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小鴨子吃肉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新京報訊(記者 汪暢 實習生 謝婧雯)一只外形似鴨的大鳥在河裏遊來遊去,它伸長了頭,向前方的水中一躍,白色的身體翻動著,打了個滾,水面蕩漾著,形成圈圈波浪。河的一邊圍著一排人,他們扛著相機,對著河裏的大鳥。

這是1月2日,貴州貴陽南明河水東路段出現了一只中華秋沙鴨,吸引了大量攝影愛好者趕來拍攝。這只中華秋沙鴨嘴巴尖長,頭頂羽毛呈鳳冠狀,身體呈白色,腳掌則是紅色的。

1月4日,貴州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研究員冉景丞告訴新京報記者,中華秋沙鴨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因數量稀少,被稱之為鳥中“大熊貓”。

根據以往記載,中華秋沙鴨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一帶,冬天會成群結隊飛往南方過冬。冉景丞猜測,“這只中華秋沙鴨可能是遷徙時在這裏掉隊了。”

一只中華秋沙鴨出現在貴陽南明河。我們視頻截圖

中華秋沙鴨遷徙“掉隊”

1月2日,貴陽南明河水東路段出現了一只中華秋沙鴨,吸引了大量攝影愛好者。這只中華秋沙鴨嘴巴尖長,頭頂的黑色羽毛呈鳳冠狀,身體呈白色,腳掌則是紅色的。

貴州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研究員冉景丞介紹,中華秋沙鴨屬於夏候鳥,是遷徙類動物。根據以往記載,中華秋沙鴨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一帶。“前幾年的冬天,貴州都出現了中華秋沙鴨,它們冬天從北方飛來,在此越冬。”

冉景丞表示,貴州已連續多年冬天出現中華秋沙鴨,“我們發現中華秋沙鴨最多一次是在2018年,約有15只。這只中華秋沙鴨可能是遷徙到此時掉隊了。”

和往年冬天一樣,貴州當地並沒有特意將中華秋沙鴨保護起來。冉景丞提到,中華秋沙鴨在繁殖季要吃肉,比如小蟲子、魚蝦等,越冬季則也會吃玉米、土豆這些。當地每次發現中華秋沙鴨,不會特意為它準備食物,也沒有特意營造保護環境。

冉景丞認為,應該尊重大自然,對於任何物種,都不能過度保護,也不能放任傷害。新京報此前報道,1月3日,有攝影愛好者表示,這只鳥捕食後已經飛離南明河水東路段。

一只中華秋沙鴨出現在貴陽南明河。我們視頻截圖

被稱之為鳥中“大熊貓”

資料顯示,中華秋沙鴨是第三紀冰川期後殘存下來的物種,距今已有一千多萬年。

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黨委書記趙新勇介紹,中華秋沙鴨是鴨科秋沙鴨屬的鳥類,與普通鴨科類動物扁平狀的嘴巴不同,它的嘴巴以尖嘴型為主,築巢選址一般是枯樹或者大樹洞。

趙新勇表示,這是全球特別稀有的一種鳥類,被國家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在我國,中華秋沙鴨主要分布在長白山地區以及黑龍江省的河流地區,比較難被發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才零星發現了秋沙鴨的蹤跡。”

冉景丞也提到,全國範圍內的中華秋沙鴨應該在1500到2000只,被稱為鳥中“大熊貓”。

中華秋沙鴨的生活習性與其他鴨科類動物大多相似。趙新勇稱,最大的不同是,中華秋沙鴨需要在凈水區生活,河流的水源不能有汙染。由於中華秋沙鴨對棲息地要求十分高,它們也可以作為環境是否汙染的指示鳥類。

一只中華秋沙鴨出現在貴陽南明河。我們視頻截圖

保護中華秋沙鴨繁殖地

趙新勇提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加劇,中華秋沙鴨的原生性繁殖地越來越稀少。全球氣候變化、第三季冰期的到來,使得中華秋沙鴨的生存狀況日益嚴峻。

中華秋沙鴨的繁殖必須依靠河岸,且需要有較大的樹洞,在繁殖時要一個個跳出樹洞。比起對越冬地的保護,趙新勇認為,中華秋沙鴨繁殖地的保護工作更為重要,繁殖地的水源、食物和保護區的各項保護工作,都有嚴格的要求。

“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趙新勇表示,過去人類保護動物的科學意識不夠強,但現在國家相應出臺野生動物保護法,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也把愛鳥類當作一種時尚。

“這次在貴陽出現中華秋沙鴨,可能也說明一個新的越冬地被發現了,一些珍稀鳥類在擴大,原有的繁殖地和越冬地在恢復。” 趙新勇說。

編輯 左燕燕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