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大樹嘩嗶倒下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新華社太原7月8日電(記者馬曉媛、孫亮全、馬誌異)一把銅號,只有五個音,組合出的數百種短譜卻變幻莫測,是部隊的“行動指南”。千軍萬馬,在“滴滴滴答”的號聲指揮下,時進時退,或攻或守,令行禁止,宛若一人。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抗美援朝,戰場上每次衝鋒號響起,都伴隨著許多英雄先烈倒下。而最先倒下的,往往是吹號的號兵。

唇上有印的少年

山西東南,太行之巔。

城東東崗山,陵川縣城最高點,始建於1946年的烈士紀念塔靜靜佇立。高聳的塔頂上,是一座金色的號兵銅像。

這種樣子的紀念塔,在全國很少見。陵川,與號兵相連。

在縣城的一座居民樓裏,我們見到了91歲的王書生,一位老號兵。

這位嘴唇上有塊特殊印痕的老人,耳朵背得厲害,精力也有些不濟。

但當我們在他耳邊喊出“號兵”兩個字時,老人的眼睛明顯亮了。他盯著我們,雙肩微微用力,似乎要調動起全身的力氣。

“號兵不容易。”王書生用低沈的聲音說,“早晨天不亮就起床,不能上廁所,找到風口,頂著風憋著尿練習吹號,一直吹到沒有尿意。”

銅塊長時間頂著嘴,很快牙就松了,嘴唇也會起泡,等到嘴唇厚了又薄再變厚,就算過了基本功這關。

那一年,王書生14歲。

1943年,八路軍太行軍區解放了豫北大片地區,新增了兩個軍分區,革命力量迅速擴大。為解決部隊和地方武裝缺少號兵的問題,第八軍分區部署在陵川開辦號兵訓練班。

“號兵培訓需要數月時間。陵川山大溝深、位置隱蔽,根據地穩固,是訓練號兵的理想地點。”曾詳細研究過陵川號兵歷史的陵川縣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焦書文說。

在陵川縣檔案館,珍藏著一份1947年陵川縣奪火區號兵統計表,表格上記錄了號兵的姓名、年齡等信息,從中可以看到,大多數號兵的年齡不到20歲,最小的只有13歲。

當號兵是個“苦差事”,門檻卻高,不僅要求身體好、肺活量大,還得覺悟高、人機靈。學員們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練好五個基準音後,還要把起床號、集合號、衝鋒號等上百個號譜背得滾瓜爛熟。

王書生和學員們一到培訓班,教官就對他們說,號兵很危險,要時刻準備犧牲自己,不願意的可以放棄。

“沒有一個人走。”王書生說。

以號為槍的戰士

根據現有資料記載,從1943年到1949年,陵川縣作為重要的號兵培訓基地,共培養出1700多名號兵,其中有700余人參加正規部隊。

年輕的號兵們,走出太行山,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抗美援朝,在一場又一場戰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們趁黑摸到敵人那裏,靠著邊打兩槍、吹吹號,敵人那邊的重機槍就‘嘩嘩’一直響。等到不響了,我們再吹幾聲號、打兩槍,敵人的機槍又響。”王書生說,他們用盡各種辦法消耗敵人的力量。

老號兵韓春林曾回憶,在解放河南林縣(現河南省林州市)時,部隊打了三四次都沒能打下來。他一晚上連跑幾個山頭,這邊吹個衝鋒號,那邊吹個前進號,聲東擊西,讓敵人陣腳大亂。最後部隊終於突破防線,取得勝利。

山西省晉城市文物中心主任張建軍說,戰爭年代,號兵除了要傳達作戰指令,危急時刻還要擔當起鼓舞士氣的重任。

已故號兵段滿昌曾對兒子段文平憶起,在參加淮海戰役一場艱難的戰鬥時,他曾與幾十名號兵同時吹響衝鋒號,形成千軍萬馬的聲勢,最終部隊奮勇作戰,打敗了敵人。

“軍號是部隊的特殊武器,往往在戰鬥中起到重要作用。”焦書文說,老號兵楊同保曾對他講起一段經歷。

那是在1951年抗美援朝的戰場上,誌願軍的一個團被圍,聽不見號聲,與指揮部“失聯”,首長命令楊同保趕快想辦法。楊同保把子彈殼鋸下一截,安在號嘴上,雖然號聲沈悶不亮,卻可以傳很遠。用這個辦法,指揮部和被圍部隊取得了聯系,最後指揮部隊突出重圍。

與炮彈賽跑的號兵

“我們經常躺著吹號,吹完後趕緊打滾離開原地,號聲一響,不是炮彈襲來,就是機槍掃過,跑得慢的,都倒下了。”韓春林曾回憶,“有一次吹完號,看見空中亮了一下,炮彈過來就把衣服燒著了。”

由於號兵作用重大,位置靠前,目標明顯,他們往往成為敵人重點打擊的目標,負傷和犧牲的概率很高。

“解放戰爭中部隊過黃河,開始一個排有一個號兵,打完仗一個師只剩下一個號兵。”想起這些,王書生忍不住抹了抹眼角。

楊同保曾向焦書文回憶起,他經歷的最殘酷的一場戰鬥。

那是淮海戰役中攻打三棵樹的時候。當時,解放軍九縱隊從獨七旅借了一個司號班參加戰鬥,戰鬥打得很激烈。那次戰鬥結束,整個司號班只剩楊同保一個人。

說完,這位當時已經85歲的老人淚流滿面。

1947年,在解放焦作的戰鬥中,號兵張喜發衝出掩體吹響衝鋒號,被敵人炮彈擊中犧牲,時年20歲。

1948年,在臨汾攻堅戰中,號兵侯國富吹響攻城的衝鋒號時,被敵人的子彈擊中,犧牲時年僅19歲。

……

更多的號兵沒有留下名字,他們把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了戰場。

有研究稱,在《陵川烈士英名錄》中記載的2465名陵川籍革命烈士中,有389名是號兵。也有學者說,實際數字遠不止於此。

人走號傳!

戰鬥的硝煙已經遠去,在新時代的征程上,號兵精神依然鼓舞著太行山區的人們。曾是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陵川,靠著勇於衝鋒、不怕犧牲的精神,早已甩下“窮帽子”,過上了好日子。

盛夏的陵川,生機盎然。每當微風吹過烈士紀念塔,仿佛仍能聽到“滴滴滴答”的衝鋒號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