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井中取水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金華日報-金華新聞網

來源:【金華日報-金華新聞網】

編者按

“水通南國三千裏”,地處錢塘江上遊的金華水資源十分豐富,千百年來,四通八達的江河航運和充滿民間智慧的各種水利設施孕育了這片富庶之地,也孕育了豐富多彩的珍貴水文化遺產。東漢盧文臺與白沙溪三十六堰、南宋王槐與義烏蜀墅塘、清代李漁與蘭溪李漁壩……這些歷經歲月滄桑依然在造福浙中大地的諸多水利設施,既是金華先民勞動實踐的智慧結晶,也是代代後人生生不息的真實寫照。新中國成立後,金華又創造了全省乃至全國水利系統多個第一,在新中國水利史上留下光輝記憶。

為更好地挖掘金華豐富的水文化資源,全面展示我市水利領域的建設成就,從3月16日起,本報與金華開發區、金華市水利局聯合推出“水通南國 利澤八婺”大型系列報道。讓我們跟隨記者的腳步,去實地探訪古代堰壩、山塘水庫的水利奧秘,去追憶挖掘自強不息、區域協作的水利故事,去剖析解讀“五水共治”、通江達海的金華實踐……

古井篇

最憶江南井 靜訴悠悠情

□ 記者 唐旭昱 文/攝(除署名外)

兩組線段交叉,成一個“井”字。寥寥四筆,灌溉五谷、滋養生命,也澆灌出一種文化。

古者掘地取水,以瓶引汲,謂之為井。

金華地下水資源豐富,水系脈絡錯綜復雜,打井不是難事。嘉靖《金華縣誌》記載名井約26口,光緒《金華縣誌》記載名井52口(不含家井和廟井)。金華市區在上世紀50年代曾作統計,有水井200余口。

蓮花井(張經華 攝於上世紀70年代)

蓮花井(王誌金 攝於上世紀80年代)

蓮花井(王誌金 攝於上世紀90年代)

蓮花井(洪兵 攝於2004年)

2020年,浙江古井“完整報告”出爐,金華現存的古井數量為850處,在全省排第三。它們或守望著小橋人家,或靜臥在舊居天井,或散布於街邊弄堂,或獨立在寺廟景區,不僅滋養了當地的居民,而且流傳出一段段精彩的地方故事。

洗菜、滌衣

見證人間煙火

那不知疲倦的水,不分晝夜地向上冒,冒,冒……

井水清澈甘甜,到井裏取水的人,絡繹不絕,井邊的小路濕漉漉的,就像灑下了粒粒春雨。這是浦江鄭宅鎮東明村76歲村民鄭健民對於古井的兒時記憶。

這口古井叫正德井,建於正德二年(1507),位於鄭氏宗祠南門的民居旁,屬於浦江鄭義門古建築群。井圈刻有“正德二年造”等字樣,歲月流逝,字跡已經不清晰。井口直徑約52厘米,井圈高48厘米,水深約5米,井壁為卵石堆砌而成。

鄭健民的家距離正德井不過10步路。“這口井的水很好,又涼又甜。以前洗菜洗衣做飯,大有用場。”鄭健民說,因為水好,附近村子的村民都會趕來挑水。通上自來水後,來古井打水的人便少了。

現在,鄭健民有時會來打些水回去,用於洗菜、滌衣。“六七年前,我們家做冰木蓮,用的還是這井水。說來奇怪,偏偏用這口井的水做出來的冰木蓮,醇厚、味美。”鄭健民笑笑。鄭健民的老伴在一旁念叨:“這井水夏天很涼,冬天不冰。夏天你要是貪涼,用這井水衝腳,還受不了呢。”

金華開發區湯溪鎮上境村村口,劉氏宗祠莊重肅穆。隔路相對的水塘邊,有口古井,被村民稱為“祠堂井”。上境村原名楓林莊,始祖劉清,曾任北宋監察禦史,自河南淮陽遷入,成為上境始祖,至今已有800余年。在上境村的宗譜裏記載,這口祠堂井便是劉清的後人所建,距今約有700多年歷史。82歲村民劉榮輝說,為了安全,井圈往上砌過一段,底部的井眼被堵上,現在的井水是滲出來的。“水太大了,不堵的話得滿出來。”劉榮輝繪聲繪色,原來20多年前,他下去清理過水井。“清理水井前,需要把水井的水抽掉部分,以保證人的安全。當時,井眼打開,那水可大了。”

劉榮輝的童年裏,每天從早到晚,來祠堂井打水的人排著長隊。大家有說有笑,議論著所見所聞和奇人軼事。井口上架的轆轤從早到晚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吟唱著人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會很麻利地把滿滿一桶水搖出水面,待兩只桶打滿後,用一根扁擔挑起,腳步平穩地往家的方向走去。

如今,井圈上留著一個口,井口上架的轆轤已經沒有了,但祠堂井現在還被使用。早晚兩個時段,村民來打水的不少,用於洗菜、滌衣。

“現在家家戶戶都有自來水了,所以用井水的人沒有以前多,可我還是很鐘情井水,因為我從小就在這口井邊長大,對這口水井有著特殊的感情。”72歲的上境村村民程桂有說道。他口中的古井就在他家邊上,叫龍眼井。村裏老人們說,這口井有400多年歷史。

周邊居住的村民越來越少,使用龍眼井的幾乎只剩程桂有一家,也就洗洗菜和衣服。古人雲:井水越用越活。程桂有表示認同,現在龍眼井的水確實沒有以前好了。“以前用的人多,這口井的水可不差呢。”

龍眼井和很多古井不同,上窄下寬。上窄是指井口窄,下寬是指井下的水面寬。一同前往的金華開發區農旅局工作人員現場測量,井口直徑70多厘米,井圈高50多厘米。據說,井下水面的直徑有4米左右。關於水深,沒人說得清。現場,村幹部們搬來一根6米長的竹子,兩人合力把竹子往井裏放,都沒有碰到底部。

龍眼井的神奇之處,還在於它的井壁。除上方約1米高的是磚塊,下面的井壁是泥巴所砌。“泥巴在水裏,居然不會散,這口井一直沒倒。”牢固程度,讓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

零星散落在村裏的古井,有些說不上名字,有些沒人知道建造年份,但它不僅是生活所需,更是街坊鄰裏間話家常的好去處。現在,它們中的很多還在被使用。在采訪的途中,遇到很多常住在古井周邊的老人,跟他們聊天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於過去的懷念。這些古井是時代的象征,是歷史的見證。隨著社會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古老的生活方式可能會被現代的生活方式淘汰。盡管如此,終會有人感念,畢竟它曾經哺育過一代代的人。

古韻、遺風

講述前世今生

時光荏苒,城市發展,市區的多數古井早已不見。與農村不同,市區現存的古井大多作為景觀用途。

從前,金華城裏以井命名的小巷和弄堂總共有4條:四眼井巷、高井巷、小井巷、方井弄。這些井和巷,都是老金華城歷史的印記和物證。

四眼井,人們被它吸引的首先是外形。因為有四個眼,人們可同時放桶下去挑水。四眼井位於江北四眼井巷東口,因水源豐沛亦名“龍井”。井深10米,蓄水量36立方米,原有井屋,井上有轆轤。在古代,四眼井周邊多為豆腐作坊,人們發現這裏的井水做出來的豆腐特別好吃。民間傳說在金華城裏有富、貴、貧、賤四口水井,這四眼井為富井。

金華城區有一口幾乎人人皆知的古井——蓮花井,則是貴井,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很多金華人的心中,蓮花井不僅僅是一口井,更是一段歷史,一段記憶。上了出租車,師傅問一聲“去哪”,很多人會回一句“蓮花井”。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蓮花井也是江北第一百貨和銀泰中間的一個地名。

如今的蓮花井(鐘路 攝)

蓮花井位於金華江北鬧市區,即解放東路與後街的交叉口,古井建於宋代,為三眼井,井壁用紅砂巖條石砌築,有八角青石井圈三只,井圈上有陰刻“蓮花古井”四字,據光緒《金華縣誌》載:“蓮花井,《戚誌》在弦歌坊內,泉為諸井第一。”

另外,貧井,即位於鐵嶺頭的雙眼井;賤井,即位於八詠樓東段的攔路井。

據考證,市區範圍內現存古井數量最多的區塊是婺州古城。金華市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趙威介紹,古子城範圍內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井有休文井、攔路井、酒泉井、鎮東井、蓉峰井、高山頭古井、金華府井等20多處。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攔路井、酒泉井和休文井,均屬金華十大名井。

休文井位於八詠樓東約30米,至今保存完好。這是一口紀念金華先賢沈約(字休文)的老井。光緒《金華縣誌》載有傳說:沈約在金華任太守時,有一天騎著毛驢,到水井邊飲水,飲畢又騎驢而去,故名休文井。酒泉井是宋代古井,位於古子城酒坊巷中段,因其井水常被百姓用來釀酒而得名。攔路井位於八詠路東端,直接擋住了進入古城的主幹道,攔路井本名“瑞安井”,取瑞氣盈門、安康祈福之意。

在婺州古城逛了一個多小時,趙威還介紹了一口三清宮南側古井,這口井沒有名字,現在已經被封。這口發現於2008年的北宋古井,井壁上有豎排陰刻文字:“李都吏宅政和丙申年(1116)三月三開此井大吉益利”。“政和”是北宋末年宋徽宗的年號。趙威介紹,三清宮的這口古井,雖然不是金華目前發現最早的古井,卻是有明確紀年銘文最早的古井。“當年發現時,古井的井圈為紅砂巖石,井壁也是由紅砂石壘砌而成,基本結構保存極為完整,井深為12~14米。”

從“年齡”上來說,三清宮的這口井在金華眾多古井中,算是小字輩的。20世紀初,金華考古工作者在市區解放西路清理過一口古井,井深30多米,井內壁由紅砂巖原狀組成,井底發現石器、鐵器、原始瓷片和獸骨。據考,這是金華迄今發現最早的一口原始井,只是現已不存。趙威表示,金華的很多古井並沒有詳細介紹,千百年來一直默默服務著當地的居民。在水井邊流淌的時光,是金華人最溫柔的時光。

白雲蒼狗有時盡,歲月變遷訴不完。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水井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也有一些仍靜靜躺在那裏,似乎等待著人們去傾聽它的故事,訴說一個亙古不變的哲理——水,是生命的源泉。

新聞鏈接:

古井保護刻不容緩

2020年3月,浙江在2007—2012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基礎上,全面開展全省古井水源普查。此次摸底排查,全省共發現5958處古井。其中,金華現存古井850處,數量僅次於紹興1131處和衢州969處,位居全省第三,承擔歷史文化研究、生活洗滌、灌溉、景觀等主要功能。

金華古城的水井形式各異,有石砌井、土井、陶圈井、磚井、瓦井等,這些老井大多有井名,如以寺廟為名的普昭井(在柴場巷普照寺邊)、永福井(在將軍路永福寺邊)、七寶井(在原金華衛校內七寶寺邊)、惠德井(在惠德寺前)、景德井(在景德寺邊)等;還有紀念類的井名,如休文井、昭君井、蔡葉井、酒泉井、將軍井等;也有以井竅數取井名,如雙眼井、三眼井、四眼井、五泉井等,還有的井名以地名命名,如小井巷中的小井、高井巷內的高井、夏塘街東的夏塘井、王衙巷前的王衙井等。康熙《金華府誌》中的府城圖,圖中除了建築和道路,畫有三口古井,即休文井、蓮花井、瑞安井,此外酒泉井、四眼井等都為金華老城內的名井。

古井是先民聚居繁衍的見證者和地方歷史人文及鄉愁的重要載體,維系著城鎮、鄉土文明的根脈;部分古井水源在山區鄉村至今仍作為生活水源的必要補充,承載著先輩日常的生活記憶。實施古井水源保護工程是重要民生實事,對充分發揮古井文化價值、民生價值、使用價值,助推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詩路文化帶建設、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等工作有著重要意義。

2020年12月17日,浙江省水利廳浙江省文物局下發關於加強古井水源保護管理的通知,通過實施名錄管理、明確管理主體、落實保護舉措、加強本體修繕和周邊環境治理、加強水利功能修復、強化工作保障,六招齊發進行保護管理。金華850處古井全部納入保護範圍,實施“身份證式”管理。目前,金華正在建立動態更新機制,根據水利數據倉維護規則,常態化開展古井水源信息登記,每年根據古井狀態進行動態更新。

按照要求,已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或文物保護點的古井,其保護範圍劃定、檔案建立、管理職責落實及其修繕保護工程的實施,嚴格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或文物保護點的古井,根據古井水源保護需要,綜合考慮古井水源的規模、作用及周圍環境的歷史和現實情況,可以留出一定的保護空間,確保古井本體安全和完整,保護空間劃定應當征求相鄰利害關系人的意見。突出古井保存保護,納入名錄管理的古井水源,不得隨意廢棄、破壞、占用等。

章馨予 攝

古井修繕保護工作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古井產權人、管理主體要根據實際功能需求,加大古井換水、淤塞清理、內壁清洗、必要的周邊水系溝通等工程性管護。特別是承擔(應急)飲用功能的古井,確屬飲用水水源地的,應嚴格按照相關法規,按等級劃定或明確保護範圍,強化日常監督管理,加強水源監測,確保供水安全。

本文來自【金華日報-金華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