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挖玉石頭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寶石礦,比如亞洲的緬甸、南美的巴西,甚至連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島,都有儲量極其可觀的寶石礦床。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平均海拔超過5500米的喀喇昆侖山脈中,也有很多金礦和有色寶石礦,且儲量相當豐富。

大約1.4億年前,印度次大陸向北移動與歐亞大陸發生劇烈碰撞,碎裂板塊被擡升變成地球山嶽冰川最發達的喀喇昆侖山脈。由於主體以花崗巖、片麻巖、結晶板巖和千枚巖為主,1.86萬平方公裏面積的冰川地帶也因此頻繁地震。

中巴兩國修建喀喇昆侖公路前,這片偌大的土地上只有少量土著生活,他們在冰川消融形成的河水邊種植農作物,或在高原山區放牧而生。中巴友誼公路開通後,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生活貧困的人們,才逐漸遷居到山脈中生活。

這個被地質學家認定是“極限區域”的地方,不僅常見地震雪崩和山體滑坡,氣候方面也因高原導致強紫外線、空氣稀薄、溫差極大。但對巴基斯坦人來說卻是個遍地是寶的“福地”,也就是本地人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探金”。

巴基斯坦在喀喇昆侖山脈中一共勘測出186個金礦,其中11個勘探區的硬巖含金量在每噸1.4克以上,最高可達到9克。按照正常水平,每噸礦石的含金量超過0.5克就有很可觀的開采利潤,這也代表巴基斯坦人在礦區附近或下遊也能淘到不少金砂。

在吉爾吉斯斯坦、中國和巴基斯坦三國交界處,有個名叫罕薩的小山村,這裏的村民幾乎全部以淘金為生。然而,隨著巴基斯坦對金礦的嚴格管控,他們能淘到的金砂越來越少,隨之將目光轉向海拔更高的無人區,希望能發現更多金礦。

在1940年被殖民年代,負責高地守區的英國軍官威廉·布雷克就在《吉爾吉特》一書中寫到:罕薩村中生活著一群奇怪的土著,他們在高原山脈中自由行走甚至擅長攀爬,且一年四季都在忙碌,耕種放牧、淘金挖玉,幾乎無所不能。

隨著時間的推移,罕薩村民再次驗證了威廉所說的“無所不能”:他們在海拔6000多米的山體中找到了寶石,在很多機器無法運抵,甚至連燃油發電機都啟動不了的高海拔地帶,使用最原始的手工技藝開采寶石,再輾轉運到山下公路邊出售。

實際上,罕薩村民早就征服了這一帶23000英尺(7010米)以下的所有山峰,已知含寶石的山體至少有7座,但其中只有2-3座可以人工開采。為了寶石,村民們在海拔5500米處新建了個大本營,如今已有2800個礦工,整個坡面都是簡易的土坯房。

在開采前,礦工們會組成3-8人的小團隊,先把炸藥和準備好的幾百公斤工具背到高原村,休整後再爬上陡峭的山體或從山頂爬下懸崖中部放置炸藥,炸開巖洞後再將含有寶石的石塊挖出並推下懸崖,底下的人則負責從石塊中開采寶石。

古拉姆·納比是罕薩村最有名的“采石者”,看似幹瘦虛弱卻已在山中挖寶十多年,簡短的交談中,他不斷重復的描述著“缺氧、巖石碎裂和炸藥”等危險,但最困難的卻是高原低溫,夏季溫度都可達-20℃,導致一年只能開工三個月。

毫無疑問,這份工作是世界上最困難的工作之一,普通人在海拔6000米的地方走路都會大喘氣(含氧量減半),而他們卻要進行高強度的高空作業。與此同時還要面臨雪崩地震、碎石滑坡、高紫外線、低溫、粉塵以及炸藥等等各種意外。

​高危工作付出的代價自然也很高,幾乎每年都有人從懸崖跌落或被爆破飛濺的碎石砸中,但他們的付出和收獲並不成正比,甚至遠遠低於人們的預估。雖說高原藍寶石和紅色托帕石的售價極高,但他們的年均收入依然不超過2000美元。

古拉姆·納比膽大心細,他只叫上了負責補給和開采寶石的妻兒,並且地點與其他礦工相距甚遠。當巨大的爆破聲在山脈間回蕩直至消失後,納比才在粉塵飄蕩的懸崖上高呼以示躲避,隨後一塊塊碩大的石頭被推下來,最大的石塊一直滾到2000米外的山坳中。

為什麼不在山體懸崖上就地切割?

納比笑著說:沒有電怎麼切割?就算有電,我也沒辦法在將近7000米的的懸崖上工作,呆上二個小時就會缺氧。 值得慶幸的是,雖然這次大部分收獲的是最廉價的水晶,但數量卻超過以往任何一次,也是一筆相當不錯的收入。