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小男孩兒穿裙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精彩內容,盡在“看鑒”

看見男孩子穿裙子上學,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最近在知乎刷屏的一篇文章,《兒子今天被同學掀裙子了!!怎麼辦!?》,一石激起千層浪。

▲圖片來源於知乎

文章很簡單,一個正上小學的男生覺得穿裙子涼快且漂亮,於是央求父母希望購買一條。

正好他的父母也是思想開放的年輕人,決定尊重孩子的想法,於是帶著小男孩去商場,讓他自己選擇了一條藍色短裙。

▲圖片來源於知乎

第二天,小男孩穿著裙子踏入校門,保安、校長、老師和周圍的同學,都投來了詫異的目光。

接下來,班主任通過微信向家長表示質疑,隔壁班同學過來圍觀,體育課上被嘲笑,班上男同學故意掀起他的裙子,德育老師甚至用整整一節課批評該小男生穿裙子的行為。

▲班主任與家長的對話

一整天下來,小男孩既委屈又難過,回到家裏大哭一場。他開始覺得老師說的是對的,覺得是他自己做了一件錯誤的事情!

小男孩穿裙子上學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各種議論。

不少的人支持這個小男生的勇敢,認為他 “沒有傷害別人,穿自己舒服的服裝沒有什麼問題”,對於老師們的反應和批評言行,他們則認為不妥,因為他們覺得“一個多元的社會就要允許多元化的價值觀,穿什麼衣服這種問題,只是個人自由。”

▲圖片來源於知乎評論

當然反對的聲音也不少,他們提出,“當一種服飾已經具有了性別辨識性的情況下,非要去發揮這份‘自由’,真的好嗎…這只是裙子,那女士內衣、女士泳衣、這些以後都要‘自由’一遍嗎?“

▲圖片來源於知乎評論

還有很多人對批判男生穿裙子這個行為產生質疑。

“裙子只能女生穿?誰規定的?要不問問蘇格蘭人。”這句評論,將這個問題進一步深入到男女性別的高度,認為男性穿裙子並不是一件什麼特殊的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畢竟,女生從穿裙子到爭取穿褲子,正是上世紀女性解放爭取自由和權利的象征,那麼男生為了舒適和漂亮穿裙子,又有什麼問題呢,這是不是也算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呢?

看著網友們各抒己見互不相讓,不僅讓人產生了和小男孩一樣的疑問,難道男性穿裙子真的是一件錯事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在古代,裙子並不是女性的專屬。

早在商朝期間,我國已經出現了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所謂的上衣下裳,就是把上衣和下裳分開來裁,上身穿衣,下體穿裳,這個“裳”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裙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上衣下裳是一種適應性非常廣的穿法,因為它不分男女老少均可穿著,而且可以輕松面對各種場合,既可以是華貴嚴肅的禮服,也可以是方便輕松的常服。之後的深衣制、袍衫制也都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換句話說,在漫長的歷史中,我國不論男女其實都穿裙子。

只有那些出賣苦力的勞動人民,才是上衣下褲,因為穿著長裙並不便於勞作。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為在我國,衣裳的形制的重點其實並不在於區分男女,反而是社會階級和地位的直觀體現。

不僅中國古代的男性穿裙,外國男性穿裙子的歷史也源遠流長。

同為四大文明古國的古埃及,在出土的各種壁畫和雕塑中,都可以看出古埃及男性所穿著的,正是圍繞在腰間一圈的短裙,這樣的打扮能幫助他們適應炎熱的沙漠氣候,並且十分利於行動。

▲圖片來源於網絡

與埃及一水之隔的歐洲,在古希臘古羅馬的光輝時期,男性的衣著大多由一塊又長又寬的布料圍繞、在身上固定而成,相當於今天的一件式寬松連衣裙。

▲圖片來源於網絡

男性穿裙子的痕跡在現代社會依然留有痕跡,蘇格蘭短裙和緬甸的隆基長裙,依然是當地男性的日常穿著。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見不論在東方還是西方,裙子並沒有像今天一樣承擔著嚴格區分男女不同性別的功能。

裙子等同於女性這樣的共識,正是在近現代這段時期才逐漸形成。

還有不少普遍被認為是女性專屬的東西,一開始正是由男性創造、並且為男性所用。

例如高跟鞋。 據傳高跟鞋的普及正是因為歐洲著名的太陽王路易十四。這位名震歐洲的法國君主,一生都是時尚的代言人,舉手投足馬上引起其他貴族的效仿。

路易十四因為身材不算高大,特意讓宮廷制鞋匠在他的鞋子下面加了一個高跟,讓整體顯得更為高大威猛。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一改動瞬間風靡整個歐洲,在各大宮廷晚宴和其他重要場合,隨處可見的都是踩著高跟鞋昂首挺胸的貴族們。

絲襪也是如此。 絲襪誕生於十五世紀,最初是便於男士騎馬作戰,且大腿免於被刮傷。加之歐洲寒冷,穿絲襪有利保暖。因此絲襪是當時男士人手必備的服飾。

按照當時的風潮,男性身著緊身白絲襪,露出健壯的大腿反而是美和力量的象征。發展到後來,很多追求精致的男人在上面繡花紋、綁蝴蝶結。

▲拿破侖也是絲襪的忠實愛好者

圖片來源於網絡

白色緊身絲襪搭配高跟鞋,被視為紳士品位和身份的象征。

路易十四自己也留下了不少穿著高跟鞋和絲襪的油畫。叉腰側身,前後腳交叉,白色絲襪,粉絲帶高跟鞋,標準的網紅拍照pose,放到如今絕對會有人大加批判“太娘”,然而在當時這正是歐洲太陽王英勇的象征。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單是高跟鞋和絲襪,手鐲、項鏈、香水等如今被認為是女性專屬的東西,在最開始都是由男士引領風潮,後來才逐漸被女性所喜愛並慢慢推廣變得平民化。

從裙子到高跟鞋,再到絲襪,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男性應該穿什麼的判斷標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服飾本身並沒有明確的性別標識,是使用它的人們賦予了它性別標簽。

男性對於粉絲衣服態度的改變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現在大家普遍認為男生更適合藍色,要是有男生穿著一身粉,那便很容易被打上“娘炮”的標簽。因為在大眾認知裏,粉紅色更適合女孩子。 而僅僅在不到一百年前,情況卻完全相反。

▲1920年,玩具娃娃鮑比(男孩)的衣櫃裏還有粉色裙子,以及帶蕾絲邊的內衣(圖片來源於網絡)

1927年,《時代》雜誌根據各大百貨商場的廣告制作出一張色彩表,建議男孩子穿粉色,女孩子穿藍色。

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粉色是從紅色中延伸出來的一個顏色,能讓人聯想到血液和暴力,而且許多國家的軍服都是紅顏色的,在感官上讓人聯想到男孩。而藍色寧靜沈穩,像天空和海洋的顏色,聖母瑪利亞的袍子也是藍顏色的,所以人們認為藍色更適合女孩。

▲圖片來源於網絡

由此可見,人們對於服飾所代表的性別屬性的認知,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

既然沒有永恒固定的標準,又何必去拘泥於這些所謂的“大眾看法”,還不如像上文中的小男孩一樣,勇敢追求自己的穿衣自由。

在國內,女性的穿衣自由還總能得到不少人的關註,人們漸漸習慣女性大膽個性化的服裝,並送上贊美。

但其實在穿衣自由這一塊,男性同樣壓力巨大。傳統觀念一直認為,男性就不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穿著打扮這些事情上。

▲圖片來源於網絡

比如男生一旦留長頭發,出門就很容易遭受各種眼光的審視,瞬間成為流裏流氣不正經。打耳洞、帶耳釘,要麼意味著你是非主流要麼公開出櫃。

至於男生化妝,在思想較為新潮的同齡人眼中,那都算是“妖裏妖氣”,是茶余飯後用來做笑料的談資,是“娘炮”,是“變態”,是沒有男性的陽剛氣概。

在大部人的眼中,男生就應該是“糙漢子”,要不加修飾,這樣才有男人味,才足夠硬氣。塗脂抹粉之類的事情,只適合女性去做。

青島的大喜哥就是一個因為喜歡穿女裝而被網友嘲笑的對象。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位身世坎坷的老年男人,只因為喜歡穿裙子外出,一直被附近的居民側目相對。以至於他的房屋著火之後,不但沒有得到同情,反而被指責是活該。可見人們對他穿女裝的厭惡程度之深。

還有那些選秀出來的男愛豆們,雖然擁有超高人氣,有些也擁有較強的歌舞實力,但是在大眾論壇中,他們永遠是被取笑被嘲弄的對象,因為他們穿著打扮不夠陽剛,長頭發、煙熏妝讓不少人一看到就直搖頭。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在現代社會中,男性註重打理儀容和穿著打扮,並不應該成為被嘲笑的理由。

男生勤洗臉多用護膚品保持皮膚清潔,總比滿臉油光看起來更讓人舒適吧。在臉上抹點粉底液修飾下坑坑窪窪的皮膚,總比痘痘痘坑漫布整張臉猶如月球表面來得更清爽些吧。精致搭配的衣飾在城市中也是一道亮麗風景線,男生精心搭配服裝這又有什麼不好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些天天叫嚷著男性打扮就是“娘炮”的人應該清楚,真正的男性風範體現在有責任、有擔當的作為,穿衣打扮並不會絲毫損害男性氣概。風靡世界的《007》系列,詹姆士邦德不正是典型的紳士代表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好在有越來越多的男性正逐漸掙脫這些陳舊社會觀念的束縛,為男性追求穿衣打扮自由而不斷發聲。

對於這樣的趨勢,你們有什麼看法呢?

參考資料:

[1] 《青春歲月》雜誌

[2] 《淺談粉藍色、粉紅色性別象征意義的變遷》

[3] 趣歷史網:《為何16世紀歐洲的男人特別愛穿絲襪呢?》

[4] 漢服社總部:《漢服四大基本形制——衣裳制、深衣制、袍服制、襦裙制》

[5] 知乎:《兒子今天被同學掀裙子了!!怎麼辦!?》

子曾經曰過:好看的人都在關註微信“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