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打谷預兆什麼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村民們圍爐歡聚,牧笛溪村民風淳樸,人際關系融洽。組圖/記者金林

《江山如此多嬌》取景地之一。

袁姍姍飾演電視劇《江山如此多嬌》中的電視臺記者沙鷗。

晨光透過窗欞,新的一天開始了。

牧笛溪村的鴨子有著強大的飛翔能力。

村民張桃英在釀制米酒。

釀好的米酒被封存在罐中。

喝酒的用具大多是帶著懷舊氣息的搪瓷缸。

天氣晴好的冬日最適宜晾曬蘿蔔幹。

牧笛溪村最為壯觀的建築是吊腳樓群。

沈夢辰飾演電視劇《江山如此多嬌》中的向喜妹。

大寒,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四季至此輪回。歲暮年關,故鄉煙火最溫暖。在牧笛溪村,家家腌制年肴,準備過年。一家人冬夜圍爐而坐,一碗酒,一塊肉,足以融化深冬的寒意,脫貧後的村莊,生活溫暖而富足。

[火塘]湘西人的家庭生活中心

火塘是冬季最溫暖的存在。冬季裏的火塘和上面掛滿的臘肉,是湘西生活的經典場景。

火塘其實是一個四周砌了青石的火坑,青石的作用是隔絕炭火與木地板。火塘帶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烤火的大坑。深入了解,才知道事情遠不止這麼簡單。火塘是湘西人的家庭生活中心。

火塘所處的方位,是堂屋。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堂屋一直都是最重要的公共活動空間。祖先的牌位都設置於此。火塘一般多處於堂屋的一側,居左或居右。我們在村裏見到的第一個火塘在老袁家。進屋時,正看到一群人在圍著火塘聊天。這樣的場景,幾乎隨時可見。土家人招待客人,都是在火塘邊。烤火、喝茶的同時,也商議著家中或族群中的大事。據說土家族的知識傳播也是在火塘邊完成,火塘因此也具有了文化傳承空間的功能。

吊腳樓的建築,內部光線不足。但有火塘的堂屋,總是明亮溫暖的。火塘並沒有排煙裝置,煙火在室內騰起,熏制著臘肉,然後再從四周的窗欞中飄散出去。雖然有點嗆人,但這種煙火氣息讓人感到親切溫暖。

火塘中間有一個鐵制的三腳架,可以用來支鍋,非常適合燉煮食物。雖然牧笛溪很多人家已經有了相對現代化的廚房和竈臺,但冬季在火塘邊烤火喝茶燉肉的美好感覺,依然讓很多人無法舍棄這種生活方式。

火是一種原始的崇拜物。圍火而居是延綿自古代的生活傳統。在湘西土家族傳統民居中,火塘間有著神秘的祭祀功能,巴沙婆婆、熱水婆婆、茶婆婆等諸多神位均設置在火塘間中。火塘的重要性使其在土家族信仰文化中被認為是各種神靈的顯現之處,人們通過圍繞火塘舉行祭祀儀式,與神靈溝通,為家庭祈福。隨著漢文化與土家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在火塘間中祭祀的神靈已逐漸從湘西土家族信仰體系中消失,火塘間的祭祀功能也隨之逐漸消失,喪失了其在民居中的精神核心地位。堂屋保留了傳統的祭祀功能,作用逐漸凸顯,並取代火塘間成為民居的精神中心。

煙霧從屋中飄出時,一天的生活也就開始了。84歲的村民符富先住在山谷的高坡地,他和老伴在火塘邊吃完早飯,然後站在家門前那棵200年樹齡的鐵冬青樹下俯瞰全村。煙火氣息正在山谷間升起。對火的利用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也許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已經很難感受到這點。然而在牧笛溪,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人們對火的熱愛與崇拜。

[米酒]想要喝酒,理由實在是太多了

至今,牧笛溪人還保留著釀米酒的傳統手工作坊。我們在村中很少見到有人飲用外面買來的白酒。米酒才是土家族人的最愛。

酒在土家節日文化中占有顯要位置,幾乎到了無酒不成節的程度。土家族月月都有節日,所有的節日幾乎都離不開酒。正月有春酒,二月有社酒,三月有祭山酒,四月有牛王生日酒,五月有端陽酒……八月有送瓜酒,九月有登高酒,臘月還有除夕酒。此外,修房有“上梁酒”,木船下水有“啟駕酒”,農事活動中有“栽秧酒”“薅草酒”“打谷酒”。

總之,人們有無數的理由可以喝酒。

土家族喝酒的方式非常獨特,遇到盛大宴會諸如祭祀、征戰、喜慶,土司王或主人主持飲酒儀式,其飲酒方式不是“喝”,而是“吸”,用竹管、蘆稈、麥稈或藤枝吸酒,名“咂酒”。

牧笛溪村原有兩家人釀酒。因為其中一家人忙於其他事務,如今只剩張桃英一家還在繼續釀制。我們在村中小溪附近一座獨占了小坡的吊腳樓裏見到張桃英時,她正在把蒸熟的稻米攤鋪在草席上,往裏面撒酒曲。她用的酒曲有三種,都要等稻米變涼之後才能撒播。她說酒曲裏有微生物,要在正常溫度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加入了酒曲的熟稻米被裝進一個巨大的木桶中,等待漫長的發酵過程。木桶被放置在火塘旁,以便提升發酵溫度。夏季裏發酵時間很短,冬季則需要一個多星期的時間。

張桃英還在釀酒的時候,村民符辰明過來打酒。一次打了兩桶,共計十斤。符辰明說他平時喜歡每天晚飯時喝一杯,然後晚上就能睡一個好覺。今天恰逢他親家來做客,他特意打了兩桶做禮物送給親家公。這個傳統村落裏的親情感依然濃厚。

[年豬]一頭差點就“特立獨行”的豬

殺年豬是村裏的“大事”。每次都會引起很多人圍觀。

看起來有點“血腥”的殺豬過程其實並沒有多少人看,人們的視覺焦點集中在前段——捆豬的過程。我們在村民老袁家的門前空坪,就看到了一場精彩的“人豬大戰”。三位村民手持棍子和麻繩,圍堵一頭黑皮豬。黑豬似乎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於是拼命反抗。三個人追著豬漫山遍野亂跑,黑豬在逃命的過程中還撞翻了一個村民,然後一路狂奔,差點直接就跑到山裏去了。

最終這頭“特立獨行的豬”還是被三位村民按到地上綁了起來,嘴裏還在不停地發出不屈的嘶吼。這讓我們有點替它難過,甚至希望它能夠像王小波文章裏寫的那頭豬那樣,衝出人群的包圍,奔向原野和大山。然而它終究還是變成了一堆香噴噴的豬肉,這是絕大多數豬們的共同命運。

很久以來,豬就是一種“犧牲品”,用作對天地神靈及祖先的祭祀。據說在很久以前,土家族殺年豬是很講究的,首先是主人要請當地懂得五行卦算、開壇作法的端公看期,即選一個吉利日子,也稱為看日子。而這選定的日中重要條件是避開逢四和逢六及逢亥日不能殺豬的說法。據傳,若在忌諱的日子裏宰殺了年豬,以後與餵養牲畜的生長有礙。一般以屬“午馬”的日子為最佳。這樣,主人把日子選好後,就會去請經驗老到的屠夫。而屠夫就會與主人約定該天殺豬的時間。等到如約而來的時候,等到主人家一大鍋滾燙的開水備好,就選定一只膘肥體胖、靈動生氣的年豬從豬圈裏驅趕出來。

殺豬的過程講究幹凈利索。

待到一切準備就緒,在年豬按倒在木凳之後,屠夫就會用清水洗凈其咽喉入刀部位,一是作為標記,能快速準確刺入年豬咽喉;二是洗凈的表皮不汙染豬血。那麼等到抽刀,豬血噴湧,有經驗的屠夫及一旁察看的端公,就可以根據年豬的血狀斷定主人家來年的禍福吉兇、財運年成等。觀豬血暢旺,流速均勻,血色鮮艷,則預示著主人家來年財運頗佳,年成豐盈,無災無難。也因此,土家族人把豬血叫作“血旺”。

[臘肉]所謂鄉愁,很可能就是臘肉的味道

臘肉的香味飄在故鄉村莊裏時,心裏就會感到莫名的滿足。如果是在異鄉,則會是一種無比惆悵的感覺,這感覺,大概就是鄉愁吧。

湘西區域對臘肉的偏愛與地理和氣候有關。偏遠的大山裏,很難保證每天都可以買到鮮肉,以前也沒有冰箱可以冷凍保存肉類,於是把肉類熏制成臘肉,便成了一種容易保存且風味獨特的肉制品。

大寒時節,牧笛溪家家都熏制臘肉。村中因此常彌漫帶著煙火氣的肉香。臘肉的做法歷經千年而變得愈發精細,一般是先準備新鮮的豬肉,從十斤到上百斤不等,豬肉以湘西本地土黑豬為佳,五花肉連瘦帶肥為最好,全肥全瘦都不好吃。把鹽和配料放入鍋中炒香,炒至香料味道非常濃郁的時候即可。配料十分講究,裏面有白砂糖、白酒、生抽、陳皮、山柰、白蔻、小茴香、桂皮、香葉、花椒、幹辣椒等多種調味品。然後在碗裏倒入高度白酒,把肉抹上白酒,一定要塗抹均勻。之後,把炒好的鹽放涼後,均勻地抹到肉上面。這些流程走完之後,就可以把肉放到壇子裏腌制了。腌制時,大塊肉條放下部,小塊、薄肉條放上部,裝滿後用木板或薄膜蓋住,不需翻動。腌漬時間為五到七天,可以讓鹽椒粉充分溶粘在肉條上。

七天後,取肉,穿孔,掛在通風的地方晾三天,去掉表面水分。

最後就是熏制流程了。用柏樹枝、茶樹枝、茶殼、茶枯、柑橘樹、橘子皮煙熏都可以。大概熏制一到兩個月即可。熏制時,將腌漬好的肉條逐個穿繩懸掛在火堂上方的吊架上,以火堂中心點向四周擴展。肉條離火堂高1.2米~1.6米,利用冬季農家在火堂上燒煮、取暖燃燒柴薪產生煙熱氣進行熏烘。熏烘的次數以自然炊食取暖次數為宜,日熏烘夜晾露,冷熱相間。一塊熏制好的上等湘西臘肉應該色澤微微紅潤有光,洗幹凈後外表微微黃潤色澤,層次分明。

經過一兩個月的熏烘後,肉條逐漸失水變幹,色澤由白變褐紅色,此時可下架食用或貯藏。為了延長食用期,保證臘肉的正宗美味,可用采用以下四種方法貯藏:一是將熏烘好的肉條藏在谷堆或谷殼中,二是藏入鋸木屑中,三是掛在通風幹燥的壁板上,四是用稻草包裹放在幹燥處。

臘肉是湘西人的重要招待用菜和社交禮物。湘西人家愛做臘肉,除了臘肉好吃,存放得久等原因外,也許與湘西人住的偏遠,每當客人來到,無法上集市購買好菜招待客人有關。有了臘肉,一旦來了客人,可以隨時招待客人。臘肉不僅用來待客,同時也可做走親訪友、聯絡感情的禮物。逢年過節,人們總要帶上臘肉去走親。每逢節日來臨,小夥子們總要帶上臘肉去看望嶽父嶽母,以博得女友家人的歡心。

[紅皮蘿蔔]高顏值、味美帶來超值的快感體驗

蘿蔔是收獲很晚的作物,且在牧笛溪村能夠四季種植。這種生命力頑強的植物,是湘西人冬日裏的主要蔬菜之一。

我們經過村路邊的符辰明家時,他們一家人正在屋前腌制蘿蔔。湘西山區的蘿蔔品類和很多地方不同。這裏不僅有湖南常見的白蘿蔔,還有不太常見的紅皮蘿蔔。這種蘿蔔根莖外皮及葉柄都是鮮艷的紅色,切開肉質根裏面卻是雪白的顏色。看品種應該是著名的“美佳水蘿蔔”。這種帶著辛辣味道的蘿蔔顏值很高,吃起來口感也極為清爽。它鮮艷的紅色,也為冬日裏的人們帶來一種心理上的暖意。

在張家界,腌蘿蔔是一道著名的地方特產。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賣腌酸蘿蔔的攤子。不管男女老幼,大家都喜歡蘸著鮮紅的辣子汁吃腌酸蘿蔔片、酸蘿蔔梗。腌蘿蔔泡制的方法很多,一般做法是先將蘿蔔從田地中挖來,然後洗凈,切成條狀,在太陽下曬幹,太陽不能太大也不能曬得太幹,稍稍曬幹水分為最好,將曬幹的蘿蔔條、食鹽和酸辣椒汁一起放入土家特有的土罐裏腌上十來天即可食用。

酸蘿蔔的入口味道是清脆酸鹹,這是一種讓人胃口大開的食物。即使是只有白米飯,配上腌酸蘿蔔,也能吃掉幾大碗。土家人吃飯時都喜歡拿它來佐餐。除了蘿蔔可以腌制,蘿蔔的纓子也不會被浪費。它們被剁碎,然後浸入裝有腌制料的壇子裏,經過一段時間的腌制,就可成為一道極好吃的酸菜。把它用來佐餐或者直接炒菜,都是極佳的美味。生活也許就像白米飯般平淡,但酸爽的腌菜,在平淡生活裏帶給人們味蕾上的極大快感,而這種快樂感的成本,竟是如此低廉。

用歡宴對抗冬日的寂寥

在人際關系依然緊密的鄉村裏,宴席是重要的。我們到達牧笛溪村的第二天,村民符友華家辦起了宴席。去年因為疫情,結婚的喜宴被耽擱,今年,兒子降生,於是家人決定把婚宴與生子宴一同舉辦。臨近中午的時刻,村民們陸續趕到他家吃宴席。

宴席是流水席,吃飯的人們在舉杯歡宴,沒上桌的人們則在旁邊聊天,等待下一波宴席的開始。土家族辦流水席要統籌四大房,即菜房、廚房、飯房、撿房,負責做菜、切肉、煮飯、淘菜、撿東西,另有執盤、挑水、總管、支客。舉宴前就要排好幫忙名單,各司其職。其中,支客司是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土家族在紅白喜事和平常請客吃飯時,坐席是很有講究的,誰坐上席,哪些人先坐席都有一定的規矩。特別是在紅喜事中,支客司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要把酒席上的客安排好,不然就會得罪客人,甚至會造成親戚間不相往來的情況。傳統的尊卑秩序在這裏依然留存。

土家宴席中炒菜的鍋非常大,鍋不夠時,還得去其他人家裏借。這並不是什麼難堪的事,在鄉間這種借東西的情況十分常見。一借一還中,鄰裏們的感情反倒變得更加親密。

宴席是一場狂歡,這樣的狀態,讓始終在城市中時常感到寂寞的我們分外羨慕。

除了宴席這種大型聚會,平時的小聚會也是牧笛溪人增加生活樂趣的一種方式。三五親友,在村中吆喝一下便可召集。我們在老袁家就碰到了村民符辰明。喜歡喝酒的他,今天和老袁約到了一起,倆人在火塘邊,邊喝酒邊吃肉,臉上洋溢著滿足感。即使是寂寥到沒有生命感的深冬,人們依然能夠找到快樂所在,並用這些快樂對抗季節的乏味。臨近年關,殺一頭肥豬,溫一壺米酒,在火塘邊海闊天空地神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場這樣的樂事,足以慰藉人生。

遊玩攻略 60多棟吊腳樓承載著土家族的田園生活

牧笛溪村和湖南大部分鄉村不同的地方在於,整個村裏幾乎見不到一棟“辣眼睛”的現代的“鋼筋混凝土”建築。這是極少有的“純味”傳統村落。

吊腳樓木屋,是典型的湘西民居建築。村裏的吊腳樓沿著山體分布,錯落有致。60多棟吊腳樓承載著土家族的田園生活,有的房子甚至有百年以上歷史。在這裏,你可以看到傳統民居與自然肌理完美融為一體的格局。

吊腳樓屬於幹欄式建築,是中國傳統民居的一種。除了房頂是小青瓦之外,所有的結構和隔斷都是由木材組成。牧笛溪的房子是湘西民居中經典的“一字屋”,但這個“一”字形狀是隨著地勢起伏而變化多樣。屋檐因此錯落,獨具一種層次之美。在吊腳樓中可充分感受以自然造物的美學,以及傳統紋飾中蘊含的文化基因。

吊腳樓透氣性極佳。夏日清爽舒適,冬季則需要用木柴烤火。冬夜寒冷,在小木屋中,生起一攤爐火,溫一壺米酒,煙火氣升騰,熏制著火塘上方密集懸吊的臘肉。這是白居易詩中“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悠然古意。

牧笛溪村的吊腳樓群的核心區在茅村組,沿著公路一路到底即可到達。村中暫時只有一家民宿,如果想住小木屋,可與村民友好協商。牧笛溪村民非常好客。

參考文獻:《湘西民居的反秩序美》胡安明《湘西民居建築特征淺探》滕嬌唐果

撰文/本報記者常立軍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