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機器人吃人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聞明

這是一本一旦翻開就停不下來的書。在畫冊中,每10年作為一個跨度,用15-20張通過後期精準上色的黑白老照片,重現了人類百年社會發展歷程。作者之一的馬麗娜·阿馬拉爾女士認為,本書宗旨是“為褪色的世界恢復光彩”。照片上色的目的在於“用嶄新的眼光觀察人類歷史那個充滿戲劇性的成長階段”。

所有的這些照片,由於年代久遠,工藝落後,而且來源廣泛,甚至格式大小都不盡相同,想要把他們統一在一本畫冊當中,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照片當初的制作過程決定了它的清晰度很差,另外一些則帶有令人不適的時代特征,所以選擇照片某種意義上要比後期上色更加困難。

作者們盡可能小心翼翼,采用最有代表性的照片,在一本書的範圍內容納進“從帝國爭霸時代到超級大國時代”的全部過程。同時努力挖掘資料,搜索信息,為每一張照片的上色提供證據,還原細節,在正確的基礎上做到精準,兼顧質感與光影。用作者自己的話說,黑白照片的歷史是暗淡的,不完整的。上色之後,我們終於可以不用“透過玻璃來影影綽綽地看歷史了”。

全書由四部分構成:每一個10年開始前的導覽詞,上色後的照片,對此照片的解釋說明,以及引用那個年代第三方的評論。每一張照片都可以自成一個故事,如果你把眼光放大到10年、20年,甚至整本書,你會發現沒有獨立存在的事情。某項歷史事件的成因也許發生在30年前,而另外某事所產生的後果也要在幾十年後才能顯現。在歷史深處,人們總以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那些狂人、陰謀家與殺人犯的洋洋自得現在看來都是那麼可笑。普通人被時代裹挾,命運也總是令人唏噓。

但歷史總是向前,如同車輪軋過地面,留下清晰而深刻的痕跡。對於我們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種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在時間線當中體會歷史事件的相互聯系,那些愛、死亡與機器的轟鳴。而每當我們潛入時間,也會發現歷史中的自己。

那些超越死亡的愛

在所有照片當中,我最喜歡托爾斯泰給孫輩講故事的這張(圖①)。你能相信嗎?那是全書當中唯一一張孩子的笑臉,那時的托翁已經82歲,依舊精力充沛。他在講一個種滿了黃瓜的菜園的故事,用手比劃著,說著引人入勝的情節。對面的兩個孩子眼中有神,臉上有光,嘴裏有笑。

這是一張拍攝於1910年的照片,彼時的托爾斯泰已經功成名就,《戰爭與和平》發表於1865年,《安娜·卡列尼娜》發表於1875年,他與那些同時代的文豪們一起開創了19世紀文學的宏大局面,並用自己的筆記錄這個時代眾多小人物的喜怒哀樂,用文學讓這個時代充滿鮮活的色調。1910年前後正處於黑暗黎明的時代,馬上就要開始的世界大戰,讓這些許寧靜顯得尤為珍貴。我翻閱其他照片之後,還總是回頭看看這張照片,孩子們的笑臉,就好像暗夜當中燃燒著的一盞蠟燭,微弱而纖細的光,照亮一切。

1944年6月,盟軍司令部發動了代號為“霸王”的諾曼底登陸行動。目的在於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緩解蘇聯的壓力。在6月6日,無數戰艦和運兵船載著約13萬名士兵通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的諾曼底搶灘登陸。圖⑤描述的是在出發前的那一刻。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並非精良武器與齊整軍容,而是占據照片中心位置的幾位士兵臉上的笑。這是一群機降步兵,接受的也是空中打擊訓練,因為沒有足夠的飛機,在行動開始時需要坐登陸艇上岸。他們滿臉笑容,有一位士兵還做出擠眉弄眼的怪表情,輕松而自在。仿佛這是一場必勝的戰鬥,我們無需擔心什麼,我們會搞定一切,去歐洲狠狠地踢希特勒的屁股。我們毫無畏懼,我們視死如歸。

我不知道這幾位士兵最後登陸的是哪片灘塗,是否活了下來。他們的笑有著超越死亡的力量,就好像《兄弟連》裏所形容的那樣:“爺爺,你是英雄嗎?”“我不是,我只是當初和那些英雄們一起並肩作戰。”

那些超越愛的死亡

從這本書開篇的1850年起,科技作為人類社會的另外一項標誌,始終緩慢而堅定地邁動著步伐。在工業建築方面,加拿大廣闊的土地上連通了鐵路,人類開始建造大型輪船、有軌電車,挖掘蘇伊士運河,把世界的各個地方聯結到了一起。城市當中跑起了汽車,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從一地到另外一地的效率開始成倍提高。作為地標建築的自由女神像、埃菲爾鐵塔拔地而起。在科學理論方面,愛因斯坦寫下了著名的方程式,居裏夫人發現了新的化學元素,愛迪生更是發明了許許多多現在覺得普通但當時驚為天人的創造。

可以說,如果科技總是為和平服務,日後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令人恐怖的事情發生。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一廂情願,認為一項發明面世必定會造福人類,但拯救與殺戮永遠在硬幣兩面,如果一項科技是可以救贖人類自己,那麼某種程度上,它也可以應用於殺害人類自身。

1945年8月6日,這應該是一個在人類歷史上被銘記的時刻。由於日本法西斯拒不投降,美國向廣島投擲了一枚4噸重的鈾彈,這枚代號為“小男孩”的鈾彈所展現出的威力超過了以往人類投擲的任何炸彈,它直接或間接造成了12萬人死亡,瞬間使12平方公裏左右的城市建築化為廢墟。3天以後,美國政府又向長崎投擲代號為“胖子”的鈈彈,導致4萬人死亡。最新科技終於應用到了人類互相對砍的屠刀上。從此以後,各大國之間的核競賽或明或暗地開始了。

圖④是廣島被炸過後的景象,圖③是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在馬歇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試驗水下爆炸的情景。每一個國家都在你追我趕,不甘人後。令人遺憾的是,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國際社會開始有意識地通過談判進行“核裁軍”,但這些代表著死亡的武器仍然為數眾多,懸掛在我們頭頂的死亡,仍然每時每刻令人感到震顫。

歷史深處的謬誤

在美國時間1945年8月14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來(日本時間為8月15日),紐約市民紛紛走上街頭慶祝勝利。一位水兵在時代廣場的歡慶活動中親吻了身旁的一位女護士,被《生活》雜誌的攝影師抓拍下來,成為傳世的經典歷史畫面。這就是《勝利日之吻》(圖②)這張照片的來源。在本書中,《勝利日之吻》在379頁占有一頁的版面,它代表了勝利、歡慶,代表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結束,那該死的戰爭終於結束了。

這幅照片作為那個時代的經典一直流傳到今天,每每提及戰爭勝利,總要搭配這張照片以示自由世界又回到了人間。但歷史深處總會有些謬誤等待著人們去發現。我第一次看這張照片時,覺得男性水兵的左手似乎太用力,扭曲成了一個奇怪的角度。兩個人就算不認識,因為共同的欣喜淺淺一吻,也沒有必要如此用力,好像捕食者在征服他的獵物。而女士的手架在胸前,似乎在抵抗著什麼。直到我在讀到這本書之前的一周左右,在社交媒體上有一位“internet-garcon-pdf”博主在4月25日21點左右發了一條消息,引用了一位外國女士的視頻,視頻全長1分55秒。我把全文摘錄如下:

這個親吻其實不是“浪漫”,這其實是性騷擾。勝利日之後,葛瑞塔·辛默·佛瑞德曼在這張照片中被親吻。她說這次親吻並沒有經過她本人的同意。而且她還不是唯一一位在街頭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被親吻的人。她聯系了新聞媒體,因為這張圖片算是美國地標性的照片,而這背後其實是性騷擾。“這位男士非常強壯,我沒有在親他,是他在親我。”如果你想閱讀這個標題,可以暫停視頻,這個標題就引用了她的話。她還提到別的細節,她說他比她更強壯,更高大,所以她無法抗拒他。她當時只希望自己能夠呼吸,這張照片被掛在博物館,甚至還被制作成了雕像,但是這背後的故事,真的不行。所以我們真的有必要聊聊這張照片,然後這新聞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不是新發生的,離她訴說自己在街頭被抓住性騷擾已經過去很多年了。

我現在又做了更多研究,我在翻閱紐約時報文章時,我註意到了兩個細節,我覺得有必要讓真相浮出水面。這已經不是葛瑞塔·辛默·佛瑞德曼被性騷擾了,當時在時代廣場這個現象非常普遍,有警察曾出手阻止士兵們扯掉女士們的衣服,然後被士兵反推到地上,並且在當時,如果女士說她感到不舒服,想阻止士兵們的行為,會被認為她不愛美國。當時還有女士說,我已經結婚了。而士兵則回復:那記得告訴你老公我在稱贊他,然後親吻了這位女士。而至於葛瑞塔·辛默·佛瑞德曼,根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生活》雜誌當時把她還有海軍水手喬治·門多薩帶回到時代廣場,然後他們迫使她,讓她再次親吻他,來重新拍攝這張照片,而她根本不想再這麼做。之後,她決定回家,去了時代廣場的反方向。因為她真的受夠這一切了。然後她下地鐵後,冒出一位士兵親吻了她的臉頰,但是這沒有被拍攝到。

我知道上個世紀40年代和今時今日的價值觀是不同的,所以讀到這裏,可能會有人不以為然,覺得這充其量也就是一次興高采烈後的得意忘形,是勝利者的宣泄。但我不這麼看,我覺得無論何時何地,何種社會制度,因為何種理由,在女士本人並非主動自願的前提下,男人做出親吻、撫摸、觸碰身體的動作都是性騷擾。我們奮起抗爭,是為了保護自己的人民,捍衛自己的家人。我們戰勝魔鬼的代價,絕不是把自己變成另外一只魔鬼。

歷史的視角通常屬於勝利者,仿佛他們先天占有了道德高地的一切,鮮有人對弱者能夠感同身受。眾人眼中的浪漫一吻,也許是那位女士心中一輩子的隱痛。而照片背景中那些男人的哄笑,正襯托出一個無辜路人被持續侵犯時的無助與悲傷。歷史的詭異之處往往就在於,勇士可以戰勝惡龍,但面對無數誘惑,自己便會慢慢長出麟角。

閱讀本書是一種享受,精細的照片,嚴謹的介紹,在縱橫馳騁中體會百年滄桑巨變。這當中有威武勇猛的君主,有精於謀劃的輔臣,有榮譽等身的行業翹楚,有探索未知可以把性命置之度外的冒險家,更多則是亂世中顛沛流離的蕓蕓眾生。歷史需要更多人來書寫,他們不單單是和那些著名人物恰巧同處於一個時代,他們並非背景,本身即是充分的理由。於是我繼續打開書,細細重讀那些旁白文字。魯迅曾說橫豎睡不著的時候看書,字裏行間看到的都是“吃人”二字。而我在這百年當中讀到的更多是伴隨著死亡的愛,機器的轟鳴,不斷超越與從愚昧走向文明的歷程。恍惚之間,以為自己也是其中一員。

所以當我一會兒站在古埃及的考古現場,一會兒參加維多利亞女王的六十周年慶典,一會兒與林肯總統談笑風生,一會兒又從不知是哪場戰爭的坑道中爬出來的時候,明白了歷史終將把所有人聯結在一起。書中的每個人同時也是21世紀的我們,我們將會譜寫自己的歷史。再次重讀,你仍舊會看到那些暴君的豪言壯語,那些奸黨的卑鄙手段,那些企圖以一己私欲改變歷史進程的詭計,只是這次不再驚慌,行至結尾,你也許會輕輕地說一句:“幸好,他們都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