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爸爸吃鈣片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前一段時間,新聞報道,一位23歲的某醫科大學的女學生乘坐飛機時,為了祈福,扔硬幣,導致飛機延誤數小時。

警方詢問情況才知,因為同行家人的孩子生病拉肚子,女孩想到老家有扔硬幣祈福的習俗,於是在飛機上扔下三枚硬幣。

以往這樣的報道都是上歲數沒有文化的人,可是這位20出頭,醫學院的大學生卻依然逃不過“老家的習俗”。

近些年來,有很多高學歷的人上當受騙的報道,電信詐騙、網絡詐騙等等,為什麼學了那麼多年的知識,沒有建立科學認知呢?

高學歷韭菜,有知識不等於有邏輯。即使博士後學歷,也不懂得用思維邏輯判斷真偽。

一、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關於邏輯思維能力,在百度百科詞條上是這樣解釋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它與形象思維能力截然不同。

清華前校長陳吉寧曾說:未來社會需要的是那種邏輯思維縝密,能夠應對變化,提出獨特想法的創造性人才。

物理學家、諾貝爾獲獎者勞厄也曾提出: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邏輯思維能力,教育無非是一切已經學過的東西都被遺忘掉的時候所剩下的東西。

早在16世紀,哥白尼就用他的天體運行論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會權威挑戰,使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

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從愚昧無知走向科學智慧。

因此,社會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必須要有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而我們的孩子只有從小擁有邏輯思維能力,才能用科學、嚴謹、分析的方法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二、影響孩子思維邏輯的因素

影響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呢?

1、科學知識普及的欠缺

曾經有一項包括歐盟15國、美國、日本、中國在內的不同國家民眾具備的科學素養水平的研究調查,調查共同采用11個測試題,結果顯示,瑞典有73%的國民對這些科學技術觀點達到了解程度,而中國只有接近40%的公民達到了解標準,在18個國家中排名最後。

在我國不同年齡公眾的科學素養水平也存在明顯差異:18-29歲:3.7%;30-39歲:1.8%;40-49歲:1.4%;50-59歲:1.1%;60歲以上:0.5%。

受教育程度與公眾科學素養水平密切相關: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越大。初中:1.5%;高中:6.2%;大專:10.7%;大學以上:13.5%

除此之外,我國公眾的迷信程度依然相當嚴重。

有高達26.6%的人相信“相面”,22.3%的人相信“周公解夢”;20.4%的人相信“求簽”,14.7%的人相信“星座預測”,4,8%的人相信“碟仙或筆仙”。

農村人口中,大約有70%的人很少有機會參觀科技館,而城市人口中,也有大約40%的人生活的地方沒有科技館。

所以,我國公眾總體科學素養都有待提高。而這樣的大環境下,也會影響孩子對於科學的熱愛。

2、家鄉習俗的精神囚徒

有一群人,被鎖在了漆黑的山洞中。他們從沒有見過山洞外面的世界,甚至從沒有見到過太陽。可悲的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囚犯,他們認為,生活原本就該是這樣的。

有一天,由於鎖鏈腐朽松動,一個犯人掙脫了束縛跑出了山洞。當他躍出山洞的一刻,眼睛被強烈的陽光照射,一陣劇痛他以為自己死了。過了很久,他慢慢睜開眼睛,看到了他從沒見過的,從來都不知道的世界。

他興奮地跑回山洞,把自己看到的,感覺到的世界告訴其他人。但是那些囚徒根本不理解他所說的一切是什麼,他們覺得,這個人瘋了。於是他們互相說道, “千萬不要跑出山洞, 不然你和他一樣瘋掉。”

就像文章開頭那個女大學生,她從出生就被家鄉的各種習俗熏陶,她的潛意識中,世界就應該是這個樣子,想要平安就需要扔硬幣祈福,也許在這個過程中,她的腦海中也曾有過新舊知識的碰撞,但是,她還是選擇了繼續做家鄉習俗的“精神囚徒”,而沒有用嚴謹,科學的方法判斷事情的真偽。

這樣“傳承”的迷信,孩子寧可信其有也不信其無。

3、分數抹殺好奇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們思想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常常來源於好奇心。”

心理學認為好奇心是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產生的註意、操作、提問的心理傾向。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個體尋求知識的動力,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很多著名的科學家都是因為好奇心才開始對世界的探索,牛頓對從樹上落下的蘋果產生了好奇心,於是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對熱水壺上的蒸氣產生好奇心,於是改良了蒸汽機;伽利略對搖晃的吊燈產生好奇心,於是發現了單擺等等。

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它能讓孩子不是為了贏得老師的表揚,家長的獎勵,而僅僅是為了自己能夠知道了解的更多,主動去探索、學習。

但是,在我們的教育中,迫於應試教育的壓力,很多家長和老師不僅沒有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甚至不斷打壓。

經常是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在家長和老師的可控範圍內,會給予支持和鼓勵,反之就會遭到批評。

記得上學的時候,班上有個男同學經常有一堆問題,每次下課就會跑到老師跟前問,有一次老師終於忍不住了,就當著班上同學的面說:你怎麼回事啊,每天那麼多問題,不是說了怎麼解決了嗎,怎麼還問呢?先修改試卷去!

話音剛落,班裏立刻鴉雀無聲,這位同學臉一下子紅了,從此他再也沒有去問過老師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裏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

對孩子的好奇心給予保護,讓孩子體會到安全、包容和接納,不讓分數當成阻止孩子探索世界的絆腳石,孩子才願意主動學習。

那我們該如何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呢?

三、提高孩子邏輯思維能力

1、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

弗洛姆說:能進行客觀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為基礎的感情是謙恭。我們只有擺脫了童年時代妄圖得到全知全能的幻想,才能有客觀性和運用自己的理智。

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就是我們已有的基礎常識,它不僅讓我們懂得對內反思,還讓我們理智、科學的提出懷疑。

兒子之前的數學老師教給孩子知識,只是簡單的灌輸,直接給出結論,讓孩子被動的接受知識,至於為什麼這樣,怎樣思考,老師的教學內容是沒有涉及的。

後來,換了一位數學老師,這位老師不光把學生“折騰”不輕,家長也沒閑著。新老師說:孩子因為從小沒有形成嚴謹的數學思維能力,不知道做題原理,因此需要家長配合,從課本的基礎知識出發,我們一起用一學期的時間,幫助孩子建立有序思考方式。

老師很用心,也非常負責,每一次學完新的知識,都會讓同學們錄制講題視頻發給她,講題要點就是:讓我們做什麼,我們知道什麼,可以解決什麼,需要解決什麼。

每一章節結束,也會要求孩子畫思維導圖,還會結合課程需要,讓孩子把數學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中,編數學故事。

老師的努力沒有白費,一個學期結束,很多孩子都養成了有序思考的能力,孩子不僅可以在最基礎的知識上進行科學的思考,也能提出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會內化成他的新知識。

也許有人會問,這樣的思維訓練,只有專業老師才能做到,我們家長能做什麼呢?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建立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做高學歷韭菜。

生活中我們有很多最樸素的、人性最基本的常識,比如:不能對弱者施暴,不能搶奪別人財物、不能相信天上掉餡餅,沒有全能全知的人,不能強迫別人做不喜歡的事,人的自由是相對責任的等等。

這些常識是學習其他知識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才能學習吸收新的、有用的、有價值的知識,更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而這些又會反過來讓我們對內的反思更深刻,對外的懷疑更精準、科學。

因此,在孩子小時候,我們就要讓孩子學會最基本的、正確價值觀的常識,如果孩子從小學到的常識就是錯的,那他以後學到的任何知識都是在為這個錯誤的常識辯護。

2、不輕信—溫水煮青蛙的思考

大家都知道“溫水煮青蛙”這個故事。

把青蛙放進煮沸的開水中,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立即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逃生。但是如果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後慢慢加熱,結果就不一樣了。

青蛙因為開始時舒適的水溫,悠然自得,等發現無法忍受時,已經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最後熱死。

但是一篇《一位女教師做完“溫水煮青蛙”實驗之後》的文章說:曾經有一位北京的女教師,組織同學來做“溫水煮青蛙”的實驗,驗證之前的實驗結果。

實驗證明:青蛙在一定的溫度會因為本能跳出來,不會蠢到一直等到水開被煮死。然後老師告訴大家,一定不要人雲亦雲,凡事一定要親自實驗調查。

看到這裏,大家是不是認為我們之前都被騙了,老師的批判性思維太有必要了……

當時很多網友給老師鼓掌叫好,覺得我們都不應該輕信各種言論,但是有一個網友提出,我們如此相信老師的實驗結果,跟開始都相信溫水煮青蛙這個故事的人,有什麼區別呢?

其實,早在1869年,德國科學家哥而茨就已經做過這個實驗,他把水溫從17.5攝氏度加熱到56攝氏度,花了10分鐘,每分鐘的平均升溫速度3.8攝氏度,所以,哥而茨觀察到青蛙不喜歡這個溫度,試圖跳出來。

而另外一個科學家亨滋曼,用了90分鐘把水從21攝氏度加熱到37.5攝氏度,平均每分鐘升溫速度不到0.2攝氏度,青蛙沒有任何異常。因為青蛙可耐受的臨界高溫大約36—37攝氏度。如果加熱到37.5攝氏度,青蛙即使沒有死亡,也喪失逃生的能力了。

也就是說溫水煮青蛙不是沒有道理,只是需要在實驗室嚴格的操作流程中實現。

這個故事跟家長培養孩子邏輯思維能力有什麼關系呢?

因為我們經常做輕易下結論的家長,別人說吃鈣片長個,就都去買鈣片,別人說多做試卷能提分,就買一堆試卷給孩子做……

有時甚至因為老師或者網絡某個觀點,對孩子的能力輕易否定,對孩子提出的質疑輕易打壓。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孩子的疑問恰恰代表他在思考,他在推敲,這個探索的過程就是學習、內化、知識再次升級的過程。

家長應該用開放的、好奇的心態對待孩子,尊重孩子每一次的提問,激發孩子對未知的探索。

3、學會思考不是空想

大衛.赫爾在《科學與選擇:生物進化與科學哲學論文集》寫到:人類大腦所遵循的準則是:能不用就不用,該用腦時也不用。

孩子放學回家,跟媽媽說:我們今天作業可多了,我先寫數學呢還是先寫語文,語文有作文,我可能花費時間太長,我還是先寫數學吧;我同桌考了100分,真想知道她怎麼做到的;那本練習冊是給我買的嗎,我每天要做多少頁才能做完呢……

這些問題,看上去是在思考,其實大腦在做記憶搜索來尋找過往的解決方案。這種思考方式被稱為“認知吝嗇鬼”

認知心理學家菲斯克和泰勒認為,認知吝嗇就是個體經常依賴簡單有效的策略評估信息並作出決策。它的發生並非懶惰,而是出於必要性和簡單的有效性;它不是理性地、客觀地評估新的信息,而是非常簡單地對新信息進行評估。

而高效的思考方式應該是這樣的,一個是SWOT分析,即態勢分析法,S(strengths)是優勢、W(weaknesses)是劣勢,o(opportunities)是機會或機遇、T(threats)是威脅或者說風險,挑戰。

另一個就是問題對策。

女兒對於初中是繼續學習畫畫還是籃球有些糾結,因為科目增加,學習時間有些緊張,她想暫時舍棄一個興趣班,所以我們做了下面的思考。

做出這樣的分析後,孩子在心裏有了決定,打算去畫畫,那針對畫畫中出現的挑戰怎樣解決呢,我們可以用問題對策。

這樣的思考方式,有利於孩子利用邏輯思維能力解決事情,分析事情,從而有序思考,深度思考,不會因為雜亂無序而讓大腦空轉,做事沒有效率。

4、土路跑啥狗的思考方法

愛德華·德博諾在《教會自己如何思考》一書中介紹了提高自我思維能力的五步法,即

TO:我想做什麼?LO:我擁有(需要)什麼資源?PO:我遇到哪些可能?SO:結果會是怎樣呢?GO:我如何將此付諸實施?

這五步被網友風趣的翻譯為“土路跑啥狗”。

a、我想做什麼?

也就是我的目標是什麼。很多時候孩子不能的確定自己的目標,家長可以通過拆解目標的方式幫助孩子。

我希望期末考試成績優異。(期末考試科目很多,縮小範圍,先確定一個)我希望期末語文考試成績優異。(成績多少算優異呢,比如90分,分析每一部分分數組成)我可以在閱讀上提高幾分,在基礎知識上提高幾分,總體大約提高幾分達成目標。為了提高閱讀幾分,我需要在考試之前的這一周做幾份閱讀練習為了提高基礎知識,在考試前我可以每天練習多少個字詞

這樣幫助孩子把大目標拆解成可以落地的,具體操作的小目標,方便孩子完成。為了完成目標,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操作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計劃。

b、我擁有什麼?

也就是我現在有什麼資源可以幫助我。

拿考試舉例,幫助孩子分析已有的資源,包括內在資源,外在資源。

內在資源:對好成績的向往與決心;這一學期紮實地學習外在資源:老師和同學可以幫助我;媽媽買的試題;我的錯題本

c、可能性

試想現在我們已經開始實施計劃,每天上學、練習,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出現哪些情況呢?

一切順利,我們按部就班跟著計劃學習因為學校活動、家裏特殊事情占用復習時間,讓計劃不能順利進行我自己產生惰性,不能堅持老師給我們傳授經驗,讓我少走彎路

d、結果會怎樣呢

如果出現意外情況讓計劃不能順利進行,我們需要根據可能出現的結果做一些預案,保證計劃的進行。

關於學校可能出現的活動,可不可以先咨詢老師,確定近期學校的安排,對於家庭的事情,如果不是非要參加,能不能跟父母商量下。

這些都是外在的幹擾,如果不可避免,能不能把復習計劃的時間、方式進行調整。

如果是內在因素,比如自己的惰性影響計劃,能不能根據自己學習習慣和時間做一個更合適的規劃,或者讓同學朋友幫忙監督,做一些獎懲措施。

當我們預測了可能出現的結果,然後完善計劃,做出預備方案,有助於我們更好的堅持執行。

e、付之於行動

經過前面對計劃目標的確定,擁有資源的梳理,可能出現情況的評估,完善計劃,我們已經可以出發具體實施。計劃實施的過程又是一次學習積累經驗的過程。

著名管理大師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中指出,打造學習型組織的第一項修煉就是系統思考。“系統思考是一個概念框架,一個知識體系,它的功能是讓各類系統模式全部清晰可見,並且幫助我們認識如何有效地改變這些模式。

土路跑啥狗這五個階段,可以幫助孩子建立邏輯思維,讓孩子養成系統思考的習慣。

四、結尾

丹尼爾·平克在《全新思維》中指出:“世界正在發生改變,未來將屬於那些具有獨特思維、與眾不同的人,即有創造性思維、共情性思維、模式辨別思維或探尋意義型思維的人。”

思考方式的質量,決定了以後生活的質量,家長幫助孩子刻意養成邏輯思維能力,讓孩子用科學嚴謹的思考方式學習,生活,孩子會受用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