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大全夢見營業員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曾經上海:煙火氣中的魔都記憶》

上海音像資料館 編

上海大學出版社

一段段“煙火氣中的滬上記憶”

從這本書裏,走近普通上海人曾經的熱鬧生活,聆聽歲月的回聲,衣食住行娛的點點滴滴,從記憶的深處流淌而出。

圖書簡介

本書為上海廣播電視臺城市記憶類紀錄片《上海故事》精彩內容結集系列圖書的第三種,前兩種為《上海故事——一座城市的溫暖記憶》《上海故事:走近遠去的城市記憶》。書中收錄文章從日常生活回憶、城市建設變遷、文化藝術等幾個板塊,聚焦上海半個多世紀的滄桑變遷和上海人幾十年的鄉愁記憶,從親歷者眼中看上海城市的巨變和市民生活的點滴,是上海當代社會生活史的生動而真實的寫照。

圖書目錄

向上滑動閱覽

話說曹楊新村 /1

第一個工人新村的誕生/超前而周到的規劃設計/宜居社區的美好生活/曹楊新村大事記

我的家在彭浦新村/10

上海第一批工人新村/記錄片鏡頭中的開放窗口/擴展後的美麗新家園/響當當的彭浦夜市

家在浦東/21

不要浦東一間房/春風一步過江/身在遠方,抵擋不了對浦東的無盡思念/浦東開發是一個奇跡

阿拉曹家渡/33

“滬西小上海”的形成/商業繁盛的“曹家渡五角場”/兒時的裏弄生活記憶/大變樣的新曹家渡

閔行一條街/44

78天的奇跡/“閔行平地起新城,廣廈千間一夜成”/閔行飯店:新中國的第一座花園飯店/大建設年代的背影

天山一條街/53

從林肯農場到“兩萬戶”工人新村/天山一條街的紅火歲月/從小劇場到天山電影院/天山路的升級與舊裏改造

海上生綠島/64

從滄海中撈出的萬畝良田/和平年代的英雄史詩/知青來島“修地球”/打造現代化生態島

深挖防空洞的記憶/76

條條弄堂搞戰備,男女老少做磚坯/深挖洞運動:連片成網,連通搞活/平戰結合:地下旅館、地下工廠、地下餐廳/新時代的地下城

我的上海,我的河/89

因水而生的上海灘,因水而興的大都市/填浜築路的往昔/開太浦河,泄太湖洪水/水體汙染的惡果—水鄉缺水/煥然一新的上海河道

輪渡那些事/102

輪渡處女航/大渡輪與小舢板並駕齊驅/百萬市民過浦江/輪渡人與輪渡品格/世博會與輪渡的華麗轉變

傳呼電話亭軼事/111

傳呼電話亭的前世今生/信息集散地,情緒中轉站/傳呼電話亭的黃金時代/BB機獨占鰲頭,大哥大橫空出世

閑話小菜場/121

小菜場的身世/小菜場裏的上海味道/吃菜不忘種菜人/菜籃子裏看形勢

弄堂裏的雜貨店/132

“阿司匹林橡皮膏、木拖板鴨舌帽”/營業員的故事/雜貨鋪中的煙火人生/“小小三尺櫃臺,心向世界”

差頭那些事/144

中國最早的出租汽車公司—祥生/曾經上海的交通主力軍—“烏龜殼”/曇花一現大發車/一枝獨秀桑塔納/城市名片:服務業回歸初心

80年代出國潮/157

鄧小平呼喚出國潮/“潮中兒”的生存狀態/電話線那頭的“謊話”/海外遊子中國心

那一年,我們結婚了/169

黃寶妹:軍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朱永定:六十歲以後,應該說是她最美的時代/徐桂珍:我經常夢見他沒死,等會兒他會回來的/攜手走進桑榆晚景

快樂的暑假/180

遊戲多歡樂/冷飲多美味/課外多精彩/乘涼多自在

“的確良”的記憶/190

棉花讓位,補丁時興/挺括耐穿的“的確良”/“的確良”風靡的年代/化纖自由:金山石化總廠興建投產/近現代服裝潮流的更替

會“做人家”的上海人/203

穿:“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住:千鈿要用,一鈿要省/吃:生活不茍且/行:省吃儉用只為一輛自行車

尋找童年的味蕾/215

本幫老味/家鄉滋味/年有余味/融合之味

濃濃咖啡情/226

愛恨情仇:萬國咖啡館時代/口感革命:鐵罐咖啡時代/走向大眾:速溶咖啡時代/百年馥郁:咖啡新時代

乘風涼/236

乘風涼前的儀式感/乘風涼去哪兒/弄堂文化:乘風涼裏的人情味/那些讓人開心不已的乘涼零食/花樣百出:乘風涼這場大派對

那些年,我們逛廟會/249

廟會:從宗教祭祀、集市貿易到文化娛樂/三月三到龍華/四月八到靜安/城隍廟廟會:中國三大廟會之一/浦東三林:三月半聖堂廟會

中百一店的美好記憶/262

去百家不如來一家/主動、熱情、耐心、周到/“中華第一店”的舊情結/上海的櫥窗之窗

那些年我們的國慶節/275

慶祝新中國誕生的“狂歡周”/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首條新聞片 · 創新宣傳畫/工農業出色成就的檢閱

“刑警803”的故事/287

刑偵題材廣播劇的破冰與長青/刑警與編劇:從真實案件而來的故事/熱情追劇的聽眾/廣播劇:閉著眼睛看電視

友誼地久天長/300

中蘇友好的日子/我們的朋友遍天下/乒乓與芭蕾推動民間外交/上海的“朋友圈”

海上大戲院/314

上海:“遠東百老匯”/兒時的看戲經歷/為觀眾找好戲,為好戲找觀眾/老戲院,新劇場

“雙字輩”的故事/327

從“姚周”到“雙字輩”/程門立雪,偷師學藝/滑稽戲的黃金時代/俗中見雅,各成一派

難忘的《外國名歌200首》/340

了解世界音樂的窗口/風靡大江南北的蘇聯歌曲/著名音樂人與《外國名歌200首》/愛樂者的精神食糧

我為越劇狂/353

風靡大江南北的越劇/“上海人對於越劇是情有獨鐘的”/越劇復蘇/越劇大獎賽:故事仍在繼續

我與《梁祝》的那些事/365

小提琴民族化的曲折歷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誕生/一名海外學子的“梁祝情緣”/蔓延開的“梁祝熱”

一代人,一套書/378

命運轉機/一書難求/幕後之師/讀書奇觀

集郵那些事/391

“打樁模子”們的商機/太原路郵市裏的富翁/關於“猴票”的神話/“靜工”和“盧工”郵市裏的瘋狂

難忘的“海外影視”/401

《姿三四郎》一炮而紅/第一部引進版警匪片——《神探亨特》/配音的幕後故事/譯制片打開瞭望世界之窗

編輯心語

我與《上海故事》

陳強,上海大學出版社

雖然不能說是像堂吉訶德挑戰風車那般悲壯,可在數字浪潮滾滾衝擊、紙書被不斷唱衰、人人拿起手機就放不下、閱讀時間被不斷碎片化的今天,圖書編輯所做的,似乎有點逆歷史潮流而動。可是有時在工作中也會發現,雖然網絡媒體越來越發達、數字閱讀產品不斷推出,首發在網絡等其他媒體的作品卻也會尋求紙質出版,以尋求某種被承認、“正式出版”而得以流傳後世的意義。

《上海故事》是上海電視臺的一檔紀錄片欄目,主要以歷史影像加親歷者訪談回顧上海自新中國建立後的社會變遷。作為一個上海市民,自己是節目的忠實觀眾,作為一個編輯,也曾經有過為欄目出書的念頭。一個極其偶然的機緣,得知欄目組也有出書的想法。但面臨的主要障礙是,節目播出時的文字采訪稿,如何變成講故事形式的書稿。這種改寫的活兒,作家不願幹,似乎有點“雕蟲小技”,派給實習生,自己也不放心。然而傳播上海的城市記憶,是自己一直以來的心願,如今有很好的題材,豈能錯過?於是鼓動一位編輯同事加入,自己動手。在後來歷時半年的改寫過程中發現,這的確是一個看似技術含量不高,但比較費腦細胞的工作:一要熟悉上海的文化和生活,二要善於謀篇布局,對采訪稿做“閃轉挪移”,安排好敘述的邏輯和節奏。於是當了十幾年編輯的我,也當了回“作者”。在書出版後的讀者活動上,除了懷舊的中老年人,我還看見了小朋友、中學生,中學生說父母便是因《上海故事》節目而結緣,因此她特地來買這本書。為改寫出版此書的“996”、“007”,一下覺得值得了。

資料:上海大學出版社

編輯:徐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