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同事來家裏吃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溝通是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的事,它聽起來應該每個人都會,但很多時候,當我們試圖和別人交流時,常常會出現理解的偏差。我們說一件事,對方卻聽成或理解成其他的事,誤解和衝突接踵而至,最終變成“我跟你說不明白”的“無效溝通”狀況。

舉個例子:

“無效溝通”,你經歷過嗎?

和父母的“無效溝通”

我父母那輩人好像常常這樣:他們很少去理解孩子內心深處的、精神世界的東西,對待孩子,常常是一副“管你吃喝上學還不夠嗎”“養你這麼大不能說你幾句嗎”的態度,很少有那種真正意義上的溝通,所以成長路上遇到很多心理上的難關時,你很少會想到去求助他們。不是怪他們,可能他們自己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但總覺得這一點很遺憾。(佚名)

28歲後,和爸媽打電話,無論是例行通話還是要說點什麼事,總是不出五分鐘就繞到結婚這件事上。為這個吵了不知道多少次,我委屈:除了這件事,其他的你們根本完全不關心!他們也理直氣壯:那你說你現在還有什麼比這件事重要?每次掛電話都不開心。(@Ada)

和父母的溝通有時候確實耗費心神,你跟他們講工作的壓力,同事的難相處,老板的難伺候,生活的不開心,有時候也就是撒個嬌求個安慰,但他們會從你大學不該選這個專業開始說,然後說你入錯行,說他認識的誰誰誰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最後還會延伸到你們這代人都不能吃苦了總愛叫累……唉。(@木目思)

和另一半的“無效溝通”

我很想和對象聊聊工作的事情,但每次都會被她岔開,然後聽她開始抱怨閨蜜和領導,聽她說最近想吃的料理和想買的包。(佚名)

和另一半的溝通裏最讓我覺得無力的,就是他常常不就事論事,會沒有緣由地發散,正說這個事呢,他一下繞到另一件事上,然後開始說那件事我怎麼怎麼了,最後那個原本要討論的事仍然沒有得到解決。(@Letter)

“你穿過的衣服能不能收收好?別走哪兒丟哪兒行嗎?”

“你不亂丟?你都收好了?這個家裏沒你的東西?”

工作中的“無效溝通”

現在,“溝通”幾乎已經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了,而且是很讓人心累的一部分,因為在溝通過程中,總是不斷有信息增添進來,又不斷有信息在丟失,還會不斷換人、加人,最後很可能對接了半天,重復了無數遍,什麼都沒說明白,雙方都累,雙方都不滿意。

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在職場上能把話說明白,能精準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準確地回答對方的問題,就已經贏過很多人了。(@何謂)

我工作中超過一半的崩潰都是因為和別人的無效溝通:一個簡單的問題怎麼到對方那裏就變得那麼復雜,就怎麼都說不明白呢?你問一個人要東西,怎麼就你推我我推你最後不知道找誰了呢?一個事明明說過了,怎麼又在不斷重復呢?可能在我崩潰的時候,對方也在崩潰吧……(@張昂)

很多工作中的無效溝通,可能是因為雙方都帶著點試探和博弈的心態,所以說話都收著,不亮底牌,溝通自然就費勁了。(@盛夏花開)

日常生活中的“無效溝通”

一些“人類無效溝通實錄”

圖自網絡

《讓溝通更有效》

楊絳曾在書裏回憶她跟錢鍾書的一次吵架:

我和鍾書在出國的輪船上曾吵過一架,原因只為一個法文“bon”的讀音。我說他的口音帶鄉音,他不服,說了許多傷感情的話,我也盡力傷他。然後我請同船一位能說英語的法國夫人公斷。她說我對、他錯。我雖然贏了,卻覺得無趣,很不開心。鍾書輸了,當然也不開心。常言:“小夫妻船頭上相罵,船杪上講和。”我們覺得吵架很無聊,爭來爭去,改變不了讀音的定規。

“雖然贏了,卻覺得無趣,很不開心。”愛人間如果能明白這一點,就會發現,很多事實在不值得爭執,更沒有必要發散和相互指責。

和父母的溝通又有些不同:我們都確信彼此很愛對方,只是雙方對“什麼是好”“什麼是重要的”等問題的看法存在差異。在幾十年的人生裏,父母經歷過的事、見識過的人讓他們塑造了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念,根深蒂固很難改變,在溝通時,如果罔顧這一點,強硬地正面碰撞恐怕不行。

可以換個更柔和的方式,如果父母催你結婚,你可以先表現出對他們的理解,“唉,你們在老家,親戚總問你們,你們壓力確實也挺大的哦……”,你理解他們的處境,他們可能反過來也會對你多一份理解。

可以換個更簡單的方式,如果父母問你的工作,別用“跟你說了也不懂”這樣生硬的措辭,可以簡化一下,說不明白新媒體是什麼意思,就說是寫文章的,不知道怎麼解釋程序員,就說是跟電腦相關的……對父母來說,溝通和參與感可能比準確度更重要吧。

其實,親情、友情、愛情,帶個情字,自然都不是能完全說理的,一定要分出輸贏對錯,有時候既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了對方。好好傾聽,好好理解,好好表達,好好珍惜身邊人,心中有愛,溝通才會更無礙!

至於工作中的溝通,可能確實有很多讓人心累的地方,但也請記住:每個人的認知、教育背景、身份立場都不同,眼界、思考、理解力也不同,再加上信息差等因素,一些障礙和不暢是難免的。

有人說,“溝通=70%情緒+30%內容”,而“90%的溝通障礙本質上都是情緒問題”,如果在溝通工作時,能盡量平和地、平等地、基於事實地、不帶情緒地表達雙方的立場和需求,應該會好很多。

無論是哪種溝通,都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我們既要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也要兼顧他人的理解和感受,準確地傳達、用心地確認、及時地核對和反饋,都能夠減少溝通中的誤解。

有誤解不可怕,重要的是溝通過程中彼此的尊重與理解。

祝溝通無礙,祝既“說得清楚”又“聽得明白”。

文/央視新聞《夜讀》采寫

圖/視覺中國

資料參考:《80%的關系,輸在“無效溝通”》等

你經歷過哪些“無效溝通”?

你覺得“有效溝通”應該是什麼樣的?

制片人丨馬文佳 主編丨王若璐

編輯 | 楊瑜婷

©央視新聞

掃描下圖二維碼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看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