老院沒有人會開車,若要用車得新雇一個司機,要增加成本。然而,改造的送餐車在臺風多發的象山有時候太“單薄”了。2018年,接連有超強臺風影響爵溪,送餐車被風刮倒受損嚴重,送餐員一度只能用扁擔挑著籮筐挨家挨戶送餐。從那之後,馮國民又增配了一輛“正規”送餐車,以應對不時之需。

每天16時整,送餐員準時出發送餐。 朱淩君攝

院長想退休了

創立初期,食堂為10位老人送餐,菜新鮮可口,口碑好,半年後正式運營時需要送餐的老人達50位。至今運營近8年,最多時要給80多位老人送餐。食堂的運營主要來自老人們繳納的夥食費,但幾乎是成本價。很長一段時間裏,食堂每月的夥食費都是300元,最近菜價上漲,夥食費才剛上調至400元。不過,光靠老人們付的夥食費仍然無法維持食堂的運營,平時除了靠社會各界募捐,馮國民還不時自掏腰包貼補食堂。馮國民是“陽光財務”的忠實擁護者,在敬老院,每筆收支和員工報銷都列得清清楚楚,每月進行公示接受監督。街道給他漲過兩次工資,他現在工資2200元,幾乎都倒貼給了敬老院,子女每月給他的養老金,他也經常用來補貼食堂。時間一久,馮國民每次去街道或者縣裏開會,總有人打趣:“倒貼院長來了。”但即便如此,創辦近8年,“車輪食堂”從未打烊。面對老人的特殊需求,食堂一向“大方”。比如,家住爵溪街道十字東街的96歲徐彩英老人長年吃素,食堂就另起爐竈為她單做。有一次,送餐員發現徐彩英老人病倒在床上,中午送去的飯一口沒吃,原來老人想喝粥,送餐員不僅幫助聯系其親屬,還回到食堂熬好粥再給老人送去。為了提升服務質量,食堂為每個送餐的老人準備了兩套餐具,每次送餐上門時取回前一次的餐具,由食堂統一清洗、消毒。說他“大方”,馮國民卻自嘲是“摳門院長”。馮國民對食堂成本精打細算。比如,經過多個菜市場的價格比較,馮國民發現,縣城城東菜場魚價最便宜。為了省錢,他就去那邊買魚,其他菜就在爵溪菜市場買。為了到縣城去買菜,他需要淩晨4點鐘起床。為此,妻子埋怨他:“結婚多年在家從沒買菜做飯過,當了院長反而一頭紮進了菜市場,天天為幾塊錢的菜價操心。”

象山爵溪街道養老院食堂內,工作人員正在忙碌地為需要送餐的老人打飯裝菜。 朱淩君攝

偶爾,馮國民會抱怨“找不到接班人”。大約4年前,馮國民開始萌生退意。一方面,“過了70歲之後,感覺精力大不如前。”馮國民坦言,此前他沒有午睡的習慣,這些年他中午總要小憩一會,下午才有精力工作。采訪期間,馮國民頻顯疲態,偶爾走到室外抽支煙才能提神。去年,他妻子身體抱恙回家休養,也是他想“退休”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則在於日益增長的經營壓力。“搞錢”越發成為讓馮國民頭疼的事。馮國民統計過,近10年間,社會各界總共向敬老院捐助了760多萬元,用於補貼敬老院和“車輪食堂”的運營。接下來,他還計劃要在爵溪街道所有有送餐需求的老人中實現全覆蓋,並將年齡限制放寬至75歲以上。如此一來,迅速增長的經營成本和工作人員缺口成為新的難題。最近,馮國民連日奔波開會,尋求政府補貼和社會捐款,但似乎並不樂觀,關於“接班人”的消息更是遙遙無期。

爵溪街道敬老院內,隨處可見捐款榜單。 朱淩君攝

前幾年,農村老年食堂停擺的消息多次見諸報端。2018年,金華市婺城區乾西鄉楊石村,由於村集體經濟薄弱和廚師離崗等多種原因,村裏的老年食堂兩年內只“營業”了不到半年,徒成擺設。乾西鄉共有8個村和社區設立了助餐型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僅2018年夏天就有6個停止助餐服務。記者了解到,在紹興市上虞區崧廈街道鄭家埭村,也有老年食堂因資金問題而倒閉。

做成一門生意

怎麼辦?在馮國民看來,光有情懷還不夠,關鍵在於“有錢”。采訪期間,他多次提出“如果我有1000萬,我就要做什麼”的設想,語氣中多少有些無奈。這終歸只是一種願望。單靠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農村老年食堂的創辦和運營需要社會各方力量的參與,尤其是專業人員的投入。馮國民心裏明白,對於農村老年助餐服務,如果全部將壓力拋給政府,許多地方會不堪重負;如果全部將壓力丟給老人們,也難以為繼。引入社會化資本和專業團隊,將農村老年食堂“做成一門生意”,或許是一種思路。比如,在紹興市柯橋區王壇鎮沙地村,村裏建起了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取名“頤養園”。頤養園不僅有老年食堂,也免費為當地老人提供社交、娛樂、學習等多種服務,每年由沙地村鄉賢會提供資金支持,負責運營的是紹興市仁本家居服務有限公司,多方合力為村裏80歲以上老人提供免費就餐服務。仁本家居工作人員商美琴告訴記者:“我們每天為40名左右的老人提供一葷一素一湯的營養午餐,其中14名老人因行動不便也會提供上門送餐服務。”除80歲以上老人免費就餐外,沙地村老年食堂對當地60歲至80歲之間的老人提供不同折扣的就餐優惠。同時,食堂也向村民開放,通過為他們提供市場化的快餐服務來實現盈利。記者向商美琴打聽運營情況,商美琴不願透露過多細節,只是笑著說:“至少不會虧本。”

沙地村黨總支書記張裕根認為,這樣的合作是一種良性循環。沙地村老年食堂多次獲評星級老年食堂,由此獲得柯橋區的補助資金,進一步保障老年食堂的運營。根據柯橋區的相關政策,對於新建(含改建)的老年食堂,按每家5萬元標準給予一次性獎補,助餐服務點則按每家2萬元標準給予一次性獎補,獲評星級後根據不同標準再進行補助。目前,柯橋區已建成12個老年食堂,9個助餐服務點,214個社會餐飲企業配送服務點。不過,這樣的模式也有局限。在張裕根看來,這對村子“有要求”,既需要村民居住相對集中,並建成集中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還要有村集體經濟或是鄉賢會等組織提供比較充足的資金支持,顯然不一定適合所有農村。在與沙地村相隔不遠的柯橋區平水鎮王化村長塘頭自然村,另一場關於老年食堂的試驗也在展開。長塘頭自然村地處深山,村裏老人多為散居,很難集中居家養老。去年春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回鄉探親的宋如華被困在村裏,看到村裏留守老人多、養老問題突出,便和王化村黨總支書記宋偉元商量,由他出資開辦老年食堂,免費為村裏80歲以上的老人提供一日三餐。

紹興柯橋平水鎮王化村長塘頭自然村的農產品交易中心。 朱淩君攝

開辦老年食堂只是第一步。宋如華還有“野心”:將長塘頭自然村打造成“民宿式”的休閑養老社區。“其實老年食堂也好,鄉村振興也罷,關鍵是要在農村地區形成完整的造血機制,而不能光有投入沒有收入。”宋如華說,“目前我已經陸續租下了8座老臺門、100多套農房,開發老年民宿。”

紹興柯橋平水鎮王化長塘頭自然村,不僅建起了老年食堂,還將整村改造為“民宿式”的休閑養老社區。 朱淩君 攝

記者在村子裏走一走,發現到處都在改造。比如,村裏的小賣部被改造成了專賣特色農產品的小超市,池塘增設垂釣區,茶室、水吧、棋牌室等活動場所也建起來以滿足村裏老人的休閑娛樂需求。但作為重頭戲的老年民宿,則多少顯得有些簡陋,大多是重建的平房,沒有時髦的設計,也缺少精致的裝修,不過環境還算幹凈整潔。“極致低價”是宋如華對老年民宿的定位。他告訴記者,民宿以長租為主,走薄利多銷路線,1天費用只要70元,包括吃飯費30元、住宿費30元、衛生費10元,老人願意自己打掃的,還能省下10元衛生費。去年重陽節,宋如華的老年民宿正式對外營業,目前已有來自上海、成都和紹興等地的老人預訂和入住。

紹興柯橋平水鎮王化長塘頭自然村,建起了免費的老年食堂。 采訪對象提供

在長塘頭自然村,不少老人都評價宋如華為“好人”。宋如華自己卻不這麼覺得。在他看來,農村並不缺少“好人”,缺的可能是能保障持續做“好事”和做成事的制度與機制。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孔令君

來源:作者:朱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