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同事剪短頭發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個“尼特族”群體(由英文“NEET”音譯而成,即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指的是少數不升學、不就業、不接受技能培訓的年輕人,俗稱“家裏蹲”。他們屬於少數群體,大多受過高等教育,卻短期或長期處於待業狀態,缺少正常收入,依賴原生家庭。尼特族是主動還是被動選擇這種生活?他們為何不想努力了?南都民調中心於11月5日至12日發起問卷調查,並於近日發布《尼特族現象調查報告(2021)》。報告將尼特族界定為:極少數有勞動能力但持續未就業、無固定收入、未升學、不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青年群體。

報告顯示:受訪尼特族大多受過高等教育,超七成擁有大專或本科以上學歷,過半是90後;四成受訪者主動選擇成為尼特族,持續時間多在半年至一年、一年至兩年;高學歷者因未找到理想工作,薪不抵勞而成為尼特族,低學歷者更多是不知道自己想做、能做什麼;四成受訪尼特族全職工作過,個人積蓄、父母家人是目前主要的經濟來源;在待業的狀態下,受訪尼特族喜歡刷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看綜藝電視劇來打發時間;社交方面,六成受訪尼特族會參加社交活動,父母家人、同學或同事是他們日常交流最多的人;心理方面,五成受訪尼特族普遍容易焦慮,成為尼特族的時間越久,他們的失眠情況越明顯;目前有四成受訪者尼特族已脫離尼特族困境,還有四成仍在努力中,他們最希望有實踐機會,可以多接觸社會。

群體特征:

過半受訪尼特族是90後,四成主動選擇“家裏蹲”

本次調查采集的850份有效樣本中,72.14%的受訪者表示知道尼特族,18.42%表示聽過但不太了解,9.45%表示沒聽過。進一步了解發現,34.71%的受訪者曾經或現在是尼特族,35.65%的受訪者表示有遇到過尼特族,18.54%表示自己身邊沒有尼特族,11.10%表示不清楚。

95後楊同學目前在讀研一。據了解,她的表哥與身邊兩位同學都是尼特族。她說:“我表哥今年30歲,2015年大學畢業後,他做了一年多的尼特族。”剛開始家人會比較著急,但過了一段時間也未見改變,家人也沒管他了。“後來他開始接一些時間比較自由的工作,比如做攝影師。”

參與本次調查的尼特族中,男性占58.06%,女性占41.94%。從出生年代來看,受訪尼特族以90後為主,占51.61%,80後占22.58%,70後占15.05%,00後占10.75%;從學歷狀況來看,38.31%是本科學歷,35.82%是大專學歷,15.42%是高中學歷。

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為什麼成為了尼特族?本次調查結果顯示,40.48%的受訪者主動選擇成為尼特族,32.31%是被動選擇,另有23.81%反映主動、被動兩者都有。問及原因,受訪尼特族表示想放松一段時間再去工作(50.00%)、未找到理想工作,薪不抵勞(47.62%)、不知道自己想做或能做什麼(45.92%)是主要成因;還有受訪尼特族覺得工作太累且無趣(32.99%),工作壓力大,自身抗壓性弱(25.85%)。

而其他受訪者更多地認為尼特族不知道自己想做或能做什麼是主要原因,占50.33%;其次33.88%的人認為尼特族是社恐患者,害怕與人打交道;但有最多受訪尼特族選擇的“想放松一段時間再去工作”一項,僅25.33%的其他受訪者表示認同。

值得註意的是,除了自身原因外,家庭影響也是不能忽視的因素,其中受訪尼特族表示“父母對我就業要求高,不知如何實現”“家庭經濟充裕,允許我不工作”的比例分別占13.61%、9.86%

95後陳同學的大學專業是土木工程,去年畢業後他到工地實習,但做了三個月他就辭職了。“有時候要打樁,感覺自己像個民工,而且又曬又熱,受不了。”陳同學說每月的實習工資僅2000元,加上工作環境他也不喜歡,辭職之後他當了大半年的尼特族,“我不知道這個專業(土木工程)還能做什麼工作,感覺好難,好迷茫。”

日常生活:

“主動型”尼特族愛刷社交媒體,“被動型”尼特族多在看書備考

尼特族不去工作,他們每天都在做些什麼?調查結果發現,刷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52.38%)、看書/備考(45.92%)、看綜藝/電視劇(41.84%)是受訪尼特族每天最常做的事情,聽音樂、玩遊戲的比例也各占30%以上,僅38.10%在找工作。交互分析發現,主動成為尼特族的受訪者更多地刷社交媒體來打發時間,占57.14%,被動成為尼特族的受訪者則更多在看書或備考,占46.32%。

在這種生活狀態下,41.84%的受訪尼特族依賴父母,經濟不獨立,39.80%的受訪尼特族覺得自己性格孤僻,難以親近,36.73%表示長期宅家,無社交。

CC(化名)今年25歲,當了四年多尼特族。“2017年畢業後,我就走上了國家司法考試之路。”大四在一家律所實習時,當時老板也鼓勵她參加司法考試,“他跟我說如果我考過了,可以直接來全職(工作),安排師傅帶我。”可是,2017年CC第一次考試失敗了。“爸媽希望我考上,讓我不要放棄。所以我當時去花都專心備考,每天早上7點到自習室學習,早上9點至下午5點上課,下課後繼續自習到淩晨,回去宿舍還看自己的錯題,連做夢都是錯題。”她說自己高考都沒這麼努力過,心理壓力過大導致她出現了幻覺和記憶混亂的情況。

備考生活持續了將近一年,但CC還是沒有通過第二次考試,比2017年的成績僅高了10分。強烈的心理落差感讓她覺得自己很沒用,面對父母的壓力更大了。“我大學考過了國際日語二級、小學語文教師資格證,還拿到了法學雙學位,大家都覺得我很上進,但就是考不過司法考試。”父母也因此嚴厲地責備她,認為她沒有盡全力,“我爸覺得我很蠢,還說我不是親生的,現在這樣子讓他覺得在朋友面前擡不起頭,很丟人。”沒有工作,考試也無盡頭的情況下,爸爸就讓CC去相親結婚。“他希望我趕緊嫁出去,不用天天見到我。說人家30歲前都是拼事業,你卻連工作的門都進不去。”在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家庭環境中,還有父母不斷地否定和施壓之下,CC有了輕生的念頭,2019年被確診患上輕度抑郁癥。直到接受南都采訪時,她考了四次司法資格證都沒有成功,也沒有出去工作。

工作經歷:

四成受訪尼特族全職工作過,目前主要依賴個人積蓄、父母家人維持生活

尼特族曾經工作過嗎?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尼特族受訪者都工作過,其中44.90%全職工作過,26.53%兼職工作過,24.83%全職、兼職的經歷都有。從過去累計的工作時間來看,工作一至兩年、兩至三年的受訪尼特族較多,兩者占比均接近25%,18.02%累計工作了三至五年,還有近20%工作了五至十年、十年及以上。

從不同年齡段來看,80後、90後的受訪尼特族有全職工作經歷的比例較高,分別占56.84%、37.21%,而00後的受訪尼特族有兼職工作經歷的情況更多,占38.46%。進一步交互分析發現,主動成為尼特族的受訪者中,68.07%表示全職工作過;被動成為尼特族的受訪者中,兼職工作過的情況更多,占40.00%;而主動、被動都有的受訪尼特族,40.00%表示全職、兼職都有過。

不工作的情況下,尼特族靠什麼維持日常的生活支出?據受訪尼特族表示,其主要經濟來源是個人積蓄、父母家人,兩者均占40%以上;其次是親戚朋友、自己偶爾打工收入,比例各占30%以上。

在其他受訪者中,60.20%反映身邊的尼特族主要經濟來源是父母家人,僅17.43%認為依靠個人積蓄,與受訪尼特族自己反映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

具體分析發現,持續尼特族生活小於半年或大於五年時間的受訪者,依靠父母家人提供經濟支持的比例更高,分別占56.52%、62.07%;而持續尼特族生活半年至一年、一年至兩年的受訪者,依賴個人積蓄的比例較多,分別占53.57%、40.91%,而且處於這兩個階段的尼特族受訪者,他們偶爾打工的比例也高於其他階段的尼特族受訪者,均占35%以上。

35歲的Sasha在成為尼特族之前是一名全職潛水教練,從2015年開始在菲律賓、泰國等多個東南亞國家執教。2020年初新冠疫情發生後,Sasha回到了國內發展,但求職之路卻不太順利。“我當時找了一份做護目鏡出口的文職,面試完第二天就正式上班了。做了兩個月,卻在試用期最後一天被老板告知不用再來了。”Sasha說當時老板沒有具體解釋辭退的原因,且沒有賠償,而其他招聘企業看到她簡歷上顯示短暫的試工經歷後,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了。這讓她對後續的求職逐漸失去信心,取而代之的是過尼特族生活。

Sasha目前只能靠自己的積蓄來過日子。但在廣州生活,她表示有較大的經濟壓力,而且快速的城市生活節奏,也讓出國多年的她感到不適應。“感覺生活在大城市裏,大家喜歡攀比,比職業,比收入,比穿的吃的住的……”為了降低生活成本,遠離城市,Sasha便從廣州搬去了海南三亞的後海村居住。“一次偶然機會我和朋友自駕來到這裏旅遊,發現它很像東南亞的一個小島,周圍的環境、人文都讓我感到很舒服。還問了一下當地的租房價格和消費水平,在我可以承擔的範圍內。”談及此,她笑了笑說:“我現在基本沒什麼物欲。以前在廣州約朋友吃飯看電影,剪個頭發做個指甲,一次幾百塊就沒了。現在在小村落,沒有什麼消費的地方,頭發長了紮起來,指甲長了在海邊容易進沙子,現在都剪短了。”Sasha表示自己沒有供車供房的壓力,在三亞每月的生活支出(含租金)大概在2500-3000元。

工作意願:

受訪尼特族學歷越高找工作意願越強,但成為尼特族時間越長找工作意願越低

尼特族不工作的生活狀態可以持續多久?調查數據顯示,29.93%的受訪者持續了一至兩年,19.05%持續了半年至一年,持續三至五年、五年及以上的“長期尼特族”占18.36%。

交互找工作的情況發現,成為尼特族的時間越長,他們找工作的意願越低,其中持續了半年至一年的受訪尼特族中,55.36%在找工作,但持續時間大於五年的受訪尼特族中,僅27.59%願意找工作。

從不同學歷來看,受訪尼特族學歷越高,找工作的意願則越強,其中研究生及以上的受訪尼特族占49.15%,而高中及以下學歷者僅占33.42%,他們找工作意願較低的原因是不知道自己想做或能做什麼,占70%。

社交活動:

超六成受訪尼特族有社交活動,參加親友聚會公益活動較多

除了工作,尼特族的社交情況如何?調查中,67.35%的受訪尼特族常參加社交活動,其中“經常參加”占45.24%,13.95%表示頻率一般,18.70%表示較少或不參加;而身邊有尼特族的其他受訪者中,僅44.41%的人認為尼特族常參加社交,認為“經常參加”僅占22.37%,而有53.95%的人認為尼特族一般、較少或不參加社交活動。

有社交活動的受訪尼特族表示,自己參與親友聚會、公益活動、社團活動較多,比例依次是59.71%、49.45%、43.22%。Sasha說自己平時會做義工,認識了不少當地的朋友。“攝影、航拍、客服我都做過,還有免費的午餐,可以省下一筆錢。”

尼特族有“外向型”也有“內向型”。調查發現,父母家人、同學/同事是尼特族受訪者日常交流最多的人,兩者均占40%以上,另外有兩成尼特族受訪者與網友互動比較多。

值得留意的是,受訪者脫離尼特族的意願越高,其社交意願也越強。已脫離尼特族的受訪者中,有80%常參加社交,正在努力脫離的占60%,而不想脫離的只有35%常參加社交。

南都研究員與不少尼特族受訪者交流發現,相較於電話溝通,他們更傾向於文字交流。小王便是其中一位。今年26歲的她已成為尼特族四年多,她笑稱自己是社恐患者,尼特族生活讓她感到安心、舒適。“我一個月可能出去兩三次吧,多數是和媽媽逛吃。”小王平時與父母交流最多,不太喜歡出門的她,在線上認識了幾個聊得來的網友,“認識她們(網友)七八年了,都是好朋友,平時會分享各自的生活,感覺跟她們聊天沒有壓力。”對比起線下社交,小王更傾向於線上交流,因為她害怕面對面會與他人發生衝突矛盾,“可能是我太敏感了,會經常顧忌別人的想法,導致線下社交對於我來說是一件心理負擔很重的事情。”

心理狀況:

短期內受訪尼特族容易感到自卑焦慮,長期持續則容易出現失眠

面對這種生活狀態,受訪尼特族容易感到焦慮(52.72%)、自卑(49.66%)、迷茫(40.48%)。交互分析發現,持續尼特族生活小於半年的受訪者,感到自卑的比例較高,占60.87%,持續了半年至一年的尼特族受訪者則更容易感到焦慮,比例高達64.29%;而持續三至五年、五年及以上的長期尼特族受訪者,出現失眠的情況更明顯,占41.38%。

楊先生今年30歲,做了三年多的尼特族。生活作息不規律,他經常失眠。三年前創業失敗後,他幾乎每天晚上都會約朋友出去通宵打遊戲、聊天、喝酒,次日早上5、6點才回家睡覺。“這幾年差不多都這樣過,一想到投入的十幾萬(創業)全沒了,現在還要還錢,晚上就睡不著。”2017年,楊先生在順德開了一家大排檔,但由於地理位置偏遠以及自身經驗不足等原因,開業不到一年就倒閉了,從此過上了尼特族生活。他說父母對於他這種狀態已經習以為常,只希望他照顧好自己身體,找工作是其次。

對於尼特族這種生活狀態,身邊的人會如何看待?本次調查中,48.30%的受訪尼特族表示,身邊的人對自己持理解的態度較多,是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25.17%表示會鼓勵他們自力更生,盡快走出舒適圈。

不過,也有25.51%的受訪尼特族反映身邊的人不理解自己,給家庭和社會增添負擔。深入分析發現,學歷高的尼特族遇到他人不理解自己的情況更多,其中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尼特族受訪者占35.77%。

據受訪者楊同學表示,她身邊的尼特族同學有時會向自己傾訴心聲。“去年我們一起考研,我考上了但她沒有,這一年她都在家裏備考,有時候她爸媽看見她在做別的事情,例如看手機,看電視,就會覺得她不努力。”她說身邊的尼特族同學都很焦慮,感到壓力很大。

現實困境:

近七成受訪尼特族有經濟壓力想擺脫困境,六成表示無動力和方向不想脫離

尼特族是否希望脫離這種生活狀態?調查顯示,44.90%的受訪尼特族表示自己仍在努力中,41.84%表示自己已脫離尼特族,但有13.26%表示自己不想脫離或無所謂。

對於想脫離尼特族的受訪者來說,有經濟壓力,需要工作維持生活是改變的最大驅動力,占68.71%,其次是希望通過自力更生獲得自我價值和社會尊重,占54.42%。對於不想脫離尼特族的受訪者來說,沒有動力,找不到方向是最大的阻礙因素,占61.54%,還有51.28%認為自身問題難以克服,35.90%覺得沒有改變的必要。

Sasha說成為尼特族這一年多以來,她會經常感到焦慮,反復思考自己未來的去向:是出去找工作,或是自己開個潛水小店,還是去國外繼續當教練。“有朋友叫我去馬爾代夫做回老本行,但一想到疫情,而且當地還是個旅遊國家,我就會擔心。想自己開個店吧,可是成本太高了。”談及此,Sasha有點期待但也有點擔憂,她說自己非常想擺脫尼特族的身份,不想再浪費時間;她也想學習進修,提升技能,無奈高昂的費用讓她望而卻步。“像潛水技能的培訓課程,上完一般要2-3萬,上課還要用到器材設備,一般都要7-8萬,貴的在10萬以上。”

未來期許:

已脫離尼特族受訪者建議調整就業期待,參與社會實踐有助於擺脫困境

作為過來人,已經脫離尼特族的受訪者表示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學習機會、視自身能力與崗位需求,調整就業期待均有助於自己擺脫尼特族,兩者各占49.67%、48.34%。而其他受訪者也認為多渠道尋找工作/學習機會(55.20%)、多與親友交流(48.83%)、尋求專業幫助,必要時配合心理輔導(46.64%)有利於改變現狀。

楊先生做了三年多的尼特族後,在2020年11月份重新回到職場。“主要是因為我有了女朋友,覺得再這麼頹下去不是辦法,結婚也需要錢嘛。”他笑笑說,因為伴侶的持續鼓勵,他接受了朋友多次推薦的工作,“我只有中專學歷,‘高大上’的工作肯定輪不到我。但我能說!現在做的是某豆奶品牌的銷售,業績好時每月到手工資大概有八九千吧。”

除了“為愛發電”,還有哪些更好的方法幫助尼特族擺脫現狀?尼特族受訪者和其他受訪者共同建議:社區提供誌願服務、企業參訪等實踐機會,讓尼特族多接觸社會,占65.76%;其次對尼特族進行職業測評、幫助了解個人優劣勢、相關職能部門/機構提供具體就業指導、持續追蹤等措施也有助於他們擺脫困境,各占57.97%、53.13%。

調查中,不少尼特族受訪者都希望有相關就業指導、工作實踐機會提供選擇或學習。受訪者楊同學提到,身邊大部分的同學包括自己都選擇了升學考研,一是覺得本科學歷在求職市場中缺乏優勢,二是未做好進入社會工作的準備。她說:“當時學校統計了大家的畢業去向,我們班裏50多人,大概有30多人選擇了考研或出國。加上疫情,我們覺得找工作更難了。”備考升學便成為了大家“逃避”進入職場的選擇之一。

楊同學與身邊的尼特族同學都希望學校就業指導中心、企業或其他公益機構能提供不同的就業體驗機會。“其實我們不想進入職場的原因是害怕面對工作中各種人際關系、矛盾衝突。有時候遇到了不知道怎麼辦,好像逃避是最好的辦法。”所以她和同學都希望有專業、積極的職場體驗情景讓大家去學習,教大家如何應對,可以提高他們進入職場的信心。

結語:

縱觀本次調查結果發現,尼特族的情況各有差異。有的人未進入職場先產生了焦慮感,有的人短暫進入職場後,發現與自己期待的情況不同而選擇離開,有的人無論是升學還是求職,連機會都沒爭取到……種種情況下,成為尼特族似乎是為“逃避”某個現實問題而做出的選擇。尼特族沒有長期穩定的收入,對比起全職工作,他們更願意偶爾打短工賺取生活費,靈活、不受束縛的時間讓尼特族在“WORK”與“NEET”狀態之間隨意切換。而在低收入的情況下,尼特族也逐漸呈現出“低物欲”“低社交”“易焦慮”“易脆性”等群體特征。

實際上,不少尼特族都希望改變現狀,在失業過渡期曾尋求再就業、考研、考證等新出路,有一定的自主奮鬥精神。那麼如何才能摘去“尼特族”的帽子,勇敢地走出來?首先,個人要清醒認識到,按下“尼特族”一鍵,看似暫停了問題,實際上可能會導致問題越積越深,個體社會化能力越來越弱。其次,家庭影響也不可忽視,家長既不能過於保護溺愛孩子,也不能太過嚴厲責備,及時溝通、適當鼓勵、積極引導都可以讓尼特族重拾信心。最後,社會支持必不可少,提供就業或再就業指導、技能培訓、職場體驗等,都有利於尼特族擺脫現狀。

調查概述:

南都民調中心於2021年11月5日至12日開展本項調查,通過線下走訪、電話采訪和網絡問卷調查相結合,共回收有效問卷850份。其中,34.71%為尼特族自填,35.65%為尼特族身邊的人代填,另有18.54%表示自己身邊沒有尼特族,11.10%表示不清楚。因本次調查在“家裏蹲”相關小組或群聊中轉發推廣,所以調查中的受訪尼特族占比相對較高。

受訪的尼特族中,男性占58.06%,女性占41.94%。從年齡段來看,以90後居多,占51.61%,80後占22.58%,70後占15.05%,00後占10.75%;從學歷狀況來看,38.31%是本科學歷,35.82%是大專學歷,15.42%是高中學歷。

社會調查與公共輿情研究課題

社會群體與公眾心理研究

項目出品:南都民調中心

項目監制:謝斌 張純

項目主持:文軼然

項目執行:南都研究員 麥潔瑩 文軼然

實習生 翁婉婷 溫依婷 杜美玉 向子欣

支持平臺:南方都市報官方微信公眾號 咩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