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紡繩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蘇平安正制作潞麻繩。 蘇和平 攝

蘇平安正制作潞麻繩。 蘇和平 攝

中新網長治10月30日電 題:山西潞麻繩匠人堅守20余年:拯救瀕臨消失的千年工藝

作者 李庭耀

“我21歲時跟著老丈人學會這門手藝。村裏最多時有幾百人從事潞麻繩制作,最少時包括我在內沒有一人做這個。”30日,在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東旺村的一個小院內,46歲的蘇平安正用布滿老繭的雙手制作潞麻繩。隨著尼龍繩的出現,很多人已將麻繩忘記,仍在堅守的蘇平安希望拯救這門瀕臨消失的千年工藝。

潞麻繩制作需要整麻皮、紡胚、合繩、磨繩、打捆共5道主要工序。 蘇和平 攝

長子縣地處山西省東南部,上黨盆地西南側。北周時,上黨地區出產的麻始稱潞麻,長子縣是潞麻的主要生產區之一。千百年來,麻衣、麻紙、麻繩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潞安府誌》記載,唐朝前後,當地農民“勤農織之事,業寡桑柘,而富麻苧”。潞麻生產行銷海內外,被譽為“一熟天下賤”。

蘇平安介紹,過去做農活兒需要麻繩的地方很多,可以說麻繩曾是農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老百姓捆綁、背運、拉車、拉磨、拉碾都需要麻繩。蘇平安回憶,當地很多村曾經都有紡繩廠,東旺村最多時有幾百人從事潞麻繩制作,“村裏的戲臺周圍每天都圍滿制作潞麻繩的人”。

過去做農活兒需要麻繩的地方很多,可以說麻繩曾是農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老百姓捆綁、背運、拉車、拉磨、拉碾都需要麻繩。 蘇和平 攝

曾經,靠著制作潞麻繩的手藝,蘇平安有一份不錯的收入。他告訴記者,1997年前後,他就雇有四五十位工人制作潞麻繩,“以前的銷量很大,我都不用出門,內蒙古、北京、長治等地的人就跑來訂貨”。

蘇平安介紹,潞麻繩制作需要整麻皮、紡胚、合繩、磨繩、打捆共5道主要工序,工藝技術雖沒有其它行業技術含量高、保密程度嚴,但也有其嚴格的程序,要通過多年的經驗總結以及高人傳授才能達到技術過關。紡胚時,手很容易就會被劃傷,為了防止傷到手,要一遍遍給胚線澆水,在寒冷的冬季,皮膚就會凍傷,“再苦再累也堅持下去了”。

如今,除制作潞麻繩外,蘇平安還會制作潞麻鞋底、潞麻坐墊、潞麻花籃等,還會根據人們的需要制作室內裝飾。 蘇和平 攝

然而,隨著尼龍繩的出現,潞麻繩逐漸被化纖產品替代。沒有了市場,蘇平安不得不外出打工來維持生計,2003年,作為東旺村堅持到最後的一位潞麻繩制作匠人,他離開了村子,之後的十幾年間,東旺村無一人從事曾經紅火的潞麻繩制作。

2016年,東旺村開始打造以上黨農耕文化為主題的美麗鄉村,看到希望的蘇平安回到家鄉,重新拾起了潞麻繩制作工藝。“我試著尋找潞麻繩的新用途,它可以做一些日用品,還能做成手工藝品和室內裝飾。”蘇平安介紹,如今,除制作潞麻繩外,他還會制作潞麻鞋底、潞麻坐墊、潞麻花籃等,還會根據人們的需要制作室內裝飾,自己的收入也漸漸多了起來。

“下一步,我想打開潞麻繩制品的銷路,帶領更多人制作潞麻繩,增加的大家的收入,同時也拯救這項工藝。”蘇平安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