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之房梁斷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中國古代重要戰爭

常識一定要復習,不能只依靠平時積累,在考場上復習比不復習有很大的提升效果,常識拿滿分不容易,但通過復習多拿幾分沒問題,能多拿一分是一分。在行測考試中,0.5 分都可以刷掉一大批人,通過復習常識盡可能多拿到分數。

常見考法

1.時代背景——如時間排序、

2.主要人物——如巨鹿之戰

3.戰略戰術——如十面埋伏

4.相關口號——如七國之亂

5.歷史典故——如投鞭斷流

6.戰爭地圖——如官渡之戰

7.戰爭結果——如夷陵之戰

8.歷史意義——如赤壁之戰

【解析】

1.時代背景:排序題,給出幾個戰爭進行排序,比如對馬陵之戰、桂陵之戰、巨鹿之戰、淝水之戰等進行排序,需要了解戰爭是哪個朝代的,掌握背景。

2.主要人物:比如巨鹿之戰,項羽攻打秦軍主力(章邯、王離)。

3.戰略戰術:比如十面埋伏是垓下之戰,發生在楚漢爭雄時期,劉邦將項羽十面埋伏,取得勝利。

4.相關口號:比如七國之亂,口號是“誅晁錯,清君側”。

5.歷史典故:比如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對應淝水之戰。

6.戰爭地圖:考試給出一張圖,問屬於哪張戰爭,比如官渡之戰的標誌性二字是“烏巢”。

7.戰爭結果:比如夷陵之戰,劉備攻打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東吳取得勝利。

8.歷史意義:比如赤壁之戰,奠定三國鼎立的局面。

先秦時期

一、涿鹿之戰

1.時間:上古時期

2.對手:華夏部落(黃帝、炎帝)VS 東夷部落(蚩尤)

3.結果:炎黃勝

【解析】

1.時間:夏朝之前稱為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三皇存在爭議,有兩種主流說法,一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二是根據《史記》表述為天皇、地皇、泰皇(人皇);考試常考五帝,包括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顓頊、帝嚳、堯、舜根據《史記》記載是黃帝的後裔。

2.對手:炎、黃二帝鬥蚩尤,華夏部落(黃帝、炎帝)VS 東夷部落(蚩尤),當時中原一帶條件好,水、資源比較豐富,大家搶地盤,一開始蚩尤打炎帝,後黃帝、炎帝合並在一起打蚩尤。

3.標誌性符號:風伯雨師、指南車。具有神話色彩,蚩尤請來風伯雨師,並制造大霧為其坐鎮,黃帝請人驅散風雨並發明指南車辨別方向驅散大霧,最終黃帝、炎帝取得勝利。左面是蚩尤的雕像(半獸人,人身牛蹄頭有角),右面是黃帝的雕像。

後續——阪泉之戰

【解析】

1.炎、黃二帝之間的內鬥稱為阪泉之戰,正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擊敗蚩尤之後炎帝不服,於是挑戰黃帝,最終黃帝取得勝利。黃帝馴服野獸參與打仗,以前熊貓屬於野獸,可以上戰場打仗,現在依靠“賣萌”為生。

2.先有涿鹿之戰,後有阪泉之戰,是權威史書記載。

3.梳理:

(1)涿鹿之戰是上古時期;人物是炎黃二帝鬥蚩尤,炎、黃取得勝利。

(2)符號:風伯雨師、指南車。

(3)阪泉之戰發生在涿鹿之戰之後。

(4)嫘祖(黃帝的妻子)發明養蠶,倉頡發明造字,正所謂“蔡倫造紙,倉頡造字”。

二、鳴條之戰

1.時間:夏末

2.對手:夏桀 VS 商湯

3.結果:商湯勝

【解析】

1.炎黃二帝鬥蚩尤後,經過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堯傳舜、舜傳禹、禹傳啟(開啟家天下,建立夏朝),夏朝前期、中期沒有什麼戰爭,末期常考的戰爭是鳴條之戰。

2.對手:夏桀 VS 商湯,夏朝末期的暴君是夏桀,寵愛妺喜。《鹿鼎記》中韋小寶拍馬屁說“皇上您是鳥生魚湯”,應該是“堯舜禹湯”(都是明君),最終商湯取得勝利。

3.伊尹調和五味,伊尹是廚師出身,後治理國家提出“調和五味治天下”,老子將觀點發展為“治大國若烹小鮮”。

4.梳理:

(1)時間是夏朝末年;人物是夏桀、商湯,最終商湯取得勝利。

(2)“調和五味”出自伊尹。

三、牧野之戰

1.時間:商末

2.對手:周武王 VS 商紂王

3.結果:周武王勝

【解析】

1.商湯建立商朝,商朝前期、中期沒有什麼戰爭,末期發生牧野之戰(重點)。

2.對手:周武王(姬發)VS 商紂王(帝辛)。與商紂王相關典故是倒曳九牛、撫梁易柱,紂王力氣非常大,用“橫推八馬倒,倒曳九牛回”形容人有勁;“撫梁易柱”是指紂王手托房梁,更換房柱。紂王寵幸妲己,造酒池肉林、挖心比幹、發明炮烙之刑(將銅柱燒得通體火熱,將人綁在柱子上活活燙死),最後武王伐紂得了民心。

3.典故:陣前倒戈/前徒倒戈,紂王過於昏庸殘暴不得民心,雙方交手還沒開始打,紂王的軍隊紛紛調轉方向攻打朝歌(投誠)。

4.建築:鹿臺,商紂王自焚於鹿臺。思子宮與漢武帝有關,漢武帝時期爆發巫蠱之禍,太子劉據含冤自殺,後漢武帝建思子宮懷念太子劉據。

5.梳理:

(1)時間:商末。

(2)人物:商紂王、周武王、姜子牙、妲己,周武王取得勝利。

(3)典故:倒曳九牛、撫梁易柱、陣前倒戈。

(4)建築:鹿臺。

(5)牧野之戰是以少勝多的戰役。

四、武庚之亂

1.時間:西周

2.對手:周公 VS 武庚

3.結果:周公勝

【解析】

1.武庚之亂:也稱為三監之亂,西周初年,武王伐紂取得成功後沒有殺掉商紂王的兒子武庚,采取以商治商政策(用商朝的殘余勢力治理其他相關地區),派管叔、蔡叔、霍叔監督武庚。武王在世時有威望可以服眾,武王去世成王繼位由周公(姬旦)主政,管叔、蔡叔、霍叔不服,於是叛亂造反,最終周公經過漫長的征討取得勝利,開創成康盛世。周公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比如周公制禮樂、周公解夢。

2.梳理:

(1)時間:西周。

(2)人物:周公旦、武庚,周公取得勝利。

(3)周公制禮樂,開創成康盛世。

五、國人暴動

1.時間:西周

2.對手:周厲王 VS 國人

3.結果:厲王被逐、“共和行政”

15【解析】

1.西周的周厲王殘暴,一方面搜刮民財,另一方面阻塞言路,讓巫師監聽老百姓,如果批評厲王的政策就殺掉,當時的大臣召(shào)公進言到“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意為將阻止百姓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最終老百姓忍無可忍,爆發國人暴動將厲王趕出皇宮。厲王被趕出皇宮後,由周公(周公旦的後人)、召公共和行政,這是公元前 841 年,是我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2.梳理:

(1)時間:西周末期。

(2)人物:厲王,百姓勝利,厲王被趕出皇宮。

(3)典故: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4)周公、召公共和行政,是我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六、長勺之戰

1.時間:春秋

2.對手:魯國 VS 齊國

3.結果:魯國勝

16【解析】

1.周幽王寵幸褒姒,烽火戲諸侯,後外敵入侵點燃烽火無諸侯前來,最終被犬戎族滅掉。西周滅亡後平王東遷,開啟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

2.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中齊桓公是五霸之首,齊桓公帶領鮑叔牙攻打魯國(曹劌),曹劌論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最終魯國取得勝利,是以少勝多的戰役。

3.梳理:

(1)時間:春秋。

(2)人物:齊桓公、曹劌,魯國取得勝利。

(3)曹劌論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是以少勝多的戰爭。

七、城濮之戰

1.時間:春秋

2.對手:晉國 VS 楚國

3.結果:晉國勝

【解析】

1.對手:晉國的晉文公 VS 楚國的楚成王。著名典故是退避三舍,晉文公逃亡避難來到楚國,楚王問晉文公“憑什麼要幫助你”,晉文公回答到“將來一旦我上位,以後兩國打仗,我的軍隊主動後退 90 裏”(一舍是 30 裏,三舍是 90 裏),後兩國開戰,晉文公履行承諾退避三舍,表面上很誠信主動退後 90 裏,其實是誘敵深入,最終楚軍陷入重圍,晉國取得大勝。

2.梳理:

(1)春秋時期;人物是晉文公,晉國取得勝利。

(2)典故:退避三舍(一舍是 30 裏,三舍是 90 裏)。

八、桂陵之戰

1.時間:戰國

2.對手:齊國(孫臏)VS 魏國(龐涓)

3.結果:齊國勝

【解析】

1.戰國七雄之間常年打仗,常考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桂陵之戰是典型的孫龐鬥智,孫臏一開始不叫孫臏,後被龐涓陷害施以臏刑(挖掉膝蓋骨),後稱為孫臏。

2.典故:圍魏救趙。當時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派孫臏出戰,沒有直接到趙國解圍,而是包圍魏國的國都大梁,龐涓立即帶兵回國救援,孫臏在桂陵設下埋伏最終取得勝利。

3.考點:

(1)戰國時期;人物是孫臏和龐涓,齊國取得勝利。

(2)典故:圍魏救趙。

(3)孫武著《孫子兵法》,孫臏著《孫臏兵法》;桂陵位於現在的河南地區。

九、馬陵之戰

1.時間:戰國

2.對手:齊國(孫臏)VS 魏國(龐涓)

3.結果:齊國勝

【解析】

1.桂陵之戰中龐涓失敗,後經過重新整頓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孫臏使用減竈誘敵之計。孫臏在行軍途中不斷將竈臺扔掉,龐涓就認為齊國軍隊有人逃亡或死亡,結果龐涓上當輕信計策開始冒進,來到一棵樹下發現樹上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萬箭齊發龐涓中箭,最終自殺。

2.梳理:

(1)時間:戰國時期。

(2)人物:孫臏、龐涓,孫臏所在的齊國取得勝利。

(3)典故:減竈誘敵/減竈計。

十、長平之戰

1.時間:戰國

2.對手:秦國(白起)VS 趙國(趙括)

3.結果:秦國大勝,坑殺 40 萬降卒。

【解析】

1.概況: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變強,被稱為虎狼之師,長平之戰真正奠定秦國的基礎。秦國是白起指揮,人稱“戰神”,號稱殺人百萬;趙國開始是老將廉頗,政策是固守不戰,但是趙王中了離間計,秦國找人散布謠言說不怕廉頗,怕的是著名的趙括,幸虧他沒有來。結果趙括只會死讀書、紙上談兵,他上任後將固守改為進攻,中了白起的埋伏,最終死於亂箭之下,最後被坑兵 40 萬,只剩 240 余名幼小。經此一戰,趙國國力大衰,奠定了秦統一的總基調。

2.考點:

(1)時間:戰國時期。

(2)人物:白起 VS 趙括(常考)。

(3)結果:秦國大勝,坑兵 40 萬。

(4)典故:趙括紙上談兵。

(5)註意: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考查概率非常高,常出題。

【真題鏈接】

1.(2017-重慶)下列古代著名戰役與成語對應正確的是()。

A.涿鹿之戰:草木皆兵

B.牧野之戰:陣前倒戈

C.長勺之戰:投鞭斷流

D.馬陵之戰:破釜沈舟

【解析】1.B 項正確:陣前倒戈也稱前徒倒戈。A 項錯誤:草木皆兵源自淝水之戰。C項錯誤:長勺之戰——曹劌論戰,投鞭斷流——淝水之戰。D 項錯誤:馬陵之戰——減竈誘敵,破釜沈舟——巨鹿之戰。【選 B】

2.(2017 江蘇省考 C 類)下列成語與歷史人物對應錯誤的是()。

A.臥薪嘗膽——勾踐

B.退避三舍——晉文公

C.完璧歸趙——藺相如

D.紙上談兵——沈括

【解析】2.D 項錯誤:趙括——紙上談兵,沈括——宋朝科學家,纂寫了《夢溪筆談》,被李約瑟稱為“中國科學史的裏程碑”。【選 D】

4.(2009-426 聯考)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與故事中的主人公對應有誤的一項是()。

A.立木取信——商鞅

B.臥薪嘗膽——勾踐

C.圍魏救趙——孫武

D.圖窮匕見——荊軻

【解析】4.選非題。C 項錯誤:孫武改為孫臏。【選 C】【答案匯總】1-4:B/D/C/C

秦漢時期

一、巨鹿之戰

1.時間:秦末

2.對手:楚軍為首的義軍(項羽)VS 秦軍(章邯)

3.結果:義軍勝。

【解析】

1.概況:秦始皇一統天下,但是二世而亡。秦末爆發農民起義,一開始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之後又是項羽、劉邦起義。巨鹿之戰:項羽代表起義軍 VS 秦軍的章邯+王離。項羽破釜沈舟,即把鍋、船都砸了,沒有後路,奮勇殺敵,置之死地而後生,最後全殲王離20 多萬士兵,破降章邯率領 20 多萬士兵。新安殺降:項羽收降秦軍之後,最後全部坑殺章邯的邯鄲0 多萬士兵。

2.考點:

(1)時間:秦末。

(2)人物:項羽 VS 章邯+王離,項羽取勝。

(3)典故:破釜沈舟。

(4)戰役:以少勝多。項羽軍隊只有六萬人,章邯+王離共四十萬人,最終項羽戰勝。

二、垓下之戰

1.時間:楚漢爭雄

2.對手:漢軍(劉邦)VS 楚軍(項羽)

3.結果:漢軍勝,項羽自殺。

22【解析】

1.概況:推翻秦朝後,劉邦項羽開始內鬥,史稱楚漢爭雄,最終以垓下之戰結束,劉邦取得勝利。項羽一世英名毀於一旦,開始還想議和,進行鴻溝合議,約定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象棋中的楚河漢界源自於此)。項羽按約撤兵,但劉邦撕毀協議,十面埋伏項羽。

2.典故:

(1)十面埋伏:漢軍圍堵楚軍,即劉邦圍堵項羽。

(2)四面楚歌:劉邦讓漢軍唱楚歌瓦解軍心,意為楚地已失,導致軍心渙散。

(3)霸王別姬:虞姬自刎。本來霸王(項羽)有機會過江東,但是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後自刎在烏江邊。李清照寫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以此緬懷項羽。

3.考點:

(1)時間:楚漢爭雄時期。

(2)人物:劉邦 VS 項羽。

(3)結果:漢軍勝利。

(4)典故: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

(5)象棋中的楚河漢界源自於此。

三、白登之圍

1.時間:西漢

2.對手:西漢 VS 匈奴

3.結果:匈奴圍困漢軍七日,議和後撤軍。

23【解析】

1.概況:劉邦取勝之後開創漢朝,即西漢。西漢建立後有外敵入侵,因此禦駕西征,但被匈奴圍困,即白登之圍。謀臣陳平獻計,賄賂冒頓單於之妻,因為她愛財,讓其勸諫於,後單於停戰,與漢議和,解白登之圍。至此之後,漢便采取和親政策,派公主前去匈奴和親以保邊境安寧,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開始扭轉局面。

2.考點:

(1)時間:西漢。

(2)人物(重點):漢高祖、陳平。

(3)結果:雙方議和。

四、七國之亂

1.時間:西漢

2.對手:漢景帝、周亞夫 VS 吳王劉濞等

3.結果:叛亂被平定。

24【解析】

1.概況:西漢初期有許多諸侯王,他們各自為政。景帝時期,晁錯提出削藩,即收回諸王的封地。以吳王劉濞為代表的諸侯王提出“誅晁錯,清君側”,由此爆發七國之亂。漢景帝開始相信了,處死“奸臣”晁錯,但仍無濟於事,後名將周亞夫領兵平定七國之亂。武帝時期采納大臣主父偃的推恩令,諸侯王假設有四個兒子,封地平分給兒子,一國變成四個國,有的兒子多,所以平分後不止四國,於是瓦解了諸侯國的勢力。

2.考點:

(1)時間:西漢初期。

(2)人物:漢景帝、周亞夫 VS 劉濞為首的諸侯王。

(3)結果:平定七國之亂。

(4)口號:“誅晁錯,清君側”。

五、漢武帝反擊匈奴

1.時間:西漢

2.對手:西漢(衛青、霍去病)VS 匈奴

3.結果:漢軍勝。

【解析】

1.概況:漢武帝時期,對外不再和親,開始反擊匈奴。開始采用馬邑之謀,誘匈奴前來馬邑,但匈奴沒來,因此漢轉而主動出擊。先後打了三場戰役,前後打了四十多年,即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占河西走廊)和漠北之戰。經此之後,匈奴力量大衰,只能退居苦寒之地,之後據說匈奴去歐洲鬧事。

2.典故:封狼居胥,對應漠北之戰。人物:衛青、霍去病。狼居胥是山的名字,在今蒙古國境內,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以告成功之事。

3.考點:

(1)時間:西漢武帝時期。

(2)人物:衛青、霍去病。

(3)結果:西漢取勝。

(4)典故(常考):封狼居胥,對應霍去病。

(5)計謀:馬邑之謀。

(6)“飛將軍”指李廣。相關典故:李廣難封,即李廣一直打敗仗,運氣不佳。

4.補充新考點:東漢之前,在新王朝時期,昆陽之戰,目前有考查的趨勢。漢光武帝劉秀,在昆陽之戰中以少勝多,一戰成名,劉秀只有 2 萬人,王莽有 43 萬人,最終劉秀取勝。

【真題鏈接】

1.(2019-江蘇)楚漢相爭在我國歷史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跡。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象棋中的“楚河漢界”源自於這段歷史

B.成語“破釜沈舟”源於楚漢相爭中的一場戰役

C.琵琶曲《十面埋伏》反映了楚漢垓下決戰情形

D.詩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以此為題材

【解析】1.B 項錯誤:破釜沈舟對應巨鹿之戰,楚漢打秦軍主力。A 項正確:鴻溝合議。D 項正確:李清照的詩句。【選 B】

2.(2017-山東)下列哪一事件不是發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A.七國之亂

B.五胡亂華

C.王與馬共天下

D.梁武帝舍身佛寺

【解析】2.選非題。A 項錯誤:西漢漢景帝時期,B、C、D 都是魏晉南北朝。B 項正確:西晉時期由於八王之亂,國力衰落,遊牧民族南遷,建立各種政權,史稱五胡亂華。C 項正確:東晉時期,以王導為代表+司馬睿,司馬睿登上帝位,王導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登基時拉著王導一起,甚至上朝都要站起來迎接,因此有“王馬共天下”的說法。D 項正確: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南朝的梁武帝看破紅塵,出家為僧,一生中四次出家,大臣集體捐錢

將其贖回。【選 A】

3.(2016 上半年—全國事業單位聯考-職測)下列典故與事件,不是發生在漢武帝在位

期間的是()。

A.七國之亂

B.封狼居胥

C.開通絲綢之路

D.頒布“推恩令”

【解析】3.選非題。A 項錯誤:漢景帝時期。B 項正確:漢武帝派霍去病北擊匈奴,封狼居胥。C 項正確: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D 項正確:漢武帝主父偃推行“推恩令”,化整為零,強化了中央集權。【選 A】

4.(2015-吉林甲級/乙級)右側為中國古代一次重要的戰役形勢圖,據此進行的下列判

斷,正確的是()。

A.交戰雙方分別為劉邦軍隊和項羽軍隊

B.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C.發生在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建立前

D.雙方決戰地位於今河北省邯鄲市境內

【解析】4.A 項錯誤:巨鹿之戰中項羽 VS 章邯+王離。B 項正確:以少勝多,項羽 6 萬人左右,章邯+王離各 20 萬人。C 項錯誤:秦朝是我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而巨鹿之戰發生在秦末。D 項錯誤:巨鹿據考證在今邢臺一帶。【選 B】

【答案匯總】1-4:B/A/A/B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一、官渡之戰

1.時間:東漢末

2.對手:曹操 VS 袁紹

3.結果:曹操勝。

【解析】

1.概況:漢末三國,有三個大的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首先是官渡之戰,曹操打袁紹。袁紹是“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的人,本來袁紹占優勢,兵力懸殊,曹操軍隊只有 3 萬多人,袁紹有 10 萬多人,後許攸投曹,許攸本是袁紹的部下,後許投奔曹操,曹操知道後十分高興,激動得來不及穿鞋去迎接。許攸十分感動,獻計於曹操,指出可以火燒袁紹在烏巢的糧草。曹操派人火燒烏巢,袁紹無準備,被打得措手不及,最終曹操大敗袁紹,袁紹帶兵逃回河北,後郁郁而終。後期,許攸居功自傲,常對曹操說“你有今天是誰的功勞?”曹操說:“是你許先生的功勞”,名將虎癡將軍對許攸不滿,斬殺了許攸。此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2.考點:

(1)時間:東漢末年。

(2)人物:曹操攻打袁紹,曹操勝利。

(3)地圖:標誌是烏巢,看到烏巢要知道是許攸獻計火燒烏巢。

(4)結果:以少勝多。

(5)歷史意義: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二、赤壁之戰

1.時間:東漢末

2.對手:孫劉聯軍(周瑜、劉備)VS 曹軍(曹操)

3.結果:孫劉聯軍勝

28【解析】

1.概況:東漢末年,孫劉(孫權、劉備)聯合抗曹。電視劇中赤壁之戰似乎是諸葛亮的功勞,其實至多是外交遊說的功勞,歷史上是周瑜的功勞,指揮水軍大敗曹操。

2.羽扇綸巾:周瑜。計謀:黃蓋詐降,該計策起了主要功勞。該戰靠火攻取得勝利,曹操是北方勢力不善水戰,因此將船都連起來,當時刮起了東南風,周瑜用火攻趁著東南風燒毀了曹操的船只。戰爭失敗以後,曹操敗走華容道逃回北方。蘇軾: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

3.考點:

(1)時間:東漢末。

(2)人物:周瑜、曹操。

(3)結果:以少勝多,孫劉聯軍大概 3 萬人,曹軍大概 20 萬人。

(4)羽扇綸巾:周瑜。

(5)歷史意義:赤壁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勢。

三、夷陵之戰(彜陵之戰、猇亭之戰)

1.時間:三國

2.對手:蜀漢(劉備)VS 孫吳(陸遜)

3.結果:陸遜火燒連營,蜀漢大敗。

【解析】

1.夷(彜)陵之戰也叫猇(猛虎的怒吼聲)亭之戰,當時戰線拉的很長,所以名字較多。

2.時間在三國時期,誘因是關羽被殺。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東吳戰將呂蒙用計所殺,劉備為關羽報仇,領兵攻打東吳。

3.小說中劉備率領 70 多萬攻打東吳的情節是虛構的,其實雙方戰隊大概 5 萬人左右,人數相當。一開始雙方相持不下,陸遜以逸待勞。劉備勞師遠征,陸遜堅守不出,劉備各種用計,陸遜仍舊不出,一直耗到 6 月份,劉備撐不住了,選擇到密林中避暑,此時正中陸遜下懷,連夜放火,火燒連營八百裏。劉備幾乎全軍覆沒,後逃到白帝城托孤。歷史上諸葛亮其實沒有那麼突出,這場戰役諸葛亮留守後方,後期征討曹魏失敗,活活被司馬懿耗死。

4.考點:

(1)時間:三國時期。

(2)人物:陸遜。

(3)結果:東吳勝利。

(4)典故:火燒連營。

(5)計策:以逸待勞。記憶:陸遜一開始先不打,耗到夏天開始放火。

(6)經此一戰,三國局勢趨於穩定,後三家歸晉。司馬懿是奠基人,其孫司馬炎一統天下。

四、八王之亂

1.時間:西晉

2.對手:西晉統治階級內部

3.結果:東海王司馬越在八王之亂中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

【解析】

1.西晉時期有很多諸侯王,都想掌權,八個姓司馬的王爺進行內鬥,爆發八王之亂,最終司馬越取得勝利。八王之亂使當時的中原地區元氣大傷,外族紛紛內遷,史稱五胡亂華。西晉非常短命,從滅東吳開始,僅僅存在 37 年即被滅掉。

2.五胡:匈奴、鮮卑、羯、羌、氐。

3.考點:

(1)時間:西晉。

(2)結果:引發五胡亂華。

五、淝水之戰

1.時間:東晉

2.對手:東晉 VS 前秦、

3.結果:8 萬東晉軍大敗 80 萬前秦軍。

【解析】

1.此戰役出題概率最高。交戰雙方是前秦和東晉。前秦曾經短暫地統一過北方,所以苻堅膨脹後,開始攻打東晉,想要一統全國,東晉派出前線將領謝石和謝玄,後方謝安坐鎮。一開始前秦軍占優勢,因為兵力懸殊,為 8 萬東晉軍對戰 80 萬前秦軍,結果仍是以少勝多。東晉使用激將法,派出使者和苻堅商量,讓其渡河,一戰定勝負,苻堅將計就計,準備在其渡過一半時進行攻擊。但在東晉渡河期間,前秦有內奸看到對方渡河後大喊:秦兵敗了,東晉軍趁機猛攻,最終苻堅失敗。

2.常考典故:投鞭斷流(苻堅說把馬鞭扔河裏能讓河水斷流)、草木皆兵(把草木都當做敵兵)、風聲鶴唳(聽見風聲鶴聲以為是敵軍)。

3.圖中為謝安和朋友下棋,前方傳來捷報,內容為我軍大勝,謝安開始表現的很淡定,但其朋友走後,謝安興奮的把鞋踩斷了,稱為屐齒之折,形容表面淡定、內心狂喜。

4.考點:

(1)時間:東晉時期。

(2)人物:苻堅、謝石、謝玄、謝安(東山再起:謝安曾經隱居在東山,後出來當官,一直官至宰相)。

(3)結果:東晉勝利。

(4)計謀:激將法。

(5)典故: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屐齒之折(考查較少)。

(6)淝水之戰是以少勝多的戰役。

【真題鏈接】

1.(2018-北京)下圖描述了我國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它是()。

A.牧野之戰

B.官渡之戰

C.赤壁之戰

D.巨鹿之戰

【解析】1.B 項正確:圖中有烏巢,即火燒烏巢,曹操打袁紹,史稱官渡之戰。【選 B】

2.(2017-天津濱海)成語“風聲鶴唳”常用來形容人驚惶失措,或自相驚擾。它出自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A.官渡之戰

B.淝水之戰

C.夷陵之戰

D.赤壁之戰

【解析】1.B 項正確: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都是淝水之戰的典故。【選 B】

3.(2015-聯考)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軍事經驗總結出來的三十六條謀略,在我國軍事史上得到了充分的驗證。下列戰役中成功運用三十六計中以逸待勞計的是()。

A.城濮之戰

B.垓下之戰

C.猇亭之戰

D.淝水之戰

【解析】3.C 項正確:夷陵之戰也叫猇亭之戰,陸遜采取以逸待勞的戰術。A 項錯誤:城濮之戰的典故是退避三舍,計謀是誘敵深入。B 項錯誤:垓下之戰的計謀是十面埋伏。D項錯誤:淝水之戰中采用激將法的戰術。【選 C】

4.(2014-甘肅/四川下半年)與“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提及的戰爭發生

年代最接近的是()。

A.長平之戰

B.牧野之戰

C.淝水之戰

D.官渡之戰

【解析】4.周郎是指赤壁之戰中的周瑜,時期是漢末時期。D 項正確:官渡之戰是漢末時期,與題幹時期接近。【選 D】

5.(2014-山東)下列戰役與成語典故對應不正確的是()

A.長平之戰—紙上談兵

B.巨鹿之戰—破釜沈舟

C.赤壁之戰—投鞭斷流

D.淝水之戰—草木皆兵

【解析】5.選非題。A 項正確:長平之戰是趙括紙上談兵。B 項正確:巨鹿之戰是項羽破釜沈舟。C 項錯誤:投鞭斷流是淝水之戰中的典故。D 項正確:淝水之戰的典故有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選 C】

6.(2013 四川下半年)下列哪一戰役不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

A.官渡之戰

B.桂陵之戰

C.淝水之戰

D.赤壁之戰

【解析】6.A 項錯誤:官渡之戰中曹操 3 萬多人,袁紹 10 多萬人,曹操以少勝多,戰

勝袁紹。B 項正確:桂陵之戰贏在計策上,采取圍魏救趙的戰術。C 項錯誤:淝水之戰中東

晉 8 萬人,前秦有 80 多萬人,東晉以少勝多。D 項錯誤:赤壁之戰中孫劉 3 萬多人,曹操

20 多萬人,孫劉以少勝多。【選 B】

隋唐之後

一、安史之亂

1.時間:唐朝

2.對手:唐政府軍(郭子儀、李光弼)VS 藩鎮叛軍(安祿山、史思明)

3.結果:唐政府軍勝。【解析】

1.安史之亂,“安”是安祿山,“史”是史思明。唐玄宗一開始勵精圖治,晚年好色寵幸楊貴妃,重用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把朝堂弄得烏煙瘴氣,士兵在馬嵬坡嘩變,最終幹掉楊國忠,高力士溢死楊貴妃,推選李亨登基,任用郭子儀和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亂。張巡在睢陽堅守很長時間,為政府軍贏得時間;而後叛軍內訌,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安祿山有個仆人叫李豬兒,被安慶緒收買)和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將他們的父親殺害。

2.典故:醉打金枝。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後,將公主嫁給其子為妻,二人吵架,郭子儀的兒子說“你不要囂張,你父親的江山是我父親當時打下的”,郭子儀於是向皇帝請罪,而皇帝認為小兩口吵架老人不需要摻和,沒有追究郭子儀兒子的責任。

3.考點:

(1)時間:唐朝。

(2)人物:郭子儀李光弼。

(3)結果:政府軍取勝。

(4)馬嵬兵變、張巡守睢陽(現位於河南一帶)。

(5)典故:醉打金枝。

二、澶淵之盟

1.時間:北宋

2.對手:北宋 VS 遼

3.結果:雙方訂立合約。

35【解析】

1.澶淵之盟:北宋時期,最常考的戰爭。北宋皇帝宋真宗趙恒在寇準的半忽悠、半脅迫之下,禦駕親征,遼國的首領是契丹蕭太後。最終雙方議和,簽訂《澶淵之盟》。

2.內容:北宋和遼是兄弟之國,北宋每年給遼歲幣(白銀 10 萬兩)和絹(20 萬匹)。從此以後二國保持和平,100 多年沒有大的戰事。其實宋朝經濟發達,據專家考證,北宋當時的財政收入一年超過一億兩,用少量的錢換取邊境和平還是很劃算的。

3.考點:

(1)時間:北宋。

(2)人物:宋真宗。

(3)名字:澶淵之盟。

三、郾城之戰

1.時間:南宋

2.對手:南宋(嶽飛)VS 金(完顏宗弼)

3.結果:

嶽家軍以少勝多,重創金國精銳,大傷金國元氣。

【解析】

1.郾城之戰:南宋時期嶽飛抗金,雙方是南宋嶽飛和金兀術(完顏宗弼)。戰鬥非常辛苦,金國當時的裝備稱為鐵浮屠,士兵和馬都身披重甲,類似歐洲的十字軍,無人能擋。嶽飛發現馬腿無法裹甲,命令手下砍馬足破鐵浮屠,嶽飛取得勝利。小說中的“八百破十萬”過於誇張,但確實是以少勝多。

2.考點:

(1)時間:南宋。

(2)人物:嶽飛和完顏宗弼(小說中的金兀術)。

(3)結果:以少勝多。

3.相關典故:直搗黃龍;嶽飛要直搗黃龍(金國腹地),要迎回徽欽二宗,但當年皇帝已經是趙構,迎回 2 個皇帝後就會變成 3 個皇帝,所以趙構聯合秦檜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嶽飛,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把嶽飛害死在風波亭下。秦檜在東窗下密謀害嶽飛,後陰謀敗露,稱為東窗事發。

4,靖康之難:金國擄走徽欽二宗,當年金兵南下,擄走宋徽宗和宋欽宗,聯想《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和楊康,名字就是根據靖康之難所起。

四、靖難之役

1.時間:明朝

2.對手:燕王朱棣 VS 建文帝朱允炆

3.結果:朱棣勝,登上帝位。

【解析】

1.明朝朱元璋得天下,朱元璋的太子為朱標,但其在朱元璋之前死亡,其孫子為朱允炆,朱元璋將皇位傳給朱允炆。朱元璋之子朱棣(永樂大帝)不服,打敗朱允炆奪得天下。口號為“清君側、靖國難”,所以稱為靖難之役。

2.考點:

(1)時間:明朝。

(2)人物:朱棣和朱允炆。

(3)口號:清君側、靖國難。

(4)遷都:燕王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並修建北京故宮。

3.3 個故宮的排序:北京故宮(明朝)-沈陽故宮(滿清)-臺北故宮(蔣介石敗逃之前

已經把北京故宮的好文物拉到了臺灣)。

五、土木堡之變

1.時間:明朝

2.對手:明朝(明英宗、王振)VS 瓦剌(也先)

3.結果:明朝慘敗,明英宗被俘。

【解析】

1.明朝中期,皇位傳到明英宗手中,明英宗為朱祁鎮(聯想《女醫明妃傳》),當時評價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當時外敵瓦剌入侵,明英宗禦駕親征,結果明英宗被俘虜。而後明朝另立皇帝,此時於謙組織北京保衛戰,並獲得勝利,最終雙方議和,並放回明英宗。後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重新奪回皇位,並殺掉於謙。

2.考點:

(1)時間:明朝。

(2)人物:明英宗、於謙、王振(當時比較壞事的太監,慫恿明英宗禦駕親征,後被英宗護衛用錘子砸死,不常考)。

(3)結果:土木堡之變戰敗,北京保衛戰戰勝。

(4)北京保衛戰:和土木堡有關。

(5)名言:“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石灰吟》於謙。

六、三藩之亂

1.時間:清朝

2.對手:清朝政府(康熙帝)VS 三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

3.結果:清軍勝,平定三藩。

【解析】

1.三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康熙帝一上臺就平三藩、除鰲拜,“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所以康熙帝只打吳三桂一人,其他人進行招安。

2.典故:衝冠一怒為紅顏。陳圓圓一開始許配給吳三桂,闖王李自成攻進來,崇禎帝被李自成逼迫吊死煤山,抓了吳三桂父親,在霸占了陳圓圓後,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合力擊退李自成。

3.考點:

(1)人物:三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

(2)典故:衝冠一怒為紅顏。

七、雅克薩之戰

1.時間:清朝

2.對手:清(康熙)VS 俄國

3.結果:清勝,簽訂《尼布楚條約》。

【解析】

1.清軍攻打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考點:該條約是中國第一個平等條約,如庫頁島歸大清國,大清國割讓一部分給俄國(管轄範圍到不了那麼遠)。

2.對應考點:鴉片戰爭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是中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真題演練】

1.(2017-事業單位聯考-職測)下列歷史事件與發生朝代對應錯誤的是()。

A.澶淵之盟——北宋

B.馬邑之謀——西漢

C.白登之圍——唐朝

D.土木之變——明朝

【解析】1.選非題。C 項錯誤:白登之圍是漢高祖劉邦時期。【選 C】

2.(2016—北京事業單位)明朝將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的皇帝是()。

A.朱元璋

B.朱標

C.朱棣

D.朱允炆

【解析】2.C 項正確:燕王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都到北京。【選 C】

3.(2014-412 聯考)下列事件與相關人物對應錯誤的是()。

A.三藩之亂:吳三桂、康熙B.七國之亂:吳王劉濞、漢景帝

C.八王之亂:苻堅、謝玄

D.安史之亂:郭子儀、史思明

【解析】3.選非題。A 項正確:康熙帝平三藩,滅吳三桂。B 項正確:漢景帝代表中央

政府,諸侯以吳王劉濞為首。C 項錯誤:苻堅謝玄對戰的是淝水之戰。D 項正確:郭子儀、

李光弼是政府軍,史思明是叛軍。【選 C】

【梳理】

1.涿鹿之戰:

(1)炎黃二帝鬥蚩尤。

(2)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三皇有爭議,一般不考)。

(3)符號:風伯雨師。

(4)阪泉之戰:該戰爭屬於內鬥,發生在涿鹿之戰後。

(5)人物:倉頡造字,嫘祖養蠶。

2.鳴條之戰:

(1)人物:商湯滅夏、伊尹。

(2)伊尹調和五味治天下,老子發展成“治大國如烹小鮮”。

3.牧野之戰:

(1)人物:武王伐紂。

(2)典故:陣前倒戈、撫梁易柱、倒曳九牛。

(3)以少勝多。

(4)建築:鹿臺(紂王自焚)。

4.武庚之亂和國人暴動考查不多。

5.長勺之戰:典故:曹劌論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6.城濮之戰:

(1)人物:晉國和楚國。

(2)典故:退避三舍(1 舍=30 裏),誘敵深入。

7.桂陵之戰:

(1)人物:齊國孫臏和魏國龐涓。

(2)典故:圍魏救趙。

8.馬陵之戰:

(1)人物:孫臏和龐涓。

(2)典故:減竈誘敵。

9.長平之戰:常考典故:紙上談兵。

10.巨鹿之戰:

(1)人物:項羽攻打章邯、王離。

(2)典故:破釜沈舟。

(3)以少勝多。

11.垓下之戰:

(1)典故: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

(2)楚河漢界源自於鴻溝合議。

(3)李清照“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12.白登之圍:

(1)時間:西漢初年。

(2)人物:高祖劉邦。

(3)結果:陳平出奇計救劉邦。

13.七國之亂:

(1)人物:漢景帝對戰吳王劉濞等。

(2)口號:誅晁錯清君側。

14.漢武帝反擊匈奴:

(1)時間:西漢初年漢武帝時期。

(2)典故:霍去病封狼居胥。

15.昆陽之戰:劉秀一戰成名,以少勝多。

16.官渡之戰:

(1)時間:漢末。

(2)人物:曹操攻打袁紹。

(3)典故:火燒烏巢,該戰爭是以少勝多的戰役。

17.赤壁之戰:

(1)人物:孫劉聯合抗曹。

(2)典故:羽扇綸巾指周瑜,該戰爭是以少勝多的戰役。

(3)歷史意義: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18.猇亭之戰、夷陵之戰:

(1)人物:劉備攻打東吳,東吳將領是陸遜。

(2)典故:火燒連營、以逸待勞。

19.淝水之戰:

(1)時間:東晉。

(2)典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

(3)計謀:激將法。

(4)該戰役是一個以少勝多的戰役,兵力相差 10 倍。

20.安史之亂:

(1)時間:唐朝。

(2)人物:郭子儀、李光弼、安祿山、史思明。

(3)事件:馬嵬坡兵變,睢陽(張巡堅守很長時間,為政府軍贏得時間)。

(4)典故:醉打金枝(郭子儀兒子醉打金枝,他領著兒子去謝罪,典故醉打金枝與郭

子儀有關)。

21.澶淵之盟:

(1)時間:北宋時期。

(2)人物:宋真宗對契丹蕭太後。

22.郾城之戰:

(1)南宋的嶽飛抗金。

(2)典故:直搗黃龍、東窗事發。

(3)該戰爭是以少勝多的戰役,小說中有 800 破 10 萬的情節。

23.靖難之役:明朝遷都。

24.土木堡之變:

(1)人物:明英宗朱祁鎮和於謙。

(2)於謙:北京保衛戰、《石灰吟》。

25.三藩之亂:

(1)康熙平三藩之亂,滅吳三桂。

(2)典故: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

26.雅克薩之戰:簽訂《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第一個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是

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