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大蔥小蔥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以蔥、韭、蒜為代表的蔥屬/Allium栽培作物,是一類比較特殊的存在,其植株均富含硫化物,一旦受傷則釋放辛辣的刺激性氣味,風格不同的辛辣味道使得人們愛恨交集、欲罷不能。蔥屬植物在全世界的廚房內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你愛或者不愛,它們都在那裏。

蔥屬是百合科還是石蒜科?

圖0.1 石蒜

很多朋友都知道,蔥韭蒜看似滿身人間煙火氣,卻是百合科的成員,和香水百合、郁金香是遠房親戚;然而屬這一層的關系非常穩固,上頭的“科”卻未必。新分類對百合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拆分,原230屬3500種,只剩15屬640余種。蔥屬曾短暫獨立為蔥科,旋被削爵降職,並入石蒜科——以後就跟著“曼殊沙華”混了!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圖0.2 蔥的花

圖0.3 韭的花

蔥屬分類早有爭議。百合科的花是“子房上位,無總苞”,石蒜科的花是“子房下位,有總苞”(見圖0),蔥屬的花恰好是“兩不沾”。請看圖1大蔥花序,基部就是原本包裹花序的“總苞”;圖2韭菜花序,花心上的綠色部分即為子房,典型的“子房上位”。像這種騎墻派,僅憑形態確實容易不好辦,好在分子證據終結了紛爭,在最新的APG4系統中蔥屬正式歸入石蒜科。

大舅二舅都是舅,大蔥小蔥都是蔥

圖1.1 蔥

蔥/A. fistulosum,一般認為起源於中亞到西伯利亞一帶,含新疆和內蒙古地區,我國為原產地之一。《管子》記載,“桓公五年,北伐山戎,得冬蔥與戎椒,布之天下”,可見蔥確實發端於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在此後3000年的栽培史中,逐漸成為全體國人的重要“生活伴侶”。食用部分為鱗莖(即蔥白)和葉,或為調料,或作蔬食,幾乎不可一日無此君。

圖1.2 章丘大蔥

圖1.3 雞腿蔥

蔥的栽培品種很多,還可以分為不同的變種。一般來說,蔥白部分短可能是原變種蔥/var. fistulosum,蔥白部分長而且植株較高大的是另一變種大蔥/var. gigantum,圖3章丘大蔥就是該變種的著名代表,這兩個變種都是鱗莖單生,基部不膨大或不明顯。萊蕪盛產的“雞腿蔥”是鱗莖“基部膨大”的另類,蔥白形狀宛如雞腿,應該也屬於原變種,較少見。

圖1.4 分蔥,可能是北方型

圖1.5 分蔥

大蔥之外有小蔥。小蔥一般指蔥的另一變種,分蔥/var. caepitosum,會分蘗,長起來就是一叢。植株矮小,蔥白和葉子細而柔嫩,南京冬蔥、上海分蔥均屬此變種,通常用作調料。分蔥又有南方和北方兩個生態型,前者分蘗性強,靠分株繁殖,一般不開花,因香味濃郁、辣味溫和而又稱香蔥;後者分蘗較少,能開花,也有人認為算是分蘗型的大蔥。

《中國植物誌》(以下簡稱《中誌》)對蔥的描述很簡單,“鱗莖單生,圓柱狀,稀為基部膨大”等,並未列出變種,也許編撰者認為形態差異不足以支撐變種,但“鱗莖單生”的表述實屬bug,明明有大量分蘗的蔥存在,只字不提不妥。最新的FOC(《中誌》英文版)對蔥的描述有一句“Bulb solitary or clustered”,即“鱗莖單生或簇生”,這樣就把分蔥也囊括在內了。

再昂貴的香水也抵不過韭菜盒子

圖2.1 韭

韭/A. tuberosum,一般認為原產中國,《中誌》稱“原產亞洲東南部”。FOC采用新的研究成果,表述為“Native in SW Shanxi (Yongji Xian),naturalized S China [tropical Asia]”,說是山西永濟有原產,在中國南方(亞洲熱帶)歸化,否定了《中誌》的觀點。栽培韭菜或野化韭菜都是四倍體,永濟卻發現了二倍體野生種群,故有此說。

圖2.2 韭菜

圖2.3 韭薹

圖2.4 韭花

圖2.5 韭黃

不管怎麼說吧,反正韭菜是華夏原產基本沒跑了,《詩經》雲“獻羔祭韭”,足見栽培歷史之久遠,而且當時的地位還相當尊貴。如今韭菜早已廣布全世界,但吃還是中國人更在行,韭菜的各個部位如嫩葉、韭薹和韭花以及嫩韭菜籽都能被端上餐桌,一般作為蔬食,也有調料(韭花醬),哦還發明了見不得光的培育方法,生產出嬌嫩的韭黃,這叫真愛。

圖2.6 寬葉韭的根

栽培韭菜可分為葉用型、花薹用型和葉花兼用型等,葉花兼用型栽培最廣。葉用型又有窄葉和寬葉之別,前者香辛氣味濃郁,後者味淡,適於輕口味人群。還有一個“根用型”,但卻不是普通韭菜,而是另一個物種寬葉韭/A. hookeri,俗稱“撇菜”,其根粗壯可食,“韭菜根蒸肉”是雲南部分地區的年夜飯必選項。西南地區有栽培,別處僅有零星引種,不成氣候。

圖2.7 野韭的花

另據調查,國內外的栽培韭菜中都有部分野韭/A. ramosum,和韭極相似,主要特征是葉為中空的三棱狀條形,花被片常具紅色中脈,而韭的葉實心扁平,花被片具綠色或黃綠色的中脈。圖2.7是我以前無意中拍的,花被片具紅色中脈,應為野韭。另有神農架地區的分韭,性狀介於韭和山韭/A. senescens之間,至今身份不明,按下不表。

吃肉不吃蒜,香味減一半

圖3.1 蒜

蒜/A. sativum,原產地目前還是個謎,可能是歐洲南部或亞洲西部,總之和中國無關。相傳公元前113年由張騫從西域帶入中國,曾用名胡蒜,通用名大蒜,全國廣泛栽培。人雲山東是蔥省,其實山東人對大蒜的愛也不差分毫(甚至有個別人喜歡生啃蒜瓣)。小時候物資匱乏,我家夏日常用蒜泥佐餐,也吃得滿口生香酣暢淋漓,現在還有點想念。

圖3.2 紫皮算

蒜的鱗莖單生,由數個鱗芽外被共同鱗莖皮組成。鱗芽即蒜瓣,鱗莖皮稱蒜衣,有紫皮蒜和白皮蒜之分。依據“蒜衣”的層數,可以分成單層蒜衣變種/var. uniseptatum和雙層蒜衣變種/var. biseptatum,前者耐寒性強,更能適應高緯度氣候,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因為耐寒才穿單衣......兩個變種之下各有3個品種群,各地名優品種繁多,略過不提。

圖3.3 芽苗

圖3.4 蒜苗

圖3.5 蒜薹

圖3.6 蒜黃

除蒜瓣外,芽苗、蒜苗和蒜薹也用作蔬食,還有蒜黃。芽苗是真正的蒜苗,一般由家庭自育,可像韭菜一樣割而復生;“回鍋肉”中的“蒜苗”,稱之為苗有點不合時宜,有的地方叫“青蒜”或直接叫“大蒜”。蒜薹是蒜的花薹,由主莖和花苞組成,清甜脆嫩,生食亦可,冷藏一下更佳。蒜極少有花,花序上多數是珠芽,有花也不能結實,多數情況下等不到開花就割了。

圖3.7 獨頭蒜

最後再說說“獨頭蒜”。“獨頭蒜”並不是一個特別的品種,任何大蒜品種在土壤貧瘠、幹旱缺水、鱗芽分化所需的溫度及光照條件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都有可能產生鱗莖不分瓣植株,這在過去的生產中是需要盡量避免的。但現在流行風尚有所變化,“獨頭蒜”因珠圓玉潤、食用方便而頗受部分消費者青睞,只好人為制造“不利”條件催生了。

為何偏偏愛上洋蔥?

圖4.1 長葉子的洋蔥頭

洋蔥/A. cepa,著一洋字即知是晚來的引入種,一般認為原產於西亞或中亞,18世紀由海路從歐洲進入我國廣東。當然有些人事事都想爭個“首發”,好像倍兒有面子,就連洋蔥這樣的也有“起源於中國”的說法,只是沒多少正經人相信罷了。洋蔥是栽培最廣泛的蔥屬植物,遠超過蔥韭蒜,在歐美的地位大體上相當於我國的蔥。

圖4.2 洋蔥的花序

圖4.3 開花的洋蔥

圖4.1中的洋蔥葉子略扁,似乎和蔥葉迥異,但那只是初始狀態,長成定型之後也是中空的圓筒形,中部以下最粗,向上逐漸尖銳,所以看葉子幾乎不能分辨蔥和洋蔥,至少我認不出來。洋蔥的花倒是和大蔥的花差異很大,頗有觀賞性,比土裏土氣的大蔥苞強太多了。在古代歐洲,洋蔥花是用來贈送給愛人的,如同今日之玫瑰(實為月季)。

圖4.4 洋蔥的鱗莖

多數人只能接觸到洋蔥的鱗莖,一般近球狀或扁球狀,個頭很大,外皮紫紅黃褐均有;東北的毛蔥是分蘗型洋蔥,鱗莖紮推兒生長,個頭較小。洋蔥一旦受傷,就會像二元化學武器一樣迅速合成、釋放刺激性化合物,讓人“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好在熟後無憂,可炒、可燉、可炸、可烤、可腌制,幾乎適用一切烹調手段,生吃涼拌也行,就看你愛不愛了。

圖4.5 火蔥

圖4.6 紅蔥,又名樓蔥

圖4.7 陜北紅蔥

洋蔥還有變種火蔥/var. aggregatum和紅蔥/var. proliferum。前者植株纖弱柔美,後者壯碩粗糙,鱗莖都是xue微膨大,沒有普通洋蔥頭那麼誇張。火蔥也叫香蔥、細香蔥,食葉為主,南方較多;紅蔥即樓子蔥,花序有大量珠芽,可直接發芽長葉,猶如層樓,陜西盛產。註意,紅蔥是洋蔥和蔥的雜交種,有時也以“樓蔥”之名作為蔥的變種。

雙味蔥又是什麼蔥?

圖5.1 韭蔥

韭蔥/A. porrum,原產歐洲中部和南部,我國部分地區栽培,南方較多,長相有點像蔥,但葉子是扁平的。一度以“雙味蔥”為噱頭高調進軍北方市場,曾獲新特蔬菜的政策支持,號稱蔥味、蒜味兼備,實為兩不沾、二不像。既無大蔥之辣,亦無蒜苗之香,在北方市場始終未能贏得大部分消費者的心,前些年青島菜市場有售,後來逐漸銷聲匿跡。

圖5.2 韭蔥的鱗莖

著名科普博主內含子老師對韭蔥極為不滿,主要原因在於它經常在菜市場以青蒜或蒜苗的名頭出售,韭蔥價廉且味道寡淡,有以次充好、禍亂廚綱之嫌。不過韭蔥“裝蒜”可以裝得更徹底,它還有真能長出像大蒜一般鱗莖的品種或變種,個頭雖遠超大蒜,卻無大蒜的辣味兒,名為“象蒜”。據網友反映,有買過巨大蒜頭卻嘗不出蒜味兒的經歷,可能就是這玩意兒。

“中國洋蔥”聽說過沒?

圖6.1 藠頭

藠頭/A. chinense,原產我國,既有野生分布,也有廣泛栽培,不過僅限於長江流域和以南。國外也有引進,“中國洋蔥”的梗就源自其英文稱呼。英文中稱洋蔥為onion,大蔥被叫做Welsh onion,藠頭是Chinese onion,如果按照字面直譯,那就是威爾士洋蔥、中國洋蔥,如同蔣某人出口轉內銷後就成了“常凱申”。另,藠字讀作[jiào],很多人都不會念的。

圖6.2 藠頭

圖6.3 薤白的鱗莖

藠頭的鱗莖個頭較小,形狀略似蒜瓣,數枚聚生在一起,外皮白色或帶紅色,通常腌制後食用,較少鮮食。對於第一次接觸藠頭的北方人來說,味道或許有點怪,似乎介於大蒜和韭菜之間,一時可能不好接受。圖6.3是蔥屬野生植物薤白/A. macrostemon,廣布全國,模樣和藠頭相似,其鱗莖近球形,基部常生有小鱗莖,可與藠頭相區別。

能吃又好看的蝦夷蔥

圖7 北蔥,又名蝦夷蔥

北蔥/A. schoenoprasum,產地橫跨歐亞大陸北部和北美,我國僅新疆阿爾泰山區有分布,日本也有,園藝上稱“蝦夷蔥”,即源於日本。目前在我國廣泛栽培,但基本上還停留在“以色事他人”的階段,僅供觀賞;在歐洲則兼職西餐常用調料,和中餐的小蔥、香蔥地位相當,取葉鞘以上部位食用,據說味道較為柔和。

以上各種,就是我國蔥屬栽培作物的主力陣容。FOC還收錄了一種A. cepiforme,中文名香蔥(不要和日常語境中的“香蔥”混淆,只認準拉丁文名就好),鱗莖球形或卵球形,外皮紅棕色至淡黃色,據推測是蔥和洋蔥的雜交種。然而該種非常神秘,《中誌》未收錄,網上也搜不到任何一張相符的照片。未知詳情如何,留待以後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