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棺材發臭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秦王政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於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今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

秦始皇死後,趙高采取了說服胡亥威脅李斯的手段,二人在沙丘宮經過一番密謀,假造秦始皇發布詔書,由胡亥繼承皇位,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扶蘇為子不孝、蒙恬為臣不忠,逼迫他們自殺,不得違抗。在得到扶蘇自殺的確切消息後,胡亥、趙高、李斯這才命令車隊日夜兼程,迅速返回鹹陽。

都知道,嬴政死後趙高與李斯設計了一系列陰謀,最終扶持了公子胡亥上位,這其中,也包括“秘不發喪”。然而,《史記》中提到了李斯等人買了一車鮑魚“以亂其臭”的細節,讓人不由得摸不著頭腦。

那麼,他們所“亂”的臭味究竟是什麼呢?“上辒車臭”的味道真的是屍臭味嗎?

從一些細節中我們就能看出,嬴政雖過世了幾日,但他的遺體是不大可能發臭的。

首先,先秦時期講究“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說出這句話的正是李斯的師父荀子。所以若李斯忠於秦皇,他不可能眼睜睜地看著先帝的身體腐爛;

其次,嬴政臨終前幾日雖“惡言死”,但他在病危時也將自己的身後事交待得明明白白了,他想要讓扶蘇為自己風光大葬,所以遺體的保存一定在考慮範圍內,甚至寫進了遺囑裏;

最後,以先秦以前的喪葬制度來看,嬴政死後所使用的棺材、口含玉石都是非常考究的,尤其是“積石積炭”的棺材有很強的防腐作用。

既然嬴政的屍體不會立即腐爛,所謂“以亂其臭”的“臭”究竟指的是什麼?

不止一部現代歷史作品這樣寫道:五十多歲的嬴政老爺子駕崩於沙丘的荒郊野嶺,李斯為了防止天下大亂,將先帝的遺體放在涼車裏。

然而,由於當時正值盛夏,以至於遺體在幾日之內迅速腐敗,車子的周圍彌漫著一股令人難以忍受的味道。為了掩蓋這種味道,丞相幹脆買了一車鮑魚混入車隊。

實際上,這一說法與正史存在相當大的出入,至少有三處與歷史相違。

首先,嬴政駕崩於沙丘平臺,絕不是什麼荒郊野嶺。所謂平臺,就是修建在秦道上的行宮,也就是皇帝的歇腳處。

這一點,在唐書《正義》中就有比較清楚的記載:“始皇崩於沙丘之宮”。

故此,雖然沙丘距離鹹陽城至少兩千公裏,但嬴政仍死在了宮殿中(根據現代考古人員的考證還是設備相當不錯的宮殿)。所以,那些以“沙丘”作為荒郊野嶺的說法純屬望文生義,與史實有較大出入。

其次,李斯的確將先帝放在了辒涼車裏,但也不是直接塞進去的。很多人沒有註意《史記》中的細節,所以想當然地覺得李斯直接將先帝的遺體放了進去,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史記》明確表示“棺載辒涼車中”,司馬先生已經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嬴政他老人家早已入棺,絕非草草被塞入車裏了事。

既然已裝殮入棺,那就說明一個事實,棺中與外界相對隔離,味道很難彌漫出來。且不說在裝殮時宮人會事先準備一些防腐材料,就算有味道散出來,也不會彌漫得辒涼車周圍到處都是,臭不可聞。

最後,《史記》雖然提到了“臭”,但卻沒有明說是不是“屍臭”,只是簡單地說“上辒車臭”。況且,“臭”在古文中的釋義是“味之總名”,只是味道的指代罷了,例如“其臭如蘭”。沒有任何文字表示,從辒涼車傳出來的味道是現代意義的臭氣。

不過,既然辒涼車周圍傳出味道是既定事實(否則李斯也不會用鮑魚作掩飾了),又不大可能是屍臭,究竟是什麼味道呢?

筆者認為,這有可能是當時棺中防腐液的味道。

還記得馬王堆女屍(辛追)嗎?

秦漢時期的濕屍之所以能千年不腐,防腐液功不可沒。故此推測,嬴政的棺中或許盛滿了防腐液。普通的氣體,固然無法在相對密封的棺中彌散出來,但液體就不一樣了。在行車顛簸的過程中,防腐液極有可能從裂隙裏溢出,彌漫出濃烈的氣味。

我們知道,不論是酒精還是福爾馬林,有消毒作用的固定劑都有刺激的氣味。雖然,這種氣味未必“臭”,但普通人一聞便知。

李斯、趙高等人的目的是什麼呢?

就是“秘不發喪”,悄悄地將先帝的遺體送回鹹陽,交給公子胡亥處理。既然是“秘”,自然不可為外人道,甚至連護送辒涼車的小卒都無權知曉。

為了掩人耳目,為先帝清潔身體、入殮棺中、擡棺上車等一系列工作,估計都是趙高指揮宮人來做的,其他人或許都不知道辒涼車裏裝的是死掉的秦始皇。

李斯心思縝密,準備了一車鮑魚尾隨其後,目的就是遮住防腐液的氣味,真正地做到神不知鬼不覺。

參考資料:

【《唐書正義》、《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